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由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共同指導,符閤《高等學校信息安全專業指導性專業規範》。
本書結閤公安部*研究所“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專業化服務”項目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實踐經驗,係統闡述瞭物聯網工程及産品安全檢測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全書共10章。第1章介紹物聯網體係結構、關鍵技術以及國內外物聯網市場環境。第2、3章介紹我國物聯網麵臨的安全威脅、安全需求以及國內外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的*新動態。第4章從研究角度介紹物聯網安全模型,包括物聯網單層安全模型、物聯網整體安全模型、物聯網專項安全模型和雲安全模型等。第5章介紹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架構,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實施、檢測與評估等方麵進行闡述。第6~9章分彆從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指標,物理産品檢測、物聯網工程/係統檢測與檢查,物聯網風險評估等技術能力建設和實踐進行瞭介紹。第10章根據已建成的檢測平颱,在智能感知類産品安全檢測、接入傳輸類産品安全檢測、業務應用類産品安全檢測、係統安全檢測/檢查和風險評估等方麵給齣豐富的檢測實例。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物聯網安全”課程的教材,同時可供從事物聯網工程和産品研發及産品安全檢測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結閤公安部*研究所“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專業化服務”項目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實踐經驗,係統闡述瞭物聯網工程及産品安全檢測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全書共10章。第1章介紹物聯網體係結構、關鍵技術以及國內外物聯網市場環境。第2、3章介紹我國物聯網麵臨的安全威脅、安全需求以及國內外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的*新動態。第4章從研究角度介紹物聯網安全模型,包括物聯網單層安全模型、物聯網整體安全模型、物聯網專項安全模型和雲安全模型等。第5章介紹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架構,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實施、檢測與評估等方麵進行闡述。第6~9章分彆從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指標、物聯網産品檢測、物聯網工程/係統檢測與檢查、物聯網風險評估等技術能力建設和實踐進行瞭介紹。第10章根據已建成的檢測平颱,在智能感知類産品安全檢測、接入傳輸類産品安全檢測、業務應用類産品安全檢測、係統安全檢測/檢查和風險評估等方麵給齣檢測實例。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物聯網安全”課程的教材,同時可供從事物聯網工程和産品研發及産品安全檢測等工作的專業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仇保利,公安部*研究所所長。
目錄
第1章物聯網概述1
1.1什麼是物聯網1
1.2物聯網體係結構2
1.3物聯網關鍵技術11
1.3.1信息感知與處理技術11
1.3.2通信技術18
1.3.3組網接入技術33
1.3.4數據融閤與挖掘技術36
1.3.5安全技術37
1.4物聯網市場環境41
1.4.1全球物聯網市場41
1.4.2中國物聯網市場46
第2章物聯網安全現狀50
2.1物聯網安全特徵與麵臨挑戰53
2.1.1物聯網特徵53
2.1.2信息安全特徵56
2.1.3物聯網安全特徵57
2.1.4物聯網安全麵臨的挑戰60
2.2物聯網安全威脅63
2.2.1感知層安全威脅63
2.2.2傳輸接入層安全威脅64
2.2.3應用層安全威脅66
2.2.4隱私威脅69
2.2.5幾種典型的安全威脅71
2.3物聯網安全需求76
2.3.1社會公共安全行業的物聯網安全需求77
2.3.2交通行業的物聯網安全需求78
2.3.3電力行業的物聯網安全需求81
2.3.4醫療行業的物聯網安全需求82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實現與應用目錄2.4物聯網安全應對措施84
2.4.1國傢政策84
2.4.2安全技術發展87
2.4.3安全檢測90
第3章物聯網安全檢測發展現狀96
3.1國外安全檢測技術發展97
3.1.1SenSec物聯網信息安全測試係統97
3.1.2BANAID係統100
3.1.3TAP�睸NS係統104
3.1.4ASF攻擊測試框架105
3.1.5醫用傳感網通信協議的安全可用性測試平颱114
3.1.6測試中心與測試産品/服務116
3.2中國安全檢測技術發展128
3.2.1物聯網係統安全與可靠性測試係統128
3.2.2基於零打擾測試背闆的無綫傳感器網絡測試平颱133
3.2.3無綫Mesh網鏈路層攻擊檢測係統134
3.2.4嵌入式安全關鍵軟件仿真測試平颱138
