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陀螺研究专家高伯龙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为高伯龙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高伯龙,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激光陀螺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本书详细叙述了高伯龙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晓军,《国防科大报》编辑部资深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章 少小坎坷求学路
第二章 清华园里的高才生
第三章 早期工作多磨难
第四章 投身激光陀螺研究
第五章 艰辛备尝铸辉煌
第六章 严字当头育英才
第七章 科研历程探微
结语
附录一 高伯龙年表
附录二 高伯龙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至纯至强之光-高伯龙传》:
此后,高致嵩继续战斗在江湾、闸北一带,身先士卒,不幸腿部中弹。1933年伤愈后任湖北省保安团营长。1934年任浙江省保安处补充团及第三团团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高致嵩奉命率领浙江省保安处所属三个保安团驰沪参战。后该部改编为陆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高升任该旅少将旅长,负责保卫大场、江湾一带防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街市战、肉搏战,将日军击溃。10月,高率军转守北站一带,对敌实施夜间突袭,击毙日军甚多。11月他奉命退守南京,参与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外雨花台左翼阵地。12月7日,日本侵略军第九师团挟陆空军优势火力向该防地猛攻。12日晨,日本侵略军集中飞机百余架、重炮数十门分三路进攻。高率所部奋勇冲杀,反复肉搏,终因弹尽粮绝,外无援兵,该旅官兵6000余人皆英勇殉国。高致嵩牺牲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3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高致嵩将军为抗日战争革命烈士。”
另据《岑溪高氏族谱》记载,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岑溪高氏一族多有热血青年勇赴疆场,荣立战功,为国捐躯。
高伯龙之父高元勋亦为岑溪高氏一族引为骄傲之杰出人物。据《岑溪市志》“人物·传略·历史人物”记载:“高元勋(1896—1942),字赞侯。归义镇谢村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任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校长职。30年代初广西当局在柳州沙塘创办广西农村垦殖试验区,他负责建设施工及垦务劳动。民国24年试办区奠定规模后,他任黄绍弘秘书,先后到浙江、湖北工作。民国29年回柳州与中专学生杨绍霖合股垦办大同农场,开垦荒山造林种果,开广西知识界办农林实业的先河。”
而高伯龙院士更是近年来岑溪高氏一族口口相传的楷模人物,成为高氏一族的莫大骄傲与荣光。
回头看岑溪高氏一族的始居地、发祥地谢村。村落前临义昌江,背靠九龙山,周围田畴平沃。所谓九龙山,即九条山脉,谢村如龙口之珠,自古人称风水宝地。
据《岑溪市志》“大事记”记载:顺治九年(1652),县内土镇张隆称宁西军门,据连城;陈选称武卫将军,据西乡、南乡;宋相国、陈奇策称总兵,分据永业、义昌(当时属藤县)。县官走避归义谢村。
据谢村老辈人介绍,当年岑溪知县因地方叛乱避居谢村,在此办公四年,并有移县址于谢村之想,乃兴土木筑墙建城,初建东西南北四门,于村内设市贸易。后形势好转乃返岑溪原县衙。故谢村格局不同于普通乡村,颇具规模。一条条用青砖和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蜿蜒村中,小巷两边是高低不一的清代民居建筑,且多有雕梁画栋的豪宅大院,屡见其门楣之上有“进士”“文魁”、“兄弟拔元”的牌匾,可想见当年谢村文风之盛且多有出类拔萃者。今虽古建筑多已残损,荒废无人居,但当年气象犹存。村内保存较为完好之建筑为高大夫庙,此为高氏一族纪念入岑二世祖高熊徵所建。现为岑溪市文物保护点。高大夫庙占地近八百平方米,建筑宏阔,气象庄严,为三进大厅,第三进神厅供奉高熊徵画像牌位。其后相连有张外祖祠、御书楼等建筑。高家旧居亦谢村当年颇具规模之建筑。今高氏族裔仍有近三千人居谢村。而开枝散叶于国内、海外之高氏族裔则难以计数。
谢村村口有一小学,出入必经其侧,琅琅书声犹如天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焉知今日之童稚学子将来不亦如先贤而成为国家之英才栋梁乎?
