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辜鸿铭

大家精要:辜鸿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书强 著
图书标签:
  • 辜鸿铭
  • 思想家
  • 文化
  • 清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73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精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辜鸿铭/大家精要》介绍了“清末怪杰”辜鸿铭的生平及事迹。其一生的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他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勤于写作,一生着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等九种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是清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人。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并著有《清流传——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他是一个不遗余力地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的中国人,他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大声抗辩,抨击西方物质主义文明,大力宣扬本土文化精义。

作者简介

  宋书强,1980年生于山东临沂。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社科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1章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
一、华侨家庭的混血儿
二、留学欧洲的前辈少年

第2章 仕在北洋之幕府二十年
一、决意回国的假洋鬼子
二、张总督府的洋文案
三、传统文化的补习生
四、折向儒学的保守汉
五、太后和拳民的辩护者
六、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发言人

第3章 仕在北洋之京都北京
一、垂死王朝的外务部郎
二、袁大总统的死对头
三、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辫子

第4章 教在北大
一、校园里的怪教授
二、新思潮的抗争者

第5章 抑郁而终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精彩书摘

  《大家精要:辜鸿铭》:
  二、张总督府的洋文案
  机缘巧合入张府
  1885年,在一艘厦门开往香港的船上,一位身材略显高瘦的青年男子,正对着几个德国人热烈地谈论着什么。这青年口才极佳,一会儿苏格拉底、柏拉图,一会儿歌德、康德、黑格尔,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且他操的是一口纯正的德语,一些英语、拉丁语、希腊语词汇也会时不时冒出来……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谈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不大一会儿,舱中的那些“外国佬”便纷纷被吸引了过去。尤其当那位青年男子大发议论的时候,周围的洋人听得都很认真。原来这位年轻人不但立论大胆、新奇,论证方法别致、新颖,而且谈吐尤其诙谐、幽默。特别让那些洋人感到惊讶的是,他谈起西方社会的种种人伦风俗来,简直如数家珍,对欧洲社会现存问题和弊端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使他们不得不点头称是。再看这位青年,长得像个混血儿,但他的基本特征和发式却明白地告诉人们,他是一个中国人。不过,让人颇觉奇怪的是,他脑后那根辫子却很短,梳得也不太像样。这个人,就是辜鸿铭。当时他从福建老家探亲访友之后,搭上了这艘从厦门到香港的船。船上有几个德国人在谈有关伦理学的一些问题,辜鸿铭听了之后觉得这几个人对本国的文化并不懂,所论的都是些皮毛,不禁嘴皮发痒,对着几个德国人高谈阔论起来,引得满船人来听。
  船中有一个官员打扮的中国人,似为辜鸿铭的辩才所吸引,对他很感兴趣。辜鸿铭发完议论之后,此人主动前来找他攀谈,并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原来此人叫杨玉书(汝澍),广州候补知府。这一年,因为法国对越南的步步侵逼,作为宗主国的清王朝出兵援越,中法战争爆发。援越的清军在越南和法军的作战中接连失利,法军步步进逼,中越边境告急。危急时刻,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上书朝廷,坚决主战,于是朝廷破格提升其为两广总督,负责前线战事。张之洞上任后,积极备战,同时起用老将冯子材,在前线遏制法国人的进攻。此时战事扩展至沿海地区,法国舰队进犯台湾等地,同时向福建马尾的中国兵舰发动突然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派遣广州候补知府杨玉书前往福建探测战况。杨玉书完成任务后,乘船准备绕道香港返回广州,不想遇到辜鸿铭。杨玉书对辜鸿铭的外语水平和才识极为欣赏,认为这位青年是深谙西学、博通西事的人才,倘能为国效力,将对目下两广时局及今后洋务诸政大有用处,于是前来攀谈。辜鸿铭向杨玉书介绍了自己的家世、留学欧洲及现居香港的大致情况,并留下了在香港的详细居住地址。
  杨玉书回到广州后,找到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向他推荐了辜鸿铭。赵凤昌又将杨玉书所荐辜鸿铭的情况告知张之洞。当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不久,加之东南战事吃紧,正是大力延揽人才之际,所以立即决定邀辜鸿铭入幕,并派赵凤昌亲自到香港迎辜鸿铭来粤任事。至此,自从当年在新加坡受马建忠的影响,一直渴望回国效力的辜鸿铭,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一年,辜鸿铭二十八岁。
  ……
《古今会通:中西文明的交响》 导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交汇与碰撞,往往催生出最深刻的思想火花。本书旨在探索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如何相互理解、借鉴与融合,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洞察力的世界观。我们并非要描绘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将焦点置于跨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之中,探究那些促进中西文明深度对话的关键节点与思想遗产。 本书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出发,首先考察了自古以来,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核心差异与共通之处。我们避免对任何单一学派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侧重于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这些思想如何被阐释、被误解,以及最终如何被超越。例如,在探讨儒家“仁”与希腊“美德”的张力时,我们关注的不是如何定义它们,而是当这两种概念进入不同文化场域后,其内涵如何发生动态的演变。 第一章:丝路回响——早期交流中的误读与契合 文明的交流并非始于近现代,早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香料、丝绸与信仰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本章梳理了早期东西方接触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载体。我们深入分析了佛教东传过程中,如何与本土思想发生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体系,并将其视为早期跨文化“翻译”的典范。 与此相对,西方对东方世界,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晚期和中世纪的认知,往往充满了神话色彩与想象的投射。本章通过对早期西方旅行家和传教士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了“东方神秘主义”是如何在缺乏直接接触的背景下,成为西方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他者”。这种基于想象的对话,虽然充满了偏差,却也为后来的思想碰撞埋下了伏笔。我们强调,每一次误解,都隐含着试图理解对方的努力。 第二章:理性与天理——十七世纪的知识重塑 十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深入和传教活动的兴起,欧洲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章聚焦于欧洲启蒙思想家如何运用来自中国的概念和制度来批判本土的宗教和政治结构。 我们详细考察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科举制度、儒家伦理以及“自然神论”的解读过程。这些东方元素被巧妙地嵌入到西方的理性建构之中,成为冲击传统神学权威的有力武器。然而,这种借鉴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例如,当欧洲思想家赞扬中国的“无神论”倾向时,他们往往忽视了儒家思想内部复杂的信仰层次。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这种选择性吸收背后的思想动机。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中国知识精英对西方新学的反应。面对传入的数学、天文知识,传统士大夫群体内部出现了保守与开放的张力。这种张力并非简单的“中西之争”,而是在既有知识体系面临挑战时,对自身文化根基进行再确认的复杂过程。 第三章:帝国的黄昏与现代性的叩问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坚船利炮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优越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动摇。