3.2.5測試中心與測試産品及服務141
3.3物聯網檢測工具152
第4章物聯網安全框架與模型162
4.1物聯網單層安全模型167
4.1.1麵嚮感知層安全模型167
4.1.2麵嚮傳輸層安全模型169
4.1.3麵嚮中間件的安全實現170
4.2物聯網整體安全模型171
4.2.1基於P2DR2的物聯網安全模型171
4.2.2基於等級劃分的物聯網安全模型173
4.2.3基於3層架構的安全模型175
4.3物聯網“專項”安全模型176
4.3.1麵嚮物聯網的通用控製係統安全模型176
4.3.2物聯網空間LBS隱私安全保護模型178
4.3.3基於PKI的物聯網安全模型179
4.4雲安全模型181
4.4.1CSA雲安全控製模型182
4.4.2Jericho雲立方體模型184
4.4.3雲計算安全技術框架186
4.4.4企業提齣的雲安全架構188
第5章物聯網安全保障框架194
5.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195
5.2物聯網發展與安全保障政策197
5.3物聯網標準198
5.4物聯網安全技術保障198
5.5物聯網安全檢測與評估200
5.6政府、信息安全組織機構、企事業單位與人纔201
5.7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體係202
5.7.1産品安全檢測服務平颱203
5.7.2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颱205
5.7.3物聯網係統安全檢測服務平颱210
5.7.4物聯網係統風險評估服務平颱212
5.7.5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平颱213
5.7.6標準庫及指標庫214
5.7.7物聯網漏洞與補丁庫214
5.7.8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管理中心215
第6章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檢測指標217
6.1國內外物聯網安全標準情況217
6.1.1國外物聯網安全標準進展218
6.1.2國內物聯網安全標準進展231
6.2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檢測指標體係241
6.2.1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標準體係241
6.2.2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指標體係246
6.3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指標平颱249
第7章物聯網産品檢測254
7.1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颱256
7.1.1智能感知檢測環境258
7.1.2接入傳輸檢測環境275
7.1.3業務應用檢測環境285
7.2産品安全檢測服務平颱295
7.2.1智能感知類産品安全檢測能力295
7.2.2接入傳輸類産品安全檢測能力305
7.2.3業務應用類産品安全檢測能力310
7.2.4産品安全檢測知識庫317
7.3專項安全檢測服務平颱321
7.3.1網絡安全檢測平颱321
7.3.2非侵入式安全性檢測平颱324
第8章物聯網工程/係統檢測與檢查332
8.1物聯網係統安全檢測服務平颱332
8.1.1物聯網係統安全檢測332
8.1.2服務平颱架構334
8.1.3智能感知層係統檢測335
8.1.4接入傳輸層係統檢測338
8.1.5業務應用層係統檢測340
8.1.6安全檢測知識庫342
8.1.7檢測工具集344
8.1.8係統整體安全性345
8.1.9配套工程設計346
8.2物聯網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平颱346
8.2.1物聯網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346
8.2.2服務平颱架構366
8.2.3服務平颱功能367
8.2.4配套工程設計372
第9章物聯網係統風險評估373
9.1物聯網風險評估過程375
9.1.1風險評估準備376
9.1.2保護對象分析376
9.1.3威脅分析377
9.1.4脆弱性分析380
9.1.5現有控製措施分析381
9.1.6風險分析382
9.1.7風險處置385
9.1.8審核批準386
9.2物聯網係統風險評估服務平颱框架387
9.2.1服務平颱框架387
9.2.2風險評估知識庫387
9.2.3風險評估工具集389
第10章物聯網係統檢測應用案例396
10.1智能感知類産品安全檢測396
10.1.1可信網絡攝像機396
10.1.2檢測規則397
10.1.3檢測環境400
10.1.4檢測實施405
10.2接入傳輸類産品安全檢測409
10.2.1單嚮隔離網閘410
10.2.2檢測規則412
10.2.3檢測環境414
10.2.4檢測實施415
10.3業務應用類産品安全檢測420
10.3.1雲計算服務器420
10.3.2檢測規則422
10.3.3檢測環境426
10.3.4檢測實施427
10.4係統安全檢測/檢查430
10.4.1警用裝備智能管理係統431
10.4.2檢測規則432
10.4.3檢測環境434
10.4.4檢測實施434
10.5係統風險評估439
10.5.1物聯網安全支撐係統——PKI係統439
10.5.2檢測規則440
10.5.3檢測環境442
10.5.4檢測實施442
參考文獻455
精彩書摘
5章物聯網安全保障框架
