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梧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明朝
  • 朱元璋
  • 传记
  • 帝王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农民起义
  • 政治
  • 权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2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53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继吴晗《朱元璋传》后的经典著作,大明版《人民的名义》!

  皇亲国戚、高干权贵,无论官有多大,牵扯有多广,只要涉贪,他都敢治!

  朱元璋当政31年,6次大规模肃贪,打倒大小老虎近15万!过程惊险刺激,剧情比电视剧更跌宕起伏!

  2.创建大明王朝,躬览庶政,休养生息,重教兴学,办免费医院、免费福利房、免费养老院、发行纯信用纸币!朱元璋的传奇人生,正面与侧面,都在这本书里。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

  他出身布衣,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吃尽人生的苦头;

  他驱逐胡元,平定四海,恢复中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王朝;

  他勤政廉政,当政31年,进行过6次大规模肃贪,打倒大小老虎近15万,几乎将文臣宿将赶尽杀绝,被人视作薄情寡恩;

  他励精图治,心怀天下,尊老敬贤,推行社会福利,办过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免费公墓、国家免费福利房,甚至还发行了纯信用纸币!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创设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还影响到清朝,康熙皇帝盛赞他“治隆唐宋”。

  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传奇人生,正面与侧面,尽在本书中!

  3.社科院专家心血之作,一本集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朱元璋传记经典!

  陈梧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从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

  本书是陈教授四十余年朱元璋研究所得的集大成之作。

  他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一改过去著作侧重学术研究的严谨朴实文风,在严肃之余增加了不少活泼的元素,让本书在力保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不少故事性和趣味性,全方位地再现了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朱元璋,除了可供明史研究者做学术参考之外,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消遣,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经典之作。

  陈教授的这本大著,无论是在对朱元璋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过了吴晗,是时下出版的几本朱元璋传中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一本。陈著与吴著,在朱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称“双峰对峙,两水分流”。

  ——王春瑜


内容简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历史中,得享皇帝尊位者四百有余。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恐怕是这其中尤其富有传奇经历和易引起功过评争的一位了。

  他出身寒微,当过乞丐、和尚,朝不保夕,吃尽人生的苦头。但是却又能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力挫群雄,直至一步步平定四海,开启一个新的王朝。待天下既定后,他一方面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兴,达成“洪武之治”的盛世局面;同时又有计划地屠戮功臣,几乎将文臣宿将赶尽杀绝,因此被后世认为薄情寡恩。

  不管是悯恤农民、酷杀贪官污吏,还是被后世文人赞誉、讥损,复杂的人格特点注定了朱元璋不是一个普通的皇帝。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本书是从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的明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梧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翔实的史料、准确可靠的史实为基础,详细描绘了朱元璋一生的人生轨迹。通过阅读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你能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和不足缺陷之外的,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全面的朱元璋,也或许只有通过理解这样的皇帝能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和看透明朝成败的历史根因。


作者简介

  陈梧桐,知名明史专家,1935年生,福建省安溪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顾问、朱元璋研究会顾问。从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明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

  代表作有《洪武皇帝大传》及其增订本《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朱元璋传》《朱元璋研究》《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履痕集》《散叶集》《晚明悲歌》《明史十讲》和《黄河传》《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主编)等多部著作。论著多次获奖,其中《洪武皇帝大传》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黄河传》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书评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商传

  陈教授的这本大著,无论是在对朱元璋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过了吴晗,是时下出版的几本朱元璋传中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一本。陈著与吴著,在朱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称“双峰对峙,两水分流”。