幼年生活记忆
广西岑溪是高伯龙的祖籍地,但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等原因,幼年的高伯龙并没有回过老家,故对岑溪没有什么印象。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后到梧州上小学。高伯龙记得那时他和母亲及姨妈龙瑞瑛一起住在梧州。
……
拾遗集:科学先驱的时代回响 一 《群星璀璨时:近代物理学奠基者的思想遗产》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人物的生平记叙,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领域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我们试图捕捉的是“群星璀璨”的瞬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颠覆了牛顿的宇宙观;普朗克对量子假设的谨慎提出如何开启了全新的微观世界探索;以及玻尔、海森堡等人在哥本哈根所构建的,充满概率与不确定性的新物理图景。 书中详尽剖析了这些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化、新实验技术的涌现,以及哲学思潮的碰撞。我们着重探讨了那些关键的学术争论,例如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质疑,这些争论不仅是科学方法的体现,更是人类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展的生动记录。对于非专业读者,我们力求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图示,还原那些晦涩概念背后的直观图景,让读者得以窥见,伟大的科学思想是如何从最初的直觉、猜想到最终构建起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我们深入考察了早期物理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坚持与最终的顿悟,展示了科学发现的非线性特质。 二 《工程美学: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的百年演进》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应用科学与工程实践的交汇点。它以材料的发现与革新为主线,描绘了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人类如何学会“驯服”物质,并将其应用于复杂工程结构中的历程。从早期对钢铁性能的经验主义探索,到二战后高分子材料的爆发式发展,再到当代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兴起,本书系统梳理了材料科学的关键里程碑。 不同于纯粹的技术手册,本书更侧重于“美学”的维度——即材料的内在属性如何决定了工程设计的可能性与艺术性。例如,薄壳结构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不仅是强度与重量的优化,更是对结构力学美学的追求。书中详细分析了混凝土技术、铝合金冶炼工艺以及复合材料铺层设计等核心技术的发展脉络,并配以大量经典工程案例,如早期摩天大楼的钢架系统、悬索桥的设计哲学等。核心观点在于:伟大的工程设计,是人类智慧与自然规律完美融合的体现,材料的进步是定义时代建筑风格与工业能力的根本动力。 三 《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传承:现代大学研究机构的运作之道》 在科学研究日益专业化和集团化的今天,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角色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现代学术共同体,特别是理工科领域研究体系的形成、发展与管理模式。我们追溯了洪堡大学模式对全球科研教育体系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跨学科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Centers)的兴起及其对传统院系壁垒的冲击。 内容涵盖了研究基金的申请策略、博士生培养机制的演变(从师徒制到标准化培养体系),以及学术同行评审制度的优缺点分析。书中通过对多个世界顶尖实验室的案例研究,揭示了高效能研究团队的组织特征:领导者的远见、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鼓励批判性思维与失败尝试的文化氛围。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科研诚信的维护,探讨了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当代学术界日益凸显的伦理与法律议题,旨在为科研管理人员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理解学术生态系统的深度视角。 四 《光影的几何:光学仪器发展史与现代成像技术》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人类“视觉延伸”工具——光学仪器发展史的专著。它从伽利略的第一架望远镜开始,细致描绘了透镜制造工艺的进步如何直接推动了天文学、显微生物学乃至医学诊断学的飞跃。 我们将深入探讨折射望远镜到反射望远镜的范式转换,凸显卡塞格林系统在消除色差方面的关键作用。随后,本书详尽介绍了经典光谱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成为鉴定元素成分的“指纹识别器”。在现代部分,我们着重分析了半导体技术如何催生了数字成像传感器(如CCD和CMOS),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高精度测量、激光加工和医学影像(如CT和MRI)之中。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解了仪器的工作原理,更强调了光学设计中对“阿贝衍射极限”的不断挑战,以及现代计算光学如何通过软件算法弥补物理局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像分辨率与清晰度。 五 《计算的边界:二十世纪信息论与控制论的哲学意涵》 本书深入探讨了信息论(香农)与控制论(维纳)这两大信息时代基石理论的哲学根源与交叉影响。我们首先回顾了信息熵的概念如何从热力学领域被抽象提炼,成为衡量不确定性的通用度量。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反馈机制在生物系统、工程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普适性,以及这如何引导了“系统思维”的形成。 重点分析了“图灵机”的抽象模型对计算本质的定义,以及这一理论如何预示了通用计算机的诞生。书中也探讨了控制论在早期人工智能探索中的作用,以及它与现代机器学习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关注数学公式,更着重于探讨这些理论对人类理解自身智能、决策过程乃至社会复杂性的冲击。例如,信息传递的瓶颈与噪声如何成为理解沟通障碍的关键,以及反馈回路在维持系统稳定(或导致失控)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旨在揭示,信息和控制的理论,远不止是工程学分支,它们是对“存在”和“交互”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