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学生用书,主要涵盖自我认识、人格发展、情绪管理及挫折应对、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爱情观和性心理、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择业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十个主题,每个主题又下设自我体验、课堂互动、心理测验、小组调研、课堂总结、相关推荐六个模块。编者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成果,将实际课堂教学中效果较好、学生较感兴趣的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了整合。该书贴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含有大量实用的课堂互动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更能使其认识到心理状态的动态性和多元化,帮助其更好地接纳自己,理解他人。
张将星,博士,副教授,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委及青少年组专家成员,广东省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副队长。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近二十年,期间开设并教授专业课程近十门,主持与承担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三章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及挫折应对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六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
第七章 大学生的爱情观和性心理
第八章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第九章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课程总结
参考文献
在排版和视觉引导上,这本书的处理手法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的典范水平。 很少有教材能将实用性与美观度结合得如此完美。 很多关键概念或核心公式,都被特别设计了醒目的信息框或图示来突出显示,这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疲劳,并且便于快速回顾和记忆。 我尤其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与行动清单”,那个清单的提问非常尖锐和切中要害,迫使读者必须停下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度对接。 这不同于那种随便翻翻就能结束的阅读体验,它要求你“动起来”。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设计,无疑能让学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让知识真正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经常翻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那种宁静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 整体装帧质量也非常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 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从外包装和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就能感受到编撰者在排版和细节处理上的用心。 字体选择清晰易读,章节划分逻辑清晰,这对于一本需要系统学习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那个导读部分,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全书的架构和学习目标,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这样的用心一定会体现在文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它究竟能为我的大学生活带来哪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指导。 好的书籍,往往从第一印象就能传递出它的价值,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成功地抓住了我这个潜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惊喜,或许在于它对“社会连接”和“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的探讨深度。 在如今这个屏幕主导的时代,如何处理虚拟社交与真实情感之间的张力,是困扰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难题之一。 我原以为这方面的内容会比较泛泛而谈,但作者却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自尊心和孤独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简单地倡导“戒断网络”,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平衡的策略,教我们如何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维护高质量的深度人际关系。 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这本书跳脱出了传统心理健康读物的局限,真正成为了一个面向现代大学生,具有前瞻性和实用价值的指南针。 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个人的情绪,更是如何智慧地、健康地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心理学类的书籍持有一种保留态度,总担心它们会过于强调“问题”而忽略了积极的成长。 然而,这本书的整体基调却出乎意料地积极向上,它似乎更侧重于“赋能”而非“诊断”。 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心理障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构建强大的内在支持系统上。 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积累”的章节,它们提供的工具和练习方法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空谈。 比如,那个关于“每日微小成就记录”的练习,我已经尝试了三天,虽然只是小事,但那种被自我肯定的感觉确实让我的状态好了很多。 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教会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动设计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的认可。
评分初翻几页,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字的叙述方式极其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语气。 它不像某些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情境作为切入点,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 比如,有一段描述应对考试焦虑的段落,作者居然引用了一个我高中同学曾经经历的细节,那种共鸣感瞬间就被激发出来了,让我觉得作者真的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知我心者”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好教材的关键。 它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睿智的长者,在耳边循循善诱。 这种温暖而有力的陪伴感,是任何枯燥的知识点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让人愿意沉下心去吸收其中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