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大量史料文献,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较为深入地考察了民国时期血缘、地缘、学缘、朋友、姻亲等社会关系对民国官僚群体结构及其权力分配的影响,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家权力机关与复杂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
作者简介
鲁卫东,历史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国史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有《新政权与旧官僚: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人事递嬗》和《军阀与内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阁员群体构成与分析(1916-1928)》等。
目录
绪论 (1)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1)
二 学术史回顾 (6)
三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四 资料与方法 (14)
第一章 后科举社会国家权力的重构 (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职官设置与任用 (17)
一 北京政府时期 (18)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4)
第二节 科举废除后民国仕进途径的演变 (28)
一 革命、入党与做官 (28)
二 科举的替代物:文官考试 (38)
三 甄别与保荐 (48)
第三节 社会交往网络与政治 (55)
一 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55)
二 科举废除后读书人社会交往网络的变迁 (58)
三 关系、庇护网与民国政治 (60)
第四节 知识与权力 (67)
一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67)
二 权势转移与读书人知识结构的变化 (69)
第二章 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 (78)
第一节 地域分布 (78)
一 北京政府时期 (79)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83)
三 分析与小结 (86)
第二节 任职年龄与任职时间 (88)
一 年龄结构 (88)
二 任职时间 (96)
第三节 教育背景与家庭出身 (103)
一 学历结构 (103)
二 学校来源 (111)
三 家庭出身:以内阁阁员为对象的考察 (128)
第四节 社会构成 (133)
一 北京政府中央官僚的社会构成 (133)
二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僚的社会构成 (138)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网络
——民国中央官僚的关系网络与政府人事 (142)
第一节 部门长官与同乡网络的构建 (143)
一 部门长官与同乡分布 (145)
二 方言、派系及其他 (158)
三 地缘关系与职官资源 (164)
第二节 同年到同学:学缘关系网络的构建 (168)
一 同年 (168)
二 师生 (175)
三 同学 (185)
第三节 血缘与姻亲关系网络的构建 (195)
一 血缘关系 (195)
二 姻亲关系 (204)
第四节 朋友、结拜兄弟及其他 (215)
一 朋友 (215)
二 结拜兄弟 (219)
三 僚属 (222)
第五节 政治派系与派系政治 (229)
一 民国政党及其派系化 (230)
二 社会网络与派系组织:民国派系的政治阐释 (233)
三 “饭碗”的争夺:民国政界的派系斗争 (243)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政府人事
——政权更迭、制度转型、知识更替与人事嬗变 (262)
第一节 新政权与旧官僚:民国中央官僚之流动 (262)
一 前清官僚与北京政府 (263)
二 北洋官僚与南京国民政府 (278)
第二节 通才与专才:从帝制到共和的知识要求 (288)
一 由“通”到“专” (288)
二 选科:民国官员的专业选择 (291)
三 部门职能与专业知识 (298)
第三节 做官与做事:学者从政的两难选择 (305)
一 学而优则教:民初读书人的职业选择 (305)
二 教而优则仕:“国难”与学者从政潮流 (311)
三 学者从政的机缘与态度 (315)
四 做官与做事: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319)
结语:从官僚人事的量变看民国政治的质变 (329)
一 民国中央官僚的地域构成、教育背景与权力结构变迁 (329)
二 民国中央官僚的年龄、学历等因素与行政效率之关系 (334)
三 地缘、血缘、学缘等传统社会关系对职官资源的分割 (336)
四 社会关系与国家政权建设的低效率 (338)
参考文献 (344)
后记 (365)
《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1912-1949)》 序言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其独有的社会脉络与权力格局。中华民国时期,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孕育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置身于国家权力中枢的中央官僚群体,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运作肌理的关键。本书《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1912-1949)》便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群体的内部构成、层级划分、权力流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生态中构建、维系与演变社会关系。 本书并非对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叙述,也不是对政治人物的脸谱化描绘。相反,它试图从一个更加微观且系统的视角出发,探究构成民国中央官僚体系的“人”本身。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身居高位时的权势,更是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如何被家族、师生、同乡、政治派系、职业背景等多元因素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这些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巩固。从辛亥革命的余温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再到国共内战的阴霾,这三十多年的历史舞台上,中央官僚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理解他们的群体结构,洞悉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把握民国政治演进、社会变迁,乃至中国近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一章:政治土壤的孕育:清末官制改革与民国官僚的渊源 民国中央官僚体系的建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晚清的官制改革及其历史遗留。本章将追溯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官制的变革,考察其引入的西方行政理念、组织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官僚群体。