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记忆/汉译经典名著

材料与记忆/汉译经典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亨利·柏格森 著,肖聿 译
图书标签:
  • 材料学
  • 记忆学
  • 经典文学
  • 翻译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文学
  • 汉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49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9478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经典名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柏格森成名之作
  《材料与记忆》一书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柏格森的成名之作。柏格森以其生命哲学的观点,独步于法兰西现代思想文化界,对意识流的文学流派和印象主义与立体主义美术流派的产生有着深刻影响。作者在本书中以平实、优美的文笔引导读者进入到人类意识活动之中,揭示出意识活动中的身体与心灵的内在关系。作者亦因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2)本书具有二元论性质
  《材料与记忆》肯定精神的真实性和材料的真实性,并且试图通过对一个明确实例——记忆的研究,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坦率地说,本书具有二元论性质。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本书讨论身体和头脑所采取的方式,即使不能克服、也能够极大地减少一向困扰着二元论的那些困难。

内容简介

  《材料与记忆/汉译经典名著》一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

作者简介

  亨利·柏格森,1859年出生于巴黎,父母均为犹太人。他从中学时代起便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发生浓厚兴趣,尤其酷爱文学,1914年当选为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年度主席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迈的柏格森反对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拒绝与侵法德军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岁。柏格森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表述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在柏格森有生之年,他的哲学影响了整个世界,在二十世纪二、三年代,中国知识界就对他相当重视,梁漱溟、梁启超、蔡元培、杜威、胡适、熊十力、贺麟、艾思奇等都曾研究或评论过柏格森哲学。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觉意识的研究》(1888)、《时间与自由意识》(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精神的力量》(1919)、《绵延性和时间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思想和运动》(1934)等。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章 论有意识呈现的形象选择
我们身体的意义及其运作
第二章 论形象认知
记忆与大脑
第三章 论形象的存活
记忆与思维
第四章 形象的划分与固定
知觉与材料
灵魂与肉体
摘要及结论

精彩书摘

  这就是说:一个实体,一个独立的物质对象,最初都是作为一个质的体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这个体系里,硬度和色彩(即触觉资料和视觉资料)占据着中心位置,而其他的性质实际上都悬浮在这两种性质之上。然而,视觉资料和触觉资料的空间扩展性最为明显,而空间的本质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声音之间存在着寂静的间隔,因为听觉并不总是占据这个间隔;在气味之间,在滋味之间,也存在着空隙,仿佛气味感觉和滋味感觉只是偶然地发挥着功能。而与此相反,我们一旦睁开眼睛,整个视野里就充满了色彩;而且,由于固体必然要互相接触,我们的触摸就必定沿着对象表面或边缘产生,而从不会真正被中断。我们应该如何圆满解释物质广度的连续性呢?它为原初知觉所把握,延伸到每个被假定为具备实体性和个体性的实体中。毫无疑问,这个连续性的外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简单而纯然地认识到整体的变化,就像我们转动万花筒时看到的一样呢?简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到整体的运动性中,去寻找假定要运动的实体假定要遵循的那些轨迹呢?我们得到了一种运动着的连续性,其中,每一种东西都既在被改变,又在被保留:既然如此,我们何以要将永恒与变化这两个术语分开,而用实体来表现永恒、用空间里的同质性运动来表现变化呢?
  ……

