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电信诈骗
  • 网络诈骗
  • 反诈骗
  • 犯罪分析
  • 犯罪预防
  • 社会治安
  • 法学
  • 警务工作
  • 中国国情
  • 诈骗手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51910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99012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蓝皮书是国内第1部反电信网络诈骗的quanwei报告,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措施与建议,全面展示和梳理了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景,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极具quanwei性、可信性和专业性。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赵厚麟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

内容简介

本蓝皮书共分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四个章节。其中对国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基本现状、犯罪特征、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实名制”背后的“记名制”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开户模式,发布了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十大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提出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保护条例》以及设立“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活动等。

作者简介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是我校专门从事信息产业领域的软科学研究机构,综合运用国家信息产业政策、经济与法律、信息科技与情报、商业模式、管理方法、知识产权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联合国内外人才,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与信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的理论、技术、应用和实践模式,研究ICT知识产权的战略整合与规划,开辟信息科技知识服务等新研究方向,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应用的对接,与政府组织、企业法人和其他研究机构成立信息科技软课题研发中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为江苏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组织管理、产业应用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目录

第一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基本情况 1
1.1 电信网络诈骗概述 1
1.1.1 电信网络诈骗的起源及定义 1
1.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现状 3
1.1.3 国内外反电信网络诈骗研究综述 4
1.2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十大典型案例 23
1.2.1 冒充公检法诈骗案 23
1.2.2 代考、改分诈骗案 24
1.2.3 网购退款诈骗案 25
1.2.4 娱乐节目中奖诈骗案 26
1.2.5 补助、救助、助学金诈骗案 28
1.2.6 QQ冒充好友诈骗案 29
1.2.7 医保、社保诈骗案 30
1.2.8 钓鱼网站诈骗案 31
1.2.9 订票诈骗案 32
1.2.10 贷款诈骗案 33
1.3 犯罪特点及主要手段 34
1.3.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点 34
1.3.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手段 38
1.4 受害群体特征及犯罪重点地区 42
1.5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 45
1.5.1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组织领导,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46
1.5.2 12321举报中心积极配合,受理和处置垃圾信息 48
1.5.3 地方通信管理局重拳出击,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平台 49
1.5.4 基础运营商严格执行,治理工作向纵深展开 53
1.5.5 专业智库积极响应,做好支撑服务工作 59
1.6 网络舆情分析 60
1.6.1 2011—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情况 60
1.6.2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舆情整体分析 61
1.6.3 网民群体画像 62
1.6.4 2016年电信网络诈骗热点新闻事件分析 63
1.6.5 “徐玉玉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65
第二章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 68
2.1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失衡 68
2.2 网络环境中的个人信息泄露 76
2.3 犯罪成本低,防控难度大 78
2.4 相关单位主体责任有待加强 80
2.5 群众的防范意识普遍薄弱 87
第三章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保障及存在的问题 91
3.1 相关法律规定与适用 92
3.2 亟须解决的法律问题 104
3.2.1 定罪量刑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 104
3.2.2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 105
3.2.3 相关主体法律责任难追究 107
3.2.4 受害人权利救济难实现 112
3.2.5 司法地域管辖仍有待明确 113
第四章 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对策研究 115
4.1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15
4.1.1 亟须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115
4.1.2 制定专门的“信息通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119
4.1.3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电信网络诈骗”定罪 121
4.1.4 将电信网络诈骗罪单独定罪 124
4.1.5 完善电子证据的收集、认定规则 133
4.1.6 及时返还和赔偿受害人损失 135
4.1.7 有效解决受害人救济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137
4.1.8 明确案件的管辖权 137
4.2 建立跨界联动的综合监管治理机制 138
4.2.1 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 138
4.2.2 整顿和规范重点电信业务 144
4.2.3 严厉整治网络改号 146
4.2.4 强化电信技术规范和拦截 147
4.2.5 严格银行卡“实名制” 150
4.2.6 严格管理和杜绝银行卡滥发 152
4.2.7 依法整治非法窃取银行卡信息的犯罪活动 154
4.2.8 银行实施延迟支付制度 155
4.2.9 完善银行紧急止付制度 157
4.2.10 严格落实银行系统业务办理记录留存制度 158
4.2.11 严格执行银行业汇款转账潜在风险提醒告知制度 158
4.2.12 银行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实施涉案资金返还工作 159
4.3 构建良性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机制 160
4.4 构建国家级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平台 163
4.5 增设“国家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周” 165
附录 16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169
六部委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 172
银监会、公安部关于印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
还若干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16〕41号) 175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实施
意见(工信部网安函〔2016〕452号) 180
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相关工作的
通知(工信部网安函〔2015〕601号) 191
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
通知(银发〔2016〕261号) 199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答记
者问 208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
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15
聚焦前沿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时代强音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报告(2018)》 图书简介 在信息技术飞速演进、全球数字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数字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报告(2018)》正是应时代之需,聚焦于如何运用前沿科技,构建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富人文关怀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本书并非对单一社会现象的深度剖析,而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跨领域的、前瞻性的研究框架,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本书的撰写团队汇集了来自社会学、管理科学、信息工程以及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他们摒弃了碎片化的研究视角,力图构建一套系统的理论模型,用以解读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创新”与“实践”两大核心主题展开,力求理论的深刻性与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并重。 第一部分:数字转型的理论基石与治理逻辑重塑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深入剖析了“数字主权”、“算法伦理”和“数据治理”这三个在2018年前后迅速成为热点的新兴概念。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对传统权力结构和治理逻辑的根本性挑战。 技术驱动的治理范式转换: 详细论述了从“科层制管理”向“网络化协同治理”过渡的内在驱动力。报告特别关注了“敏捷治理”(Agile Governance)理念的引入,探讨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反馈机制,实现政策的快速迭代和精准响应。 数据要素的价值重估: 报告将数据视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资源”,探讨了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如何构建高效的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其中包含了对“数据孤岛”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并提出了多层次的数据流通机制设计建议。 算法时代的伦理困境: 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司法辅助等领域的应用中所暴露出的“算法偏见”问题。报告呼吁建立一套透明、可问责的算法审查机制,确保技术决策的公平性和正当性。 第二部分:前沿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应用与效能评估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证数据,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具体治理场景中的落地情况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研究范围涵盖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民生服务等多个维度。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 聚焦于城市交通流的优化控制系统。报告分析了基于物联网(IoT)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实时信号灯配时系统,对比了其在缓解高峰期拥堵方面的表现。 深入研究了城市环境监测网络。阐述了如何通过分布式的空气质量传感器网络,实现污染源的快速定位与溯源,并对地方环保部门的执法效率提升进行了量化评估。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科技赋能 本书详细考察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模型。这包括对社会舆情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以及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快速部署救援资源。报告特别强调了提升预警的“早期性”和“精确性”之间的平衡艺术。 对新型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在保障公共服务安全访问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升政务流程可信度方面的初步尝试。 民生服务与精准供给 本章重点讨论了如何运用社会保障数据和人口流动数据,实现社会福利的“精准滴灌”。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维度的需求分析,避免了传统“一刀切”政策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遗漏。 对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的易用性进行了用户体验研究,提出了优化移动端服务界面的具体建议,旨在降低老年群体和技术弱势群体的服务门槛。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长远发展,探讨了支撑数字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组织变革与人才战略。 政府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再造: 分析了传统政府部门在应对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协作时所面临的体制障碍。报告倡导设立跨部门的数据协调机构,并提出设立“首席数据官”(CDO)职位的必要性。 数字素养与公众参与 本书强调,数字治理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投入,更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数字素养”。报告设计了一套衡量公民数字参与能力的框架,并建议将相关教育纳入终身学习体系。 探讨了如何构建“良性反馈回路”,鼓励公民通过数字平台对政府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和建设性反馈,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 总结与展望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报告(2018)》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描绘了2018年前后中国社会治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探索轨迹。它不仅是对已有实践的系统性梳理,更是对未来十年社会治理发展方向的深度预判。本书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关注社会进步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理解和驾驭数字时代治理复杂性的重要指南。它清晰地指出,成功的数字化治理,必须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更公平、更和谐的社会秩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以及“蓝皮书”这个词,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个人认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报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应该深入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在《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中,能够看到对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泛滥的深层原因的探讨,例如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监管的漏洞、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等等。我还希望它能系统性地梳理出2016年以来,我国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这包括了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手段的升级、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如果书中能有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诈骗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治理提供依据,那就更好了。当然,作为一份“蓝皮书”,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严谨性也至关重要,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基于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观点。我想象中的它,应该是行业内的权威参考,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执法部门、甚至普通民众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治安问题比较关注的读者,我拿到《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时,更倾向于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屡屡得手,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恐惧、同情心,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认知偏差。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分析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学生、低收入人群)在面对诈骗时可能存在的脆弱性,以及骗子如何精准地抓住这些心理空隙进行“精准打击”。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的防范技巧,比如如何训练自己的“反诈思维”,如何在压力下做出理智判断,那就再好不过了。此外,我还想了解,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将“反诈”的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揭示现象,更在于能否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行为模式。

