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荒原雄狮”拿破仑善于以少胜多,用兵神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胜神话,被目为战神。“时也,势也。”其逆势而为,后期战争变而为侵略战争,激起各国反抗,终兵败于滑铁卢大战。《拿破仑》的作者专业战争战略研究者夏征难大校,从专业角度,解析出其战争神话背后的战争艺术,以及军事巨人的兵败原因。
作者简介
夏征难,1955年生,浙江上虞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杂志副总编辑,大校军衔。出版《解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思想研究》等专著七部,参与撰写《军事辩证法思想史》《影响历史的10大军事名著》等论著十九部,发表论文三百四十多篇。
目录
第1章 战争之神
不凡的荒野雄狮
攻克土伦崭露头角
出征意大利和埃及
登上权力之巅
称霸欧洲大陆
兵败滑铁卢
第2章 影响深远的拿破仑时代
法国革命及拿破仑战争
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第3章 卓越的军事统率艺术
力图消灭敌人的军队
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
多兵之旅必获胜
行军就是战争
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
任何出色的战争都讲求方法
抓住有利战机制胜
运用兵不厌诈的谋略
重视对敌人的了解和分析
利用敌方矛盾诱其失误
选择良好战场谋求胜利
危急时刻不应犹豫不决
步兵、骑兵与炮兵三者应相倚为用
利用外交手段为军事斗争服务
学狐狸的狡诈抖狮子的威风
好的训练可以形成一支好的部队
不用皮鞭而用荣誉进行管理
狮子统率的军队总比绵羊统率的军队强
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
把著名统帅当作效法的“模范”
第4章 一代军事巨人
兵败的主要原因
众说纷纭的评论
附录
年谱
精彩书摘
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
为达到消灭敌人军队的目的,拿破仑把积极采取攻势行动视为主要的作战手段。早在1793年,当拿破仑还是一个青年军官,尚未在土伦崭露头角时就曾认为,凡是躲在堑壕里的人一定会被击败。并指出,这是战争艺术中的一条公理,经验与理论在这一点上完全一样。
拿破仑说过,他的想法与弗里德里希二世一样,一个人总是应该先动手攻击的。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他又说:“要使战争变成为进攻的,像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伦尼、尤金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等人所做的那样,你就要以他们为典范,这是使你成为名将和了解战争艺术秘密的唯一方法。”
拿破仑还在《论攻击战》一文中指出,应深入研究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秋林、叶甫根尼亲王和弗里德里希二世七位大统帅所遵循的一些正确的作战原则。
其中,亚历山大进行过8次战争,征服了亚细亚和印度一部分。汉尼拔进行过17次,1次在西班牙,15次在意大利,1次在非洲。凯撒进行过13次战争,8次是征服高卢,5次是进攻庞培的军队。古斯塔夫·阿道夫进行过3次战争,1次在利沃尼亚同俄军作战,2次在德意志同奥地利皇室作战。秋林进行过18次战争,9次在法国,还有9次在德国。叶甫根尼亲王进行过13次战争,2次对土耳其,5次在意大利对抗法军,6次在莱茵河和弗兰德。弗里德里希二世进行过11次战争,作战地点在西里西亚、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沿岸。
拿破仑强调说:“认真阐述这83次战争的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完整的作战艺术研究指南,并且可以把这种历史作为制定一切防御战和攻击战规则的原始资料。”
拿破仑还在论及为什么要积极采取攻势行动的问题时说:“在战役开始之初,应否前进的问题需要慎重地考虑;但是你一经采取攻势,就必须坚持到底。”因为“无论你的调度是怎样巧妙,退兵对于军队总要发生一种有害的精神影响,你自己即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你就是把成功的机会送到敌人的手里。加之,无论是在人力或物力上,退兵的损失远较那最猛烈的血战为多;在战斗中,敌军的损失是和你相差无几的,但是在退兵时,损失是会在你这一方面”。
关于拿破仑酷爱攻势作战,恩格斯也曾认为,拿破仑和古希腊著名统帅埃帕米农达、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古罗马著名统帅凯撒一样,都是特别喜爱攻击的统帅。
