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妈变成小孩:全方位照顾失智老人

当爸妈变成小孩:全方位照顾失智老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静慧,黄惠如 著
图书标签:
  • 失智症
  • 照护
  • 家庭
  • 父母
  • 老人
  • 心理健康
  • 沟通
  • 陪伴
  • 疾病
  • 老年护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971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55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4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失智老人的照护帮手:介绍失智症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并提供实用的照护指南
  ◆二十一世纪失智长者的照护宣言是“认识他、找到他、关怀他、照顾他”。
  ◆家中有失智长者,需要的不只是医药,更需要爱心、细心。本书详细介绍失智症的症状、诊断及治疗进展;如何与失智者说话,家里的摆设,带他出门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以一个个故事讲述失智老人的照护、爱与尊严。
  ◆Ella(艺人):你忘记没关系,我帮你记得
  ◆这本书写出了失智症患者及照顾者的心声、值得大家一起来关注的议题,通过本书许许多多的故事与提醒,让我们一起学习面对失智症,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失智症患者,一起营造守护失智症患者及照顾者的友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生活。

内容简介

  照顾长辈不留遗憾,你必须做好的准备!本书详细介绍失智症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并提供实用的照护指南,告诉你如何用爱来关怀失智老人,让她活得开心、有尊严。生命尽头,记忆消逝。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快乐而有尊严的晚年!

作者简介

  张静慧,《康健杂志》资深记者,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语文研究所。著有《教出专心的孩子》等。NewRoman"'》张静慧,《康健杂志》资深记者,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语文研究所。著有《教出专心的孩子》等。

  黄惠如,《康健杂志》副总编,曾获亚洲出版卓越奖(SOPA)公共服务报道奖荣誉奖、深度报道奖荣誉奖、吴舜文新闻奖杂志报道奖首奖、消费者权益报道奖等。

目录

【推荐序】 集思广益的失智症照护全集 刘秀枝?9
打造一个让失智症患者安心生活的好所在 吴玉琴?13
【前言】  这是一本简易的“说明书”而不是复杂的“操作手册” 郎祖明?15
【引子】   郎祖筠:什么都不怕,就怕爸爸忘了我?19
第一章 “人间孟婆汤”
失智症患者到底怎么了?36
?帕金森病也可能并发失智症?41
?失智症,全世界的挑战?44
是失智还是健忘?45
?老人突然胡言乱语,是失智吗?52
?健忘、郁闷……是失智还是忧郁?52
?更年期害女人忘东忘西?53
留心失智症的十大警讯?54
?你在1分钟内可以说出多少种动物(或水果)?59
2分钟,发现早期失智症?62
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定失智症?65
?多管齐下,将来可能更早发现失智症?71
越早治疗失智症,效果越好?74
?轻度知能障碍需要治疗吗?78
谁是失智症的高危人群?80
?父母都失智,儿女需要早点检查吗?82
12个不会失智的生活习惯?83
这样吃,预防大脑老化?89
5个保护大脑的饮食习惯?96
第二章 漫漫长路,有我陪你
给家属的3堂“行前讲习”?100
?父亲得额颞叶型失智症,该提前退休吗?106
?要告诉老人他失智了吗?107
如何跟失智症患者沟通?108
?读懂患者的肢体语言?116
帮老人打造舒适安全的家?118
?及早准备无障碍环境?122
7招克服轻度健忘?123
怎样帮老人增进食欲?126
?帮老人做好口腔卫生?132
帮助老人在生活中复健?133
?老人没兴趣参加活动怎么办?137
失智症患者如何做好财务规划?138
如何处理患者的问题行为?143
?为什么失智症患者抗拒洗澡?155
?为什么有些失智症患者特别难照顾?157
?失智老人吃的抗精神病药物会不会越吃越多?157
防走失,家属多费心?160
用心选护理机构,家属不再愧疚?163
?老人不愿去护理机构怎么办?170
善用安宁疗护,让他走好?173
?感染、跌倒,失智症患者的两大威胁?177
?安宁疗护能为失智症患者做什么?177
第三章 照顾者,请你也保重
照顾患者,更要疼惜自己?180
陪伴你,是我的福气 ?190
江宜桦:希望每一位失智老人都有一个喜欢的终老场所?192
Ella(艺人):你忘记没关系,我帮你记得?193
苏妈妈:是我拖累他,不是他拖累我?196
替父母找照顾人员?199
吴秀纯:失智老人救了我?204
蔡文仁:从电脑维修到照顾失智老人?206
附录:日本和瑞典如何应对失智症
失智,日本全国都在行动?210
5个关键决策,让瑞典人失智也安心?217