在感知層,物聯網感知節點易遭受物理破壞、冒充或越權、重放攻擊、篡改、泄露標識數據等多種威脅;在傳輸接入層,物聯網存在多種拒絕服務攻擊、違規外聯、非法接入等威脅;在業務層,物聯網存在各種漏洞、數據多源異構、大數據安全等威脅。因此,麵對國內日益發展的物聯網市場,急需構建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保障物聯網健康順利發展,物聯網在大規模投入實際使用前,需要對其風險漏洞進行評估檢測,防止網絡係統中的安全漏洞給物聯網的使用帶來巨大損失。
從國傢一係列關於物聯網的政策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發現,物聯網發展需要安全保障體係的支撐。例如:
《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齣: 到2015年,建立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完善安全等級保護製度,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範、應急處置等機製,增強物聯網基礎設施、重大係統、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係統安全可用、數據安全可信的物聯網應用係統。
《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指齣: 建立健全物聯網係統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體係,建立健全物聯網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製度,開展物聯網係統安全等級測評與檢查、評估工作。在物聯網係統設計研發階段,對設計方案進行安全驗證與風險評估;在物聯網項目竣工驗收階段,對係統的安全防護能力進行測試和評估;在物聯網係統運營階段,適時開展安全檢查工作,查找突齣問題和薄弱環節,評估安全防護水平。同時,建立相關信息采集交換平颱與信息共享分析機製,在物聯網工程的生命周期提供安全監測和預警服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聯網工作要點》明確指齣: 要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推進物聯網關鍵安全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加強物聯網安全標準製定與實施工作。完成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並進行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檢測評估平颱建設方案論證,支持2~3傢國傢級科研機構以産學研用聯閤的方式開展平颱建設。建立健全物聯網信息安全相關製度、標準、規範,完成預警與態勢通報機製、信息共享與分析機製建立與基礎環境建設。
我國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要在藉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健全完善信息安全法律體係和監管製度體係,積極推進我國信息安全政策法規和體製機製建設,做好信息安全頂層設計,強化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物聯網安全技術保障措施,並以物聯網安全檢測評估手段夯實物聯網安全建設,加強信息安全人纔培養與管理。
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架構如圖5��1所示。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需要政府、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實現與應用第5章物聯網安全保障框架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在支撐物聯網應用與工程建設的同時,需要引導物聯網安全技術發展,物聯網安全檢測與評估按照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的要求,在物聯網應用與工程生命周期內開展安全檢測與評估工作,確保物聯網工程閤規性以及安全防護措施的有效性,保障物聯網安全。
圖5��1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
5.15.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隨著物聯網網絡延伸和應用拓展,為避免人為惡意破壞、擅自利用處理結果等行為對個人隱私、行業安全、國傢安全等方麵造成嚴重威脅,需將物聯網安全可控問題上升到法律層麵考慮。
當前,我國關於信息安全的法律大多分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釋文件的條款中。專門針對信息安全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管理辦法》《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和《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等,專門針對物聯網安全保護的法律幾乎沒有。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法律體係,加大法律法規製定的力度,促進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建設。我國物聯網安全法律體係建設可以從3方麵開展工作。
1. 修訂與完善現有法律法規
在新形勢下,以前製定的法律法規有可能齣現針對性不強、界定模糊等情況,但其法律定位未發生變化,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可以通過修訂進行完善。
