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

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黄宫绣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经典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古籍
  • 医学
  • 中药
  • 本草纲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0895951
版次:3
商品编码:122176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经典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为清·黄宫绣撰,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全书共十卷,辑药520种主要在《本草纲目》基础上对本草阐真摘要,辨伪订讹,发前人所未发,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本草专著,便于初学者使用。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三十九年文奎堂刻本为底本,以光绪四年荆郡务本堂刻本等为校本,精校细注。可供中医、中药工作者参阅。

目录






精彩书摘

  《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
  温散
  热气久积于中,自当清凉以解;寒气久滞于内,更当辛温以除,故温散之味,实为中虚寒滞所用也。然中界乎上下之间,则治固当以中为主,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是以温以守内而不凝,散以行外而不滞,温散并施,而病不致稍留于中而莫御矣。第不分辨明晰,则治多有牵混不清。如缩砂密、木香、香附、干姜、半夏、胡椒、吴茱萸、使君子、麦芽、松脂,皆为温中行气快滞之味。然缩砂密则止暖胃快滞,木香则止疏肝醒脾,香附米则止开郁行结活血通经,半夏则止开痰逐湿,干姜则止温中散寒,胡椒则止温胃逐痰除冷,吴茱萸则止逐肝经寒气上逆肠胃,使君子则止燥胃杀虫,麦芽则止消谷磨食,松脂则止祛风燥湿,而有不相兼及者也。(温中。)至于温中而兼及上,则有如荜拨之散胸腹寒逆,藿香之醒脾辟恶宽胸止呕,菖蒲之通心开窍醒脾逐痰,玄胡索之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安息香之通活气血,各有专司自得之妙。(温中兼上。)温中而兼及下,则有如益智之燥湿逐冷、温肾缩泉,蛇床子之补火宣风燥湿,蒺藜之祛肝肾风邪,大小茴之逐肝肾沉寒痼冷,各有主治独得之趣。(温中兼下。)温中而兼通外,则有草果之温胃逐寒、辟瘴辟疟,苏合香、樟脑、大蒜、山奈、甘松、排草之通窍逐邪杀鬼,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气上升,良姜、红豆蔻之温胃散寒,艾叶之除肝经沉寒痼冷以回阳气将绝,胡荽之通心、脾、小腹辟恶发痘,烟草之通气爽滞、辟瘴除恶,白芥子之除胁下及皮里膜外之风痰,石灰之燥血、止血、散血,乌药之治气逆胸腹不快,各有其应如响之捷。(温中兼外。)温中而至通上彻下,则有如丁香之泄肺暖胃、燥肾止呃,川椒之补火温脏除寒杀虫,各有气味相投之宜。(中兼上下。)若使温中独见于上,则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风寒、止当心之疼痛,薰草之通气散寒辟恶止痛,其效俱不容掩。(温中独见于上。)且温中而独见于上下,则有如薤之通肺除痹,通肠止痢,其效又属不冺。(温中独见于下。)其一温中,而气味各殊,治效各别,有不相同如此。然绣窃谓温中之味,其气兼浮而升,则其散必甚。温中之味,其气必沉而降,则其散甚微。温中其气既浮,而又表里皆彻,则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与于草豆蔻、白檀之升,绝不相同,即与缩砂密之散,木香之降,亦且绝不相似。良姜气味过散,故止可逐外寒内入,而不可与干姜温内同比。藿香气味稍薄,故止可除臭恶呕逆,而不可与木香快滞并议。乌药微彻下,治气甚于香附,故为中风中气所必需。
  ……

