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後二十年:山居歲月與田園療愈

癌後二十年:山居歲月與田園療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正武 著
圖書標籤:
  • 癌癥康復
  • 田園生活
  • 療愈
  • 自傳
  • 山居
  • 健康
  • 人生感悟
  • 慢生活
  • 自然
  • 女性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80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807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作者的小傳,2015年1月在颱灣初版,從作者童年經曆分析開始,到其抗擊癌魔成功為止,健康與疾病的較量、思想與行動的反思、感恩與批判的並行,展示瞭作者不嚮命運低頭的頑強個性。其22年的癌癥存活期,實乃不幸中之萬幸。其對待人生的樂觀態度,放下一切、甘當農夫的勤奮,激勵人們正視生命、正視健康。


作者簡介

陳正武,一九四七年齣生於海南島文昌縣,三歲隨父母親到颱灣,為眷村第二代。從軍隊退伍後罹患血癌,接受長達4年12次超高劑化學治療。在53歲那年,高齡接受骨髓移植手術並獲得成功。隨後,放下一切移居山上,進行身、心、靈全方位療愈。從罹患癌癥至今,已經22年,堪稱抗癌典範。


目錄

第一章 成長背景 / 1


悲傷的童年/2

憂鬱的青少年/5

迷惘的青年/7

執著的壯年/12


第二章 當癌魔找上我 / 17


病危通知/18

血液分離機帶來曙光/20

骨髓穿刺/21

人工血管安置/22

聞之色變、生不如死的化學治療/23

遭遇瓶頸的無奈/30

同是病房罹癌人,相逢何必曾相識/32

第三章 緩解期間的大轉摺 / 35


貴人的及時建議/36

勵行生機飲食療法/37

從市民農園到空中菜園/38


第四章 復發噩夢危機變為轉機 / 43


復發噩夢/44

愛妻明智的建議/44

以書療傷止痛/46

主治醫師正確判斷,大膽的建議/47

危機變轉機/48


第五章 骨髓移植病房的春天 / 49


從猶豫彷徨到當機立斷/50

移植前的周密檢查與準備/51

無菌室病房的春天/52

超高劑量化療與放療共同引發的副作用/53

醫療團隊的全程關懷/54

活觀音的慈悲心懷/55

天使在人間無私奉獻/56

室內運動防止器官萎縮/57

有願最美,希望相隨/58

美食當前,味同嚼蠟/59

第六章 重返傢園居傢護理 / 61


居傢環境清潔消毒——康復有保障/62

步行復健——戶外有藍天/62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排斥現象”/64

邁嚮康復之路——嚴重考驗纔開始/65


第七章 自我反思與檢視——找齣緻癌因子 / 67


遠因方麵/68

近因方麵/69

不明原因方麵/69


第八章 山居歲月田園療愈 / 71


自力造園樂而忘憂/72

有機菜園健康又環保/101

裏仁為美共創新傢園/115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及以文會友/129

談癌論病,不惑不憂不懼/144


第九章 糖尿病也來摺磨 / 157


母親晚年罹患糖尿病/158

步入中老年,糖尿病也找上我/159

糖尿病的治療/160

白內障的手術治療/161

體重減輕是福不是禍/162


第十章 生死關頭從佛陀的醫學觀到內觀禪修

    悟道之旅 / 165


佛陀的醫學觀/166

《尚書?大禹謨》的十六字心法/167

內觀禪修悟道之旅/168


第十一章 禮贊與感恩 / 191


仁心仁術的醫療團隊/192

全麵健保的德政/192

捐血救人的無名英雄/193

山高水長、昊天罔極的偉大母親/193

不棄不離、相濡以沫的愛妻與獨立懂事的子女

孝心/195

慷慨捐髓的情深手足/196

全程解囊相助的知心親友/197

提攜鼓勵的同學長官、危機變轉機的母校魏教授

伉儷/198

改變個性、打造心田的貴人——施寄青老師/199

亦師亦友的亦安學長/200

這一生辱我、謾我、毀我的逆境菩薩/202


後記/204

跋/206


前言/序言

(推薦序) 英雄之旅


英國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一九四九年齣版的大作《韆麵英雄》中,分析世界各地不同時期的神話,發現它們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於是他將這些故事的原型稱為“英雄之旅”。

每個人自呱呱落地後便走上自己的“英雄之旅”,一路過關斬將,直到終點。若在歸於塵土之際,能像使徒保羅一樣說“那美好的仗我已打完,當跑的路我已跑盡”,就意味我們的“英雄之旅”畫下完美句點,否則就一世又一世地輪迴,直到我們完成為止。

曆史上、現實中多的是鎩羽英雄,失敗的原因隻因我們愚心不轉、頑石不點頭,若能得明師指點,自己又有慧根,如何不能修成正果?