精彩书摘

  她刚嫁到村子里时,村子里的人都在问,那个又漂亮、皮肤又白的女孩子是谁?
  为了这个家,她每日勤奋下田,就算皮肤晒得又黑又粗,也不在意。
  她其实个性凶悍,嗓门很大,只要有人欺负她家人,她可以拼命。
  她家是三合院,孙子、孙女有时候会跑过来和他们一起睡觉。早睡的她,轻声细语地叫爱看电视的老公“上床休息了,明天还要下田”,老公不理,她开始威吓,然后狂吼,但老公还是盯着电视看。孙女不知道这是他们的相处模式,一个晚上忙得不得了,一边去安抚奶奶,叫奶奶不要生气,一边叫爷爷快回房间陪奶奶。
  她老公得急性白血病过世后,有时,她会拍拍床边的空位,叫他的名字。
  Ella现在是爷爷和奶奶的记忆库,为他们保管记忆,因为爷爷已于2010年过世,而奶奶失智了。
  “有时候会觉得奶奶这样也是好事,可以永远记得开心的,但又会想,如果她记得不开心的,不就困在记忆里了吗?”没想到青春活泼的Ella竟会反复想这些。
  生命无法回头,只能向前走。在接受《康健杂志》的独家专访时,Ella不知说了多少次,“奶奶衰老的速度很快”,她每次见到奶奶都觉得她又老了一点。
  就像她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拍公益广告里面的台词:“长辈的记忆就像一桶滴落的水。”画面里,她盯着那桶滴落的水,其实她想到奶奶就是这样。
  从只是忘东忘西,到脾气变坏,到骑脚踏车跌倒,到认错人,全家措手不及。后来在Ella的坚持下,请了保姆,照顾吃饭、洗澡、大小便都得靠人帮忙的奶奶。
  Ella感伤,每见一次就少一次,所以每次回家,都特地开车载奶奶出门兜风,还带奶奶回到奶奶的娘家。
  爷爷去世前,爱坐明知是推销的电疗椅,其实是寂寞,喜欢去和一群人聚会并唱歌,还带这个艺人孙女去向朋友炫耀。Ella特地帮他录下他唱歌的影像,后来竟成告别式上使用的画面。
  还好Ella的爸妈身体很健朗,不需让Ella太担心。
  爸爸一向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采访中Ella打电话确认细节,爸爸就说他正在听音乐。
  Ella原本比较担心妈妈,有时妈妈叫她的名字,连叫了姐妹三人的名字才叫对,叫她心惊。还好妈妈学了电脑,开了微博,常要动脑写文章和Ella的歌迷互动。妈妈也为了降低甘油三酯,积极减肥。
  “不管我做什么工作,还是要回家。我的一切来自这个家,我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这个家。”
  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

