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于城市社会学对象的模糊性和边界的广泛性,其研究内容的差异非常大。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没有停留在概念介绍、理论阐释和对某些领域的一般性描述上,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围绕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展开其篇章内容,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当今世界,由于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普遍特点。《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是与同济大学强势专业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相结合,是一本具有同济特色的城市社会学教材。
上海在历史上曾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普通县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后再次起航,如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为世人瞩目。《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以上海为中心来编写,具有上海这座城市的地域特点。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希望《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能够培养学生对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对城市研究的热爱,并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专业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移民与城市
1 上海:一座移民城市
2 移民与上海中产阶级
3 移民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
4 上海流动人口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与社会学
1 作为社会改革的城市规划
2 城市规划与人文社会科学
3 从社会学角度反思中国的城市规划
4 社会规划:以新城和动迁社区为例
第三章 都市交通的人文思考
1 中国的汽车社会
2 城市公共自行车在中国的发展
3 中国城市机动性与社会排斥
4 机制创新与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5 城市交通与社会创新
第四章 大事件、巨型工程与都市发展
1 大事件与巨型工程:全球扫描
2 世博会与上海
3 迪士尼与上海
4 世博工程社会影响评价
5 风险社会与城市风险
6 智慧城市的社会学研究
第五章 遗产保护:从商业主义到公共性
1 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
2 上海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与公共空间的生产
3 社区参与与遗产保护
4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5 非营利组织与遗产保护
6 人类学与遗产保护
第六章 生态、环境与都市治理
1 都市治理中的环境议题
2 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3 生活环境主义与郊区乡村环境治理
4 环境社会学在中国
前言/序言
城市社会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今天大学的社会学系甚至非社会学系,都普遍开设城市社会学的课程。但由于城市社会学对象的模糊性和边界的广泛性,其教材内容的差异非常大。本教材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停留在概念介绍、理论阐释和对某些领域的一般性描述上,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围绕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展开其篇章内容,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2)在当今世界,由于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的普遍特点。本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是与同济大学强势专业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相结合,是一本具有同济特色的城市社会学教材。
(3)上海在历史上曾是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普通县城,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后再次起航,如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为世人瞩目。本教材以上海为中心来编写,具有上海这座城市的地域特点。
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希望本教材能够培养学生对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对城市研究的热爱,并为城市管理者和城市政策制订者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专业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 一、 导论:为何选择上海作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本书《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以上海为中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上海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而更是以一个全球化大都市的缩影,折射出当代城市社会学面临的普遍性挑战与前沿性议题。选择上海,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独特性与代表性: 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转型: 上海,这座“魔都”,曾是中国近代化的策源地,经历了百年沧桑,从昔日十里洋场的繁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其城市肌理和居民生活方式无不烙印着深刻的历史痕迹,同时又在飞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重塑。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为我们审视城市变迁的动力、路径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上海是全球资本、人才、信息、文化涌动的交汇点。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和发展逻辑。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重塑下,城市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地方文化如何在与外部文化的互动中得以延续甚至创新?这些关于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在上海的语境下尤为突出,为理解当代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快速的城市化与深刻的社会分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上海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巨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张、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关系的重组。这一过程中,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社会阶层固化等一系列社会分化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城市分化现象具有普遍的指示意义。 治理的创新与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城市问题,上海在城市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创新,例如在精细化管理、基层民主、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这些治理实践不仅回应了上海自身的特殊需求,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治理模式背后的社会逻辑,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前沿理论的实践场域: 当代城市社会学涌现出诸多新理论和新视角,例如关于城市韧性、数字城市、绿色城市、创意城市、后殖民城市、空间正义、日常生活批判等。上海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城市,为这些前沿理论的检验、拓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本书将致力于将这些理论“拉回到”具体的城市现实中,通过对上海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来理解和发展这些理论。 因此,选择上海并非将研究局限于一个地域性案例,而是将上海视为一个“容器”,装载了当代城市社会学最核心、最前沿的议题。通过对上海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共性与特性,洞察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 二、 城市变迁与社会结构重塑:上海的经验教训 1. 从工业化都市到服务型经济中心:空间转型与居民生活的变迁 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是中国从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服务型经济的典型缩影。本书将细致梳理上海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空间转型: 工业区的衰落与改造: 曾经遍布城市的传统工业区,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中,或被废弃,或被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商业综合体、高科技产业园。