本章不再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文化冲突,而是深入到知识分子个体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时的精神挣扎。 我们选取了不同背景的中国思想家,分析他们如何试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困境。这种试图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性路径硬性结合的努力,暴露了时代转型期的深刻矛盾。我们考察了引介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时,本土知识界如何将其与传统的家国观念进行嫁接,由此产生的新的政治哲学雏形。 与此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西方对中国剧变的观察视角。在西方主流的进步史观中,中国长期被视为停滞不落后的象征。然而,本书也揭示了少数西方观察家如何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的现代化潜能,并对此表达了复杂的敬意与警惕。 第四章:重构传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进入二十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身份的构建成为一个核心议题。本章不再探讨“如何引进西方”,而是转向“如何定位自我”。在全球知识场域中,中国思想资源如何被重新发掘和阐释,以应对现代性的普遍挑战。 我们分析了当代学者如何重新挖掘古代经典中的“民本”思想、生态智慧,并将其置于全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进行再评价。这并非是对历史的复古,而是在借鉴普世价值的同时,努力让本土的贡献得到承认。这种努力强调的是一种双向的文化输出能力,即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贡献者。 结语:在张力中寻求平衡 《古今会通:中西文明的交响》的最终目的,是倡导一种开放、审慎的文化态度。文明间的对话永无止境,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个持续生成、相互塑造的过程。理解历史上的交流,不是为了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在当前世界格局中的位置与潜力。真正的会通,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思想的共振,从而丰富人类整体的精神图景。本书提供的是一系列探问与比较的框架,鼓励读者自行在历史的复杂性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会通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大家精要:辜鸿铭》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之前对辜鸿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他“三个女人不愁嫁”的言论,或是他“教授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奇特身份。但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将一个立体、饱满、思想深邃的辜鸿铭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在处理史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既有严谨的考据,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辜鸿铭本人及其思想的深刻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辜鸿铭的复杂性。书中对辜鸿铭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辜鸿铭与当时社会名流交往的描绘,这些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辜鸿铭的价值远不止于他的“名言警句”,更在于他那种超越时代、洞察未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国学大师”这个称号总是带有一点距离感,总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大家精要:辜鸿铭》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辜鸿铭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娓娓道来,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国学大师原来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接地气。作者在梳理辜鸿铭的人生经历时,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使得他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辜鸿铭对待中西文化差异的解读,他并非一味地排斥西方,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批判的姿态去审视,并从中汲取精华,同时坚守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阐释。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辜鸿铭的很多观点,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对于中国国民精神的探讨,对于传统道德的坚持,都引发了我不少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部《大家精要:辜鸿铭》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而辜鸿铭这位“怪杰”更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了辜鸿铭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游弋。书中对他早年留洋、后又回归中国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他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辜鸿铭塑造成一个固步自封的保守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收,以及他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生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辜鸿铭性格的刻画,那种“狂”中有“德”,看似悖逆却暗藏深情的矛盾统一,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个体。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辜鸿铭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思潮。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大家精要:辜鸿铭》并非一本简单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精神肖像的写照。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挖掘出了辜鸿铭身上那些被历史烟尘所掩盖的闪光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辜鸿铭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精神”的阐释,他那种对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的呼唤,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显得尤为珍贵。他的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又有对西方文明的独立判断,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批判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精辟的论述所折服,感受到了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升华。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也非常讲究,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读起来既有沉浸感,又有启发性。这本书让我对“何为中国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大家精要:辜鸿铭》之前,我对这位被誉为“东方圣人”的人物,认知是模糊且片面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个鲜活、矛盾却又极具魅力的辜鸿铭逐渐浮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他的人生迷宫,理解他为何在东西方文化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清醒与坚持。书中并非单调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通过对辜鸿铭思想脉络的梳理,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西方文明的洞察与批判。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辜鸿铭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笔触,他既非全盘否定,也非盲目追随,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与张力。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思想的锋芒。辜鸿铭所倡导的“礼”与“仁”,在当下或许被视为陈旧,但在他的人生实践中,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传统价值,并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