  ——王春瑜


目录

壹 传奇人生

朱重八名字的由来 003

虚幻的光环与现实的苦难 006

逼上梁山 013

崭露头角 017

积粮训兵,营建基地 022

“申严号令,以戢贪暴” 029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034

“赤心以待,随其才而任使” 03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043

骄兵必败 048

贰 躬览庶政

重树儒学的独尊地位 057

制礼作乐,以礼治国 061

躬览庶政,加强集权 067

明代宦官何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 072

分封诸王的遗患 077

从“天枝”到“弃物” 082

“安民为本”“锄强扶弱”的治国之策 087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093

抑制和打击豪强势族 098

对人才的网罗使用与摧残扼杀 103

大打折扣的谏诤 110

明中都的营建与废弃 118

“自从出了朱皇帝” 123

胡惟庸党案的真与假 129

真假混淆的蓝玉党案 139

“居安虑危”的忧患意识 151

“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 156

以“不征”为特征的和平外交 161

明朝的海禁不是闭关锁国政策 173

叁 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振兴经济 179

大槐树的传说 189

军屯的开展与边疆的开发 195

戒奢行俭 200

首次发行纯信用纸币 206

肆 文教百态

重教兴学 215

改革文风 220

科举制度的推行与完善 224

以孝治天下 230

普施教化,移风易俗 236

从赐徐达食蒸鹅的传闻说起 241

“学向勤中得” 246

朱元璋画像之迷 250

伍 人物春秋

度量狭窄、目光短浅的郭子兴 255

“赞成大业,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260

朱文正之死 266

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271

第一开国文臣刘基 277

李善长的功与过 287


精彩书摘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在我国封建社会,惩治贪污态度最为坚决、手段最为严厉、效果最为显著的,恐怕要数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之后,继承的是元朝腐败的吏治遗产。元朝末年,“仕进者多赂遗权要,邀买名爵。下至州县簿书小吏,非财赂亦莫得进。及至临事,彻蠹政鬻狱,大为民害”(《明太祖实录》卷六九)。当时的官吏,大都不知廉耻为何物,想出各种名目捞钱,下属初次拜见要“拜见钱”,无事白要叫“撒花钱”(礼物),逢年过节要“追节钱”,过生日要“生日钱”,办件事要“常例钱”,往来迎送要“人情钱”,告个状要“公事钱”。就连负责监察、纠劾百官的台宪官,也大都是花钱买的官职,他们上任之后便大肆搜刮,设法捞回本钱,再赚上一大笔。

  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的扫荡,这种腐败风气并未完全清除。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察觉到,“所任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御制大诰·胡元制治第三》),“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御制大诰·谕官无作非为第四十三》),“天下诸司,尽皆赃罪”(《御制大诰·朝臣优劣第二十六》)。当时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刚刚结束,全国呈现一派人口锐减、田畴荒芜、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颓败景象。官吏的贪污腐化,不仅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不少平民百姓铤而走险,啸聚山林,形成小股的农民起义。司法部门讯问一些被俘的起义者为何造反时,他们都说是“有司贪墨,守御官军扰害,以故逃窜山林,群聚为盗”(《明太祖实录》卷一九〇)。因此,朱元璋痛下决心严惩官吏的贪贿之风。

  登基不久,他就对大臣明确指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明太祖实录》卷二九)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当体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犹人行坦途,从容自适。苟贪贿罹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明太祖实录》卷三〇)他不仅这样说,而且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整个洪武年间,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展开了大规模惩治贪污的斗争。

  第一,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考核分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主要考核官员的政绩,“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明史》卷七一,《选举志》)。考察侧重于考核官员的素质品行,“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驽弱者)免为民”(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三,《朝觐考察》)。凡在考察中受到处分的,不复叙用。

  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依靠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给事中六科等中央监察机构和提刑按察司的地方监察机构。此外,朱元璋有时还派官巡视各地,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监察官员的品秩一般都不高,但对他们的要求特别严格。《大明律》规定:“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大明律》卷二三,《刑律·受赃》)

  朱元璋还注意动员百姓对官吏进行监督,特地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廿二史札记》卷三三,《重惩贪吏》)还立下一条法令,规定自布政司至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色,害民取财或有清廉直干、抚民有方者,许境内耆宿老人、遍处市井士君子等,联名赴京奏状。并规定,凡耆民人等赴京面奏官吏品行政绩的,虽无官府发给的路条,所在关津把隘去处问清缘由后,即应放行;阻挡者,予以斩首。

