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社会科学
  • 学术期刊
  • 2017年
  • 法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研究
  • 论文集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4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82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27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的专题是“执法的社会科学”,文章有偏重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也有偏重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执法过程、性质和后果的,内容涉及建筑安全、广告规制、土地执法、食品安全等领域。因此,作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法律和社会科学的融汇。与此用时,这些论文都以经验研究为基础,注重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和探索,力图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并展开理论解释。

目录

“执法的社会科学”专号
论文
作为“影子”存在的执法/李娜
违法广告的规制为何失效/宋亚辉
法院如何规制算法
——从快播案切入/邱遥堃
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协助
——以新镇实践为例/李梦侠
基层协警体制的运作与改革/于龙刚
治超执法中的综合治理/吕健俊
城管执法中的结构性暴力/李振贤
监控: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甘霆浩
乡村土地执法中的共谋与竞争/印子
乡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困境及其解释
——治理能力的视角/徐凯
评论
运动式执法的社会效果/胡伟强
“权宜式信访治理”的塑造与后果/桂晓伟
编辑手记

精彩书摘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
  与平时的一般性执法力度相比,因为运动式执法的特点,在这一期间执法力度会得到空前的提高,所以可以预期在这一期间内,社会治安状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问题却很有可能发生在运动式执法之后。也就是说,因为运动式执法不能持续,所以在运动式执法之后会出现执法力度的大幅度下降,而市场上供应一方因为执法的影响并不会在执法之后马上恢复到执法之前的供应水平,那么就会形成所谓的空窗期:市场供应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缺口,而执法力度却又不能保证对那些为满足需求而可能实施暴力犯罪的非法商品和服务需求者形成有力的震慑。这就意味着,运动式执法之后的短时期内(供应不能完全回复到之前水平的期间),那些和非法交易相关联的暴力犯罪发生率有可能会增加,而这当然不是执法者所期望看见的结果。
  更为糟糕的是,因为运动式执法呈现某种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执法力度不均衡,非法市场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总是保持着某种反复性。从长期来看,运动式执法会造成这些与非法交易相关联的暴力犯罪惯常化,并保持一种滞后于运动式执法的伸缩性:在运动式执法高峰时,暴力犯罪活动会“偃旗息鼓”,但在执法之后,又会“气焰高涨”起来。这种仿佛“牛皮糖”一样纠缠着运动式执法的现象恐怕更是执法者所不愿接受的事实,也是法学家所批评的运动式执法只具有短期效应的根本原因。
  2.价格大幅度上升使“非法交易”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另一个与运动式执法方式相关值得高度关注的可能后果就是:运动式执法可能会使所制裁的非法交易变得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在运动式执法之后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该非法交易市场,出现执法行为自身变成所欲消除行为的诱因这样一种怪异的局面。
  ……
法律与社会科学:第16卷 第2辑(2017) 简介 主题聚焦:全球化时代的法律重构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本辑《法律与社会科学》汇集了2017年下半年以来在法律哲学、比较法、环境法、科技法及社会治理等前沿领域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本卷致力于深入探讨在加速的全球化、技术革新和社会结构剧变背景下,传统法律体系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性重塑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辑的收录标准严格遵循跨学科视野与方法论的严谨性,力求呈现法律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未来影响。 --- 第一部分:法律哲学与理论基础的再审视 本部分着重于对当代法律理论核心概念的批判性考察,特别是针对权力、正义与主权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变迁。 1. 规范性权威的危机与合法性基础的重构 本辑收录的多篇论文对启蒙时代以来构建的法律合法性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指出,随着技术官僚主义的兴起和全球治理网络的复杂化,国家主权作为传统法律规范的唯一源泉正受到侵蚀。具体探讨了非国家行为者(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乃至算法系统)在制定、解释和执行法律规则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论文运用了晚期福柯的权力分析框架,结合韦伯的权威类型学,试图描绘出一种“分散化”的规范性秩序的图景,并对这种新秩序下的问责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2. 比较法视野下的“软法”与“硬法”的张力 本部分特别关注国际法与国内法交叉领域中,软法规范(如国际机构的指导方针、行业标准)对传统硬法结构的渗透。通过对特定国际人权条约在国内司法判决中的引用率和解释空间进行量化分析,学者们探讨了这种渗透如何模糊了强制力与道德劝说的界限。有研究案例集中于东亚特定司法管辖区,比较了在应对环境污染和数据主权争议时,各国法院如何平衡对国际标准的遵循与维护国内立法自主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3. 程序正义与实质结果的伦理权衡 本辑收录的法律哲学文章对“程序至上主义”提出了挑战。研究认为,在高度复杂的社会危机(如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或金融系统性风险)面前,僵化的程序可能会导致实质上的不公正结果。论文引入了波斯纳的实用主义视角,并结合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概念,探讨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得立法者或法官有理由在特定情况下暂时侧重于社会风险的快速规制,而非严格遵循既定司法程序。相关讨论还触及了“预防性正义”的概念,即法律如何预先干预潜在的社会灾难。 --- 第二部分:科技发展与法律规制的互动前沿 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法律体系在适应技术革命方面的滞后性与创新性实践。 1. 算法治理与责任主体性的界定 这是本辑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自动化决策系统在金融信贷、刑事司法预测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确定算法错误或偏差所导致的损害的法律责任主体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论文深入分析了现有侵权法框架(如过失责任、严格责任)在面对“黑箱”算法时的适用困境。部分研究建议引入一种“系统性风险责任”概念,要求算法的开发者和部署者承担基于其对系统潜在危害的认知水平的更高标准责任。此外,还探讨了“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作为一种新的法律义务的可能性。 2. 数据主权、隐私权与数字资产的法律地位 本部分考察了个人数据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对传统隐私权观念的冲击。通过对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后各国司法实践的纵向比较研究,学者们分析了“被遗忘权”等新型权利在实践中如何被工具性地使用,以及其实际保护效力。另一项重要研究则关注非同质化代币(NFTs)等新兴数字资产的法律定性问题,探讨其是否应被视为知识产权、物权抑或是新型的合同债权,这对未来数字经济的税收和继承法提出了挑战。 3. 生物科技的伦理边界与法律干预 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突破,本辑收录了侧重于规范伦理的法律研究。研究集中于“生殖系编辑”的国际禁令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张力。论文援引了生命伦理学的经典原则,并对照各国现有关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立法,主张建立一套具有国际协调性的、侧重于社会风险评估而非单纯技术可行性的监管框架。 --- 第三部分:社会变迁下的环境法与治理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稀缺性对传统环境法律体系的重塑,以及社会正义在环境决策中的体现。 1. 气候正义与代际责任的法律化 气候变化议题已从单纯的环境科学问题转向深刻的社会正义问题。本辑收录的研究通过分析多个司法管辖区内针对政府气候不作为的诉讼案例(Climate Litigation),探讨了原告如何成功地将“代际公平”的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法律请求。研究强调了“适应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的概念,即法律框架需要具备动态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科学预测的能力,而非仅仅依赖静态的排放目标。 2. 资源稀缺下的水权与土地利用冲突解决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本辑深入分析了区域性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制度。通过对干旱地区水权交易机制的实证研究,学者们评估了市场化手段在解决水资源分配冲突中的效率与公平性。研究发现,不加限制的市场化往往加剧了对弱势群体的排挤,因此,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最低生命用水权”成为关键的制度设计挑战。 3.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法律界限 鉴于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本部分对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的扩张进行了审视。研究侧重于分析各国在实施强制隔离、物资征用和信息控制等措施时,其法律授权的范围和期限的合理性。核心论点在于,即使在紧急情况下,对基本人权(如迁徙自由和隐私权)的限制也必须符合比例原则,并且应设立明确的“恢复正常状态”的法律触发机制,以防止权力在危机结束后持续异化。 --- 总结 《法律与社会科学:第16卷 第2辑(2017)》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平台,展示了法律作为社会调适机制,如何在技术飞速、全球互动日益紧密的环境下,经历痛苦的自我更新与适应过程。本辑的贡献在于,它不仅诊断了当代法律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更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未来社会治理所需的法律制度创新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所承载的那个年份的社会印记。2017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种新兴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法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和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当时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例如环境污染与法律规制的关系,新型经济模式(如共享经济、P2P借贷)所衍生的法律纠纷,以及公民权利在网络时代的新边界。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敏锐捕捉,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预测。我希望作者们能够运用扎实的实证研究,比如对相关法律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对社会公众法律认知变化的分析,甚至是对法律文本的社会学解读。如果书中能有对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律案件的深入剖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动因,那就更具价值了。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

