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人物和人生价值入手,给当今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是每一个人生中的困惑者豁然开朗的启示。书中作者对历史的评断遵从两个态度,一是时时心存宽恕,设身处地;二是避免非黑即白的一刀切。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包括《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套书写作时间先后持续二十多年,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代经营管理学进行对照研究,深入提炼总结了“中国人自己的经营之道”,自2005年在大陆陆续出版以来畅销至今。
《从历史看人物》是“许倬云看历史”系列的第二本,此为全新修订增补版。本书前半部分探讨了商鞅、汉武帝、岳飞、梁启超等二十余位帝王将相的人生历程及成败得失。许先生认为,人物的行为是由其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所决定的,这是根本的驱动力。所以,后半部分接着结合历史经验,讨论了人生价值问题,并希望给当今世界价值重建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退休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
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说中国》及“许倬云说历史”系列、“许倬云看历史”系列。
许先生的大历史著作,我一向喜欢看;比起繁富细密的学院论著来,撰写这种大历史著作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更大的论述视野,和更强的领悟能力。——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 葛兆光
先生行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很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白岩松
能把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好看的,非大学者不能为,因为只有大学者既能够钻进去,又能够跳出来,所以写出东西来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新京报》
许先生的历史著作视野宏阔、表达风格雅俗共赏,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弥漫的家国之思,引起很多读者共鸣,形成了一种“大众史学”。他的著作成了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受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的喜爱。——《北京青年报》
许倬云是一个不容易被框住的人,他反对科系之间的僵硬界限,也不同于专注书案的学者。他亲身参与了台湾文化运动的进程,1990年之后,许倬云常常来到中国大陆,以历史学的知识关注社会现实。——《东方历史评论》
他能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广州日报》
总 序 寻找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 I
自 序 愿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 X
第一篇 从历史看人物
003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改革者
037 / 第二章 历史人物的成败
085 / 第三章 创业帝王
112 / 第四章 继统帝王
第二篇 从历史看人生价值
135 / 第一章 人类追寻生命意义的经验
143 / 第二章 现代人的困境与人生出路
153 / 第三章 探索中国文化的人生价值
163 / 第四章 天道与人心
177 / 第五章 历史——人性的终极关怀
附 录
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才是真实的 / 195
刘邦与朱元璋:两种创业的风格 / 218
代后记 许倬云的历史世界(冯俊文) / 228
李广:性格决定命运的悲剧将军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攻略的战争。景帝、武帝时曾任陇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称为“飞将军”。公元前119年,随卫青攻匈奴,因无向导迷路失期, 自缢身亡。李广的儿子李敢、长孙李陵,也都是一时名将。
我对李广有一点偏好,因为书上说:“李广老,数奇。”这意思是说李广运气不好,命中注定不能封侯。
李广一辈子没有封侯的机会,最后还自杀了。这位飞将军会骑马,善射箭。据说他夜里看到一只老虎,一箭射过去,第二天早上发现,原来是石头。力道之大居然足以穿石!
汉朝的国都长安位于今天的西安,西边和北边共有六个郡。这些位在长安西边跟北边的六个郡,因居于边境,郡里的年轻人几乎都会骑射,政府对他们特别优待,交的税也少一点。所谓“六郡良家子”,就是六个郡里面好人家的孩子。他们通常自备弓马,敌人来犯,良家子以义勇军参战。李广就是由此途径参军,最后出任将军。他是当时最有名的军人,曾担任右北平太守,戍守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负责防守边境的长城。
汉朝跟匈奴打了很多次仗,李广常常率领小部队主动出击,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就冲出去,常有斩获。当然也有被抓的时候,他便趁敌人没有防备时逃出来,即使被绑在马上,居然还可以夺过旁边胡人的马,跑回汉营来。有一次,匈奴的大军在前面,他才几十匹马、几十个骑兵,还故意徐徐慢行,让匈奴搞不清楚他背后是不是有伏兵,不敢动他,只好退走,他则安安全全地回来了。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是讨伐匈奴的主将。以汉朝的角度看,称得上是成功的将领,每个人都带过几万大军出征,而且终于将匈奴击败了。但西汉时匈奴并没有全败,整个匈奴的衰败还要再过两百年。
卫青、霍去病这两个人都不是六郡良家子,也不是行伍出身。卫青的姐姐是汉武帝宠爱的夫人,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他们是以外戚的关系得到信任带兵出征。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意思是说,匈奴还没消灭,我哪里能结婚?但是又有“阵前将士半生死,将军帐里又歌舞”来描写他当将军时的情景,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享福的将军。
他们成功在哪里?原本汉朝的国力就强到可以打败匈奴,卫、霍两人唯一的优势是皇帝的充分信任。汉朝的损失多大呢?三次出兵,损失大得很,这还不包括自己带着马一起跟着去的义勇军。所以这是汉朝倾全国之力来打的仗。得到充分信任的亲贵所带的兵,是倾尽全国之力,拼资源,也拼决心。
今天在西安城外,可以看到霍去病的墓,墓旁就有马踏匈奴像,一座祁连山的模型,匈奴人瘫在地上,一匹战马踩在他身上。霍去病的墓,可说是汉朝至今最出风头的一个墓,可晓得是为什么吗?因为霍去病的名字有“去病”二字!许多百姓因而流传摸他的像可以治病,从伤风咳嗽到瘫痪都去摸他一下,霍去病墓上的石头马被摸得亮光光的。两千多年来,天天有人去摸,怎能不光啊?这个运气也是奇怪的,陕西附近的人都认为他是“医神”,而不只是战马嘶鸣、战功赫赫的青年将领形象。
汉朝大军讨伐匈奴,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大将各率五万人出去征战的时候,却让李广率偏师别道领兵。李广很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有名的战士,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为什么派他率偏师?结果,人家大军打了胜仗回来,他却迷了路,困在沙漠里。按照汉朝的规定,没有完成使命的,回来要接受军法审判。他说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有脸接受军法审判吗?于是自杀了。
虽然大家一直哀悼这位英雄人物,但我们来看看他失败的原因何在。
李广确属战士,却非称职的将领。他是带兵打仗的人,还轻举妄动,随时带着几十人、几百人冲出去,这是不对的。将领应该要守住大部队。汉时一个郡的规模,至少有一万骑兵,这一万骑兵是训练有素、有部务、有编制、有纪律的军队;而大将的责任是指挥大部队,不是逞个人英雄。
当时有位将军叫程不识,他的部队从来不打大胜仗,也从来不打大败仗,永远是一整批出去,退兵也是一整批慢慢退下来,左右前后,整个部队的旗号整整齐齐,无大胜亦无大败。两人相比,程不识的功名远不及李广,也不像李广那样让人佩服,但他是真正的将领;李广则不是将领,只是个战士。所以汉武帝、卫青说李广“数奇”,说他运气不好,其实是迷信。
汉武帝大概了解李广这个人,知道他不能当主力,但也不能不派他去,所以挑了一个偏师别道叫他去,碰不到敌人,还可以全师而回。结果因为没有前哨而迷了路,说来也很不应该。所以讲起李广身后的名声,我们说他是龙城飞将,其实他只能算是善战的勇士。