恩格斯还在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的“攻击”条目中高度赞扬拿破仑说:“在完全防御性的战局中进行进攻战和不断攻击的最出色的例子,是拿破仑的两个卓越的战局——1814年战局和1815年战局,虽然前者以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告终,后者以滑铁卢的失败和巴黎的陷落而结束。在这两个著名的战局中,这位完全为了保卫遭到敌人侵犯的国家而战的统帅,在一切地点一有机会就向敌人进行攻击;虽然整个说来兵力始终比入侵的敌人少得多,但是他每次在攻击地点都能够造成优势,而且通常都获得了胜利。这两个战局的不利结局丝毫也不贬低它们在总的意图方面的优点或其中局部行动的意义。”
拿破仑一生指挥的几十次会战,除1813年的莱比锡之战可以称为纯粹防御战之外,其余几乎都是进攻性的,包括1814年和1815年两次防御性战局的多次会战在内。
仅以1814年的战局为例,当时,反法联军20余万人进入法国境内,拿破仑集结约8万人阻击联军。诚如恩格斯所说,虽然整个说来拿破仑的兵力比入侵的联军少得多,但拿破仑总是力求每次在攻击地点都造成局部优势,并通常都获得了胜利。
1月25日,拿破仑离开巴黎亲自指挥在夏龙的军团,并于27日在圣迪济埃击败普将约克,继而紧追联军西里西亚军团司令布吕歇尔。29日在布里埃打败普军。
2月1日,拿破仑在拉罗蒂埃之战中被比他多三倍的俄、奥、普联军击败,形势十分危急。但他很快便发现,联军为行军和供给的方便,犯了分兵进军的错误。其中,普军司令布吕歇尔取道塞赞纳,以一列纵队成梯形向西北推进,指向巴黎;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则向正西方取道塞纳河岸的巴尔和桑,然后沿塞纳河谷经枫丹白露达巴黎。
拿破仑迅速利用敌人的失误,决定以维克托元帅和乌迪诺元帅阻挡较弱的施瓦岑贝格,自己率主力对较强的布吕歇尔军发动猛烈攻击。2月7日,布吕歇尔的前卫萨肯的俄国军团抵达蒙米赖,距巴黎仅约90千米。拿破仑当时正处在位于塞纳河以南的施瓦岑贝格和位于塞纳河与马恩河的布吕歇尔之间,他立刻抓住时机,率莫蒂埃元帅和内伊元帅的骑兵迅速向北,于10日进行了尚波贝尔之战。拿破仑集中4��5万人的兵力,全歼了俄军奥尔苏费夫师,击毙和俘敌约4500人,缴获火炮约24门。
2月11日,拿破仑又进行了蒙米赖之战。他发扬连续作战的勇猛精神,在三天连续三战中,攻击并击败了俄国萨肯军和普鲁士的约克军,俘敌近万人。
2月14日,拿破仑还进行了沃尚之战。当天上午,拿破仑赶到蒙米赖以东八九千米的沃尚,法军马尔蒙元帅当时正受布吕歇尔统率的普军压力。拿破仑要求马尔蒙坚持不动,命令其近卫军发动攻击,并命令格鲁希元帅的骑兵迂回敌后切断其退路,击败了布吕歇尔统率的普鲁士军队,使普军损失9000人,并迫使其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向东败逃。接着,拿破仑又掉过头来打击施瓦岑贝格统率的奥军。
2月18日,在蒙特罗之战中,拿破仑亲率近卫军支援维克托元帅,先后击溃俄将帕伦、维特根斯坦因和符腾堡亲王,夺回了塞纳河上的渡口,击毙联军约3000人,俘敌约4000人。拿破仑动作的神速吓坏了联军总司令施瓦岑贝格,他请求停战,遭到拿破仑的拒绝。
拿破仑在强敌面前取得了一连串出色的胜利,使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惊叹不已。拿破仑同时代的曼弗列德生动地描述说:“遭受欧洲各国军队铺天盖地从四面八方追击着的皇帝,像一头雄狮那样进行战斗,忽而向这边冲去,忽而向那边冲去,以运动的惊人速度战胜他们的策略,使他们的计划落空,使他们筋疲力尽。”
英国著名军事评论家罗斯也以十分钦佩的口吻写道:“从来没有像拿破仑在拉罗蒂埃战役以后那样,倏忽之间,时来运转,吉星高照,大放异彩,把布吕歇尔和施瓦岑贝格训练有素的军队弄得晕头转向。尽管这些将领有过错,而且过错很大,但拿破仑使其战败气馁的队伍忽然成为耀武扬威的阵列,使四倍于他的兵力也只好掉头逃命,其中自有无法分析的奥妙。正是这种超凡之处,使拿破仑的性格与功业增添魅力。分析有所不逮,就称之为天才。”
然而,拿破仑并非不顾一切地一味采取攻势行动,而是注意在防御中适时转为进攻行动。
他指出:“整个战争的艺术,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进行快速、大胆的进攻。”
他还注意把进攻和防御作为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说:“防御战并不排斥攻击,攻击战亦不排斥防御。”并认为,“从守势战转入攻势战,是一种最微妙的作战动作”。
如在1809年4月的埃克缪尔之战中,奥军主力约6��6万人,在雷根斯堡地区向法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拿破仑先令达武率领的居于劣势的法军及巴伐利亚盟军,借助森林密布的大拉贝河谷地形进行防御,并适时进行有效的反击,挡住且部分击退了奥军的进攻。
