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与儒家经典

清华简与儒家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林昌,孙进,刘国忠,代生,李秀亮 ... 编
图书标签:
  • 清华简
  • 儒家经典
  • 简帛研究
  • 古籍整理
  • 文本考证
  • 历史文献
  • 中国古代文化
  • 学术研究
  • 出土文献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5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儒家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书稿收录了此次研讨会宣读的有关清华简《筮法》与《周易》研究、清华简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其他简帛与历史文化研究等三个方向的43篇论文,另还有一篇附录。这些文章涵盖面广,涉及古文字、古文献、历史地理、先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由于清华简本身为全新的材料,因而应用清华简进行的研究多具有突破性意义,尤其是《筮法》与《周易》的对比研究,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易学的研究。

目录

前 言……………………………………………………………江林昌
雅集群贤文 博通清华简……………………………………………………………章方松
清华简《筮法》与《周易》研究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李学勤(1)
筮法还是释法?——由清华简《筮法》重新考虑《左传》筮例………………夏含夷(6)
读清华简《筮法》…………………………………………………………………刘大钧(15)
清华简《筮法》果占与商代占卜渊源……………………………………………沈建华(22)
清华简《筮法》筮占法探微………………………………………………………林忠军(28)
巽之祟……………………………………………………………………………柯鹤立(37)
从《筮法》与《周礼》谈占筮“三十三命”……………………………………季旭昇(42)
谈《别卦》的卦序与卦名及其与《筮法》的关系………………………………魏慈德(51)
关于清华简《筮法》“雠”命解说的若干问题…………………………姚小鸥、高中华(56)
论清华简《筮法》卦位图与四时吉凶……………………………………………张克宾(60)
清华简《筮法》与《周易》卦画之谜……………………………………………刘光胜(68)
清华简《筮法》补释………………………………………………………………蔡飞舟(76)
清华简《筮法》补释………………………………………………………………黄杰(88)
论清华简《筮法》之祟……………………………………………………………董春(99)
清华简《筮法》筮数的三种可能演算……………………………………………刘彬(107)
读清华简《筮法》札记……………………………………………………………李锐(114)
从清华简《筮法》等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看京房“六十律”及“纳甲”说之渊源…………张文智(118)
辑本《归藏》源流蠡测……………………………………………………………程浩(129)
谈数字卦的名称概念与数字卦中的易学思维…………………………………贾连翔(136)
清华简《卦位图》哲学思想考辨…………………………………………………蔡运章(140)
清华简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以清华简《厚父》为例……………赵平安(152)
清华简与国家精神…………………………………………………………………邢文(161)
由清华简论“颂”即“容”及其文化学意义……………………………江林昌、孙进(166)
清华简《命训》初探………………………………………………………………刘国忠(188)
清华竹简及齐史偶札…………………………………………………孙敬明、吉树春(194)
清华简《系年》所见的“卫叔封”…………………………………………………董珊(201)
从吕相绝秦辞看穆、康时代的秦晋关系——清华简《系年》与古书对比研究… 代生、马兴(205)
由清华简《系年》再论“国人暴动”的性质……………………………………李秀亮(213)
清华简《系年》所见“山东时期”越国的军事与外交…………………………陈民镇(218)
清华简《系年》“缯人乃降西戎”小札……………………………………………万德良(227)
清华简、禹会祭祀遗址与河图的关系初探……………………………………何艳杰(230)
清华简《金縢》、《祭公》“不豫有 ”的经典意涵………………………………范丽梅(242)
清华简《金縢》与武王克殷在位年数研究………………………………………吕庙军(249)
传世古文尚书《说命》篇重审——以清华简《傅说之命》为中心……………程薇(260)
清华简《说命》补说………………………………………………………………魏栋(270)
清华简《封许之命》“荐彝”与商周觯形器再探讨……………………………… 鹏宇(275)
清华简《良臣》散宜生与西周散氏………………………………………………陈颖飞(282)
其他简帛与历史文化研究
论《书》与《尚书》的起源——基于新近出土竹书的视角…………………… 艾兰(291)
上博楚简《恒先》新释及其简序与篇章结构新探…………………………… 范毓周(299)
上博简“诗亡隐志”与先秦楚地诗学抒情传统………………………………… 陈瑶(316)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与相关简帛释读………………………………………刘信芳(326)
新蔡简“ 追”综论………………………………………………………………蔡丽利(335)
利簋为成王世作器考证…………………………………………………………曹汉刚(342)
附录
清华简(肆)相关图表………………………………………………………………… (354


《清华简与儒家经典》并非一本独立成书的著作,而是一个围绕着清华大学出土的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说相关的内容而展开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若要写一本“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实际上是在描绘一个与清华简出土的儒家文献及其研究成果截然不同的学术视角或研究方向。 为了规避“清华简与儒家经典”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可以构思一本探讨早期中国其他重要思想流派,或者与儒家经典但非清华简所见的版本相关的研究书籍。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图书简介构思,力求展现深度和广度,同时完全避开清华简及其直接研究成果。 --- 图书简介: 《千年遗响:早期中国哲学思潮的另一维度》 图书概述: 《千年遗响:早期中国哲学思潮的另一维度》是一部深入探索先秦时期思想文化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聚焦于现存已知的某一部孤立的竹简文献,而是以宏观的视野,审视早期中国百家争鸣背后,那些同样璀璨却又鲜为人知的思想火花。我们将目光从对某一特定出土文献的辨析,转移到对不同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思想互动,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学观念演变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全书旨在揭示,在被后世相对固化为“儒墨道法”等主要流派的框架之外,早期中国思想世界远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更为多元、更为深邃,充满了值得我们今日重新挖掘和审视的智慧宝藏。 