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企业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吴晓波企业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 著
图书标签:
  • 企业史
  • 中国近代史
  • 经济史
  • 吴晓波
  • 商业史
  • 历史
  • 传记
  • 中国企业
  • 百年企业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518
版次:3
商品编码:1221554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5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推荐一: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跌荡一百年》书写中国企业100年大起大落、是非变迁。
推荐二:《跌荡一百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推荐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内容简介

《跌荡一百年》是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精彩书评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生地。吴晓波像一个勤奋的论文写作者一样,从堆满历史灰尘的报刊里,寻找被遗忘的人物与纷争,描绘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英国《金融时报》
关于中国企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散布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晓波花费数年时间,将它们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个人观察组成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陈旧信息中,梳理出了历史的脉络。
——《南方周末》
在中国诡谲多变的商业战场里,企业起起落落乃是常态,能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企业必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而外人对于中国企业的兴衰常有雾里看花之感。吴晓波的企业史作品无疑替我们开启了一扇门,以一个又一个商业(公司)发展与挣扎的细节,道尽了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无限契机,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崎岖。
——台湾 《中国时报》
在今天的财经书市上从来不乏企业的传记,但它们总过于和写作对象接近,公正而审视的企业史著作依然匮乏。吴晓波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期待,他笔下的企业史能让读者获得一种冷静的激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晓波把目光聚集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史上,他笔下寂寞千年的男主角——企业家粉墨登场后,企业史的概念得到了市场认可,而他的作品也成为了草莽英雄传。
——《中国经营报》
吴晓波以一种好奇者的单纯扑入中国历史变革的复杂历程中,适时结合当年的世界“风云”,面对中国遭遇的各种“气候”,把握在各色“风云”和“气候”当中出现的特定情境。他具有相当的人文思辨,往往能回归人性本源进行解构,大浪淘沙,尽收眼底,兴衰成败,皆入囊中。
——《新京报》

目录

(上)

前言:寻找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

第一部 1870—1910 留着“辫子”的洋务运动
1870 未死将生的时刻
【企业史人物】 太保赫德
1875 买办救国
【企业史人物】 买办世家
1884 盛宣怀夺权
1894 状元办厂
【企业史人物】 一代“商父”
1900 国变中的商人
【企业史人物】 北方一周
1905 立宪急先锋

第二部 1911—1927 唯一的“黄金年代”
1911 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业史人物】 百货四子
1915 作为抵抗的商业
【企业史人物】 棉花天王
1919 广场背后的人
1924 工商决裂
1927 悲剧之月
【企业史人物】 菊生印书

第三部 1928-1937 国家主义的回归
1929 商人的抗争
1932 救亡的经济
【企业史人物】费的眼睛
1935 大收编
【企业史人物】 嘉庚助学
1937 沉船与拯救
【企业史人物】 南洋兄弟

人物索引


(下)
第四部 1938-1948:抗战与挣扎
1938年 怪乱的“孤岛”
【企业史人物】江村经济
1941年 大后方
【企业史人物】李氏难题
1944年 此消彼长的中国
【企业史人物】定县实验
1945年 接收之乱
【企业史人物】
1948年 最后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1949年 两陈驯沪
【企业史人物】相纸之父
1950年 改造的浪潮
【企业史人物】英东“走私”
1953年 “156工程”
【企业史人物】工厂798
1956年 “绝种”
1958年 赶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1959年 最苦难的三年
【企业史人物】单干专家
1964年 秘密的三线
1966年 造反与浩劫
1972年 最后的冰期
1976年 转折的前夜