  第二,制定律令,健全法制。朱元璋除下令制定《大明律》及《诸司职掌》等,对文武官员的职权、责任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作出明确规定,还先后颁布《祖训录》、《臣诫录》、《御制大诰》四编、《皇明祖训》等敕令文告和申戒公侯铁榜、府州县条例八事、到任须知三十一条等条规章程,对诸王和各级官吏所应遵守的事项加以详细说明,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朱元璋认为:“吏冶之弊莫甚于贪墨,而庸鄙者次之。”(《明太祖实录》卷一四八)他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条规,对官吏的贪污受贿行为,规定了极重的处罚:“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俱发北方边卫充军”(《明史》卷九三,《刑法志》);贪污“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廿二史札记》卷三三,《重惩贪吏》);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受财不枉法者,一贯以下杖六十,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物,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在右小臂上刺“盗官钱(粮、物)”三字,一贯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贯斩首。至于官吏私借官府钱、粮、物,挪移出纳,冒支官粮,多收税粮斛面,隐瞒入官家产等等,也都规定很重的刑罚。就连因公乘坐官畜车船附载私物超过重量的,也要处罚。如乘坐官畜者,除随身衣杖外,私载物不得超过十斤,违者五斤笞十,每十斤加一等,罪止杖七十。此外,刑部还规定:“官吏受赃遇赦免,受赃并追纳;其在赦前赃事发惧罪外避及革后发露,依律追究。”(《明太祖实录》卷七六)

  第三,随时惩办与集中打击相结合。制定法令、健全法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认真执行。朱元璋是有令必行的,一旦发现官吏有贪污行为,他立即严加惩处。罪行较轻的,通常在笞、杖之外,还处以谪戍、屯田、工役之刑。如徐州丰县丞姜礼,借口替犯人交纳赃款,挨家挨户敛民宝钞,全部装入自己腰包,被发付修城。洪武九年(1376年),“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谪屯凤阳,至万数”(《明史》卷一三九,《韩宜可传》),其中绝大多数是犯赃官吏。罪行严重的,则处以墨面文身、挑筋、剁指刖足、阉割为奴、枷项游历、免发广西拿象、全家抄没发配远方为奴、迫令自杀、枭首、凌迟、族诛等各种非刑。户部尚书赵勉夫妻俩贪污,案发后被杀。工部侍郎韩铎上任不到半年,伙同其他官员,先后卖放工匠、克扣工匠伙食钱、盗卖芦柴木炭,私分入己,被杀身处死。凤阳府临淮知县张泰及县丞、主簿、典史与河南府嵩县知县及县丞、主簿、典史等人,接受逃军钱钞,逼令他人代充军役,案发后两县官员全被处死。尚书郎某依仗李善长的权势,“放肆奸贪”,朱元璋下令诛之,籍没其家。

  除了平时的随时惩办,朱元璋还对贪官污吏进行几次集中的打击。如洪武四年的录(甄别)天下官吏、八年的空印案、十八年的郭桓案、十九年的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声势都很浩大。空印案被杀的各衙门掌印官多达数百人,佐贰官倍之,受杖戍边者又数千人。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明史》卷九四,《刑法志》)。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惩治贪污,能不避亲属与勋贵。在封建社会,皇亲国戚和一帮勋臣权贵带头违法犯禁、贪污受贿,往往不受制裁,结果上行下效,法纪荡然。但朱元璋对皇亲国戚和勋臣权贵的违法行为,则不稍宽假,照样处刑。华云龙、朱亮祖都是开国功臣,位列公侯。华云龙私据元丞相脱脱第宅,役使军士大加修缮,奢丽特甚,并“僭用元宫中物”,即被撤职,死于从北平调京之途中。朱亮祖出镇广东,收受贿赂,强行释放被番禺知县道同逮捕的犯法土豪和亲戚,并诬陷道同致死,朱元璋下令召回朱亮祖,连同其子一并鞭死。驸马都尉欧阳伦,洪武末年几次派家奴周保到陕西布政司,令当地衙门派车为之贩运私茶。朱元璋不以至亲曲宥,下令赐欧阳伦死,周保等皆伏诛。