对于“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社会科学的视角总能为僵化的法律框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而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其运行方式本身就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社会现象。我特别留意到一些研究侧重于法律的“非正式”运作,比如社区调解、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等,这部分内容往往最能反映出社会文化对法律的塑造作用。我想象着书中可能充斥着对基层司法人员的访谈记录,对普通民众法律意识的调查数据,以及对社会组织在法律实践中角色的深入分析。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感到好奇,比如经济学如何解释犯罪行为的理性选择,心理学如何剖析陪审团的决策过程,甚至是文学研究如何揭示法律背后的人性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传统法律研究的藩篱,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审视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也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社会可能正经历着一些新的法律挑战,比如网络谣言的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的兴起等,这些前沿性议题或许能在书中得到一些初步的探讨。

评分

对于“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所感兴趣的领域: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其背后的力量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我推测书中可能涵盖了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变迁的社会学分析,比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如何适应并引导社会变革,又如何因社会现实而受到修正。2017年,恰逢中国社会结构加速分化、利益格局日趋复杂的时期,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深入研究,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平等问题与法律制度的关联性探讨,以及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的作用分析。作者们或许借鉴了韦伯、涂尔干、帕森斯等社会学巨擘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独到的学术见解。一本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应该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并为构建更公正、更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致力于跨越学科界限的学者。法律的严谨与社会科学的灵活相结合,常常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我尤其关注那些探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被理解、被执行、甚至被规避的研究。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分析,往往比宏观理论更能触及法律的本质。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普通民众与法律互动的故事,例如他们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解决矛盾,又如何在正式法律体系中遭遇困境。2017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无疑给法律的适用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想象着书中可能包含了对网络暴力、数据隐私、人工智能伦理等新兴议题的法律社会学解读。作者们可能运用了民族志、案例研究、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地展现法律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多重面向。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应该仅仅陈述事实,更应该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但标题“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6卷 第1辑(2017)”立刻吸引了我。我本身对法律的社会学解读一直充满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研究。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诸如“司法腐败的社会根源”、“社会阶层对刑事司法的选择性影响”以及“基层法律援助的有效性评估”等引人入胜的篇章。这些标题预示着作者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中去探寻法律现象背后的逻辑。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案例的详尽分析,能够从微观层面展现法律在社会中的运作机制,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政策建议。此外,考虑到是2017年的出版物,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法律问题的探讨,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或者互联网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挑战。当然,我也非常关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希望作者们能运用统计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工具,为我们呈现一个多维度、更全面的法律与社会图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法律困境与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