【致谢】
人物索引
声明

精彩书摘

 公元1869年7月7日,同治八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保定府直隶总督衙门的后花园。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困坐愁城。
  在过去的16年里,曾国藩靠团练湘军起家,“清剿”了南方的太平天国(1851-1864),将一个看上去即将覆灭的帝国重新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同治中兴”。上年,他由两江总督调任更为重要的直隶总督,可谓圣眷正隆。但是,进入中央枢纽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国家的颓败远远超过自己原来的预料,根烂叶败,国政匡废,朝中根本没有可以力挽狂澜之人。他对赵烈文说,当今之世已是“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到处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尽管它也时常被战争、饥荒、瘟疫和暴政所困扰,不过,却始终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从容。辽阔的疆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让它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自我愈合能力,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恐慌、破败和孤立。1839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次年,英国舰队攻击广州,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溃败。中英开战之时,国人对英人了解之偏缺让人咂舌。中方主将林则徐认定英国士兵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因此只长于海战,一登岸来就”一仆不能复起”,任人宰割。他在1839年9月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代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大人已是举国最“开化”的官员,以此“知彼”,焉能不败?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在一艘叫做“皋华丽”号的英舰上签署,清廷割让香港、开放通商口岸并赔偿巨款。从这个原本称为“万年条约”的不平等条约开始,中国步入了屈辱的100年。在一个陌生的、冉冉升起的外域文明面前,一向自大的帝国突然变得无比的惊惶和不自信。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抑郁中病逝。半年后的9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旧金山来电”,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到美国访问过的中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朝廷拨出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这条快电有两个小小的错误,首先,30名俊秀的少年都是男孩,或许因为他们留着辫子,所以实在很难进行辨认。其次,他们也不是经过精心选拔的、最优秀的中国少年,30人中有24个来自广东,其中更有多名都来自香山乡村。事实上,负责选拔事务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远渡重洋去留学的富足家庭,只好在南方勉强凑到了一些贫穷子弟。临行之前,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押签字。在这些学生中,日后最出名的是修建了京张铁路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开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后,当再度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也在第一时间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曾国藩没有亲眼看到帝国的崩溃。不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这位才智卓越的湖南人一直在做一件比击溃太平天国更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他和他的同党们试图让暮霭中的国家重新振奋起来。向美国委派留学生就是他临终前最后批准的计划之一。这是一项更为庞大的复兴工程中的一小部分,这个工程日后被称为“洋务运动”,它便是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源。
  洋务运动的启灶,先是与镇压各地民变的军事活动有关。早在1855年,起兵不久的曾国藩就在江西设立了小型兵工厂,1861年,又在安徽安庆建了兵工厂和船坞。1862年,他从官库中调出6.8万两现银交给35岁的容闳,派遣他前往美国购买建造兵工厂所需设备。容闳出生于澳门附近的贫穷家庭,少年时被教会学校送进著名的耶鲁大学读书,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校的中国人。他赴美期间途经正在修建中的苏伊士大运河,预感世界将被打通。
  1864年5月,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此议不但提出要学习西方,还试图修改千年科举制度的取士标准,在当时十分惊世骇俗。
  1865年,中国第一艘实用蒸汽船“黄鹄”号建造成功。同年,苏淞太道道员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开办的旗记铁厂,李鸿章又将丁日昌原来开办的炮局及总兵韩殿甲的炮局并入,并新配备了容闳在美国购买的一批机器,曾、李两人由此正式奏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9月20日写了一份很长的奏折《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详细说明开办此厂的重要性。他认为“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而且现在制造的机器是为军事所用,日后一定运用普及,“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他甚至预言道,“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

前言/序言


总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检查工作。一日,他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游览,见殿门两旁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念罢此联后,对陪同人员说:“让我来改一改!”说完,他高声吟诵:“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历史在此刻穿越。两代治国者对朝廷与忠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境界的解读。
中国是世界上文字记录最为完备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疆域最广、中央集权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如何长治久安,如何保持各个利益集团的均势,是历代治国者日日苦思之事。两千余年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均因此而生,而最终形成的制度模型也独步天下。
在过去十年里,我将生命中最好的时间都投注于中国企业历史的梳理与创作。在2004年到2008年,我先是完成并出版《激荡三十年》上、下卷,随后在2009年出版《跌荡一百年》上、下卷,在2011年底出版《浩荡两千年》,在2013年8月出版《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此,完成了从公元前七世纪“管仲变法”到本轮经济改革的整体叙述。
就在我进行着这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之际,我们的国家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刻,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让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同时,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莫名的焦虑感和“受伤感”。
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开”,你必须直面。
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法,每一个繁华盛世,每一回改朝换代,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条“历史的三峡”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我试图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一再地追问这些命题,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我的所有写作都是为了一一回答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现在看来,它们有的已部分地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历史“唯一的真相”。所谓的“历史”,其实都是基于事实的“二次建构”,书写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之下,对事实进行逻辑性的铺陈和编织。我所能保证的是创作的诚意,20世纪60年代的“受难者”顾准在自己的晚年笔记中写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他因此进而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必须承认任何一切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都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择。很多人似乎不认同这样的史观,他们常常用“被欺骗”、“被利用”、“被蒙蔽”等字眼来轻易地原谅当时的错误。然而,我更愿意相信易卜生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是为总序。