核心论点与研究范畴: 本书的核心在于,试图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等专注于特定文献挖掘与解读的研究之外,勾勒出一条“思想流变”与“文化传播”的研究路径。我们认为,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不能仅仅依赖于零散的文献片段(即使这些片段极具价值),更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思想源头、传播途径、与其他学派的融合与对抗,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的接受与变异。 本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失传的古代经典与思想印记: 我们将考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湮没的古代典籍(如《乐经》等)及其可能承载的思想内容。通过对后世文献的引述、转述以及考古发现(非清华简),尝试重建这些失传著作在当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后世思想的潜在影响。例如,本书将深入探讨“礼乐文明”在诸子百家中的不同诠释,以及那些未能在后世文献中完整保存的“礼”与“乐”的理论体系。 2. 边缘学派的独特贡献: 除了耳熟能详的儒、墨、道、法等流派,先秦时期还存在大量不容忽视的“边缘”或“非主流”学派,如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等。本书将拨开迷雾,深入挖掘这些学派的思想特质、核心主张及其对主流思想体系产生的微妙影响。我们将重点分析它们如何回应时代诉求,如何与儒家等主流学派形成对话、竞争或融合,从而丰富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图景。例如,我们将详细探讨辩论术在早期思想传播中的作用,名家对概念和逻辑的精微分析,以及杂家如何试图整合各家学说以应对社会危机。 3. 地域性思想的多元色彩: 早期中国的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从齐鲁之邦的文化底蕴,到楚地浪漫奇诡的想象,再到巴蜀深邃的神秘主义,不同地域孕育了独具风格的思想流派。本书将侧重于考察这些地域性思想是如何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吸收外来养分,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图谱。我们将分析不同地域的哲学观念在祭祀、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 4. 思想传播的媒介与模式: 在文字尚未普及,竹简、帛书等载体相对有限的时代,思想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本书将探讨古代思想家们如何通过口传、辩论、著述、以及非文字性的仪式和实践来传播其思想。我们将分析不同思想学派在传播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传播方式如何塑造了思想的接受度和生命力。例如,道家与墨家的传播策略就有显著不同,前者侧重个体感悟与秘传,后者则强调群体组织与社会实践。 5. 非文本的哲学意涵: 除了直接的文本研究,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艺术审美、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本书将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那些并非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哲学意涵。例如,古代的音乐、舞蹈、建筑、甚至烹饪,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念。我们将探讨这些“非文本”的文化形式如何反映和塑造了当时的哲学思考。 研究方法与视角: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书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哲学史、文学批评、考古学(特指非清华简的考古发现,如其他地区出土的古代器物、墓葬等)、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重视角。我们将: 文献互证与辨析: 广泛搜集并细致辨析现存的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以及后世对其的转述、引证,通过文献之间的相互印证与批判,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考古证据的辅助解读: 借鉴其他地区出土的早期文献(如古印章、铭文、其他竹简、陶器铭文等)以及物质文化遗存,为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旁证。 思想史的脉络梳理: 关注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影响,构建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宏大叙事。 比较研究: 在同一思想内部不同学派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的思想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与联系。 社会文化语境的考察: 将思想置于其所产生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理解思想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本书特色与价值: 《千年遗响:早期中国哲学思潮的另一维度》力求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学术视角。它不以某一特定文献的发现为出发点,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思想的“流动性”与“多样性”为核心,致力于拓展我们对早期中国哲学史的认知边界。本书将: 揭示被忽视的思想光辉: 挖掘那些在主流史书中被淡化或遮蔽的哲学思想,展现早期中国思想世界的真正广度和深度。 重构思想发展的复杂图景: 避免对思想史进行简单线性的梳理,而是强调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碰撞与演化,呈现更为立体和动态的历史面貌。 为当代哲学提供新的灵感: 通过对古代多元思想的深入挖掘,为当下的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理论资源。 语言通俗,论证严谨: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论证清晰,使之不仅为专业学者所借鉴,也能为广大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深刻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次对早期中国思想版图的重新审视,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活力、辩论不息、且仍在不断生成新思想的伟大时代。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研究如火如荼之际,本书将为您呈现一条鲜为人知的思想探索之路,让您领略中国古代哲学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另一维度”。 --- 关于“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解释: 上述简介,通过强调“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出土文献”、“宏观视野”、“其他重要思想流派”、“失传的古代经典”、“边缘学派”、“地域性思想”、“非文本的哲学意涵”等关键词,明确地将本书的研究方向与“清华简与儒家经典”这一具体研究领域划清界限。它并非否定清华简研究的价值,而是旨在为一本假设存在的、研究其他侧面的早期中国思想史著作,构建一个既独立又具有深刻学术意涵的简介。简介中提及的“考古证据的辅助解读”,特别声明“特指非清华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强化了其独特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没有直接陷入到对儒家文本的字面解读中去,而是通过一个更宏大、更具考古学深度的视角,将我们带回到了先秦思想形成的那段关键时期。作者的笔力很稳,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因为术语的堆砌而感到枯燥。特别是他对简牍出土背景的细致描摹,以及如何从这些实物材料中推演出古代社会治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本异文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和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展示了多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基于“物证”的重建工作,无疑为我们理解“儒家”这个概念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后世逐渐固化的经典形象在形成之初的鲜活面貌。读完后,我感觉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儒家概念都有了一种“刷新”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现场的门。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有一种强烈的“祛魅”感,但这种祛魅并非是消解价值,而是让古老的文本回归到其诞生的历史情境之中。作者对简牍本身的物理属性——竹片的形制、墨色的深浅、编绳的断裂——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将这些“物性”与抽象的“道”连接起来,这种连接的跨度之大,令人叹服。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在早期文本上的“争夺”和“塑造”过程的描绘,尤其引人入胜,揭示了经典化过程中的权力运作和解释权转移。如果说传统研究多侧重于“文本内部的逻辑自洽”,那么这本书则着力于“文本与其外部物质世界的互动关系”。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但蕴含的学术能量却十分巨大,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传统”的理解是否过于扁平化。这是一部能真正改变你看待古代文献视角的严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是一本轻飘飘的普及读物,而是沉甸甸的学术探索成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中古”阶段过渡时期的那几章,那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研究容易忽略的模糊地带,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从周代礼制向秦汉思想转型的复杂性与断裂感。全书的行文节奏较为舒缓,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巧的沙盘模型,每一步都要求精准到位。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书中偶尔出现的专业名词需要时不时地查阅脚注,这稍微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种详尽的注释体系又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细致入微的“提问工具箱”,教我们如何更科学、更谦卑地面对那些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的古代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气味相当浓厚,对于习惯了通俗历史读物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它不是那种“讲故事”的书,而更像是一份精密的田野报告与文献学分析的结合体。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某个特定观点时,往往会引出大量的侧面证据,比如先秦礼器制度的变迁、同期出土青铜器铭文的对比等,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论证链条异常坚固。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某些章节的阅读体验略显晦涩,尤其是在讨论特定字形或篇章结构演变的部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古文字学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尽管如此,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就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推进是极其严密的,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步步校准着我们对古代思想史的认知偏差。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文本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扎根于特定的物质文化土壤之中,这种关联的揭示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索或思想流派来划分,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证据点”展开论述,形成了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作者擅长设置悬念和提出关键性的“如果”,引导读者参与到历史的“再想象”过程中。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竹书篇章与其他文献的“对话性”分析,处理得极为精彩,它没有强行将不一致之处抹平,而是将其视为古代思想碰撞的火花,非常具有思辨性。在语言风格上,作者采用了相对内敛但又不失哲理性的表达方式,避免了过度煽情,使得一切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读到后面,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名“思想侦探”,跟随作者的线索,去辨析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模糊化的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关切。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早期思想复杂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高质量的智力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