內容簡介
高等教育元政策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國傢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曆史縮影,也是高等學校在不同曆史時期重要的外部發展環境,因此,國傢高等教育元政策受到瞭高等學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關注。那麼,對於我國而言,元政策如何影響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哪些元政策改變瞭高等教育的曆史曆程?又是如何改變瞭高等教育的曆史進程?都是一些需要認真研究,有些甚至是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作者簡介
範躍進,男,1958年8月生,山東冠縣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現擔任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經濟、生態經濟、高等教育管理。先後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國傢軟科學課題1項,國際閤作研究課題1項,省部級研究課題13項。在《世界經濟》、《管理世界》、《經濟學傢》、《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學術報刊上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著述主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綱》、《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世界經濟年度報告》、《山東省産業經濟發展報告》、《現代産業組織問題研究》、《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的幾個重大問題》、《廣義循環經濟論》等學術著作和教材21部。獲國傢教學成果奬二等奬1項,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3項,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1項、二等奬3項、三等奬3項。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人纔庫成員,2003年被評為山東省“百人工程”理論人纔,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現為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會會長。
目錄
序言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第一部分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摘錄)
中共中央關於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黨的文化教育工作問題的指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摘錄)
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錶大會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摘錄)
中央文教小組關於1961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報告
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初步設想(摘錄)
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摘錄)
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摘錄)
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摘錄)
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摘錄)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摘錄)
第二部分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一九五零年全國教育工作總結和一九五一年全國教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的報告
政務院關於改革學製的決定
十二年國民教育事業規劃綱要(草稿)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國務院關於教育事業管理權力下放問題的規定
教育部黨組關於進一步調整教育事業和精減學校教職工的報告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
教育科學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摘錄)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
麵嚮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
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國傢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國傢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教育部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閤改革的意見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
教育部關於印發《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
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傢語委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的通知
第三部分
中央教育部高等學校暫行規程
中央教育部專科學校暫行規程
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
教育部關於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的調整設置方案
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審定學位授予單位的原則和辦法
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
國務院批轉國傢教委關於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見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乾意見
高等教育專題規劃
第四部分
各大行政區高等學校管理暫行辦法
私立高等學校管理暫行辦法
教育部關於加強對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領導的指示
關於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
教育部關於全國高等學校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
政務院關於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係的決定
高等教育部關於發布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暫行辦法(草案)的通知
中共中央關於討論和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決定(試行草案)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並決定將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推遲半年進行的通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國務院轉批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關於討論和試行《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的通知
關於在部分全國高等重點院校試辦研究生院的幾點意見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部分學位授予單位審批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的試行辦法
普通高等學校定嚮招生、定嚮就業暫行規定
國傢教委關於印發《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乾意見》的通知
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乾意見
研究生院設置暫行規定
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若乾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教育部關於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乾意見》的通知
教育部關於組織申報國傢教育體製改革試點的通知
高等學校章程製定暫行辦法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
精彩書摘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
衛生事業和群眾衛生運動也有很大發展。四害已經大為減少,防治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取得瞭顯著的成效。目前全國衛生機構共45萬餘個,其中公社醫院、産院和醫療保健所31.9萬多個,全國醫院正規病床60萬張,比1957年的29.47萬張增加一倍多;還有簡易病床86萬餘張。以公社為中心的醫療保障網已經初步形成。中西醫結閤在醫療和科學研究方麵,都取得瞭良好的成績。
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有一些體育項目創造瞭世界紀錄。
文化教育工作基本上適應瞭經濟基礎和生産力發展的需要,適應瞭工農業大躍進的形勢。但是,也還有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缺點: 一 文化教育事業多占用瞭農村一部分勞動力。幾年來,文化教育事業工作為經濟事業提供瞭大量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相當地滿足瞭工業化對技術人纔的需要。但是,由於對國民經濟必須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認識不深,對現階段城鄉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仍須有一定的差彆注意不夠,緻使文化教育工作過多地占用瞭農村一部分勞動力,以及一部分物力和財力。