前言/序言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人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口号。我们推出这套《中医经典文库》,也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权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
  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邓铁涛、朱良春、李经纬、余瀛鳌等顾问委员会的著名老中医、老专家,他们不顾年迈,热情指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挚爱之心;我们还要感谢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和直接参与点校整理的专家,他们不辞辛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中医专家的学者风范。这些都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不断进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1月
《医林集粹:古今医案汇编》 凡例 本书名曰《医林集粹》,旨在搜罗古今医林之中,堪称精粹之案,汇而成册。所辑医案,力求真实可靠,疗效确凿,辨证论治之法,尤为详审。编者不揣浅陋,勉力为之,期能裨益后学,共探岐黄之奥。 卷一·内科杂症 第一案·咳嗽 患者,男,年七十有二。素患咳嗽,绵延数载,每逢寒冷尤甚。夜间痰多,色白而稀,胸闷气短,咳则头晕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细。 辨证:此属肺虚痰饮,寒邪内伏。年高体弱,久咳伤气,肺失宣降,痰饮内停。 治法:温肺化饮,降气止咳。 处方: 炮附子 10克 (先煎) 炙甘草 6克 干姜 10克 细辛 3克 五味子 6克 款冬花 10克 紫菀 10克 桔梗 6克 半夏 10克 茯苓 10克 陈皮 6克 用法:上药武火煎煮,日二服。 医案详析:患者年高气虚,故辨为虚证。痰白而稀,色白主寒,稀者为饮,故曰痰饮。寒邪内伏,与痰饮相搏,故咳嗽而胸闷。咳则头晕,乃气虚上逆之象。舌淡苔白,脉虚细,均属虚寒之证。 治以温肺化饮,乃因其寒饮内停。降气止咳,乃治标之法。方中炮附子、干姜、细辛,辛温大热,能温肺散寒,化除沉寒之饮。炙甘草、五味子,甘酸收敛,一则扶正气,一则止咳定喘。款冬花、紫菀、桔梗,甘辛,能润肺止咳,豁痰开结,且桔梗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半夏、陈皮、茯苓,乃二陈汤之意,燥湿化痰,理气和胃,使痰无所附,气得顺畅。 患者服药三剂后,咳嗽减轻,痰量渐少,胸闷亦缓。续服一月,诸症皆除,复能安然入睡。 第二案·胃痛 患者,女,年三十有五。胃脘疼痛,已三月余。痛时呈阵发性,胃部胀满,嗳腐吞酸,食欲不振。情绪不佳时,疼痛尤剧,且伴有胸胁胀痛。月经周期不调,量少色暗。舌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此属肝胃不和,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痛胀满,嗳腐吞酸。肝郁气滞,亦可影响月经,故月经不调。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 柴胡 6克 白芍 10克 当归 10克 茯苓 10克 白术 10克 炙甘草 6克 延胡索 10克 香橼 6克 佛手 6克 僵蚕 5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患者情绪波动后疼痛加剧,且伴胸胁胀痛,肝气郁结之象甚明。胃脘疼痛,嗳腐吞酸,食欲不振,乃肝气犯胃之表现。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故月经量少色暗。舌红苔薄白,脉弦,亦为肝郁气滞之征。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直中肝胃病机。方中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乃逍遥散之意,重在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延胡索,乃活血止痛之良药,善于止痛。香橼、佛手,皆为理气之品,且性味平和,可缓解肝胃气滞之胀满。僵蚕,性平,息风止痉,亦有散结止痛之功。 患者服药两周后,胃痛明显缓解,胀满感消失,嗳腐吞酸亦减。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继续调治月余,诸症皆愈。 第三案·失眠 患者,女,年五十有三。失眠三年,常夜半惊醒,多梦易醒,心烦意乱,头晕健忘。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此属肝肾阴虚,虚火扰神。年届更年,肝肾阴液亏虚,阴虚阳亢,虚火内扰,故夜寐不安,心烦盗汗。 治法:滋补肝肾,清心安神。 处方: 生地黄 15克 熟地黄 15克 山茱萸 10克 山药 10克 茯苓 10克 丹皮 10克 炒枣仁 10克 柏子仁 6克 远志 6克 莲子心 3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属阴虚火旺之象。年五十有三,正值更年,肝肾阴虚尤为常见。虚火上扰心神,故失眠多梦。头晕健忘,乃肝肾不足,精髓不能上荣所致。 治以滋补肝肾,清心安神。方中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乃六味地黄丸之意,大补肝肾之阴。茯苓、丹皮,一则健脾利湿,一则清虚热,亦为地黄丸之配伍。炒枣仁、柏子仁,皆为养心安神之品,枣仁能养心,柏子仁能润肠通便,使心神得安。远志,能开心孔,交通心肾。莲子心,味苦,能清心火。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之效。 患者服药一个半月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夜半惊醒减少,梦境亦趋于平和。潮热盗汗之症亦大为减轻。继续调治,诸症逐渐消退,精神亦转佳。 卷二·妇科疑难 第一案·崩漏 患者,女,年四十六。月经周期错乱,量时多时少,近半月来,经血淋漓不止,量多色暗,夹杂血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此属脾肾亏虚,冲任不固。年届经前期,肾气渐衰,脾气亦虚,故不能统摄血液。冲任二脉不固,经血失制,故崩漏不止。肾虚腰膝酸软,气血不足则头晕心悸。 治法:益气健脾,固冲止血。 处方: 党参 15克 黄芪 15克 炒白术 10克 茯苓 10克 当归 10克 熟地黄 10克 杜仲 10克 煅牡蛎 15克 (先煎) 煅龙骨 15克 (先煎) 仙鹤草 15克 艾叶炭 6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崩漏不止,量多色暗,属血失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火之脏,两者皆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脾虚则气不摄血,肾虚则冲任不固。年四十六,属经前期,肾气衰退,脾气亦易虚。故辨为脾肾亏虚,冲任不固。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均为脾虚湿盛之征。腰膝酸软,乃肾虚之象。 治以益气健脾,固冲止血。方中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固摄血液。当归、熟地黄,养血益阴,以助冲任。杜仲,补肾强腰,亦能固冲任。煅牡蛎、煅龙骨,咸寒,能固涩止血,且能潜阳定惊。仙鹤草,收敛止血之良药,亦有益气之功。艾叶炭,温经止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固摄冲任,止崩漏之效。 患者服药三剂后,经血量明显减少,淋漓渐止。续服两周,经血完全停止。月经周期亦趋于正常。 第二案·癥瘕 患者,女,年三十九。腹部胀痛,触之有硬块,形似梅核,固定不移,经行腹痛加剧,血块甚多。腰腹冷痛,神疲乏力。舌紫暗,苔白厚腻,脉沉涩。 辨证:此属瘀血内停,癥瘕积聚。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结于胞宫,故成癥瘕。经行不畅,瘀血不去,新血又添,故疼痛加剧,血块甚多。