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你的行动决定了你能否成功战胜它。而沉着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必能从中找出解决之道。当你感觉自己的内心为外物所累时,不妨和枡野俊明一起,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庭园,体悟人生智慧。省思自我,从这本书开始。
大家也许都听过“请直面自己的内心”这句话。尤其是当自己迷茫烦恼的时候,直面自己的内心就变得尤为重要。但如何做到直面自己的内心呢?枡野俊明禅师告诉我们,在心中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心灵庭园,来直面生活的痛苦、迷茫和烦恼。
风景不断变化的心灵庭园,展现着每个人内心的成长足迹。当景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静谧、更有内涵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比以前更充实、宁静、深刻了。与自己的心灵庭园面对面,去确认内心的成长,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枡野俊明
日本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杰出代表,多摩美术大学环境设计学教授。1953年生于神奈川县。为了表彰枡野俊明在庭园设计上的贡献,日本初次将“日本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这一奖项授予了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还曾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曾入选《新闻周刊》日本版“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
读过这本书之后,原本急躁焦虑的心镇定下来了。书中分享的态度和观念非常实用,看完后让人心情舒畅。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惘,推荐你看这本书,你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日本读者
禅师指出了那些我们在平时不曾认真思考的小事。而正是这些小事,决定了我们的生命如何发光。夜晚,在入睡前,听着音乐,细细体悟书中的奥妙之处,让人平静。
——日本读者
前言1
第一章心中自有心灵庭园
1、心灵庭园是什么?7
2、心灵庭园是这样建成的10
3、从整理桌面开始12
4、建造庭园要从形入手,先“模仿”15
5、庭园的大小、风格因人而异18
6、心灵庭园表露出你的心情21
7、留出面对心灵庭园的时间24
8、心灵庭园的使用方法27
9、在心灵庭园中调整自己30
第二章如何在心灵庭园中独处
1、心灵庭园最接近禅理教义37
2、排出浊气,吸进清气,让庭园欣欣向荣41
3、年关是重新认识心灵庭园的好时机44
4、庭园里戒急躁46
5、观想而见“无”49
6、在心灵庭园里,让自己舒适放松53
7、夜晚是我们静立在庭园的时间55
8、按自己的步调来,踏踏实实,不慌不忙57
9、今日事今日毕60
10、不惧失败63
11、知晓惜缘66
12、庭园无需金钱70
第三章修建心灵庭园的众多功效
1、开悟智慧75
2、看到他人的闪光点78
3、提升创造力80
4、聚精会神,迅速推进工作82
5、锻炼倾听的能力,增加信赖感85
6、知晓“托他人之福”才得生存88
7、释放空间91
8、生活中坚持自我94
9、岁月带来个性96
10、无论何时发生何事,不要慌张99
11、听见对方“未说出口的心声”102
12、心生从容105
13、正因流转不息,才见其美108
14、拥有宝贵的闲暇时间110
15、静待事态好转112
16、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事物115
17、学会适度而为118
18、不嫉妒邻居的“庭园”绿草如茵120
19、毫不犹豫地向他人寻求帮助123
20、端正姿态126
21、清理心灵的垃圾128
22、欣赏心灵庭园中升起的明月131
23、你是“美丽的日本人”134
24、坦率地表达谢意137
25、放下憎恨和愤怒140
26、告诉自己:我有能力142
27、知晓真正的美丽145
后记149
1、心灵庭园是什么?
不知大家是否参观过禅宗庭园。京都龙安寺的庭园作 为“古都京都的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龙安寺的庭园风格,以“枯山水”的园林风格为主,是禅宗庭园的代表之作。
禅宗庭园最早是由禅僧们设计建造的。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禅僧们聚集在禅寺内饮茶清谈,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文化沙龙的氛围,并最终形成了禅文化。房间壁龛内悬挂着禅僧亲手创作的山水画轴,会聚于此的僧侣们观赏画作,分别在上面写下诗歌,抒发各自的感情。有十位僧人就会有十首诗。这就是诗画浑然一体的“诗画卷轴”。
在这些禅僧中,也有擅长修建园林的人。“我们来建一座庭园吧。”在他的提议下,庭园得以修建起来。在这之后,僧人们便开始赏园咏诗了。现在想来,那种场景恰如一场多元文化交织的沙龙。
那么,在山水画、诗歌和庭园中,体现出的深意是什么呢?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的是作者,即禅僧的“心境”,也就是他们在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和心灵风景。
虽然无法看见心灵,但心中自有风景。举个例子,当大家回想起过世的祖父母时,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会浮现在眼前。可能是对晚辈谆谆教诲的样子,也可能是温柔关爱的神情,无论是哪种,都是呈现在心中的风景。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忆某些人某些事,心中便会生出这样一片风景。
这些景色也能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刻的内心。回忆起祖父母在世时的情景,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两位长辈的感情,或敬爱,或怀念,或感谢……
因此,我在此提议,就像禅僧用庭园表现内心一样,大家何不在心中建造一座能够反应自己内心的庭园呢?建一座心灵庭园,园中的风景如实地体现当下的心情,景色也会不断变换。
反过来说,当我们与某一心境下建造的庭园景色安静相对时,就能够从中探知自己的真实心意。
细细想来,人类正逐渐迷失本心。其中的原因,与发展速度惊人、让人眼花缭乱的现代社会有一定关系。庞杂的信息接踵而至,让我们应接不暇。
在这样的时代里,真实的心灵愈加难见。何谓真实的心灵?大概就是一颗不受拘束的心灵,一颗毫无矫饰的心灵,一颗天然之心。
“我虽然做了那样的事,但那真的是出于的我本意吗?”