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名气也很大。太史公司马迁就是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讲话而受了宫刑。从《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也是个战士,不是将领。李陵为什么被打败呢?当中也是有道理的。在沙漠作战,面对千军万马,怎么可以只带五千个步兵出去呢?这五千个步兵虽是精选的部队,每个人都有本事单独作战,但如何把五千个战士摆在一起,才是对将领的考验。他能远征出战,最后碰到单于大军被围,抵抗了很久才全军覆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但这些到底不足为训,为将之道并不是为了逞个人英勇,而是为求得最终的胜利。
李陵《答苏武书》这篇文章音声激越,情景凄切,读之令人鼻酸。我引用全文,盼望读者能从这篇文章领略李陵心情的悲苦。他们祖孙两人在当时、身后都得到世人的同情,其实是因为大家不了解真正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称其职。如果以战士来说,最后虽然失败,但还是可佩可敬;不过因为他们是将领,却是不称职了。他们并没有料到身后会有那样大的名声。许多事情常常是这样的,早死之人是运气好,因为死得早,名声好似花朵半开;若是当时没死,好名声能持续多久并不知道!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读”历史,而不是仅仅“记”历史。许倬云先生的叙事方式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常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之间进行跳跃和关联,如同在广阔的历史画卷中捕捉精妙的笔触。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物眼中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同一类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又会扮演何种角色。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角色探讨。他不仅仅关注那些站在权力中心的人物,也对那些在思想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文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离不开那些在幕后思考、创造、传播思想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博弈中,但他们的思想火花,却能点燃变革的火炬,影响千秋万代。这种“非主流”的视角,让历史的图景更加丰满和多元。
评分读完《许倬云看历史02:从历史看人物》,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许倬云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超越单纯的时间线索,将不同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从中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他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他们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息息相关。 书中对一些被历史“边缘化”的人物,如一些有远见的改革者或思想家,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指出,即使是那些在当时未能实现宏图伟业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努力也可能为后来的进步埋下了伏笔。这种“看见”过去不被看见的部分的能力,让历史的叙事更加完整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认识人性的思想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许倬云看历史02:从历史看人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许倬云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梭于古今,体验不同时代的风貌,感受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历史,而是以一种更加平等和理解的态度,去探索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时代困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上的“争议人物”的处理。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解读,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叙事,让我觉得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未解之谜。他让我明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也受到我们自身所处时代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去理解,才是阅读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评分读完《许倬云看历史02:从历史看人物》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宏大叙事从来不是脱离个体命运而存在的。许倬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将一个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的事迹,而是着力于挖掘这些人物的思想、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又反过来如何塑造时代。 例如,书中对秦始皇的解读,就远超出了“统一六国”的浅显认知。许先生不仅分析了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如郡县制、焚书坑儒等,更着重探讨了这些措施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的秦始皇,一个既有雄才大略,也可能因权力而走向偏执的统治者。这种对人物性格与历史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洞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许倬云先生在书中,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变迁与具体的人物命运相结合,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 比如,在谈论到一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关键选择的人物时,他会深入分析他们当时的处境,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艰难抉择。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的行为,往往是在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中做出的。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体选择的结果。他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人情味”,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挺好的,是正品,一直京东买书,物流很快
评分这个商品感觉还不错了。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一切就是说!这么些不同的人和、是
评分京东买书价格便宜送货又快。
评分写的透彻,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好!
评分?
评分银耳busXP外婆哦搜嘎我怕中速萨迫于羽西所以我好哦姑姑有意者咖喱XPXP我人做最去外婆二弟子X5www婆婆女父母允许XPXP预谋自尊心搜狗也行啊阿姨了我配音秀哦破GZ我破嗓子XP中你妹啊你以为是我人做去整容弟弟路hurtsXP中兴哦一每次呜呜呜呜引体哦岁有哦上午9路PVPXP我微信公务员破哦pls我XP我培训加油外婆丢去**嘻嘻orz心姑姑破机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