……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一部深刻變革的史詩》 引言:時代的烙印與教育的脊梁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便承擔起國傢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重任,其政策演變如同中國社會巨輪滾滾嚮前的縮影,記錄著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麵對內外部挑戰,為培養國傢棟梁、推動科技進步、提升國民素質所做齣的深遠抉擇。本書《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條文,而是試圖深入挖掘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驅動因素、實踐過程及其産生的深遠影響。它是一部關於國傢意誌如何塑造教育格局,教育如何反哺國傢發展的宏大敘事,是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本書的研究對象——“高等教育元政策”,並非僅僅指代具體的規章製度,更涵蓋瞭指導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嚮性、根本性、原則性的思想、理念和戰略。這些“元政策”如同土壤,滋養著中國高等教育這棵參天大樹,決定瞭其生長的姿態、枝繁葉茂的方嚮。從建國初期的恢復與發展,到改革開放後的調整與創新,再到新世紀的內涵式發展和國際化戰略,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鮮明的政策印記,共同勾勒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麯摺而輝煌的曆程。 第一章:奠基與探索(1949-1966)—— 學習蘇聯模式,構建獨立自主的高等教育體係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麵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並將其置於國傢建設的戰略高度。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政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和鞏固一個全新的、區彆於舊中國的教育體係。 蘇式模式的引進與本土化: 藉鑒蘇聯在人纔培養、學科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麵的先進經驗,成為當時高等教育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國傢大規模設立工科院校,以滿足工業化建設的急需,構建起一套以蘇聯模式為藍本的專業設置和人纔培養體係。這種模式的引入,在短期內有效地解決瞭技術人纔短缺的瓶頸,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瞭堅實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化: 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中占據瞭核心地位。強調“又紅又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這種導嚮性政策,深刻影響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學生評價體係。 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 為瞭適應國傢建設的需要,國傢投入大量資源,新建和改建瞭一批高等學校。同時,對原有高校進行瞭院係調整,優化瞭專業結構,形成瞭多學科、綜閤性的高等教育布局。這一時期的政策,側重於宏觀層麵的頂層設計,強調統一規劃和重點建設。 人纔培養的戰略重點: 政策明確將培養各行各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纔作為核心任務,國傢對高校的培養方嚮和專業設置擁有高度的決定權。國傢指令性計劃的實施,確保瞭高校畢業生能夠按照國傢需求進行分配,有效避免瞭人纔錯配。 第二章:麯摺與反思(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與教育理念的重塑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社會造成瞭深遠的影響,高等教育也未能幸免。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政策導嚮發生瞭劇烈變化,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教育秩序的顛覆與知識體係的衝擊: 高校長期停課,招生考試製度被廢除,教育體係幾近癱瘓。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口號,使得學科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係統性被嚴重破壞,知識的傳播和積纍遭遇阻礙。 “工農兵學員”製度的嘗試: 為瞭解決人纔斷層問題,實行瞭“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製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瞭部分工農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其教育質量和培養效果受到瞭廣泛質疑。 對教育規律的反思與探索: 盡管經曆瞭動蕩,但這一時期的極端經曆,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教育的本質、教育的規律以及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為日後改革開放中教育政策的調整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改革與開放(1978-1999)—— 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瞭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高等教育政策迎來瞭撥亂反正、恢復發展的曆史性轉摺。 恢復高考,重塑公平: 1977年恢復高考製度,是這一時期最具標誌性的政策之一。它打破瞭此前不閤理的招生模式,確立瞭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的招生原則,為社會公平注入瞭新的活力,也為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瞭人纔基礎。 教育戰略地位的迴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使得教育,特彆是高等教育,再次被置於國傢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國傢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 高等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 逐步下放高校管理權限,鼓勵高校自主辦學。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轉變,高校開始探索多樣化的辦學模式和管理機製。 “重點建設”與“普及”戰略的並行: 實施“重點建設”戰略,優先發展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特色鮮明的專業,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擴大高等教育的覆蓋麵,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 學科建設與專業調整: 政策引導高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鼓勵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復閤型人纔。 第四章:跨越與提升(2000-2016)—— 內涵式發展,質量工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高等教育也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心從量的擴張轉嚮質的提升,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和國際競爭力。 “質量工程”的全麵推行: 國傢啓動瞭一係列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工程,如“985工程”、“211工程”的持續推進和升級,以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建設等。這些政策聚焦於學科優勢的建設、拔尖創新人纔的培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高等教育普及化與大眾化目標的實現: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瞭從精英化嚮大眾化的曆史性轉變。政策更加關注如何提升普及階段的教育質量,如何構建終身學習體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創新人纔培養模式的探索: 麵對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競爭的挑戰,政策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鼓勵高校開展跨學科教育、實踐教學、創業教育,為國傢輸齣高素質的創新型人纔。 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實施: 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推動國際交流與閤作。鼓勵高校“走齣去”和“引進來”,吸引國際優秀人纔,提升中國高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支持中國高校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國際閤作辦學。 教育評價體係的改革: 政策開始關注建立科學、多元的教育評價體係,引導高校從“唯論文”、“唯分數”的評價導嚮中解脫齣來,更加注重教學實效、社會貢獻和創新成果。 産學研深度融閤: 鼓勵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閤作關係,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服務於國傢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構建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的研究,不僅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曆程的迴顧,更是對國傢發展戰略與教育政策互動關係的深刻剖析。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摸索前行,到改革開放後的銳意改革,再到新世紀的全麵提升,每一個階段的政策選擇,都摺射齣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以及為實現國傢富強、民族振興所付齣的不懈努力。 本書中的政策分析,揭示瞭高等教育作為國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使命。它告訴我們,教育政策的製定並非孤立的學術探討,而是緊密聯係國傢發展目標、社會變遷和人民需求。每一項“元政策”的齣颱,都蘊含著時代的呼喚、曆史的經驗和未來的願景。 從宏觀層麵看,這些政策共同塑造瞭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和特色。它們不僅培養瞭數以億計的各類專業人纔,為國傢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瞭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瞭國民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和創新能力。 迴望過去,中國高等教育在政策引領下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展望未來,麵對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和國傢發展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政策將繼續肩負重任,在深化改革、提升質量、服務國傢戰略、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麵,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本書正是為理解這一曆史進程、把握未來方嚮,提供瞭一份詳實而深刻的解讀。它鼓勵我們從政策的深層邏輯中汲取智慧,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