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 莪术 10克 (先煎) 三棱 10克 (先煎) 当归 10克 赤芍 10克 丹皮 10克 桃仁 6克 红花 6克 炮甲 5克 (炒) 穿山甲 5克 (炒) 香附 10克 益母草 15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腹部硬块,固定不移,经行腹痛加剧,血块甚多,均为癥瘕之典型表现。舌紫暗,脉沉涩,乃瘀血内停之象。腰腹冷痛,神疲乏力,属气滞血瘀,阳气不足。 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中莪术、三棱,皆为破血通经之要药,善于消癥。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兼能养血。炮甲、穿山甲,善于通经散结,搜剔癥瘕。香附,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诸药合用,力求破瘀散结,使癥瘕得以消除。 患者服药二十剂后,腹部胀痛明显减轻,硬块亦有所缩小。经血块亦减少,疼痛减轻。继续调治三个月,腹部触诊已无明显硬块,诸症皆愈。 卷三·儿科常见 第一案·疳积 患者,男,年三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胀大,青筋暴露。食欲不振,时而呕吐,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夜卧不安,磨牙吮指。舌淡苔白厚,脉细弱。 辨证:此属脾胃虚弱,食积内停。喂养不当,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吸收,积滞内生,故形体消瘦,腹胀青筋。脾胃虚弱,不能化物,故呕吐泄泻。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处方: 党参 10克 炒白术 8克 茯苓 8克 山药 8克 鸡内金 5克 (炒) 麦芽 10克 (炒) 神曲 10克 (炒) 莱菔子 6克 陈皮 5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面黄肌瘦,腹胀青筋,乃疳积之典型特征。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说明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夜卧不安,磨牙吮指,亦属疳积之常见症。舌淡苔白厚,乃脾胃虚弱,湿痰内生。脉细弱,气血不足。 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补益脾胃。鸡内金,能消食健胃。麦芽、神曲,皆为消食之品,炒用增强健脾助消化之力。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导滞除积之功。 患者服药一周后,食欲渐增,腹胀减轻,大便成形。继续服药半月,面色红润,体格渐壮,诸症皆愈。 卷四·外科杂病 第一案·无名肿毒 患者,男,年二十八。右臂出现一红肿结块,初起如豆,逐渐增大,疼痛剧烈,皮色红赤,灼热。周围淋巴结肿大,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此属热毒蕴结。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蕴于肌表,气血阻滞,郁而化热,故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发热恶寒,乃邪盛正虚。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 金银花 15克 连翘 10克 蒲公英 15克 紫花地丁 10克 皂角刺 10克 穿山甲 5克 (炒) 当归 10克 炙甘草 6克 板蓝根 15克 大黄 5克 (后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外用如意金黄散敷患处。 医案详析:红肿热痛,乃热证之象。肿块逐渐增大,乃邪气炽盛。皮色红赤,灼热,乃热毒炽盛。淋巴结肿大,发热恶寒,乃热毒侵袭,正气与邪气相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热毒之征。 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乃清热解毒之常用药,能清除体内热毒。皂角刺、穿山甲,善于消肿散结。当归,养血活血,助正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大黄,泻热解毒,通腑泄浊,后下以防其峻泻伤正。外用如意金黄散,辛凉解表,消肿止痛。 患者服药三剂后,红肿渐退,疼痛减轻,发热亦退。肿块逐渐软化。继续内服外敷,两周后肿块消散,愈合如初。 卷五·杂病证治 第一案·头痛 患者,男,年六十。头痛如劈,呈搏动性,尤以午后为甚。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口干舌燥。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此属肝阳上亢。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挟肝阳上扰头面,故头痛如劈,头晕目眩。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亦可导致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 生石决 30克 (先煎) 生牡蛎 30克 (先煎) 生龙骨 30克 (先煎) 白芍 10克 钩藤 10克 杜仲 10克 山茱萸 10克 熟地黄 10克 菊花 10克 决明子 10克 用法:上药水煎,日二服。 医案详析:头痛如劈,搏动性,午后为甚,头晕目眩,乃肝阳上亢之象。视物模糊,口干舌燥,乃肝肾阴虚之表现。舌红苔少,脉弦细,亦为肝阳上亢,阴虚之兆。 治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方中生石决、生牡蛎、生龙骨,皆能重镇潜阳,平肝息风,使上亢之阳得以平息。白芍、钩藤,柔肝熄风,降肝阳。杜仲、山茱萸、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以水涵木,使肝阳不致上亢。菊花、决明子,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缓头部不适之功。 患者服药三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头晕亦缓。续服两周,诸症皆除,头目清爽。 后记 古今医案,浩如烟海。编者搜集不易,亦深知个人学识有限,所辑医案,或有疏漏之处,恳请方家指正。编者之愿,在于抛砖引玉,激发后学对中医经典之研习热情,共同为发扬光大中医事业而努力。愿本书能成为诸君案头之良伴,助益诊疗,启迪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我最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本真正能让我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书,终于让我遇到了《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这套书的编排方式真是太棒了,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易懂,缺乏深度。它的内容逻辑清晰,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更复杂的领域。我尤其喜欢它对病机、证候的阐述,非常细致,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例,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书中对药物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不仅仅是列出药性、功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原理,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与古代医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术。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的决心。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中医、想要真正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门,打开了通往中医智慧的殿堂。

