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院校坚守大学本质、践行办学宗旨、履行特殊使命、落实根本任务、助推实力提升为主线,以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为主旨,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应然和实然进行研究,提出未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想,并展示部分民族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分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应然研究、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然研究、从自觉到自由: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想、部分民族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四章,旨在进一步阐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建什么和如何建等核心问题。
《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广大师生、从事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和民族事务的工作人员,以及各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应然研究
第一节 大学文化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观
一、一流大学的文化特征与作用机理
二、高水平民族大学与高品位校园文化
第二节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历史与反思
一、各个历史时期民族院校校园文化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
三、新时期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
第三节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第四节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各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二、增进“五个认同”,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做贡献
第五节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路与策略
一、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路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二章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然研究
第一节 民族院校的理念文化研究报告
一、民族院校理念文化的现状
二、民族院校理念文化的分析
三、民族院校理念文化研究小结
第二节 民族院校的行为文化研究报告
一、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二、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典型个案分析
四、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构建路径
第三节 民族院校的视觉文化研究报告
一、民族院校的视觉文化建设认知
二、民族院校的视觉文化建设实践
三、民族院校的视觉文化导示分析
第四节 民族院校的环境文化研究报告
一、民族院校环境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二、民族院校环境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民族院校环境文化的构建路径
第五节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案例研究
一、西南民族大学特色校园文化
二、广西民族大学特色校园文化
第三章 从自觉到自由: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想
第一节 六十余载的建设成就
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自觉自信不断提升
三、实践探索持续推进,载体平台不断创新
四、民族特色日益彰显,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五、育人功能有效发挥,以文化人蔚然成风
第二节 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超前定位,占领高地
二、践行宗旨,服务引领
三、多元一体,融合发展
四、激励创新,争创一流
五、品高质优,全面育人
第四章 部分民族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第一节 发挥多元文化优势精心培育民族英才——中央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简述
一、以学为本,以教学改革和建设引领良好学风
二、以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
三、以“六观”教育为特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四、以实践为抓手,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和综合能力
第二节 彰显特色创先进涵养精神育栋梁一中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
二、坚持多措并举,打造特色文化
三、强化配套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四、建设成效显著,收获累累硕果
第三节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西南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综述
一、坚持“二为”办学宗旨,传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
二、传承创新,彰显特色,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三、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评建结合,有的放矢,校园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节 着眼和谐发展着力实践创新——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总结
一、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
三、加强领导,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特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创新
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建议
第五节 强化核心价值引领谱写创新发展华章——北方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一、践行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引领作用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体系
三、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文化育人工程
五、实施人格养成教育,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六、用心用情多措并举,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
七、实施文化资源整合,凝练提升民大文化形象
八、顶层设计创新传承,稳步推进内涵建设
第六节 增强文化新活力助推新校大发展——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一、理念
二、措施
三、成就
四、展望
第七节 建设多彩校园文化成就事业发展辉煌——云南民族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一、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
二、多措并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三、彰显建设成效,构建和谐校园
第八节 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共建民族团结幸福校园——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总结
一、开展工作情况
二、取得经验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四、几点体会
第九节 以文化人铸精神 以德润心创品牌——湖北民族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纪实
一、“爱在双休日”校园文化品牌
二、“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校园文化品牌
三、劳动周校园文化品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南民族大学行为规范(建议稿)
附录2 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研究调研提纲
一、文献调研
二、人物访谈
三、问卷调查
附录3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后记
前言/序言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但的确是一个难问题。说它不是新问题,是因为只要有大学校园存在,就如影随形地蕴含着文化存在,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的内涵、层次和品位不同而已。说它是难问题,是由于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层次的提高、品位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剔除外部因素,仅大学内部而言,就具有牵扯面广、投入较大、长期积累和见效缓慢等特点。如果认识不足,难于主动作为;站位不高,难于长远作为;思路不广,难于全面作为;方法不当,难于有效作为;投入不足,难于务实作为;手艺不精,难于神妙作为,难就难在要把事情做好一样都不能少。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钟秉林和赵应生,2010),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的内在强有力的支撑。大国崛起,需要不断强化国家意识、持续增强文化感召力、积极培养开放的民族心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和制度创新等多项文化准备(刘娜和沈祖,2012);一个国家要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基础在教育,关键是能否拥有作为科学、技术、教育摇篮和现代人类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能否建成影响人类思想和引领社会变迁的世界一流大学(姜耀东,2016)。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大学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大学走向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我国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道躲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专门设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新华每日电讯》,2014)。当前,我国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民族问题作为世界性热点、难点问题带来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带来的挑战、我国民族关系新变化带来的新课题,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做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工作,解决好民族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孙春兰,2015)。这对民族院校提出了新期待、新任务。只有加快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建设步伐,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而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建设,必须凸显文化本质,使有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成为民族院校回归大学本真的“定盘星”,成为践行办学宗旨的“压舱石”,成为履行独特使命的“发动机”,成为提升核心实力的“推进器”,成为提高育人质量的“营养剂”。
一、国家兴盛与大学发展