與陳正武夫妻結緣是因上山買地,若非他們夫妻協助,我恐早落荒而逃,做不成現代陶淵明瞭。陳正武是個學習精神特強的人,從植物的門外漢,一麵做一麵學,最後成瞭鄰居眼中的專傢,大傢稱他“陳博”。

他個性十分耿介,嫉惡如仇,與我一樣,我們自以為是正義之士,結果傷人傷己。所幸因緣際會走瞭一趟靈異之旅,讓我放下許多執著和自以為是。他們夫妻也因陪我走這趟靈異之旅而大開眼界,我費盡心機讓陳博去參加內觀,結果開啓他大徹大悟之門。

他的抗癌過程,令人感佩萬分。他從鬼門關前撿迴一條命後,藉由反省懺悔而終於體悟他該謝天謝地,以及所有陪他一路走過這段英雄之旅的人。對扯後腿的小人,不但無怨,隻有感恩。因為他已明白,在每個關卡後都有老天的恩典與禮物。

他以前因脾氣壞,經常對他太太大吼小叫,陳太太因他是病人,經常忍讓,委麯求全。有一次我為他太太抱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要是我丈夫,我早把你打齣去。”他也不甘示弱說,我要是他太太,他也把我趕齣去。我當時認定他難以點化。

直到他太太健康惡化,他們賣地下山後,他思前想後,纔發現他這生最大的貴人就是他的賢內助。他太太對他情深義重,作為男人,這一世有這麼情深的賢內助守護他一生,夫復何求?更何況因職業是軍人而在傢中經常缺席的他,還有一對孝順兒女,不都是太太教導有方嗎?

其實癌癥病人要活下去並非難事,那就是改變心性。問題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這個本性是纍世積纍下來的,若沒有大慧根,如何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有人說,生重病是老天給的禮物,很多人因麵臨生死關頭而有大改變。陳正武亦然,他不但找迴健康,在晚年還學習新功課,成為植物專傢,更體會到以感恩圓融的心來麵對萬事萬物。改變飲食、生活形態都容易,改變心性卻有如移山填海之難,而他做到瞭。

由於討教請益者多,他自費齣版此書,以與眾生結緣。希望此書能給讀者更多的啓發和鼓勵,而能有信心地走完他們的“英雄之旅”。


施寄青

(施寄青,颱灣知名女作傢,二○○二年自教職退休,移至鄉下山區居住,過著現代陶淵明生活,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三日去世)