《风雨百年:中国企业挣扎与崛起》(套装共2册)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横跨近一个半世纪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中国企业在近代以来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所经历的挣扎、探索与蜕变。本书以宏阔的视野,聚焦中国企业从萌芽、发展至变革的曲折历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将跟随时代的脚步,探寻那些在民族危亡与社会动荡中力求生存的企业家们,见证他们如何在中国特殊的土壤上,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开创、延续并重塑着中国经济的脉络。 第一册:巨轮启航与时代洪流(1870-1949) 本册追溯中国近代企业史的开端,从洋务运动时期工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复杂经济格局。 萌芽与起步: 介绍晚清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引进技术、兴办实业的艰难历程。从早期官督商办的模式,到民族资本家的艰难起步,我们会看到第一批近代企业的诞生,它们如同破晓前的微光,试图点亮中国工业化的希望。这其中,洋务派的“求强”理念,虽然带有封建统治的色彩,却为中国带来了机器生产和现代管理的新鲜空气。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资本家,如张謇、荣氏兄弟等,他们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克服了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困境,创办了纺织、面粉、轮船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业,构筑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石。 动荡中的挣扎: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北洋政府时期的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都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家们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和随后的“黄金时代”,他们积极扩张,试图抓住机遇,但列强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以及国内市场的脆弱,使得他们的努力始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考验: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企业推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沿海工业的内迁,成为民族工业得以延续的生命线。我们将详细记录那些在炮火纷飞中,企业家们如何保护机器、转移资产、维持生产的悲壮故事。他们的工厂可能被日军占领,设备被掠夺,但他们的精神和对未来的信念,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坚定。那些内迁到大后方的企业,尽管条件艰苦,生产能力大打折扣,却在国家的抗战大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民族抵抗的物质基础。 战后重建与新格局: 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建的艰巨任务。然而,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以及国共内战的爆发,使得民族工业再次陷入绝境。本书将分析这一时期,一些大型企业是如何在政治动荡中艰难维持,一些中小企业又是如何因为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而倒闭。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在国统区之外,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经济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发展的,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册:转型与新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1949-1977) 本册聚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调整与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有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册将详细阐述建国初期,如何对原有的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转变为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是本册重点探讨的内容。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分散的私营经济整合进计划经济的轨道,如何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工业管理体系。 五年计划与工业化建设: 共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回顾在此期间,国家如何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何依靠苏联的援助,建立起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从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到全国各地拔地而起的工厂,我们将展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成就。本书将深入分析“一五”计划的战略部署,国家如何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构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其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例如对轻工业和农业的相对忽视。 曲折中的调整与创新: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中国企业并非一帆风顺。从“大跃进”的失误,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经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曲折。本册将客观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我们会探讨在这些特殊时期,企业是如何在困难中坚持生产,以及一些自发的、局部的创新是如何在夹缝中出现的。例如,在“大跃进”时期,虽然整体经济遭受了损失,但在一些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基层企业的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尝试。 探索与积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二十多年,依然是中国企业奠定基础、积累经验的重要时期。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我们会关注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经济发展默默贡献的企业和工人。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仍然有许多企业在维持基本的生产运转,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也在努力钻研,为后来的发展积累着知识和经验。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并重: 本书既有对整个中国企业史的宏观梳理,又深入到具体的企业案例和人物故事,通过鲜活的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维度分析: 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剖析中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 独立视角与历史反思: 以独立、客观的态度,审视中国企业史上的成就与不足,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 时代印记与精神传承: 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强调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风雨百年:中国企业挣扎与崛起》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和民族命运的史诗。它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经济史的重要参考,更是激励当代企业家深刻理解自身所处时代,汲取历史智慧,继续书写中国经济新篇章的生动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woven 进生动的场景之中,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开篇讲述中国近代工业的滥觞,到各个时期民族资本家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再到他们面对战争、革命、政权更迭时的种种抉择,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标志性事件的细致解读,比如实业家们如何应对官僚体系的阻碍,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争取空间,以及他们与政府、工人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 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在动荡年代中,企业家们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片段,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他们并非总是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有时他们只是在各自的小天地里默默耕耘,但他们的努力,却汇聚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涓涓细流。书里对一些著名的企业,比如荣氏家族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以及张謇的“状元实业家”形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读完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旅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企业的兴衰,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变迁、时代精神演进的一部宏大画卷。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浪潮中,企业家群体是如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和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着整个民族的前行轨迹。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时间的长河仿佛在我眼前奔涌,从晚清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一直铺陈到改革开放前夕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节点。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到那个动荡时代里,一群批中国企业家们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生,又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他们有的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屡屡碰壁,有的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伏伏,有的则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注脚。 读《跌荡一百年》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经历一段人生。我看到了洋务运动时期,那些士大夫们试图用西方技术挽救危局的努力,以及他们的局限性;接着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勃兴,在列强的挤压和国内政局的不稳中,张謇、荣氏兄弟等一代实业家是如何凭借超凡的眼光和坚韧的毅力,在棉纺、面粉等领域开辟出中国工业的新天地。他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与再出发。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企业家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计。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这些企业家神化,而是将他们拉回了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展现了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雄心壮志与现实的无奈。比如,在北洋政府时期,一些企业家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但也难免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甚至卷入其中。而到了国民政府时期,通货膨胀、战争爆发,更是让他们的经营环境变得异常艰难,许多人不得不面对财产被查抄、企业被吞并的命运。这种真实的书写,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理解企业家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评分