继而,拿破仑则亲率4万人的军队赶到埃克缪尔,随即向奥军左翼发起猛攻,在达武军同时发起反击的配合下,把卡尔大公统率的奥军主力逐退到多瑙河北岸,获得大败奥军的胜利。
拿破仑认为,采取进攻必须十分谨慎,要充分估计具体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与火力,绝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莽撞蛮干。
他说:“在战争中,要多估计,否则将一无所获。”“我已经习惯于在三四个月以前不思考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过,我总是做最坏的估计。”“我习惯采取多种防患措施,从来不靠什么机会。”“只有拟定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才有可能在战争中成功。”
同时他还认为,犹豫不决和畏缩不前的作战行为,或试探性的进攻是非常有害的,它将导致最终的失败。他论述说:“在严重的危机时刻,不应有丝毫的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总是毁灭人,而从不会把人从厄境中救出。英国的查理一世原有能力战斗并获得胜利,但他犹豫不决以致被斩了首。犹豫不决就是缺乏正确判断的才智。凯撒曾经在鲁比肯河边犹豫不决,这一天他完全不像他自己了。军人的重要美德之一,就是应该行动的时候毫不犹豫。”
……
《大家精要》丛书:拿破仑 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抉择 拿破仑·波拿巴,一个从科西嘉岛走出的炮兵少尉,最终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用短短二十余载的时间,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和法律体系。他的生平,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军事天才的闪耀、政治手腕的精妙,以及最终命运的悲剧性转折。 本卷《大家精要:拿破仑》,旨在深入剖析这位历史巨人复杂而多面的形象。我们不以简单的功过评判来定性,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被机遇、野心与时代精神共同塑造出来的“拿破仑”。 第一部分:革命的火种与崛起的阶梯 (1769-1799) 一、科西嘉的阴影与早年教育: 拿破仑的出身,决定了他独特的身份认同。科西嘉短暂独立后并入法国,使得他带着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法国社会。本章将详细梳理他在布里埃纳军校和巴黎军校的求学生涯。重点分析其数学、炮兵学上的天赋如何早早显现,以及他如何通过阅读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构建其早期的政治理念——一种对“理性秩序”的强烈渴望,这与他日后对法律和行政体系的偏好息息相关。 二、法国大革命的熔炉: 大革命的爆发为拿破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旧制度下,科西嘉人或外省人几乎不可能获得如此迅速的晋升。图隆战役(Siege of Toulon)是他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我们不仅描述战术上的成功,更剖析他如何精准地把握雅各宾派的政治脉搏,使得自己与革命的激进路线紧密结合。 三、督政府时期的政治角力: 从热月政变后的沉寂,到雾月政变的崛起,拿破仑的政治智慧在此阶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本部分将详述他如何利用旺盛的民意和军队的支持,瓦解了软弱无能的督政府。雾月政变并非单纯的军事政变,而是对当时法国社会深层次混乱——经济崩溃、外部威胁、内部动荡——的系统性回应。他以“秩序的拯救者”姿态登场。 第二部分:帝国的构建与辉煌的顶点 (1799-1807) 一、从执政官到皇帝:集权化的必然性: 拿破仑巩固权力并非一蹴而就。本章将细致考察他建立的“执政府”结构,以及他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架空立法机构。加冕为皇帝,不仅是个人野心的体现,更是他对法国社会“稳定高于一切”心理需求的制度化回应。 二、内政的铁腕与法典的永恒: 拿破仑对法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或许是他内政上的成就。《拿破仑法典》(Code Civil)是本书的核心论述点之一。我们将分析该法典如何系统地继承和固化了大革命的成果(如私有财产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又在女性权利和家庭结构上体现了保守的倾向。