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中医对话 黄帝内经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认知与中医对话 黄帝内经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丽梅 著
图书标签:
  • 认知科学
  • 中医
  • 黄帝内经
  • 一词多义
  • 语义学
  • 认知语言学
  • 文化认知
  • 传统医学
  • 哲学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8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76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研究中医词语的专著,在国内学术界尚属开先河之举。
  针对“一词多义”这一自然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作者分别以认知语言学里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理论和框架语义理论为指导,对《黄帝内经》里萃取出的典型多义词进行深入探讨,由此,生动展现了词的多义机制和多义的普遍性、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一实证性研究为该领域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语料资源。通过中西合璧,在语言学里发掘中医奥妙,在中医学里展现语言理论之力量,为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以及中医语言、中国文化与文字的国际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适合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语言学和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师生,以及对中国文字与文化感兴趣和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

  赵丽梅,女,1973年10月生,白族,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曾在云南中医学院任教十余年,现为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中医英语。长期从事研究生英语、专业英语和对外汉语等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参与或主持省级、厅级课题6项,参与出版编著6册,先后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和《环球中医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获3项厅级教学科研奖。近年来,获云南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优秀教师,“伍达观教育基金奖教金”杰出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选题缘由与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第二篇 一词多义的研究概述
第一章 一词多义的传统研究
第一节 语义学创立初期
第二节 历史语义学阶段
第三节 结构语义学阶段
第四节 生成语义学阶段
第二章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第一节 词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一词多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第三节 词义与认知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第三章 结语

第三篇 《黄帝内经》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综述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语言魅力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体验哲学
第二节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用什么体验
第一节 心智的体验性
第二节 中医溯源
第三节 针、推起源
第四节 四诊合参
第四章 首先体验什么
第一节 对入和空间的体验
第二节 中医的“天人相应”
第三节 中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
第五章 主要如何体验
第一节 认知的无意识性
第二节 中医的“神悟”
第三节 中医的“精气神”
第四节 思维的隐喻性
第五节 中医的“取象比类”
第六章 语言的体验性与中医词语
第一节 语言与体验
第二节 “醫”与“中医”的内涵
第七章 结语

第四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原型范畴化研究
第一章 范畴化与范畴
第一节 范畴化过程与认知
第二节 范畴的溯源
第三节 经典范畴理论
第二章 原型范畴理论
第一节 家族相似性
第二节 原型
第三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例证剖析
第一节 淫
第二节 纪
第三节 故
第四节 宗
第五节 度
第六节 救
第七节 厥
第八节 息
第九节 经
第十节 期
第四章 结语

第五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隐喻与转喻化研究
第一章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第一节 隐喻与转喻的性质界定
第二节 隐喻与转喻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隐喻例证剖析
第一节 中医本体隐喻的形成
第二节 物理相似性的隐喻
第三节 心理相似性的隐喻
第四节 容器隐喻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转喻例证剖析
第一节 转喻的分类
第二节 整体与部分
第三节 范畴与成员
第四节 特征与实体
第五节 因果转喻
第六节 行为转喻
第七节 方位转喻
第八节 构成转喻
第九节 容器转喻
第十节 所属转喻
第四章 结语

第六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框架语义化研究
第一章 框架语义理论的综述
第一节 框架的界定
第二节 框架语义学的性质
第三节 框架语义理论的可操作性
第四节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第五节 《黄帝内经》基本概念的框架建构
第二章 “精”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精”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第二节 “精”的语义框架
第三节 《黄帝内经》“精”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第四节 “精”的综合解读
第三章 “气”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气”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第二节 “气”的语义框架
第三节 《黄帝内经》“气”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第四节 “气”的综合解读
第四章 “神”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神”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第二节 “神”的语义框架
第三节 《黄帝内经》“神”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第四节 “神”的综合解读
第五章 “阴阳”的框架分析
第一节 “阴阳”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第二节 “阴阳”的语义框架
第三节 《黄帝内经》“阴阳”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第四节 “阴阳”的综合解读
第六章 结语

第七篇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与启示
第一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
第二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对于人类认知特征的启示
第二节 对于语言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结语