前言/序言

  凌晨4点,门铃声急促地响着,熟睡的我被不知响了多久的门铃声吵醒。我怒气冲冲地往大门走去,用力地将门打开准备骂人,看见楼下的保安员搀着我父亲的手问我:“请问这位先生是您的家人吗?”顿时心中的怒气化成无尽的感谢,感谢保安员将半夜跑出门的父亲带回家。
  将父亲接进家门,父亲还不断重复着:“我要去录影,要迟到了。”是的,我的父亲患了失智症,曾经在电视台工作的他,经常说要去录影。我问了外籍看护,怎么会让父亲溜出去?原来父亲连续三四天晚上不睡觉,看护也累瘫了,一时疏忽忘了锁门。“今天晚上我来照顾吧。”我说。
  一直不敢相信,在电视台工作超过30年的好好先生会罹患失智症。因为一直无法接受,我告诉自己这是父亲在“演戏”!但是当症状逐渐明朗,我的另一个担心出现了,担心他再也不认识我了,这对我来说是多大的痛啊!
  很庆幸父亲还认得我,但是生活上的事却像跳针般时好时坏,有时像孩子般在椅子上排便,有时会任性地吵着要出门,半夜还会起来偷开冰箱,种种行径都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家属需要简单易懂的教材
  即使看了很多医师提供的参考资料,但实际发生了还是无法像操作手册般活学活用,我们相信这也是许多失智老人照顾者的心声,有没有什么个案可以参考?有没有什么简单易懂的说明可以实践?有没有哪些行为准则可以作为规范?如果其他家庭发生了,会怎样处理呢?有没有可能把我们自身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呢?
  当《康健杂志》来与我联系时,以上的疑问顿时化解,我很乐意与所有人分享照顾失智症患者的点点滴滴,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个案,通过不同个案的分享,再配合专家解说,对于照顾者来说,是很直接的参考。简单的文字叙述,实际的案例分享,我相信对照顾者来说是一本很实用的教材。从简单的如何与失智症患者说话,到家里的摆设,甚至带他出门的注意事项,都巨细靡遗地与所有人分享。照顾者在书里可以找到相同或类似的案例,减轻照顾者的心理负担。相信对于照顾者来说,这会是一本简易的“说明书”而不是复杂的“操作手册”。
  除了感谢《康健杂志》记者的辛苦访问外,我们也要感谢那些无怨无悔、认真负责的看护,你们的付出让我们可以喘口气,也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工作,谢谢!
  郎祖明(非玩不可创意文化有限公司总监)


