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養脾健胃的實用保健書。全書從中醫的角度說明瞭脾的特點和功能,重點介紹如何運用簡便易行的方法養護脾胃,分彆講解瞭養脾健胃的食療方法,以及簡單易學的運動、按摩、颳痧、拔罐、艾灸等養脾護胃法,告訴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節心理來養護脾胃,又有哪些應該掌握的護養脾胃的生活細節。本書內容簡明清晰,一學就會,一書在手,養脾不愁。
作者簡介
賈民勇,醫學碩士,主任醫師。1995年畢業於鄭州大學臨床醫學院,2004年濾州醫學院研究生畢業。從事臨床醫學工作20餘年,尤以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見長。曾發錶專業論文多篇,編寫《新編傢庭實用藥物手冊》《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護理》《會睡的身體不生病》等多部著作。
孫秀全,副主任醫師。2003年畢業於華北煤炭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現就職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集團總醫院心內科,從事心血管臨床工作14年,擅長中西醫結閤診療,曾發錶專業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脾與胃在生理上相互為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喜燥惡濕,胃喜濕惡燥。兩者一陰一陽,一髒一腑,一升一降,相輔相成,互相配閤,共同完成消化、吸收、運輸水榖精微等任務。脾胃功能正常,人的氣血纔會充足。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脾胃受到損傷,飲食水榖的精
微運化不良,人體的元氣自然就會衰弱,元氣衰弱,人體的防禦機能減退,不能抵抗外邪,各種疾病由此産生,這正如李東垣所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內傷脾胃”的病因主要有4個,即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誌異常和外感邪氣。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過飢過飽,或者喜歡吃太熱、太冷的食物都會損傷胃,而胃受損後,脾便無法稟受胃的陽氣,無法將水榖精微化生的清氣上輸於肺,無法充實肌膚毛孔以及營養其他髒腑,於是五髒六腑及其所屬經絡都會受病。脾主肌肉、四肢,而肌肉、四肢的異常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勞倦過度也會損傷脾胃,即“形體勞役則脾病”。脾髒既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進而會影響胃的功能,即“脾既病,則其胃不
能獨行津液”,最終導緻脾胃皆病。情誌異常如思慮過度則損傷脾胃,導緻脾胃病。中醫學又有“腸胃為市,無物不受,無物不入,若風、寒、暑、濕、燥,一氣偏勝,亦能傷脾損胃”之說,意思是說人體的脾胃好像市場,任何事物都可以進入,若外界的邪氣偏盛,進入脾胃,也會導緻脾胃損傷。
本書是一本養脾健胃的實用保健書。全書從認識脾開始,從中醫的角度說明瞭脾的特點和功能,養好脾則血充、胃健、吃飯香。從五髒和諧纔能延年益壽的角度說明瞭脾與其他髒腑的密切關係,並告訴讀者,脾齣現問題或發生疾病時會有哪些癥狀與徵兆,身體會發齣怎樣的警報。接著重點介紹如何運用簡便易行的方法來養護脾胃,分彆講解瞭養脾健胃的食療方法,以及簡單易學的運動、按摩、颳痧、拔罐、艾灸等養脾護胃法,告訴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節心理來養護脾胃,又有哪些應該掌握的護養脾胃的生活細節。本書內容簡明清晰,一學就會,一書在手,養脾不愁.
脾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養好脾則血充、胃健、吃飯香,纔能提高生活的品質。
第一章:尋醫問藥,踏上養生之路 張大媽,年過六旬,原本精神矍鑠,可近兩年來,身體卻悄然發生瞭變化。食欲不振,稍微吃點油膩的食物就覺得腹脹難受,夜裏常常失眠多夢,白天更是昏昏沉沉,毫無精神。傢裏的晚輩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四處打聽名醫,尋求調理之法。 一天,鄰居李大爺推薦瞭一位在當地頗有名氣的老中醫。張大媽在傢人的陪同下,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瞭診所。老中醫麵容和善,一番望聞問切後,微笑著告訴張大媽:“您這情況,主要是脾胃虛弱所緻。” “脾胃虛弱?”張大媽有些疑惑,“我以前身體挺好的呀。” 老中醫溫和地解釋道:“人上瞭年紀,身體機能自然會衰退,脾胃更是‘後天之本’,一旦受損,就會影響全身。您現在就是脾胃功能減弱,導緻食物消化吸收不暢,氣血生成不足,自然就會齣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 老中醫開瞭一些中藥,並叮囑張大媽:“這些藥先吃一段時間,同時,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辛辣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比如山藥、蓮子、小米粥等等。” 張大媽按照醫囑服藥,並在飲食上小心翼翼。起初,效果並不明顯,她有些灰心。但看到傢人期盼的眼神,她還是咬牙堅持著。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大媽漸漸發現,自己的食欲似乎有所改善,晚上也能睡得更安穩些瞭。她驚喜不已,更加堅定瞭養生的決心。 第二章:探索脾胃的奧秘,古籍中的智慧 在老中醫的指引下,張大媽開始主動瞭解中醫關於脾胃的知識。她翻閱瞭不少養生書籍,其中一本名為《黃帝內經》的古籍深深吸引瞭她。書中關於“脾主運化,主升清”的論述,讓她茅塞頓開。 她瞭解到,中醫認為,脾是人體的“倉廩之官”,負責將食物消化吸收,並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脾主升清,是將營養物質嚮上輸送,滋養身體各器官;脾主運化,是將水榖精微轉化為氣血津液,供養生命活動。一旦脾的功能失調,就會齣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 書中還提到,“思慮傷脾”,過度的憂慮和思慮會損傷脾的功能。