《癌後二十年:山居歲月與田園療愈》 序言 當生命被一道突如其來的驟雨打斷,我們纔開始審視腳下的土地,以及頭頂那片曾經不曾留意的天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關於疾病的記錄,更是一段關於“幸存”的探索,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尋,一次在寜靜山居中,與泥土、星辰、光影對話的療愈之旅。它寫給所有曾在生命的風暴中前行,渴望在風雨過後,找到一方屬於自己的晴空和棲息地的人們。 第一章:陰影籠罩下的重生 二十年前,一個被醫學術語切割得支離破碎的診斷,如同巨石般壓垮瞭我曾經以為堅不可摧的生活。癌癥,這個字眼,在那個時刻,並非僅僅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審判,一種對未來所有設想的宣判,一種對過往一切價值的重估。接下來的日子,是在無盡的醫療流程、冰冷的儀器、以及親友擔憂的眼神中度過的。每一次化療的副作用,每一次放療的疼痛,都像是生命在撕扯中發齣的呐喊。然而,在最深的絕望邊緣,我卻窺見瞭一絲微弱的光芒。那不是對疾病的戰勝,而是對生命本身更深沉的敬畏,是對“活著”這一行為的全新理解。 我開始審視我的生活,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追逐,那些被社會定義的成功,在死亡的陰影下,顯得如此蒼白而無力。我開始問自己,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是暫時的輝煌,還是內心的平和?是物質的堆積,還是精神的富足?那個時候,我渴望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種遠離喧囂,迴歸本真的生活。 第二章:選擇逃離與尋覓 經過漫長的治療和身體的緩慢恢復,我做齣瞭一個看似大膽,實則齣於本能的選擇——離開我熟悉的生活環境,前往一個被山林環抱的村落,開始一段新的旅程。我需要一片寜靜,一片能夠讓我聆聽自己內心聲音的土地。我需要一種節奏,一種與自然同步的緩慢節奏。 搬入山居,最初的日子是充滿陌生的。我習慣瞭城市的便利,習慣瞭快節奏的生活,而這裏的日齣而作,日落而息,與星空對話,與蟲鳴為伴,對我而言,是一次徹底的顛覆。我開始學習如何與土地建立聯係,如何辨認那些隨處可見的野草,如何感知空氣中濕潤的氣息,如何分辨不同季節的花香。那些曾經隻存在於畫冊裏的田園風光,如今真實地展現在我眼前,它們不再是隔岸觀火,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章:泥土的觸感與治愈的力量 我開始親手打理一小片土地。從翻土、播種,到澆水、施肥,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勞動帶來的辛苦,但也伴隨著沉甸甸的滿足感。當我將種子埋入泥土,心中便生齣無限的希望。看著幼苗破土而齣,舒展嫩綠的葉片,我仿佛看到瞭生命頑強的生命力,也看到瞭自己重生的可能。 泥土有著一種奇妙的治愈力量。當我用雙手觸碰它,感受它的溫度和質感,我體內的焦慮和不安似乎也隨之沉澱。那些關於疾病的恐懼,關於未來的擔憂,在與土地的親密接觸中,逐漸變得模糊。我學會瞭在勞作中忘記時間,在汗水中釋放壓力。我發現,身體的疲憊,反而能夠讓心靈獲得真正的休憩。 第四章:與自然同頻的呼吸 山居的生活,讓我重新學會瞭如何呼吸。不再是城市裏渾濁的空氣,這裏有清冽的山風,有雨後泥土的芬芳,有鬆針混閤著陽光的清新。我開始關注季節的變化,感受每一場雨水的洗禮,迎接每一個清晨的露珠。我學會瞭在日升日落中觀察光影的變化,在星辰輪轉中體會宇宙的宏大。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喚醒沉睡的大地,我會在院子裏散步,感受露珠在草葉上閃爍的光芒。午後,當陽光熾烈,我會在樹蔭下讀書,聽風吹過樹葉發齣的沙沙聲。傍晚,當落日染紅天際,我會在山坡上眺望遠方,看著炊煙裊裊升起,感受歸傢的溫馨。夜晚,當月光如水,我會在星空下冥想,感受宇宙的浩渺和自身的渺小。 這種與自然同頻的呼吸,讓我逐漸找迴瞭內心的平靜和力量。我不再是被動地承受,而是主動地感受和融入。我開始明白,生命並非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一段需要用心去體驗的旅程。 第五章:田園的饋贈與生命的豐盈 我的小院,漸漸地開滿瞭五顔六色的花朵,也結齣瞭飽滿的果實。那些曾經被我視為奢侈品的有機蔬菜,如今觸手可及。新鮮的番茄,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飽滿的豆角,在陽光下閃耀著光澤;金黃的玉米,承載著鞦天的祝福。我學會瞭烹飪,用最簡單的方式,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一頓自給自足的餐食,對我而言,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加珍貴的享受。 田園的饋贈,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生命的豐盈。我看到瞭從種子到果實的奇跡,看到瞭生命周而復始的規律。這種規律,讓我對生命的堅韌和美好有瞭更深的體悟。我不再害怕衰老和疾病,因為我看到瞭生命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美麗和意義。 第六章:心靈的歸宿與長久的療愈 山居的歲月,是一段漫長而寜靜的療愈過程。在這裏,我卸下瞭曾經的重負,找到瞭心靈的歸宿。我不再追求外界的認可,而是開始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學會瞭與自己和解,與過去和解,與曾經的傷痛和解。 每一次身體的不適,每一次情緒的起伏,都在這片寜靜的山林中得到瞭撫慰。我不再將疾病視為生命中的“意外”,而是將其視為一次深刻的“教育”。它讓我看到瞭生命的脆弱,但也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堅韌;它讓我告彆瞭曾經的軌跡,但也引領我走嚮瞭更廣闊的天地。 《癌後二十年:山居歲月與田園療愈》這本書,試圖記錄下這段旅程中的點滴感悟。它不是一本醫學指南,也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它是一份真誠的分享,一份關於如何在生命的低榖中尋找光明,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發現意義,如何在與自然的相融中獲得力量的記錄。它希望能夠傳遞一種信息:即使經曆過生命的創傷,我們依然可以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依然可以活齣生命的精彩。這二十年的山居歲月,讓我明白,真正的療愈,並非是忘記傷痛,而是學會與傷痛共存,並在共存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命之歌。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如此深入人心,讓我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作者在經曆人生重大考驗後,選擇遁入山林,用一種極其樸素的方式,開啓瞭自我療愈的旅程。她的文字如同山間清泉,涓涓細流,卻能滌蕩心靈的塵埃。我喜歡她那種對生活細節的極緻關注,無論是清晨的鳥鳴,還是傍晚的微風,亦或是雨滴落在屋簷上的聲響,都被她捕捉得如此生動,如此傳神。她筆下的田園生活,充滿瞭勞動和汗水,但更充滿瞭與自然的連接,與生命的敬畏。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一個女性在逆境中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她沒有被苦難打倒,而是選擇瞭另一種方式,去擁抱生命,去療愈自己。她對於“療愈”的理解,並非是簡單的藥物治療,而是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通過內心的平和與接納,實現身心靈的整體康復。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嘗一杯用山泉水衝泡的香茗,清淡而甘醇,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寜靜與力量。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思良久的書,它以一種溫潤而堅韌的姿態,講述瞭生命在睏境中綻放齣的強大生命力。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自己的痛苦,也沒有將苦難作為博取同情的工具,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觀察者的視角,記錄下自己如何在山居歲月中,一點一滴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力量。她對大自然的描繪,充滿瞭詩意,卻又不失寫實的溫度。那些關於四季變換的描寫,關於植物生長的細節,都充滿瞭生命的律動感。我被她那種與土地融為一體的感覺所吸引,仿佛她就是這片山林的一部分,與萬物和諧共生。書中所傳遞的“田園療愈”的理念,在我看來,是一種迴歸本真的生活方式,一種重新審視生命價值的態度。它提醒著我們,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不要忘記內心深處對自然、對寜靜的渴望。讀這本書,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一次精神的遠足,一次與生命本源的對話。它讓我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什麼纔能夠滋養我們的靈魂。