第八篇 总结
第一章 内容综述及研究价值
第二章 研究的局限性与可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认知与中医对话 黄帝内经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与“水、肾;火,心;木,肝”的隐喻机制一样,自然界的“金”与中医里的“肺”也在种种相似中得以跨域关联。它们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金的性质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就用金代替”(张大钊,2004:15)。在战争中,经常用“金属”来做盾牌,起防护作用,这一作用被借用到对肺的类比。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可见,肺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使人体内的气体得以不断更新,从而保障人的生理机能得以正常运转。简言之,肺有主导呼吸、保护人体的功能,与“金”的作用极为相似。第二,从“金”的性质可引出“金日从革(顺从改革,变易)”之说。《说文·金部》有证:“金,从革不韦。(段玉裁注:从革谓顺人之意以变更成器,虽屡改易而无伤也)”可见,自然之金具有延展性,而中医认为,人体之肺也正是五脏中最有伸缩性的脏器。第三,“金”与“肺”的相似之处还有:“敲击金属可以发声,而人的发声主要靠肺排出的气流经由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冲击声带形成的。”(冯英,2011:229)第四,《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中医认为肺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功能,这些功能基于肺气的变化特征:肺气经过散热、降温而得以液化。同理,“金”在炎热干燥的气候中也会经历散热、降温和液化的变化。肺与金的变化过程都可以被视为发挥出“潜降、收敛、清洁”的功效。以上种种相似的特征使金与肺发生必然关联,且可比度极高,所以,中医将二者进行类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证:“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
  ……
《道韵寻真:以认知视角解构<黄帝内经>的丰富意蕴》 探寻古籍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中国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涌现出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本质的独特洞察。然而,历经数千年传承,《黄帝内经》的文字,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解读视角,都会在其中发现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共鸣。 本书《道韵寻真:以认知视角解构<黄帝内经>的丰富意蕴》并非对《黄帝内经》内容的简单复述或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力图运用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挖掘这部古老经典的“意”,即其内在的、隐藏的、多义的深层含义。我们并非在重复《黄帝内经》说了什么,而是尝试探索《黄帝内经》的“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这些“说”如何焕发出多样的生命力。 超越字面,触碰“心”的奥秘 《黄帝内经》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所传达的并非僵化的知识条文,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与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息息相关。本书将聚焦于《黄帝内经》中那些看似普通却含义深远的词语,譬如“气”、“神”、“精”、“血”、“阴阳”、“五行”等。这些词语在不同的篇章、不同的语境下,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用法和指向,形成一种“一词多义”的现象。 传统的解读往往侧重于从医学、哲学、历史等单一维度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认知科学,便会发现,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恰恰是人类认知灵活性的生动体现。《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在数千年前,便以一种高度智慧的方式,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语境的依赖性以及概念的迁移性,来表达极其复杂而微妙的生命运行规律。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如何反映了古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例如,“气”字,它既可以指代我们呼吸的空气,又可以指代人体的生理机能,更可以引申为一种抽象的能量、动力,甚至是一种情绪状态。这种多义性,并非词汇的贫乏,而是为了适应表达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事物。《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在字面上看似简单朴素的文字背后,构建了一个极为宏大而精密的认知模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 认知视角下的“意”:从语言到心智 那么,何谓“认知视角”?它并非简单地套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去“解释”古代文献。相反,它是一种“理解”的方法,一种试图把握作者心智活动,以及读者解读过程的思维工具。本书认为,《黄帝内经》的“意”,就隐藏在这些“一词多义”的词语所承载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概念的模糊性与灵活映射: 许多《黄帝内经》中的核心概念,如“神”,其含义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神”可以是精神意识,可以是藏象学中的“心神”,也可以是生命的活力。这种概念的模糊性,恰恰赋予了它极强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映射不同层次的生命现象。认知科学中的“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等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一个词语能够关联起如此广泛的意义。 语境的决定性作用: 同样一个词,在描述生理功能时,其“意”与描述病理变化时,截然不同。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黄帝内经》中语境对词语意义的塑造作用。例如,在讨论“情志”时,“喜”可能导致“伤心”,“怒”可能导致“伤肝”。这里的“伤”,并非简单的物理损伤,而是指一种能量失衡、功能紊乱。认知心理学中的“情境主义”等理论,能为我们提供分析框架。 隐喻与类比的认知机制: 《黄帝内经》大量运用隐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生命运行规律,具象化、通俗化。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水”(液体)在人体中的作用。这种隐喻的运用,是人类认知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探究《黄帝内经》中常见的隐喻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帮助读者构建对复杂生理过程的认知模型。 多模态信息的整合: 《黄帝内经》并非仅仅依赖文字,它还可能隐含着对观察、经验、甚至某种直觉的描述。当我们尝试理解“脉象”时,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想象一种触觉、一种节奏、一种动态的感知。认知科学中的“多模态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是如何整合多种感官信息来构建对生命体的认识。 《道韵寻真》的价值所在 本书并非旨在“纠正”传统的《黄帝内经》解读,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互补性的视角,以期: 1. 深化理解: 通过认知视角的引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词语的丰富内涵,破除一些刻板的理解,看到其动态、灵活的一面。 2. 激发兴趣: 以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古老经典,能够激发新一代读者对《黄帝内经》的兴趣,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3. 促进对话: 搭建中医与现代认知科学之间的桥梁,促进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为理解人类身心健康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4. 