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同一性问题曾经沉思数年之久,在他的著作中一次又一次提到这个命题。他曾指出《中国现象学术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同一与差异》是他发表《存在与时间》以来极重要的论著。《同一与差异》是海德格尔本人编定的《全集》的第11卷,《中国现象学术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同一与差异》分为三编。第一编由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三个思想深刻的演讲文本构成,即“这是什么——哲学?”“同一律”“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其中后两者曾以《同一与差异》为名于1957年出版。第二编收录了两篇演讲,第三编收录了两封书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这是什么——哲学?(1955年)
同一与差异(1957年)
前言
同一律(1957年)
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1956/57年)
说明
附录
补页
第二编
转向(1949年)
思想的原则(1957年)
第三编
一个序言——致理查森的信(1962年)
致小岛武彦的信(1963年)
编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费希特把上述实情表达为以下形式:“自我是自我。”与形式上对任何一个可表象之物都有效的表示同一律的公式“A是A”有所不同,“自我是自我”这个定律在内容上是确定的,类似于——举例说来——我们就任何一棵个别的树所能说的句子“树是树”。费希特却在他1794年的《知识论》里向我们表明,“树是树”一句是绝不能与“自我是自我”这个句子相提并论的。当然不能罗——我们会说,因为一棵树与我的“自我”是某种在内容上不同的东西。但诸如“树是树”、“点是点”、“自我是自我”这类形式的所有句子都服从于形式上空洞的、因而普遍的句子“A是A”。不过,恰恰这一点在费希特看来是绝不可能的。毋宁说,“自我是自我”这个句子乃是表示自我亦即主体的那种行为的陈述,通过这种行为,“A是A”这个句子才被设定起来。“自我是自我”一句比“A是A”这个形式上普遍的句子更为广泛,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事情;如果我们断言,这个事情所触动的东西直到此刻都没有被带入纯粹的、亦即对思想来说被带人它原初的可疑性之中,那么,我们对这个事情就绝没有说得太多。
思想首先不是这些原则的客体而是它们的主体。“思想的原则”这个标题中的第二格是一个主词第二格。但这些原则却也是对思想而言的原则,是关涉思想的。这个标题中的第二格也是一个宾词第二格。因此我们更小心地说:“思想的原则”这个标题昭示着某种双重的意义。因此,这个标题向我们提出了以下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我们能够以及必须把这个标题带向一种明确性,并且据此或者把它解说为宾词第二格,或者仅仅把它解说为主词第二格?抑或我们必须放弃这种“或者一或者”①而代之以“既一又”?
……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在汉语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兴趣,渐成一门显学。1994年10月在南京成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此后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会一刊的运作节奏。稍后香港的现象学学者们在香港独立成立学会,与设在大陆的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常有友好合作,共同推进汉语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同一与差异》一书,作为“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的重要一卷,旨在深入探讨现象学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本书并非孤立地呈现这两个概念,而是通过对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关键现象学家思想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它们在现象学传统中如何被理解、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经验的意义。 第一部分:现象学视域下的同一性——主体性、世界与存在的本源 “同一性”在现象学中,绝非一个简单直观的概念,它与主体性的确立、世界的构成以及存在的意义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多个维度剖析现象学中的同一性问题。 主体性的同一性与经验的连续性:现象学强调意识的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物。在这种意向性活动中,我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和内在经验中,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我”?本书将追溯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概念,探讨其如何通过“意识流”、“秉持”等机制,维系经验的同一性,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同一个我在经历这一切”。这涉及到记忆、预期以及对自我同一性的内在感知。我们会看到,这种同一性并非僵化的实体,而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被建构和维系的过程。 世界的同一性与现象的构成:我们的经验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构成一个统一的世界。现象学如何解释这种世界的统一性?本书将深入分析海德格尔的“在世存有”理论,探讨“上手”的工具与“在场”的世界如何共同构成我们可理解的世界。当我们将一个工具拿起使用时,我们并非孤立地认识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功能性的、相关的网络之中。这种网络性的构成,是世界得以呈现为有序、可理解的同一整体的关键。同时,也会触及现象学对“地平线”概念的运用,即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伴随着其背景性地平线,这些地平线为现象的意义和同一性提供了基础。 存在的同一性与意义的追寻:对于存在者而言,其同一性意味着什么?