  第四,表彰清官循吏,扶正压邪。朱元璋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大力表彰清官循吏,奖惩结合,不专任法。陶垕仲以国子监生出任监察御史,纠弹不避权贵,劾酷吏刑部尚书开济至死,直声动天下。后擢任福建按察使,诛杀赃吏数十人,兴学劝士,抚恤军民,朱元璋下诏褒异。南雄府同知吉原会同镇抚陈艺审理县民陈、曾二人互讼军役之案,陈艺接受陈的贿赂,欲独坐曾罪,吉原不肯署案,陈艺竟诬陷并绑缚吉原赴京。朱元璋查明原委,认为吉原“执法无私”,提拔他做南雄知府,并赐钞百锭,命礼部赐宴遣还。河南按察司佥事王平与书吏高源按临属县孟津、宜阳,当地官员敛民财以贿,王平械其人并所赂上奏,朱元璋嘉其“得宪臣体”,命赏赐他文绮袭衣及钞百锭,赐书吏钞减半。后来,王平秩满入觐,朱元璋因其“廉介明敏,为政有声”,又擢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由于旌表与惩治相辅而行,收到奖廉惩贪的效果,“由是长吏竟劝,一时多循吏之绩焉”(《明史》卷二八一,《循吏传》)。

  经过二三十年的斗争,贪风受到抑制,吏治渐趋清明。《明史·循吏传》载:“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随着吏治的澄清,社会渐趋安定,休养生息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流离暂怀归,沉疴渐苏醒”(孙蒉:《孙西庵集》卷四,《送虹县尹陈景明》),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和繁荣起来了。