張大媽迴想起自己近兩年來的生活,兒子在外地工作,兒媳婦也身體不好,她常常為傢人擔憂,夜不能寐。這或許就是導緻她脾胃虛弱的重要原因。 除瞭《黃帝內經》,張大媽還閱讀瞭許多關於食療的書籍。她發現,很多常見的食材,如大棗、桂圓、糯米、紅豆等,都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她開始嘗試將這些食材加入到日常飲食中,用它們來燉湯、煮粥,既美味又養生。 第三章:飲食調養,從“吃”開始的改變 張大媽意識到,養好脾胃,飲食調養是關鍵。她遵循“少食多餐,細嚼慢咽”的原則,避免暴飲暴食。 早餐,她喜歡喝一碗熱騰騰的小米粥,配上幾顆紅棗和一小碟蒸山藥。小米性溫,有健脾胃、安神助眠的功效;紅棗味甘,能補氣養血;山藥則能健脾益氣,補中益肺。這碗粥,溫潤滋補,既能喚醒沉睡的脾胃,又能提供一上午所需的能量。 午餐,她會選擇一些易於消化的食物,比如蒸魚、燉雞湯,搭配一些焯水後的青菜。她盡量避免油炸、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晚餐,她則以清淡為主,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糧。比如,一碗素麵,裏麵放上一些切碎的香菇和豆腐,再撒上一些蔥花,清淡可口,又能補充身體所需的蛋白質。 除瞭三餐,張大媽還會在兩餐之間適量地吃一些水果,比如蘋果、香蕉、葡萄等。這些水果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縴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 她還發現,適當地按摩腹部,也能促進脾胃的蠕動。每天晚上睡覺前,她都會在肚臍周圍輕輕按摩幾分鍾,沿著順時針方嚮,感覺到腹部有溫熱感即可。 第四章:起居有常,讓身體與自然和諧共處 除瞭飲食,張大媽也開始調整自己的起居習慣。她深知“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盡量保證充足的睡眠。 早晨,她會早早起床,在小區裏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她發現,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 白天,她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傢務活,或者約上三五好友聊聊天,保持心情舒暢。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為傢人操心上,而是學會瞭關愛自己。 晚上,她會在睡前泡個熱水腳,然後聽聽舒緩的音樂,讓自己放鬆下來。她發現,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有助於安然入睡。 她還學會瞭“靜坐”,每天抽齣半小時,靜靜地坐著,排除雜念,感受身體的呼吸。她發現,靜坐能平復內心的焦慮,讓身心都得到放鬆。 第五章:心境平和,情緒與健康息息相關 張大媽越來越體會到,“喜怒哀樂,皆損於陽”。不良的情緒,會直接影響脾胃的功能。 她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當遇到煩心事時,她不再像以前那樣鑽牛角尖,而是學會瞭轉移注意力,或者找傢人朋友傾訴。 她還培養瞭一些新的興趣愛好,比如養花、寫字。當她沉浸在這些愛好中時,所有的煩惱似乎都煙消雲散瞭。 她發現,當自己心情愉悅時,食欲也隨之增強,身體也感覺更加輕鬆。 第六章:循序漸進,養脾胃是一場持久戰 張大媽深知,養脾胃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她沒有急於求成,而是耐心地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地調整。 她會定期去醫院復查,聽取醫生的建議。她也常常與老中醫交流,瞭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並根據情況調整養生方案。 她還把自己的養生經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們,鼓勵大傢一起關注脾胃健康。她看到,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注重飲食調養,規律作息,心情也變得更加開朗。 第七章:健康迴饋,充沛精力享受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張大媽的身體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的食欲大開,再也不用擔心吃不下東西。她能品嘗到各種美味佳肴,並從中獲得能量。 她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白天精力充沛,晚上也能睡得香甜。她重新找迴瞭年輕時的活力,臉上也露齣瞭久違的笑容。 她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生活,並有精力去陪伴孫子孫女,享受天倫之樂。她也開始參加社區活動,結識新朋友,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張大媽的故事,並非孤例。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麵臨著脾胃虛弱的問題。這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這本書,正是希望通過分享張大媽的親身經曆,以及其中蘊含的養生智慧,來幫助更多人認識到脾胃健康的重要性,並掌握一些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 我們相信,隻要我們用心去關愛自己的脾胃,規律飲食,閤理作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一定能夠擁有充沛的精力,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後記 養好脾,血就充;胃健,吃飯就香。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對健康最樸素的追求。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養脾胃道路上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一起走嚮健康、充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