針對物聯網應用的特點和技術高速發展的現實狀況,應在梳理分析現有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與物聯網相關的條款的基礎上,繼續修訂、不斷完善《刑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民事訴訟法》《電子簽名法》《侵權責任法》《互聯網安全保護技術措施規定》《通信網絡安全防護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對於物聯網安全防護和管理相關的條款,明確物品聯網範圍,避免物品隨意互聯對國傢安全等方麵造成的隱患,界定破壞物聯網基礎設施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以及物聯網工程實施方應部署安全防護手段和定期開展安全檢測與評估的義務。
2. 起草與物聯網安全保護相關的法律
我國在立法方麵,要在物聯網發展初期就著手考慮起草與物聯網安全保護相關的法律,並不斷完善細化相關法律規定,使立法上盡量覆蓋到關鍵細節,做到有法可依。其中不僅要控製人的行為,還要限製物品聯網範圍,避免物品隨意互聯對國傢安全等方麵造成的隱患;不僅要確立安全防護實施滿足的目標,還要規定違法犯罪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加大懲罰力度,形成威懾力,遏製物聯網違法犯罪行為。在執法方麵,可通過計算機取證等技術研究確保齣現安全問題時能提供依據、保障可審查性,一經查處嚴厲處置,維護物聯網安全製度和法律的權威與嚴肅性。
審慎製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企事業單位信息安全管理、社會組織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個人信息保護等條例和辦法。具體包括:
研究製定物聯網環境下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強調對感知、傳輸和處理相關設備應用過程中,個人享有知情權、選擇權等基本權利,明確信息收集、傳輸、處理環節中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提齣泄露和非法利用個人隱私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研究物聯網數據安全保護法,規範數據收集、傳輸、處理和分析過程中利益相關方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大數據安全,重點保護涉及國傢公共安全的物聯網應用領域,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
研究製定物聯網相關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將與物聯網發展相關的頻率、標識、號碼等資源納入立法,規範物聯網資源的規劃、分配、使用和保護。
研究製定物聯網可信體係法律法規,將物聯網涉及的實體、資源以及行為統一納入網絡空間可信體係中,建立開放、公平和安全的物聯網生態環境。
……
前言/序言
“網絡空間安全重點規劃叢書”編審委員會物聯網被看作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後的又一次信息産業變革。我國已將物聯網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推進,特彆是在2009年提齣“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在我國快速發展,一大批物聯網産業園和物聯網産業集聚基地已經逐步發展和完善起來,正在顯現齣資源集聚效應和規模增值效應。
可以說物聯網已將經濟社會活動、戰略性基礎設施資源和人們生活全麵架構在全球互聯互通的網絡上,所有活動和設施理論上都透明化瞭。一旦遭受攻擊,安全和隱私將麵臨巨大威脅,極有可能在現實世界造成電力中斷、金融癱瘓、社會混亂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甚至將危及國傢安全,因此,保障物聯網安全已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近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麵對國內日益發展的物聯網市場,一方麵急需齣颱物聯網建設和産品研發的標準和規範,另一方麵急需一批專業化檢測服務隊伍對各地物聯網工程及産品進行安全性檢測,為物聯網發展保駕護航。為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成功申請瞭國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信息安全專項“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專業化服務”項目。筆者對項目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加以整理總結,編寫瞭本書。全書共分為10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對物聯網體係結構、關鍵技術以及國內外物聯網市場環境進行梳理。
第2、3章分彆介紹我國物聯網麵臨的安全威脅、安全需求以及國內外安全檢測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
第4章從研究的角度介紹物聯網安全模型,包括物聯網單層安全模型、物聯網整體安全模型、物聯網專項安全模型以及雲安全模型等。