我们将分析,哪些从晚清中央机构中延袭下来的官员,如何在新生的民国政府中扮演了过渡性角色,他们的经验、人脉和思维模式,为民国官僚体系的早期形成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在清末的留学生潮、新式学堂的兴起背景下,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是如何进入官僚队伍,他们与传统官僚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成为日后官僚群体内部张力的一个早期表现。这将为我们理解民国中央官僚的构成复杂性提供历史的纵深。 第二章:权力金字塔的搭建:民国中央官僚的层级与构成 民国时期的中央官僚体系,是一个高度层级化的权力结构。本章将详细解析这一结构,重点关注不同时期(例如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各部委、院、署、局等机构的设置,以及各层级官职的设置及其对应的权力和责任。我们将分析,哪些群体更容易进入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例如家族背景显赫者、有留洋经历的精英、军政要人或具有特定政治派系背景的成员。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权力金字塔的基石——那些数量庞大、地位相对较低但却维持政府运转的普通公务员,他们的来源、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的功能。通过对层级与构成的梳理,力求展现民国中央官僚体系的“身体”形态。 第三章:看不见的纽带:社会网络与关系资本 构成民国中央官僚的,不仅仅是职位和权力,更是由各种社会关系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本章将深入探究这些“看不见的纽带”,重点分析官僚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但不限于: 血缘与地缘关系: 家族联姻、同乡关系在官员的提拔、任用以及利益输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哪些地区或家族对民国中央官僚队伍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师生与门生关系: 晚清以来的师承关系,在民国时期如何演变为官僚队伍内部的“门生”网络?这种关系对于官员的政治生涯有何助益? 政党与政治派系: 无论是在北洋时期还是国民党时期,政党和政治派系无疑是构建官僚关系的重要平台。我们将分析不同派系如何争夺官职,以及派系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制衡。 职业与教育背景: 具有特定专业背景(如法律、经济、军事、教育)的官员,如何形成自己的群体,并在权力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留洋经历的官员群体又有哪些独特的社会网络? 结社与俱乐部: 一些半公开或公开的社交组织、俱乐部,例如一些同乡会、校友会、甚至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秘密社团,在官僚群体中扮演了怎样的功能? 本章将着力于揭示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如何构成官员的“关系资本”,并影响他们的政治决策、晋升机会以及权力博弈。 第四章:利益的汇聚与冲突:官僚群体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影响 中央官僚群体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权力符号,他们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参与者。本章将关注民国中央官僚的经济活动,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获取财富,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运作。我们将考察官员的兼职、投资、房地产购置,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商业活动。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官僚群体的经济活动如何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相互渗透,例如通过家族企业、友人合资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我们将分析,官僚群体的经济利益如何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碰撞,并对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第五章:权力流动与群体变迁:动态视角下的民国官僚 民国中央官僚群体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与调整。本章将采取动态的视角,审视民国中央官僚群体的变迁过程。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如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内战后期)官僚队伍的构成变化、人员流动特点以及权力中心的转移。例如,随着国民党政权的稳固,官僚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抗战时期,大后方官僚群体的特点是什么?不同政权更迭下,官员的去留、升迁和政治认同的转变。此外,我们还将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例如军人出身的官僚、党务官员、技术官僚等,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与演变。通过动态分析,揭示民国中央官僚群体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驱动力。 第六章:告别与传承:民国中央官僚的消亡与遗痕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国中央官僚体系的终结。本章将审视这一历史性转折点,分析民国中央官僚群体的最终命运。一部分官员选择了离开大陆,去往台湾或其他海外地区,他们的群体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维系与发展?另一部分官员则选择留下,他们在新中国体制下经历了怎样的改造、安置与再利用?本章将梳理这些不同命运下的官僚群体,并探讨民国中央官僚体系的消亡给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留下了怎样的遗痕。这些遗痕体现在哪些方面?他们对新中国体制的形成是否产生过某些隐秘的影响?我们也将反思,通过对民国中央官僚群体的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关于权力、社会关系、群体构成及其历史变迁的深刻启示。 结论 《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1912-1949)》一书,通过上述章节的深入探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民国中央官僚群体的立体而生动的画像。我们相信,对这一群体的细致考察,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理解,更是对理解中国近代国家构建、权力运作和社会变迁模式的有效途径。这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权力、社会网络、群体认同以及历史惯性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提供更为多元和深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