这是一套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的书。作者以非凡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企业从萌芽到发展的百年史诗,其间充满了改革的激情、创新的勇气,也饱含着时代的阵痛和命运的无常。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晚清时期,那些有识之士试图用工业强国之路改变命运的努力,也见证了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们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用坚韧和智慧,开辟出中国工业的一片天空。 书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并非完美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看到了张謇先生的“状元实业家”情怀,也感受到了荣氏家族面对时代巨变时的抉择。更让我动容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企业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对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企业家们与政治、社会、工人之间的复杂互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的曲折与残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企业家的资产被毁,心血付诸东流;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他们也曾经历过巨大的冲击。然而,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读完之后,我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立体、充满力量的画卷。它让我更加理解,中国今天的成就,是无数前人披荆斩棘、不懈奋斗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编织的时代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历史的回响。从晚清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直至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探索,作者将中国企业百年来的跌宕起伏,如同电影画面般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企业家们深深吸引,他们中有试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先驱,也有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民族工业巨子。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企业家所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在清末民初,他们不仅要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大竞争,还要应对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和腐败。到了国民政府时期,恶性通货膨胀和战争的爆发,更是让他们的企业举步维艰。而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经济体制的转变也给原有的企业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努力和选择。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度解析,例如“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与演变,以及民族资本家们在不同政治力量夹缝中的生存之道。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商业史,更是关于中国社会变革、文化转型和民族精神演进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将1870年至1977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中国企业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变革的年代,无数企业家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火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试图点燃中国工业的希望。书中对于早期民族资本家们,如容闳、李鸿章等人的尝试,以及之后张謇、荣氏兄弟等人的崛起,都做了详尽的描述。 我尤其对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刻画印象深刻。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经济落后,而企业家们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外国资本竞争,应对政府的干预,同时还要兼顾工人的生活。这种多重压力下的挣扎,读来令人唏嘘。书中对一些著名企业的兴衰过程,比如申新纺织、永安棉纺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展现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起伏,以及背后企业家们的个人抉择。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包括技术引进的困难、市场开拓的艰辛,以及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冲击。读到一些企业家在时代变迁中遭受的损失,甚至是被迫放弃事业的片段,我深感痛心,但也更能理解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分

听朋友推荐的,虽然网上现在很多电子书。但是还是买纸质版的好好阅读,感觉完全不同。而且京东购物的速度非常快,书也很好,很喜欢,做活动的时候入的,比当当的价格还便宜。完美的购物体验!

评分

?投资+自住+首选

评分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评分

改变了太多

评分

很出名的书,虽然网上很多电子版了,也打算买个纸质版好好认真读下

评分

书也得很不错

评分

书收到很好,没有一点损坏,物流很快,很愉快的一次购物,会一直支持中信,选择中信。

评分

好,,,,,,,,,,,

评分

一直喜欢精装的书,中信的这套还可以。可惜这么厚的书没有线书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