第5章介紹物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架構,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實施、檢測與評估等方麵進行闡述。
第6~9章分彆從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與指標、物聯網産品檢測、物聯網工程/係統檢測與檢查、物聯網風險評估等技術能力建設和實踐的角度進行介紹。
第10章根據已建設的檢測平颱,在智能感知類産品安全檢測、接入傳輸類産品安全檢測、業務應用類産品安全檢測、係統安全檢測/檢查、風險評估等方麵給齣瞭實際檢測示例。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實現與應用齣版說明本書由仇保利主編並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各章編寫分工如下:仇保利編寫瞭第1章和第5章,鬍誌昂編寫瞭第2章、第10章,範紅編寫瞭第7~9章,邵華編寫瞭第3章、第4章、第6章。
本書的編寫得到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專業化服務”項目團隊、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的大力支持,作者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本書廣泛收集瞭國內外的相關材料和數據,翻譯瞭大量國外文獻,凝聚瞭作者從事物聯網安全保護的實踐經驗以及研究思考的成果。由於時間倉促,錯誤和紕漏之處在所難免,誠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17年6月
《數字鴻溝下的信息賦權:共建普惠智能未來》 本書並非關於物聯網安全技術實現與應用的具體探討,而是聚焦於一個更為宏觀和根本性的議題:在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如何彌閤日益擴大的信息鴻溝,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真正的數字普惠,賦能社會各群體,最終共建一個包容、公平、可持續的智能未來。 我們正身處一個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之中。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等前沿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角落,重塑著我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從智能傢居到智慧城市,從精準醫療到個性化教育,技術的觸角延伸得越來越廣,智能化的浪潮滾滾嚮前。然而,在這場盛大的技術革命背後,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嚴峻的現實:數字鴻溝的擴大。 數字鴻溝,不僅僅是指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基礎設施上的差距,更包括瞭由於經濟、教育、年齡、性彆、身體狀況、地域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同群體在獲取、使用、理解和創造數字信息與技術方麵的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演變為新的社會不平等,阻礙著技術進步的紅利公平地惠及每一個人。那些被拋在數字時代後麵的人們,可能麵臨著就業機會的流失、信息獲取的障礙、社會參與的邊緣化,甚至被排除在經濟發展的主流之外。 因此,本書的核心目標,便是深入剖析數字鴻溝的成因、錶現及其深遠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和提齣切實可行的信息賦權策略。我們認為,僅僅依靠技術本身的進步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更關鍵的是如何通過政策、教育、社會創新等多種途徑,確保技術發展的成果能夠被廣泛共享,讓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第一部分:數字鴻溝的深度審視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對數字鴻溝進行一次全麵而深入的審視。我們將從曆史的維度齣發,追溯數字鴻溝的形成與演變,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因素。這包括但不限於: 基礎設施的差距: 互聯網接入的普及率、網絡速度、通信成本等硬件層麵的差異,依然是許多地區和群體麵臨的嚴峻挑戰。 數字技能的匱乏: 即使擁有瞭接入設備和網絡,缺乏基本的數字素養、操作技能和信息辨彆能力,也無法有效利用數字技術。 內容與服務的適切性: 現有的數字內容和應用程序,往往是為特定群體設計的,可能無法滿足其他群體(如老年人、殘障人士、非母語使用者、特定文化背景的社群)的需求。 經濟與社會因素的製約: 經濟負擔、教育水平、社會支持係統、以及潛在的歧視和偏見,都可能成為阻礙部分人群融入數字社會的障礙。 數據隱私與安全的擔憂: 對個人數據被濫用、信息泄露的恐懼,也可能導緻部分群體對數字技術的抵觸。 我們將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呈現數字鴻溝在不同國傢、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具體錶現,力求讓讀者對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有清晰的認識。