评分

对于《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我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和前瞻性的判断。电信网络诈骗的形态日新月异,一年之内就可能出现新的手法和变种,因此,一本报告如果只是对过去的罗列,未免显得有些滞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洞察未来”的能力,通过对现有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诈骗新动向,并提前给出防范建议。比如,随着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有哪些新的诈骗风险点?在跨境诈骗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还期望这本书能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效的社会协同治理体系,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反诈屏障。如果书中能够提及国际合作在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作用和经验,那也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总结,更是一份指引,能够引领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说实话,最初是被书名所吸引。当时正值电信网络诈骗愈发猖獗的时期,身边也不乏受害者,心里总想着能有什么权威性的东西能帮大家认清这个“隐形杀手”的真面目。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套完整的“教科书”,教我如何识别、防范,甚至是如何揭露这些狡猾的骗局。我脑海中构想过无数种场景:可能是对常见诈骗手法的细致拆解,从“冒充公检法”到“虚假投资平台”;也可能是对诈骗犯罪链条的深度剖析,从幕后操纵者到一线实施者,再到销赃渠道的追踪;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鲜活的案例,那些惊心动魄的遭遇,让我们感同身受,从而提高警惕。我还设想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手段,比如如何鉴别钓鱼网站、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又或者是在遭受诈骗后,应该如何最有效地报警和追回损失。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抵御电信网络诈骗的一把坚实盾牌,让我和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在这个数字时代里,少一些担忧,多一份安心。

评分

我对《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2016)》的期待,更侧重于其作为一份“行动指南”的角色。我深知,信息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可操作的反诈“行动手册”。这套手册可以从不同维度展开:对于普通民众,它应该提供最直接、最实用的防范指南,例如“收到不明链接如何处理”、“接到可疑电话怎么办”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对于企业和机构,它或许能给出一些信息安全建设和客户风险提示的建议。而对于受害者,它应该明确告知在第一时间应该如何报警、固定证据,以及如何寻求法律援助。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识骗”的训练方法,通过模拟场景、案例分析等方式,让读者在书中就能“实战演练”,从而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另外,一本好的报告,也应该能够引导读者了解国家在反诈领域的最新政策和技术发展,比如大数据反诈、人工智能识别等,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对抗的敌人有多强大,以及我们有哪些可以依靠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