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元
开本:32开
装帧:布面精装,护封
字数:150千字
CIP分类:K206.6
编辑推荐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内容介绍
2016年《掌故》第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第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入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进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第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开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我通常对“掌故”这类题材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碎片,很难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孤立的逸闻趣事,编织成了一张密实的文化网络。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式”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挖出残垣断壁的考古,而是对生活细节的精微重建。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日常用语、风俗习惯的起源追溯,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简直是享受。它让你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行为模式,背后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路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语言很有韵味,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现代语法的清晰,过渡自然得如同行云流水,让人想一口气读完,却又舍不得太快翻过那些精妙的论述。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一边,而是会时常翻阅,作为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评分每次需要静下心来沉淀思绪的时候,我都会拿起这套书中的一本。它不追求时效性或轰动效应,而是沉潜于历史的肌理之中,慢慢地散发出醇厚的味道。不同于那些流行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一定的专注度,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我发现,作者在引述典故时,常常会进行跨领域的参照——比如将一个文学上的典故,与当时的经济制度联系起来解读,这种横向的知识链接能力非常出色。这使得原本孤立的知识点,瞬间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映射到当今的社会现象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催化剂”,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阅读体验。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套书是带着一丝“挑战”的心态的,毕竟社会科学丛书的定位,往往意味着内容偏向严肃和专业。但实际阅读下来,惊喜地发现它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疑”或“多说纷纭”的历史记载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置,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这比那种斩钉截铁的断言要高明得多。这种尊重史料、审慎论证的治学精神,是任何一本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学习需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思考起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加固我对中国历史社会运作机制的理解深度,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开阔和立体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不得不提,它那种低调的雅致,简直就是对中华书局“匠人精神”的最好诠释。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触感,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内容上,我被其中对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边缘人物”或“小事件”的关注所吸引。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芸芸众生日常生活的积累。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烟火气”重新拾起,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例如,对某个特定时期商人阶层的行为规范的描摹,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当年市井的喧嚣。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社会面的理解。这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很古典,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我特意选了这个版本,就是冲着中华书局这个金字招牌去的,毕竟在古籍整理和学术出版方面,他们一直是我最信赖的。严晓星先生的学识自然不用多说,他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解读,总能带着一种洞察人微的智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有“原来如此”的惊喜。我最欣赏的是他那种不故作高深、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像一位老友在灯下为你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和典故,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比如他讲到某个古代的官职变迁,旁征博引,资料翔实,但绝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对宏大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真正体现了一位优秀学者风范。这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像是一次与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