反思认知: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的认知构建方式,也能让我们反思自身的认知模式,理解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认识我们自己。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将采用一种“跨学科对话”的方式,主要包括: 文本细读与语境分析: 仔细研读《黄帝内经》原文,对核心词语在不同篇章、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进行梳理和比较。 认知科学理论借鉴: 选取与《黄帝内经》相关概念相契合的认知科学理论,如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并从中借鉴分析工具和解释框架。 案例分析与举证: 选择具体的词语和段落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文本印证理论。 比较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古代经典或现代医学著作进行比较,突显《黄帝内经》的独特性。 何为“道”?何为“韵”? “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象征着宇宙的根本规律、万物的本源。《黄帝内经》所阐述的,正是关于生命运行的“道”。而“韵”,则是一种意境、一种气韵,是事物内在的、难以言说的美感和生命力。本书力图寻找到隐藏在《黄帝内经》文字中的“道”,并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解构,来品味其深邃的“韵味”。 我们并非试图将《黄帝内经》“科学化”,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去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让这部伟大的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为我们认识生命,理解健康,提供源源不断的启迪。 《道韵寻真:以认知视角解构<黄帝内经>的丰富意蕴》,是献给所有对生命智慧、古老文明以及人类认知奥秘怀有好奇之心读者的探索之旅。让我们一起,拨开文字的迷雾,触碰思想的脉络,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跨越时空的、属于生命的“道”与“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教条刻板,反而有一种知识分子间的“对话感”。作者似乎始终在与潜在的批评者进行着一场跨时空的辩论,语气时而温和恳切,时而又带着学术上的锋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古代文本时,那种既保留敬畏之心又不盲目崇拜的态度。他似乎在提醒我们,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恰恰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元认知”能力,能够自我调节和适应不同的解读需求。这种对文本生命力的探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欲。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作者的核心论点时,他总能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或反例,将讨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其多层次的论证结构,但坚持下去,收获将是巨大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挑战,而非轻松的下午茶读物。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翻阅过去的书籍。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甚至需要拿出笔记本,对着书中的复杂论述进行梳理和对照。书中对于概念的界定,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横跨中西方学术传统的词汇时,那种精密的、近乎于解剖刀般的操作,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有些许压力。这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或跨学科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我必须承认,当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观点最终在作者的逻辑架构下达成某种微妙的平衡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于“理解”这个行为的定义,并开始思考,那些流传千年的古籍,其真正的生命力是否就在于其内在蕴含的、可以被不同时代认知框架所重新诠释的弹性。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层的,对于不同背景的读者,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对于那些对语言哲学和语义学稍有涉猎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一词多义”在古代医学语境下的具体操作机制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术语的微观剖析,揭示了认知框架如何直接塑造了医学的实践和理论的边界。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将本书的方法论应用于其他古代的知识体系,将会产生何等深远的意义。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高度专业化和封闭的中医领域,置于一个开放的、可供跨学科分析的认知科学框架之下,实现了一种优雅的范式转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原创性和深度洞察的学术力作,其对认知与文化交汇点的捕捉极为精准,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新书简直是知识的殿堂,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富有设计感的封面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引人深思的序言,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一个宏大的研究主题——如何理解和跨越看似遥远的认知科学与传统中医之间的鸿沟——描绘得淋漓尽致。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得令人赞叹,像是经过精心规划的迷宫,每一步指引都恰到好处,引导读者从基础的哲学思辨,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分析层面。特别是关于“多义性”概念的探讨,作者似乎挖掘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古代经典的模糊性和现代科学的精确性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拔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文献时的严谨态度,注释详实,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资源。对于任何对中医学理论的底层逻辑,或者认知过程如何影响知识体系建构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的绝佳平台,读完后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拓宽了不止一个维度。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纯粹的历史角度来审视这本书所探讨的问题,结果发现它提供的洞见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似乎并未将中医仅仅视为一套历史遗留下来的医学实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一直在其生命周期中与使用者的认知发生着实时的交互作用。更令人着迷的是,书中对“黄帝内经”这一核心文本的解构与重构,展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文本学视角。它挑战了那种将古代经典视为一成不变的“圣经”的倾向,强调其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能指”和“所指”的变化。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方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观察一个活的有机体,它如何在新旧知识的张力下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意义的生成。这对于任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