前言/序言


《时间之痕:器物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回响》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被环境塑造,被历史影响,同时,我们也以独特的方式,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镌刻下自身的痕迹。这些痕迹,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具体而微的存在,隐藏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器物之中。本书《时间之痕:器物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回响》,正是对这些隐藏在寻常物件背后,关于个体生命故事、情感寄托以及社会文化印记的深度探索。它邀请读者穿越历史的尘埃,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倾听那些静默的讲述,从而理解器物如何成为承载记忆的容器,以及这些记忆如何交织成一幅幅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的宏大画卷。 第一章:物件的生命史——个人化的痕迹与情感的映射 每一件器物,即便外形普通,也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本书的第一章,将着重剖析器物如何被赋予个体化的意义。一件磨损的旧茶杯,可能承载着无数个清晨的温暖陪伴,一次深夜的慰藉,甚至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对话。一封泛黄的书信,字里行间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书写者当时的心情、环境以及与收信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我们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器物的材质、形状、磨损程度、使用痕迹(如划痕、污渍、修复痕迹)来“阅读”它们的故事。 例如,一把代代相传的菜刀,其刀刃的弧度,刀柄的包浆,都记录着数代人对食物的加工,对家庭的经营,对生活的热爱。一件孩子用过的玩具,即使已经残破,却依然散发着童年的纯真、想象力以及父母的关怀。这些器物,如同沉默的证人,见证了个体的成长、喜悦、悲伤、奋斗与遗忘。它们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物质,而是凝固了情感、承载了记忆的生命体。本章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普遍生活经验的共鸣,来挖掘器物背后隐藏的个体叙事,理解它们如何成为我们情感的延伸与投射。 第二章:集体记忆的载体——器物与社会文化的交融 器物并非只承载个体记忆,它们更是集体记忆和社会文化的有力载体。本书的第二章,将视角转向更宏大的层面,探讨器物如何在社会互动中,成为塑造和传播集体意识、文化规范、历史事件以及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 例如,一件传统的婚嫁服饰,不仅仅是新娘个人的珍宝,更是家族、社群乃至民族关于婚姻、仪式、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一张老旧的相片,记录的不仅是画面中的人物,更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服饰、建筑风格、社会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我们还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器物,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宗教信仰、政治格局,甚至是价值观的变迁。 一件生产工具,可以讲述一个时代的手工业兴衰;一个老式收音机,可以勾起对广播黄金时代的集体回忆;一个带有特定徽章的物品,可能承载着某个组织的荣耀与历史。本书将深入分析,器物是如何通过其设计、功能、材料以及流传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最终成为连接个体与宏大叙事的桥梁,共同构建我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 第三章:物质化的叙事——空间、仪式与器物的互动 器物的故事,往往在特定的空间和仪式中得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承。第三章将聚焦于器物与空间、仪式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富有意义的生活场景。 家庭空间,是器物承载记忆最集中的场所。一张陈旧的餐桌,不仅是进食的场所,更是家庭成员围坐,分享日常、交流感情的中心。摆放在客厅的装饰品,可能代表着家庭的品味、经济实力,甚至是某种精神追求。卧室里的摆件,可能承载着私密的梦想、情感的寄托。本书将分析,器物如何通过其在空间中的位置、组合方式,以及与居住者的互动,来讲述家庭内部的故事,塑造家庭成员的集体认知和情感联系。 同时,各种社会仪式,如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人生礼仪,都离不开特定的器物。春节的年画、元宵节的灯笼、婚礼的聘礼、葬礼的祭品,这些器物在仪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仪式的道具,更是仪式意义的象征和传播者。通过这些器物,人们得以重温传统,传承文化,维系社群的凝聚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器物的理解和情感连接。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空间和仪式中器物运用的深入研究,来揭示物质化的叙事如何增强记忆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第四章:消失与遗存——器物的命运与记忆的流变 器物并非永恒存在,它们的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第四章将探讨器物的“生老病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记忆是如何发生流变、消亡或被重新发掘的。 技术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往往会导致旧式器物的淘汰。例如,老式电话的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机,这不仅仅是功能的迭代,更是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以及与之相关的记忆的转移。战争、灾难、社会动荡,都可能导致大量器物被毁坏,或者被迫遗弃,从而中断了其承载的记忆链条。 然而,即便器物消失,其痕迹和意义也未必完全湮灭。考古发现、博物馆收藏、二手市场的交易,都可能将曾经被遗忘的器物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引发新的解读和研究。本书将审视,在信息爆炸和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旧物”。是将其视为无用的垃圾,还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和传承那些承载着宝贵记忆的器物,避免它们在无声无息中彻底消失?这一章将引发读者对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结论:让记忆在器物中复苏 《时间之痕:器物中的个体叙事与集体回响》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一切。从一件普通的茶杯,到一件珍贵的古董,每一件器物都可能是一个等待被开启的故事。通过对器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重温个人生命的轨迹,体味社会文化的变迁,连接历史与当下,最终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与所处的世界。 本书希望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物件,发现它们身上隐藏的丰富信息和情感价值。我们鼓励读者主动去“倾听”器物的讲述,去“触摸”历史的温度,去“感受”那些凝固在物质中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丰富个人的记忆宝库,更能激发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当器物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或装饰,而是成为我们与过去对话的媒介,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记忆的纽带时,我们对“记忆”的理解,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和富有温度。这便是本书所期盼达到的,让每一个器物,都成为一片承载着生命故事的沃土,让记忆,在器物之中,得到最生动的复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情感或深奥的哲理描摹得细腻入微,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代入情境;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山涧的激流,将关键的转折点或爆发性的冲突推向高潮,令人心跳加速,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意象和比喻,那些看似寻常的词语在他手中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可感。例如,他对“时间流逝”的描述,绝非简单的“光阴似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无法挽回的失落与追寻的徒劳。这种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即使面对较为艰涩的内容,也能因为其优美的表达而保持极大的耐心和兴趣。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此书的逻辑组织可谓是精密无比,如同一个设计精巧的迷宫,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都如同精密的齿轮,紧密啮合,推动着整体的叙事或论证向前发展。作者似乎对“铺垫”这个技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早先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述,往往会在后半部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被重新拾起,并赋予其全新的、决定性的意义。我个人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连贯性的读者,很多作品因为中段的松散而难以坚持,但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的推进感极强,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索紧紧牵引着读者,让你时刻期待下一个环节的揭示。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控制力和对材料的彻底掌控,读起来让人由衷地感到一种秩序之美,而非杂乱无章的碎片拼凑。

