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49元
開本:32開
裝幀:布麵精裝,護封
字數:150韆字
CIP分類:K206.6
編輯推薦
《掌故》聘請鍾叔河、董橋、陳子善、趙珩、白謙慎五位先生為顧問,由百年中華書局誠意推齣。一方麵,從文章體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續晚清民國以來掌故寫作的傳統,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筆記文體的氣脈,打通文史,強調文人高雅的趣味與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麵,從內容材料上而言,或親聞親曆,或考訂有據,避免道聽途說,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豐富我們對相關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的瞭解。
內容介紹
2016年《掌故》第集齣版,半年內連續印行三次,可以說頗獲讀者好評。2017年,我們推齣《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傢雲集,如白謙慎、許禮平、艾俊川、範旭侖、鬍文輝、柳嚮春等十幾位當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來百餘年內的文壇、學林、政界、藝苑的人物與故實。
如劉聰先生的《吳湖帆和周鍊霞的訂交與相識》,通過吳氏的《佞宋詞痕》、吳周二人閤作的書畫及題跋,以及同時代人物的日記、年譜等資料,詳細鈎沉瞭吳周二人的訂交與相識。艾俊川先生的《小萬柳堂紀事》,條分縷析,運用海內外多種資料,披露瞭廉南湖、李經邁公案真相與小萬柳堂始末,並比勘、考證吳芝瑛書法的親筆和代筆等愛好者關心的內容,讓聞名於近世鑒藏史的小萬柳堂“走齣舊掌故,顯露真麵容”。柯愈春先生與學者謝興堯為至交,用十七個片段寫齣前輩風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許禮平、白謙慎兩位追記各自交遊的長者往事,其文醇,其思遠。同為一代人的範旭侖、雷燮仁關注看似不足道的細節,卻都著意由外而內描摹人物,星花舊影,耐人尋味。我們還首次在中國大陸發錶已故畫傢周昌榖先生的未刊舊作,並期待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同類稿件。
而在第集精彩亮相、讀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們,這迴也都齣手不凡。尤其是備受贊譽的雪剋老人,迴憶一代詞宗夏承燾,距離、角度都恰到好處,趣味情緻更微妙可喜。柳嚮春、鬍文輝、勵俊都從藝術史上的名作入手,聚焦人與物在曆史中的浮沉進退。“掌故界”的後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年輕的作者,這次貢獻的是《〈沁園春·雪〉在延安的流傳》。繼第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後,此番還特意邀請何傢乾先生介紹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來嚮這本同名刊物緻敬,二來也正視掌故易於“給夾帶私貨的人開方便之門,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無中生有、罔顧史實”的不足,作為警醒。
封麵照片為掌故大傢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婦與友人來維思及古琴傢汪孟舒、鄭穎孫等閤影(1934年攝於北平東興樓)。
我通常對“掌故”這類題材敬而遠之,總覺得它們是零散的、不成體係的知識碎片,很難形成完整的認知框架。然而,這套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巧妙地將那些看似孤立的逸聞趣事,編織成瞭一張密實的文化網絡。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考古式”的閱讀體驗,不是那種挖齣殘垣斷壁的考古,而是對生活細節的精微重建。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日常用語、風俗習慣的起源追溯,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簡直是享受。它讓你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行為模式,背後都有著漫長而復雜的發展路徑。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作者的語言很有韻味,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現代語法的清晰,過渡自然得如同行雲流水,讓人想一口氣讀完,卻又捨不得太快翻過那些精妙的論述。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一邊,而是會時常翻閱,作為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不得不提,它那種低調的雅緻,簡直就是對中華書局“匠人精神”的最好詮釋。紙張的質感、油墨的觸感,都透露著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內容上,我被其中對一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邊緣人物”或“小事件”的關注所吸引。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更是蕓蕓眾生日常生活的積纍。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那些散落在角落裏的“煙火氣”重新拾起,賦予其應有的曆史地位。例如,對某個特定時期商人階層的行為規範的描摹,栩栩如生,讓人仿佛能聞到當年市井的喧囂。它提供瞭一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社會麵的理解。這不僅是知識的梳理,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
評分每次需要靜下心來沉澱思緒的時候,我都會拿起這套書中的一本。它不追求時效性或轟動效應,而是沉潛於曆史的肌理之中,慢慢地散發齣醇厚的味道。不同於那些流行的通俗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一定的專注度,但迴報是極其豐厚的。我發現,作者在引述典故時,常常會進行跨領域的參照——比如將一個文學上的典故,與當時的經濟製度聯係起來解讀,這種橫嚮的知識鏈接能力非常齣色。這使得原本孤立的知識點,瞬間變得立體和鮮活起來。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放下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映射到當今的社會現象之中。這本書更像是一種“思維的催化劑”,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激發你提齣更深刻問題的能力,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閱讀體驗。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裝幀設計很古典,透著一股厚重的曆史感。我特意選瞭這個版本,就是衝著中華書局這個金字招牌去的,畢竟在古籍整理和學術齣版方麵,他們一直是我最信賴的。嚴曉星先生的學識自然不用多說,他對傳統文化的梳理和解讀,總能帶著一種洞察人微的智慧,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有“原來如此”的驚喜。我最欣賞的是他那種不故作高深、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像一位老友在燈下為你講述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和典故,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比如他講到某個古代的官職變遷,旁徵博引,資料翔實,但絕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微妙之處。這種對細節的把控,以及對宏大曆史脈絡的梳理能力,真正體現瞭一位優秀學者風範。這本書讀下來,感覺不僅是知識的汲取,更像是一次與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對話。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套書是帶著一絲“挑戰”的心態的,畢竟社會科學叢書的定位,往往意味著內容偏嚮嚴肅和專業。但實際閱讀下來,驚喜地發現它在學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存疑”或“多說紛紜”的曆史記載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觀點並置,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復雜性,這比那種斬釘截鐵的斷言要高明得多。這種尊重史料、審慎論證的治學精神,是任何一本快餐式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對於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有持續學習需求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紮實的研究基礎和豐富的思考起點。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加固我對中國曆史社會運作機製的理解深度,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開闊和立體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