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物理形态,也深刻影响了原有的产业工人社区、居住模式以及居民的社会交往方式。本书将探讨这些空间再开发如何引发了新的社会分层,如“原住民”与“新移民”的冲突,以及文化产业如何在空间转型中被“生产”和“消费”。 CBD的崛起与新的社会空间: 以陆家嘴为代表的中央商务区(CBD)的崛起,标志着上海在全球金融和商业版图中的地位提升。这些高度集聚的商业办公空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吸引了高技能人才,也塑造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本书将分析CBD的出现如何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隔离和阶层分化,以及CBD的“24小时城市”愿景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居住空间的分化与社区的重构: 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兴起,上海的居住空间呈现出高度的分化。从高档商品房小区到保障性住房,再到城中村的改造,不同的居住空间承载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生活方式。本书将重点关注不同类型社区的形成过程、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社区治理的模式及其对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的影响。例如,对于一些老式里弄社区的改造,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新,更是对传统邻里关系、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冲击。 2. 社会分层与阶层流动:新时代的中国城市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上海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阶层分化的现象尤为突出。 新兴阶层的崛起与固化: 金融、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高收入、高学历的“新中产”和精英阶层。本书将考察这些新兴阶层的形成机制、消费模式、文化品味以及他们与传统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将关注新兴阶层内部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精英阶层内部的“代际传递”和“圈层化”现象。 “夹心层”的生存压力与焦虑: 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许多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成为所谓的“夹心层”。本书将深入分析“夹心层”的生存状况、他们的社会愿望与现实落差,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双重压力下进行自我调适。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与边缘化: 数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构成了上海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身份认同等多重挑战。本书将探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过程,分析他们在城市中可能面临的歧视与边缘化现象,以及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社区。 阶层流动的新机制与新障碍: 传统的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是否依然畅通?新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书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代城市社会阶层流动的复杂性,探讨教育、职业、婚姻等不同因素对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新的“向上流动”的障碍。 三、 城市治理与日常生活: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与创新 1. 精细化管理与“全能型”政府的边界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治理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引发了新的讨论。 “城市大脑”与数字治理的社会影响: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城市大脑”正在重塑城市的管理模式。本书将分析数字治理在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算法歧视、技术鸿沟等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技术驱动的城市治理中,保障公民的数字权利和参与权。 基层治理的微观运作: 从街道居委到小区业委会,基层治理是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本书将深入观察上海基层治理的运作机制,分析居委会、业委会、社会组织等在社区管理、矛盾调解、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基层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居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以及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全能型”政府的挑战: 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将审视“全能型”政府在资源配置、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探讨在市场化、公民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全能型”政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 2.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权力与文化实践 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人们日常生活展开的场域。 消费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塑造: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上海,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构建身份认同、表达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本书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在消费文化中的差异,探讨品牌、时尚、美食等如何成为社会分层和群体认同的标识。 数字空间与虚拟社群的兴起: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催生了新的交往模式和虚拟社群。上海居民如何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这些数字空间如何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观点表达、身份认同和现实互动?本书将探讨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张力,以及虚拟社群如何成为现实社会关系的延伸或替代。 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体验: 从菜市场到咖啡馆,从公园到地铁,每一个城市空间都承载着居民独特的日常生活体验。本书将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展现不同群体在不同城市空间中的活动、交往、情感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塑造他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归属感。例如,对于不同代际居民在共享单车、外卖服务等新生事物的使用上的差异,也能折射出城市生活的变迁。 社会记忆与城市空间叙事: 城市空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记忆。上海的弄堂、外滩、老洋房等,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们的情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解读,理解上海的社会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如何被当下所 D 叙事和建构。例如,对于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往往引发关于城市记忆的争论。 四、 结论:前沿理论的在地化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上海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将上海的实践置于全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宏大框架之下。我们将检视如城市韧性、创意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后人类城市等前沿理论,分析它们在上海的适用性,以及上海的经验如何为这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我们相信,通过对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超级都市的深入剖析,本书能够为理解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诸多前沿议题提供一个独特且深刻的视角。它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变迁,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正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本书旨在激发更多关于城市、关于社会、关于我们自身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