本书简介 在生命的晚霞中,总有些笑容依旧灿烂,眼神却渐趋迷离。当曾经是我们坚实依靠的父母,逐渐步入被遗忘的旅程,作为子女的我们,肩上便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照顾失智的父母。这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它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情与成长。 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教科书。它是一位过来人,在长年累月与失智症父母相处的真实记录,是无数次跌倒后的扶起,是无数次重复询问后的耐心解答,是无数次情感的拉扯与接纳。它试图描绘出,当父母从“家长”的角色,变成需要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的对象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困惑,以及最终的蜕变。 失智症:不止是遗忘,更是生活的重塑 失智症,医学上称为认知障碍症,它如同一个悄无声息的窃贼,一点点偷走我们至亲的记忆,改变他们的行为,甚至扭曲他们对现实的认知。从最初的健忘、找不到东西,到后来的迷路、不认识亲人,再到情绪的剧烈波动,甚至是攻击行为,失智症的演变过程是残酷的,它不仅折磨着患者本身,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失智症的不同阶段,从早期、中期到晚期,详细阐述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和行为模式。这并非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恐慌,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母正在经历什么。当父母开始重复讲述同一件事情,甚至指责你偷了他们的东西,请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是源于恐惧、困惑,还是因为大脑的信号传递出现了混乱,是我们能够有效应对的第一步。 例如,当父母反复询问“我儿子呢?”,而你就是他们口中的“儿子”,你可能会感到无奈和心痛。但这时,你需要明白,他们眼中的“儿子”可能停留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或者他们的大脑已经无法将你和那个特定的“儿子”形象连接起来。此时,争辩“我就是你儿子啊!”只会让他们更加焦虑和不安。或许,换一种方式,比如温和地回应“儿子一会儿就回来了,您先坐下休息”,或者拿出一些老照片,指着照片中的“儿子”,告诉他们“看,这就是您的儿子”,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书将分享大量具体的沟通技巧和应对策略,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与失智症父母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桥梁。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安抚疗法”、“肯定疗法”,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一些常见的“困扰行为”,例如徘徊、攻击性、幻觉等。这些技巧并非魔法,它们需要大量的耐心、同理心,以及不断地实践和调整。 从“被照顾者”到“照顾者”:角色的转变与情感的挑战 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探讨我们作为子女,在父母失智后所经历的角色转变。曾经,我们是他们保护的对象,是他们倾诉的对象,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山。如今,我们却要成为他们的港湾,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双手。这种角色的反转,对任何一个成年子女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 许多人会经历“否认”的阶段,不愿意相信父母真的失智了,总觉得是他们年纪大了,身体有些不适,休息一下就好了。当现实不断逼近,又会陷入“愤怒”和“讨价还价”的阶段,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治愈?甚至会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早点干预。 本书将诚实地呈现这些复杂的情绪,并提供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我们会探讨如何处理内心的愧疚感、无力感,以及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照顾失智症患者,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暂的冲刺。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为自己充电,如何在疲惫不堪时找到喘息的空间。 或许,你曾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需要每天处理复杂的项目和决策。但现在,你的首要任务变成了给父母穿衣、喂饭,安抚他们突然爆发的情绪,甚至需要忍受他们的误解和不理解。这种落差感,很容易让人感到失落和沮丧。这本书希望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许多人都和你一样,正在经历类似的挑战。 失智症家庭的真实写照:牺牲、坚持与爱 照顾失智症老人,往往意味着牺牲。牺牲的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牺牲的是一部分社交生活,牺牲的是职业发展,甚至可能牺牲的是自己的家庭。许多子女不得不在工作和照顾父母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书中将不回避这些现实的困难,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家庭、工作和照顾责任的经验。 例如,如何与兄弟姐妹协调分工?如何寻求外部的帮助,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甚至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些选择并非易事,它们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理解,也需要我们对“照顾”的定义进行重新思考。 然而,在这些牺牲和坚持的背后,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书将用温暖的笔触,描绘出失智症家庭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情瞬间。也许是父母在某个瞬间,流露出的久违的笑容;也许是他们紧握你手时,传达出的无声的爱;也许是你在照顾他们过程中,重新发现的自己的坚韧和力量。 我们会讲述那些因为照顾失智症父母而重新审视亲情、理解生命的意义的故事。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学会了放下执念,学会了珍惜当下,学会了以更宽广的心去爱。当父母的记忆逐渐模糊,但我们对他们的爱,却在不断地加深和升华。 生活智慧的传承:在遗忘中寻找不朽 失智症患者虽然遗忘了许多,但他们身上依然保留着一些本能的、纯粹的特质。他们或许不再记得复杂的道理,但他们依然能感受到爱,依然能欣赏美,依然会因为简单的快乐而满足。这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在与失智症父母的互动中,去发掘这些闪光的、不朽的部分。 例如,给他们播放他们年轻时喜欢的音乐,带他们去熟悉的环境散步,让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些都能唤起他们一些积极的情绪和反应。即使他们不再记得原因,但那一刻的快乐,却是真实存在的。 本书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照料失智症父母,来完成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衰老”和“死亡”这两个生命的重要议题。当父母的生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子女的我们也随之成长,我们开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本书的价值:陪伴、理解与希望 本书不是要提供一个“解决”失智症的灵丹妙药,因为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治愈失智症的方法。它的价值在于,为所有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失智症照护的家庭,提供一份坚实的陪伴、深刻的理解和宝贵的希望。 陪伴: 当你感到孤立无援时,这本书就像一位有经验的朋友,与你分享她的经历、她的困惑、她的解决方案。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理解: 通过对失智症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家庭照护过程中各种挑战的真实描绘,帮助你理解父母的每一个行为,理解自己的每一个情绪。 希望: 在艰难的照护过程中,总会有阳光穿透乌云。本书将引导你发现这些闪光的时刻,让你相信,即使在遗忘的旅程中,爱与温情依然可以永存。 如果你是失智症患者的子女,如果你正面临着照顾父母的重任,如果你对这一切感到迷茫、无助,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它或许不能减轻你身体的疲惫,但它一定能够温暖你的心灵,坚定你的步伐,让你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方向。 这本书,献给每一个努力用爱支撑家庭的子女;献给每一个在失智的迷雾中,依然努力寻找亲人踪迹的你。让我们一起,在陪伴中成长,在理解中前行,在爱里,找到不朽的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让人潸然泪下的读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开它的,被书名吸引,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带着一丝抗拒的。毕竟,“失智老人”这个词语,总是让人联想到无助、疲惫和无尽的挑战。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并非是简单地罗列照顾失智老人的技巧,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亲情、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母从熟悉的模样逐渐变得陌生,从坚强的依靠变成需要被呵护的孩子的过程。