“我刚刚说的话,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感觉,很多人都曾有过。这不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自己的内心吗?
请大家尝试着建起一座心灵庭园吧。通过园中的景色,与自己真实的内心相会,这将成为你活出自己风格的坚实一步。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初读时我确实有些被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略显疏离的笔触劝退了。但如果能坚持读到中间部分,你会发现作者其实是抱着一种近乎“建筑师”的严谨态度在构建这个故事的逻辑体系。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一点点形而上学探讨的深度论文,只是披着小说的外衣。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规则”的解构与重塑。书中的社会运行机制异常精密,每一个微小的社会规范背后都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驱动力。当主角试图挑战这些既定规则时,那种自上而下的、无形的压迫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脊背发凉。这种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我想起一些严肃的批判文学。不过,它又不像那些刻板的教条主义作品,作者总能在最黑暗的角落里,用一两句近乎诗歌的句子,描绘出个体微弱却顽强的生命力,像岩石缝中开出的花朵,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美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啃”下去的书,但咀嚼之后,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潜水探险,你必须克服初期的幽闭恐惧和对未知深度的敬畏。它的魅力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故事从一个看似日常的场景开始,如同湖面上的涟漪,平缓地扩散,直到你意识到,这涟漪的源头竟是一个足以颠覆整个世界观的秘密。作者对“信任”这个主题的探讨极其深刻。书中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你永远不知道谁是盟友,谁又是隐藏的对手,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可能在下一页被彻底颠覆。这种不确定性营造出的紧张感,比任何直接的惊悚描写都更具穿透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内心挣扎时所用的比喻,它们既古典又现代,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张力,比如将希望比作“被时间遗忘的钟摆”,将绝望比作“被海水腐蚀的铁锚”。这使得即便是最沉重的段落,也带着一种文学上的美感和距离感,让你既能体会到角色的痛苦,又不会完全被情绪淹没,从而能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整个故事的走向。
评分这本小说,初读时还以为会是一部描绘古典园林意境的散文集,没想到它竟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与人性的深刻迷宫探险。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精妙,每一章的转折都像园中幽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玄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老旧木桌上斑驳的油漆,或是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时在地面投下的光影,都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感。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大师级,时而如春日缓流,温柔细腻地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沉浸其中,感同身受;时而又猛然加速,抛出令人措手不及的事件,强迫读者跟随主角一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尤其是主角对于“失去”的描绘,那不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近乎透明的哀伤,像秋天的风,萧瑟却又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美感。整本书读完,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洗礼,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生活碎片,如今都被打磨得闪闪发光,值得反复咀嚼。它不满足于讲一个好故事,更在于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个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叩问。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声音极其空旷,但光线又无比丰富的老旧剧院。气氛是沉静的,但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爆发的张力。作者的叙事语调非常稳定,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偏不倚的观察者姿态,这反而让故事中那些极端的、近乎荒诞的情节显得更加可信。我尤其关注其中对“群体无意识”的描摹。主角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完美展示了个体在巨大社会惯性面前的无力感,以及那种被同质化、被规训的微妙过程。书中的对话设计堪称一绝,简短、精炼,信息密度极大,常常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读完一段对话,我需要花几分钟来梳理其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未说出口的潜台词。这种“留白”的艺术,是很多当代小说所缺乏的。它迫使读者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一起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省略的细节和情感波动。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审视自己日常交流中的用词习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到行为层面的。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被一本书如此彻底地“打扰”过。它像一把精巧的刻刀,精准地凿开了我平日里用来伪装坚强的外壳,直抵那些隐秘的、不愿提及的脆弱地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跃和富有意象性,有时像极了意识流的呓语,充满了破碎的、却又无比精准的象征符号,让人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进行二次解码,这过程虽然耗费心力,但一旦领悟到作者的用意,那种醍醐灌顶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印象深刻。主角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一次转换都伴随着旧我的消亡和新我的挣扎。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所有的矛盾和灰度都摊开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面对人性的复杂性。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趣,它并非严格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张交织着过去、现在与可能性的网。每次我以为抓住了故事的主线,它又会瞬间消散,留下更多值得玩味的空白。这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但回报是丰厚的——它能让你对“真实”这件事产生更深层次的怀疑与探索欲。
评分好书,仔细品味。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618买到手的,关注很久了,很精美
评分很好的教父级庭院造园教科书,超级赞
评分很好的教父级庭院造园教科书,超级赞
评分好书,仔细品味。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图书印刷质量不错,是正品,价格实惠。
评分特别满意非常喜欢还会再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