评分

评价四: 坦白说,一开始我选择《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觉得市面上中医类的书籍已经很多了。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一种更加生动、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呈现出来。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亲身经历一场中医的实践过程。书中对病症的剖析,以及对治法的讲解,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它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的是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治未病”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调养身心来达到健康长寿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医学理念,却又在古籍中有着深厚的根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生智慧。对于那些对中医持怀疑态度,或者认为中医已经过时的人,我强烈推荐他们阅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颠覆他们的认知。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对古籍医学著作情有独钟,但苦于很多古籍的阅读难度较大,而且缺乏系统性的讲解。《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时代感,却又不过分艰涩,读起来非常流畅。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原文的解读深入浅出,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注释和引申,让我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也能轻松理解其深层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概念的辨析,比如“邪气”、“正气”的不同层面和相互关系,以及“阴阳五行”在不同病证中的具体体现。这些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让我明白,中医的博大精深,并非仅仅是记忆几个方剂,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这本书绝对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经典,想要提升自身中医素养的读者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自己临床思维的书籍。《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回避中医的难点和争议,而是深入分析,给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比如在讨论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时,书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茅塞顿开,感觉之前遇到的很多瓶颈都迎刃而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启蒙书”。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回想起自己曾经遇到的病例,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发现之前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现在都能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求真”精神,它鼓励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去追寻中医的真谛。对于那些只满足于死记硬背方药,而对中医理论缺乏深入理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他们实现突破的绝佳选择。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中医的在读学生,这套《本草求真/中医经典文库》可以说是我学习道路上的“神助攻”。在学校里,我们学习的教材虽然严谨,但有时会显得有些枯燥,缺乏临床的实践感。而这本书,则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详细解释了各种理论的来源和演变,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临床中发挥作用的。我最受益的一点是,书中对辨证论治的分析,非常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辨证,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每次遇到疑难病例,我都会翻阅这本书,从中汲取灵感,寻找新的思路。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它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表达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对于所有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这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伴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