从11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起,大学经历了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完整阶段。近千年来,大学与大国之间呈现出大学发展与大国兴盛彼此促进、良性互动的逻辑关系。现代大学的前身博洛尼亚大学的出现,使意大利随后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近代大学在英国的兴起,使英国随即独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鳌头;法国名校群落的崛起,为拿破仑成就帝国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持;19世纪研究型大学的破土,使德国乘势领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世界便悄然进入了所谓的“美国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向世人昭示,“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大学兴起带来国家昌盛,这不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丁学良,2004)。在亚洲,作为明治维新产物的东京大学,是日本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是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世界级著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它对于日本成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做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初名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是戊戌维新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王晓秋,1998),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当今时代,大学已处于现代社会的“轴心结构”(Bell,1973),成为“知识工业的中心”(Kerr,1966),现代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已由传统的“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模式向融“教育性、学术性、综合性、创造性、社会性、服务性、产业性、自主性、开放性、国际性”(杨德广,2001)等多元综合的格局深化拓展,作为提升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作为促进国家综合发展的基石,现代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作用愈加明显。近年来,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对策,提前谋划,统统把目光投向教育,把重点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上,希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长期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一直热切期盼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或“华人世纪”,但有学者坦言,如果没有一流大学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我们就无缘成为第一流的现代社会,更不必说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了”(金耀基,2001)。的确,要想在经济规模、创造的物质财富、全球的竞争力和国际上的影响力等方面获得和保持大国地位,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众多的大学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既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既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既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的伟大的大学”(丁学良,2004)。
《东方文脉: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回响》 前言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民族院校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校园文化,作为民族院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本书《东方文脉: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回响》并非对“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这一学术课题的直接梳理或复述,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视角,去探寻民族院校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如何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并让这份“东方文脉”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书的写作,源于对中国民族院校独特教育生态的深刻体认。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根脉,同时又不失现代化的精神风貌,如何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一个既能汲取传统智慧,又能拥抱时代潮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民族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多元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图景,呈现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下的特色与共性,并深入剖析其在时代变迁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根植沃土——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历史基因与精神溯源 本章将跳出对“研究”本身的论述,而是着重探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我们将回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考察民族院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肩负起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任。这并非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罗列,而是试图挖掘那些塑造了民族院校精神气质的文化基因。 “文脉”的起点: 探讨晚清以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识之士创办民族学校的初衷。这些学校如何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尤其是在当时条件下,如何尝试融入和保护各民族自身的语言、历史和习俗。 革命年代的洗礼: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院校在国家统一和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有民族自觉和国家认同的新型人才,强调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奏: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在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冲击时,如何调整其文化定位。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现代文明成果,提升办学质量和文化影响力。 “精神家园”的构建: 深入剖析民族院校在塑造学生精神气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精神气质并非简单的民族符号堆砌,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开放态度。 第二章:多元共生——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图谱与实践探索 本章将聚焦于当代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形态,描绘其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实践图景。本书将侧重于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不同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创新举措,而非泛泛的理论概括。 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以具体地域的民族院校为例,展现其校园环境、建筑风格、节庆活动等如何体现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西南地区院校可能更侧重于少数民族歌舞、服饰、传统技艺的展示,而西北地区院校则可能突出草原文化、丝路文明的传承。 学科专业与文化融合: 探讨不同学科专业如何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例如,在文学专业中,如何研究和推广少数民族文学;在艺术专业中,如何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现代设计;在历史学中,如何深入挖掘和阐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校园活动与文化传承: 描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文化周、艺术节、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如何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呈现这些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 “第二课堂”的智慧: 关注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何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创造民族文化。例如,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师生共建的生动实践: 强调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主动性。呈现师生共同创作、共同组织、共同享受文化成果的和谐场景。 第三章:时代回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在新语境下的挑战与创新 本章将立足于当下,审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应对之道。本书不会回避问题,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发掘和展现那些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实践。 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自觉: 探讨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冲击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文化自觉,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又不丢失自身的民族文化根基。 现代化进程与文化传承的张力: 分析现代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和谐过渡。 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播的变革: 考察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如何影响校园文化传播。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例如,通过短视频、VR/AR技术展现民族服饰、建筑、习俗。 创新创业与文化基因的转化: 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创业结合,为学生提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平台。例如,鼓励学生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创办民族文化体验项目。 课程体系的现代化与文化浸润: 思考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更深入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让民族文化成为学生学习、认知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并非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实现学科知识与文化精神的有机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关注民族院校在强化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方面的独特作用。探讨校园文化如何成为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场域。 第四章:面向未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创新范式与发展愿景 本章将展望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和建议。本书旨在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路径。 “文化自信”的内涵深化: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更是对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尊重。 “生活化”的文化浸润: 倡导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触手可及、融入细节的生活体验。 “体验式”的学习与创造: 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的主动体验者和创造者,通过参与、实践、创作,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协同化”的文化育人网络: 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网络,共同为民族院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成长环境。 “国际化”的视野与贡献: 探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如何在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智慧化”的文化建设模式: 设想未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科学、更精准地进行校园文化规划、评估与优化,提升文化育人的效率与成效。 结语 《东方文脉:中国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回响》希望能够成为一本引人深思、启人智慧的读物。它不提供研究报告式的结论,而是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民族院校的校园,感受那里的文化脉搏。本书旨在呈现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展现其在传承与创新中,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文化的力量。这份“东方文脉”,正以更加丰富、更加自信、更加 vibrant 的姿态,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