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梳理了以媒介系统为要素、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在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下开展的经验研究动态,这些研究大都发表在传播学科同行评议的国际刊物上。
作者简介
刘于思,现执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美国西北大学社区网络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与社会、互联网与集体记忆等。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及ICA、AEJMC等同行评议国际会议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媒介研究的网络化转向与网络分析的传播学回归
上编 传播网络概述
第一章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传播学应用
第二章 传播网络的媒介系统要素与节点类别
第一节 传播网络的类型与构成
第二节 传播网络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多理论、多层次与多维度网络分析方法
第一节 层次内网络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跨层次与层次间网络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传播网络的构成与关系属性
第一节 传播网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关系类别基础上的边属性
中编 传播网络分析的理论资源
第五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世界体系理论与中心一边缘结构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网络传播空间与公共领域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作为媒介信源的精英理论
第五节 内容一媒体网络:语义网络与线上社会资本
第六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媒介选择与结构化理论
第七节 层次间网络:互联网空间自主的场域理论
第六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传播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比较媒介体制视角下的传播网络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语义网络分析的框架理论发展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传播基础设施理论与讲叙网络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媒介生态位与新闻生产常规
第五节 内容一媒体网络:媒介间网络议程设置模型
第六节 内容一受众网络:从媒介到公众的第三层次议程设置
第七节 受众一内容网络:两级传播与选择性接触的拓展理论
第八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受众重叠与受众分化理论
第九节 层次间网络:作为中介物的技术与传播边界重构
第七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网络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组织生态与择优连接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媒介内容与复杂网络理论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同质性、接近性与平衡性理论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意见极化的内源性动态网络效应
第五节 受众一内容网络:阈值/门槛模型和级联/瀑布模型
第六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社会影响理论
第七节 层次间网络:多级流动的“信源一权威一枢纽模型”
下编 传播网络分析实例
第八章 博客和微博空间中记者职业群体的线上社会网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记者职业群体微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记者微博使用与职业群体社会资本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一章 维基百科中当代中国历史事件的再现网络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二章 在线社会网络结构与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实验1:网络结构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实验2:网络结构因素对辟谣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三章 结语:走向多理论、多层次与多维度的传播网络分析
第一节 传播网络分析的未来理论方向
第二节 未来展望:传播网络分析的范式整合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前言/序言
2008年春夏之交,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北京游学。一日,刘海龙到人民日报社9号楼社科院新闻所来探望我,聊到应该举办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我们一致认为,年轻人年龄相仿,学理相近,无拘无束,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回去后,海龙打电话给张志安,陈述我们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赞助了一笔费用,当年6月,我们便在人大新闻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热烈讨论了整整一天。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今天这个研讨会正在以如此有影响力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
应当感谢每一次会议的主办方,年轻入缺少资源,因此会议不仅不能收会务费和住宿费,而且还要补贴大家的差旅,可以说赔钱到家,投入巨大。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十所大学的相关院系先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盛会。然而即便这样,会议还是开得很艰苦。尤其对不住大家的是在南京召开的那次会议,由于金陵学院资源有限,大家都住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招待所的套间里,一个套间的住客都可以凑出两桌麻将。由于一栋楼只有一个准时下班的服务员,今天已经“贵”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张志安竟不得不亲自为厕所疏通下水管道,这件事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然而,似乎没有人计较这些,大家都以能聚在一起讨论学问为快事。中山大学的那次会议一直开到晚上11点,大家仍然饶有兴味地听李立峰和郭建斌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我们才发现温文尔雅的香港名教授在宵夜店消灭啤酒和烤肉的战斗力也是相当惊人的。而此后,饿得两眼发蓝出去喝啤酒吃烧烤便成为了会议的必备程序。由于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会上的几乎每篇论文,均属上乘,但在点评时仍然会招来雨点般不留情面的批评,尤其是“一对一”对评的时候。尽管有些时候颜面上确实有点挂不住,但谁也没有真正把受到学术质疑看作是一种受伤。
于是,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渐渐成为一个精神气质上的无形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共同体中,大家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包容,也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学术追求,共同出品一些系列性的优秀成果,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在2014年的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赵怀瀛带着他的“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来寻求合作时,自然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在大家热烈报名之下,便有了第一辑的选题和后续的更多选题。于是在赵编辑的催促之下,便有了这篇文字。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并没有整齐划一的风格:在内容上既有方法方面的选题,也有理论方面的选题;在形式上既有传统的体系型教材,也有相对新颖的案例型教材。但总体而言,每一本教材都具有前沿性和研究性的色彩,不仅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体系性,也充分彰显了每一位作者的个性和特点。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材更多地体现出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那种独有的文化气质:个性张扬,兴趣广泛,敢于迎接和挑战传播的新领域。当然,它也必然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界批评的一套文本。传播学进入中国已经40年,对于一个直到21世纪仍然极其弱小的知识领域而言,需要的便是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的气质:兼容并包,勇于探索。
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我、海龙和志安等这一批论坛的发起者早已人到中年,日渐发福,很快都将退出我们深爱的这个论坛。谨以此序表达我们的初衷和理想,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和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超越,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