此外,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法国银行的建立、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是他构建现代国家机器的关键步骤。 三、军事哲学的巅峰:奥斯特里茨的太阳: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是其一生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本节将聚焦于其最经典的战役,特别是奥斯特里茨战役(Battle of Austerlitz)。我们分析其“集中兵力于决定性地点”的战术核心,对敌方指挥体系的心理洞察,以及如何将炮兵的火力优势发挥到极致。这不仅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对旧式、僵化的军事传统的颠覆。 第三部分:过度扩张的阴影与欧洲的反击 (1808-1812) 一、大陆封锁体系的困境: 为了彻底击垮英国,拿破仑实施了旨在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贸易的“大陆封锁体系”。本章分析该政策的初衷、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它在经济上对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自身造成的反噬。西班牙的半岛战争,便是这一体系首先遭遇的巨大裂痕,其泥潭战的特性消耗了帝国宝贵的军事资源和士气。 二、对普鲁士的羞辱与莱茵邦联的重组: 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Jena-Auerstedt)展示了法国军队对普鲁士旧式军队的压倒性优势。但随后的统治,特别是对德意志地区的政治重组,激发了潜在的民族主义情绪。本节探讨拿破仑无意中播下的“民族觉醒”的种子,如何最终反噬到法兰西帝国身上。 三、俄罗斯的灾难性远征: 1812年的远征,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章将从战略、后勤和气候等多个维度,还原这次灾难。这不是简单的战败,而是帝国扩张的物理极限的暴露。分析其对俄罗斯“焦土政策”的误判,以及极端严寒对大军团(La Grande Armée)毁灭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衰落、流放与最后的余晖 (1813-1821) 一、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围剿: 从莱比锡战役(Battle of Leipzig,即“民族之战”)开始,欧洲各国在英美的支持下结成了更紧密的联盟。本部分着重分析拿破仑在面对多线作战和兵力枯竭时的应变能力。巴黎的陷落与枫丹白露的第一次退位,标志着旧帝国的终结。 二、厄尔巴岛的短暂回归与“百日王朝”: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力从未真正熄灭。从厄尔巴岛的逃脱,到重返巴黎的凯旋,充分展示了他对军队和民众的强大个人魅力。但“百日王朝”的短暂,注定是一场英雄式的悲歌。 三、滑铁卢的终局与圣赫勒拿的遗嘱: 滑铁卢(Waterloo)战役的失利,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格鲁希元帅的失职、威灵顿的坚韧、布吕歇尔的及时赶到。本书将详细拆解这场决定性战役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最终,在遥远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通过口述回忆录,积极塑造着自己的历史形象,试图在失败中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结语:遗产的重量 拿破仑的一生,是对“个人英雄主义”与“时代结构性力量”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他既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秩序的建筑师。他的军事天才、行政能力,与他根深蒂固的专制倾向、无休止的战争欲望交织在一起,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复杂遗产。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不带偏见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直面这位影响了整个近代史进程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