本书将聚焦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探讨“自由”与“选择”如何在个体的存在中确立其独特性与同一性。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个体并没有预设的本质,而是通过自由的选择不断地塑造和定义自己。在这种意义下,个体的同一性并非被给予,而是被创造。即便在面对“虚无”的恐慌时,个体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并在这种持续的选择中找到自身存在的连续性与同一性。 第二部分:差异性的显现——他者、异质性与意义的生成 如果说同一性是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基础,那么差异性则是开启新理解、激发新意义的关键。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现象学中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如何丰富、挑战和塑造我们的经验。 他者的差异性与主体性的拓展:我们的主体性并非封闭的王国,而是与“他者”的相遇中不断被触动和改变。本书将详细阐述梅洛-庞蒂关于“肉体”、“间体”的理论,以及如何理解他者的身体作为“另一种视角”。他者的存在,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迫使我们认识到世界并非“为我”而设,而是存在着无数个他者的经验视角。这种他者性的显现,不仅是对我们同一性的挑战,更是我们理解“共在”状态、 empathy(同情)与理解的关键。我们会探讨,正是这种对他者差异性的体认,促使我们超越孤立的主体,进入更广阔的社会与文化维度。 异质性的意义与认知边界的突破:世界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固有的异质性。现象学如何处理那些不符合我们既有理解框架的异质性存在?本书将回顾现象学对“陌生性”(strangeness)或“异样性”(otherness)的考察,例如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手法,是如何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被日常经验遮蔽的异质性。当熟悉的物体呈现出陌生的面貌时,我们被迫重新审视其本质,打破固有的认知模式。这涉及到现象学对“预设”(presupposition)的悬置(epoche),以及如何通过对异质性的敏锐捕捉,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 差异性与意义的动态生成:差异性并非静止的对立,而是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意义。本书将探讨,当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存在发生碰撞时,新的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对旧意义的否定,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例如,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对话,正是通过承认并理解彼此的差异,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和创造。我们会看到,差异性是意义生成不可或缺的动力,它激发我们反思、质疑,并最终形成更深刻、更 nuanced(细微)的理解。 第三部分: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统一——现象学的深化与反思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不再将同一性与差异性割裂开来,而是深入探讨它们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辩证关系,以及这种辩证统一对现象学哲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同一性对差异性的涵纳与重塑: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在既有的框架下进行的。即便面对差异,我们也会尝试将其纳入已有的同一性结构。例如,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将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它的意义。本书将分析,我们的同一性(无论是主体性的同一性还是对世界的理解框架)是如何在吸收差异的过程中不断被更新和重塑的。这种涵纳并非简单的同化,而是伴随着对原有同一性的修正和深化。 差异性对同一性的挑战与超越:同时,差异性也构成了对任何封闭的、僵化的同一性的根本挑战。每当有新的经验、新的观点出现,它们都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同一性认知。本书将探讨,正是通过与差异的持续相遇,我们才能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活力。这种挑战,正是通往更深刻理解和更具创造性思维的必经之路。 现象学的原初地平线与意义的无限可能:如果说现象学的目标是回到“事情本身”,那么“事情本身”的呈现,恰恰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不断交织和生成。本书将尝试从现象学最原初的地平线出发,思考“同一”与“差异”的根源性关系。这种根源性的关系,并非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放过程。现象学因此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经验中,敏锐地捕捉到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微妙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深化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的理解。 《同一与差异》一书,通过对现象学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而动态的哲学视角。它引导我们审视自身经验的连续性与独特性,理解世界构成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在与他者、与异质性的相遇中,如何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本书旨在启发读者,以现象学特有的方法,去体验和思考“同一”与“差异”之间那永恒而充满活力的辩证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