那种内心深处的失落、不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压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看到了为人子女的无奈,看到了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他们如何挣扎于“爱”与“疲惫”之间,如何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寻找着一丝喘息和意义。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反而是在点滴的日常中,捕捉到了那些微小的温情和令人破涕为笑的瞬间。比如,当失智的父母突然说出一些久远的回忆,或者是在某个瞬间,眼神里流露出曾经的智慧和慈爱,这些都像是在灰暗的天空中划过的一道光,给予照料者最直接的慰藉。它让我意识到,即使面对失智,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生命和爱的人,他们的本质并未改变,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记忆,变得不再清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为人子女可能面临的未来,也提醒我们,在他们还可以感知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或许,才是对这份沉甸甸的亲情,最温柔的回应。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是思维上的。我一直认为,照顾失智老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是一件充满苦涩和无奈的责任。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的“诗意”和“智慧”。作者并没有回避照顾过程中的艰辛,那些因为夜间不宁而消耗精力,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摩擦,都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在这层层的困难之下,却又隐藏着对生命更深邃的理解。它让我重新思考“衰老”的意义,思考“记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当记忆逐渐模糊时,我们该如何去锚定一个人。书中对于“重复”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过去,我可能认为反复询问是失智老人一种“麻烦”的表现,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理解,这种重复,或许是他们试图抓住的,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连结。它也让我反思,我们作为旁观者,是否也常常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而忽略了对方真正的需求。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历史、艺术、哲学的小故事,这些看似与照顾失智老人无关的内容,却在不经意间,为整个照料过程注入了新的维度。它们像是为冰冷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阳光,让我在繁琐的日常中,也能感受到人文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生命的暮年,在意识逐渐模糊的时刻,一个人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色彩,依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失智”这个话题感到有些回避,总觉得它离自己还很遥远,也充满了未知和恐惧。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将我拉近了这个话题。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医学科普书,也不是一本充满鸡汤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和你聊着关于父母,关于衰老,关于爱。我喜欢书中那种“叙事感”,作者不是在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让人捧腹的场景,也有让人黯然神伤的瞬间。它让我看到,在照顾失智父母的过程中,那个曾经无所不能的“爸妈”,是如何一点点地变成“小孩”,而自己,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父母”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还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书中对“耐心”的强调,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常常会因为父母的重复提问而感到不耐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他们的“重复”,可能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渴望,是对某种熟悉感的追寻。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情绪管理,开始学习如何去“看见”他们内心的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行为所困扰。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爱”的重新学习,它让我明白,爱不只是甜蜜的过往,更是艰难时刻的坚守,是即使对方已经不再是你记忆中的模样,你依然愿意守护的那份初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抱着一种学习“如何照顾”的心态,毕竟,家人中有长辈逐渐显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这本书的开头,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打破了我对“照顾”二字的刻板印象。它没有一上来就教你如何测量血压,如何处理排泄问题,而是先深入探讨了“失智”这件事本身,以及它对家庭成员带来的情感冲击。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引导读者去理解失智症患者的内心世界。那些因为记忆丧失而产生的困惑、恐惧,以及因为认知能力下降而引发的行为改变,都被作者一一解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沟通”的部分,它教我们如何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去交流,如何在看似重复或混乱的对话中,找到那个被困住的灵魂。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同理心的培养。它让我明白,面对失智的亲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放下不必要的评判,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连接。书中提到的“尊重”和“尊严”,更是让我反复咀嚼。即使身体和心智都在衰退,他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依然值得被尊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同理心养成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在艰难中保持人性,如何在奉献中不失去自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的“照顾者”,而是更像一个“陪伴者”,一个愿意和失智亲人一起,共同面对这个新现实的同行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空白和迷茫。我一直觉得,当父母逐渐年迈,尤其是出现记忆衰退的迹象时,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尽力照顾,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然而,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照顾”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如何连接”的著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失智症”的解读,它不是将失智老人简单地视为“病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需求。那些看似“怪异”的行为,在书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让我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应对策略”的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具体,操作性也很强,比如如何设置一个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如何通过音乐和怀旧疗法来唤起他们的回忆,如何巧妙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等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和用心。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在照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沮丧,甚至是内疚。它鼓励读者去正视这些情绪,并提供了一些自我关怀的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关心失智老人,也同样关心那些为他们付出着的心灵。它是一本让人感到温暖、充满力量的书,它教会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保持爱,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