评分

再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情绪共鸣,那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体验,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阅读快感。它不像通俗小说那样带来短暂的刺激,也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感到疏离,它巧妙地找到了情感与理性的平衡点。在某些段落,我甚至感到一种强烈的、几乎是生理上的颤栗,那是一种被触及灵魂深处的震撼感,可能是对人性阴暗面的洞察,也可能是对某种崇高理想的瞬间领悟。但这种强烈的情绪波动并不会持续太久,作者总能及时用冷静的分析将我拉回来,让我以一种抽离的视角去审视刚才的激动。这种“高山流水”般的起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体验到了阅读的极致乐趣——既能参与其中,又能保持清醒的旁观者视角,最终带着一种被洗礼后的平静感,缓缓合上书页。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古井,每向下探寻一寸,都能发现新的奇观。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论述,而是直击事物的核心肌理,层层剥开表象,直抵本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急于给出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将人物动机、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诸多变量细致地摊开,供读者自行审视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迫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凝视窗外许久,脑海中仍在进行着与书中观点的激烈辩论与融合,这种持续性的思维震荡,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留给我的馈赠。这本书的价值,绝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略带磨砂的封面处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迷人的光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页边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完全沉浸进去,不被其他元素干扰。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重量与价值。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构成了我与这本书初次亲密接触的独特记忆点。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我都忍不住会摩挲一下它的封面,仿佛能从指尖感受到文字穿越时空的温度。这样的书,放在书桌上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装饰,它无声地诉说着阅读者的品味与对知识的敬畏,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对待的快消品。

评分

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

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评分

书印刷很棒 内容更是优秀

评分

好书,不过汉译经典再版后价格高

评分

好评!

评分

不错的感觉不错的选择不错吧不错的样子不错的呢。我

评分

不错的哲学家,有时间好好读一读。

评分

喜欢柏格森 其哲学思想特别重要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