我們還將探討數字鴻溝對經濟增長、社會公平、政治參與和文化多樣性等方麵産生的負麵影響,強調彌閤數字鴻溝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僅僅是為瞭技術進步,更是為瞭維護社會公正和促進人類福祉。 第二部分:信息賦權的策略與路徑 在充分理解數字鴻溝的基礎上,本書將著重探討信息賦權的多種策略和具體路徑。我們堅信,信息賦權是一個多維度、係統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教育機構、非營利組織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基礎設施的普惠化: 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公私閤營、技術創新(如衛星互聯網、低成本網絡設備)等方式,加速欠發達地區和邊緣化社區的網絡覆蓋,降低接入成本,確保人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網絡連接。 數字技能的普及與提升: 本部分將重點關注如何構建包容性的數字教育體係。這包括: 麵嚮全年齡段的數字素養教育: 設計適閤不同年齡群體(從兒童到老年人)的課程,教授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應用的各種數字技能。 針對性培訓項目: 為特定群體(如失業人員、農民、殘障人士)量身定製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適應數字經濟的需求。 終身學習的支持: 建立支持性的在綫和綫下學習平颱,鼓勵人們不斷更新自己的數字知識和技能。 包容性內容與服務的開發: 我們將探討如何鼓勵和支持開發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數字內容和應用程序。這包括: 多語言支持和本地化: 確保數字産品和服務能夠支持多種語言,並適應不同地域的文化習慣。 無障礙設計: 遵循無障礙設計原則,讓殘障人士能夠平等地獲取和使用數字信息。 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 開發針對老年人、兒童、農民、文化少數群體等特定需求的應用程序和平颱。 鼓勵用戶生成內容: 賦能個體和社區創造和分享自己的數字內容,豐富數字世界的文化多樣性。 政策法規的保障與引導: 本部分將深入分析政府在彌閤數字鴻溝、推動信息賦權中的關鍵作用,包括: 製定國傢數字包容戰略: 明確目標、責任和時間錶,為信息賦權提供頂層設計。 推動數字權益立法: 保障公民的數字權利,防止數字歧視。 創新公共服務模式: 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政府服務的效率和可及性,例如數字政務、遠程醫療、在綫教育等。 激勵和規範市場主體: 通過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方式鼓勵企業投入數字包容性建設,同時製定相關法規,防止技術壟斷和數據濫用。 社會創新與社區力量: 我們將關注非營利組織、社區團體和誌願者在彌閤數字鴻溝中的獨特價值,例如: 社區數字中心: 在社區設立免費的數字接入點和培訓中心。 “數字夥伴”計劃: 組織誌願者一對一輔導,幫助有需要的人掌握數字技能。 倡導與傳播: 提高公眾對數字鴻溝問題的認識,推動社會形成關注和支持信息賦權的氛圍。 第三部分:共建普惠智能未來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們將展望一個普惠智能的未來。我們認為,信息賦權是實現這一願景的基石。當數字鴻溝被顯著彌閤,當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獲取、使用和創造數字信息時,技術進步的紅利將得到更廣泛的分享,社會將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活力。 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信息賦權將釋放更多個體的創造力,催生新的産業和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社會參與的深化: 公民將擁有更多渠道獲取信息,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社會的治理將更加民主和透明。 教育的革新: 個性化、高質量的在綫教育資源將惠及更多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全社會的知識水平。 醫療的進步: 遠程醫療、智能診斷等技術將突破地域限製,讓更多人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文化的多樣性繁榮: 邊緣化的聲音將有機會被聽到,多元的文化將在數字空間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構建更具韌性的社會: 在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全球性挑戰時,信息賦權能夠確保信息流通的暢通,提升社會整體的應對能力。 本書的寫作,旨在提供一個關於數字時代公平與包容的深刻思考。我們希望通過對數字鴻溝的細緻剖析和信息賦權策略的係統闡述,引發更廣泛的社會共鳴,並為政策製定者、技術開發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數字未來的人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啓示。我們相信,隻有當技術真正服務於人,當智能的陽光普照大地,我們纔能真正構建一個可持續、繁榮、且屬於所有人的智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