評分

翻開這本書,感覺就像走進瞭一片寜靜的山林,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遠處傳來潺潺的流水聲,讓人瞬間拋卻瞭塵世的喧囂。作者以一種極其平和而又充滿力量的筆觸,描繪瞭她在人生低榖時期,選擇迴歸自然,在山間尋求解脫的心路曆程。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跟著她一起,在晨曦中散步,在暮色裏冥想,感受著大自然的療愈力量。那些關於山居生活的點滴,從采摘野菜、烹飪簡單的食物,到觀察花草樹木的生長,再到與小動物的互動,都寫得那麼真切,那麼細膩。每一個場景都飽含著對生命的熱愛,對當下每一刻的珍惜。我尤其喜歡她描述自己如何從對未來的恐懼和過去的遺憾中抽離齣來,轉而專注於眼前的風景,專注於身體的每一個感受。這種“活在當下”的智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可貴。書中的文字仿佛有著一種魔力,能夠撫平內心的焦慮,喚醒沉睡已久的生命力。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自然的深度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探索。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找迴內心平靜的書,它不像某些心靈雞湯那樣空洞,而是以一種極其真切的敘述,展現瞭生命在絕境中頑強生長的姿態。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渲染自己的苦難,也沒有去誇大治愈的過程,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她如何在山居歲月中,通過與自然的對話,與土地的互動,一步步走齣瞭陰霾。我尤其欣賞她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無論是花開花落,還是雲捲雲舒,都被她賦予瞭深刻的生命意義。她筆下的田園生活,充滿瞭勞作的汗水,也充滿瞭收獲的喜悅,更充滿瞭與萬物和諧共生的智慧。她並沒有將山居生活理想化,而是真實地展現瞭其中的艱辛與不易,但正是這份真實,讓她筆下的文字更具力量,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傳遞給我一種深刻的感悟:真正的治愈,並非是消除痛苦,而是學會與痛苦共存,並在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跟著她一起,洗滌瞭心靈的塵埃,重拾瞭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麯摺的故事,卻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及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作者在經曆瞭生命中的重大轉摺後,並沒有選擇沉淪,而是毅然決然地將自己交付給山林,用一種近乎原始的方式,重新構建起與自我、與世界的連接。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充滿瞭真誠與質樸。每一個句子都像一顆飽滿的露珠,晶瑩剔透,閃爍著生命的真實光芒。我被她對於細節的敏銳捕捉所打動,無論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樹葉的斑駁,還是雨後泥土散發齣的芬芳,亦或是偶爾遇見的小昆蟲,都被她賦予瞭生命的力量和獨特的意義。她筆下的田園生活,並非是理想化的田園牧歌,而是充滿瞭真實的勞動和辛勤的汗水,但正是這份勞作,讓她重新感受到瞭身體的存在,感受到瞭土地的滋養。她將治愈的過程,描繪成瞭一場與自然的共舞,一次與生命的深度擁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時或許平淡,但迴味悠長,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邃與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