  ……


前言/序言


《帝国洪流中的弄潮儿:一代枭雄的崛起与覆灭》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权力更迭与思想分野。我们试图以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在帝国体制崩塌与新秩序建立的宏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精英、枭雄、士人与庶民是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又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走向。 本书的叙事主线,不再围绕单一的“从无到有”的个人奋斗史,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剧场: 第一幕:旧秩序的瓦解与“天命”的松动(约300字)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瘟疫横行,社会矛盾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本书首先描绘了元廷的腐朽与无能,特别是其财政体系的崩溃和对地方势力的放任自流,如何为社会底层提供了爆发的土壤。我们详细考察了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兴起,分析了它们如何在绝望中为底层民众提供精神寄托和组织动员的基础。 重点在于对“天命转移”观念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在传统观念中,皇帝是“天子”,其统治合法性来自于上天的认可。但当天灾人祸频仍时,这种神圣的联系如何被动摇?本书通过对当时文人士大夫、地方豪强及普通百姓在口头传说、地方志和私人信札中的记录分析,揭示了民众对新“天命”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催生了各路起义军的合法性叙事基础。我们探讨了“时势造英雄”的辩证关系,而非仅仅关注英雄如何“创造”时势。 第二幕:权力结构中的权力游戏:藩镇、文臣与新贵(约400字) 元末的权力场域呈现出极度碎片化的特征。本书细致梳理了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那些迅速崛起的半独立军事集团的运作模式。这些集团往往具有复杂的构成:他们既有世袭的军事贵族(如察罕帖木儿家族),也有受过传统教育、渴望入仕的士人集团,更有大量依附于军事力量的乡绅地主。 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军事首领之间的联盟与背叛策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对抗,更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例如,一些地方割据者是如何利用朝廷的诏令进行合法化操作,并试图与南宋遗老的残余势力建立联系以增强自身正统性。书中着重分析了“中立”地带的士绅阶层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摇摆,以确保自身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不被战火吞噬。这种复杂的权力平衡,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关键。 此外,本书专门辟章讨论了火器和信息传播在早期军事竞争中的作用。不同武装力量对新式武器(如火铳)的掌握程度,以及消息传递的效率,如何直接影响了战场的胜负和政治联盟的稳定性。 第三幕:意识形态的重塑:儒家知识分子的困境与选择(约400字)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面临严峻道德抉择的时代。旧的儒家正统在元朝的统治下已经式微,但新的权力结构亟需意识形态的支撑。本书通过对多位重要文臣的传记和著述进行细致的比对,探讨了他们在“忠君”与“利民”之间的挣扎。 我们考察了那些坚守气节、拒绝出仕,甚至最终以身殉道的人物,分析了他们所代表的道德理想主义。同时,我们也客观分析了那些迅速投靠新兴政权,并积极参与制定新律法、编撰史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选择,是基于对天下大乱的厌倦,对恢复社会秩序的渴望,还是对个人仕途的现实考量?书中试图超越简单的“忠奸”二元对立,展现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转向关口的复杂心态与实际行动。特别关注了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的恢复与改革,这些是新政权试图“正统化”自身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分子群体重新定位自身价值的场所。 第四幕:社会经济的重构与地方治理的挑战(约400字) 宏大的军事胜利并不等同于稳定的治理。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战后重建和地方治理的实际困难。在经历了几十年战乱后,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遭受重创。 我们详细分析了新政权在恢复农业生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推广屯田制、组织移民、兴修水利等。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在不同地区采取了哪些因地制宜的策略?书中特别关注了税收制度的改革——从元朝的繁重盘剥,到新政权试图建立的更具弹性的赋税体系,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权衡。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新兴的商业活动是如何在战乱中顽强地维持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商业阶层如何与军事贵族和新科士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构筑了新帝国的底层经济基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权力的交替只是一个表象,真正推动历史向前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缓慢而坚韧的重塑。 结语: 《帝国洪流中的弄潮儿》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多视角审视历史转型期的学术尝试。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完美”或“注定成功”的个体,而是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动力、政治角力与思想变迁。通过对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剖析,我们希望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内在逻辑的元末明初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厚重史书,没想到它读起来竟然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小说。作者的叙事技巧简直炉火纯青,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毫无隔阂感。尤其那些对战争场面或宫廷秘辛的描写,场景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硝烟味,听到低语声。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拉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能感知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矛盾与抉择。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作者用如此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铺垫,这些事件恐怕只会是冰冷的时间刻度。这是一次极其愉快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代入感和情感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帝王将相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但这本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汗马功劳的堆砌上,而是着重描写了早期艰难的创业阶段,那种白手起家、屡败屡战的韧劲和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视角,但这种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之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绝境中建立秩序与权威”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的管理学、战略学思想都值得现代人深思。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更有一种被其强大的意志力所激励的鼓舞感。

评分

这部传记读起来真叫人拍案叫绝,作者的笔触如同高超的雕刻家,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绝不拖泥带水,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令人深思的议题。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艰辛。它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贬低,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者。不同于许多史书的枯燥乏味,这里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画面感,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也被讲述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内幕。读完后,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标签,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挣扎、雄心与局限。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每一个论断似乎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绝非空穴来风。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敢于挑战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用新的史料解读旧的事件,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行文风格偏向于深沉而内敛,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极强。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剖析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探讨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英雄主义是如何被塑造和检验的。特别是对于权力结构演变过程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精密的机械装置,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对于追求深度和思辨性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力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人性侧面”的挖掘,它拒绝了传统历史叙事中“伟人光环”的束缚。书中对主角在关键转折点上的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腻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你会看到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同时也有着常人难解的猜忌、脆弱与矛盾。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坦诚描绘,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倍增。作者似乎深谙“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生活片段或私密信件的引用,恰恰成了理解人物动机的钥匙。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人,其内心世界必然是比我们想象的要混乱和多层次的。这是一本关于权力和人性的深刻探讨,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多囤一些书,以后总会用的上。。多看书吧,写的不错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收藏!!

评分

合适的静时阅读书籍。让自己心静。

评分

明史的么,书评价挺好,可以了解了解

评分

看到满减,买来给家里看看

评分

多囤一些书,以后总会用的上。。多看书吧,写的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给单位买的,同事推荐

评分

购物上京东。

评分

盼望已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