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梳理了以媒介系统为要素、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在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下开展的经验研究动态,这些研究大都发表在传播学科同行评议的国际刊物上。
作者简介
刘于思,现执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美国西北大学社区网络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与社会、互联网与集体记忆等。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及ICA、AEJMC等同行评议国际会议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媒介研究的网络化转向与网络分析的传播学回归
上编 传播网络概述
第一章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传播学应用
第二章 传播网络的媒介系统要素与节点类别
第一节 传播网络的类型与构成
第二节 传播网络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多理论、多层次与多维度网络分析方法
第一节 层次内网络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跨层次与层次间网络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传播网络的构成与关系属性
第一节 传播网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关系类别基础上的边属性
中编 传播网络分析的理论资源
第五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世界体系理论与中心一边缘结构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网络传播空间与公共领域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作为媒介信源的精英理论
第五节 内容一媒体网络:语义网络与线上社会资本
第六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媒介选择与结构化理论
第七节 层次间网络:互联网空间自主的场域理论
第六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传播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比较媒介体制视角下的传播网络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语义网络分析的框架理论发展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传播基础设施理论与讲叙网络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媒介生态位与新闻生产常规
第五节 内容一媒体网络:媒介间网络议程设置模型
第六节 内容一受众网络:从媒介到公众的第三层次议程设置
第七节 受众一内容网络:两级传播与选择性接触的拓展理论
第八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受众重叠与受众分化理论
第九节 层次间网络:作为中介物的技术与传播边界重构
第七章 传播网络分析的网络理论
第一节 媒介机构网络:组织生态与择优连接
第二节 媒介内容网络:媒介内容与复杂网络理论
第三节 媒介受众网络:同质性、接近性与平衡性理论
第四节 媒体一内容网络:意见极化的内源性动态网络效应
第五节 受众一内容网络:阈值/门槛模型和级联/瀑布模型
第六节 媒体一受众网络:社会影响理论
第七节 层次间网络:多级流动的“信源一权威一枢纽模型”
下编 传播网络分析实例
第八章 博客和微博空间中记者职业群体的线上社会网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记者职业群体微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记者微博使用与职业群体社会资本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一章 维基百科中当代中国历史事件的再现网络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发现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二章 在线社会网络结构与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实验1:网络结构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实验2:网络结构因素对辟谣信息传播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十三章 结语:走向多理论、多层次与多维度的传播网络分析
第一节 传播网络分析的未来理论方向
第二节 未来展望:传播网络分析的范式整合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前言/序言
2008年春夏之交,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北京游学。一日,刘海龙到人民日报社9号楼社科院新闻所来探望我,聊到应该举办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我们一致认为,年轻人年龄相仿,学理相近,无拘无束,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回去后,海龙打电话给张志安,陈述我们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赞助了一笔费用,当年6月,我们便在人大新闻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热烈讨论了整整一天。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今天这个研讨会正在以如此有影响力的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
应当感谢每一次会议的主办方,年轻入缺少资源,因此会议不仅不能收会务费和住宿费,而且还要补贴大家的差旅,可以说赔钱到家,投入巨大。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十所大学的相关院系先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盛会。然而即便这样,会议还是开得很艰苦。尤其对不住大家的是在南京召开的那次会议,由于金陵学院资源有限,大家都住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招待所的套间里,一个套间的住客都可以凑出两桌麻将。由于一栋楼只有一个准时下班的服务员,今天已经“贵”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张志安竟不得不亲自为厕所疏通下水管道,这件事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然而,似乎没有人计较这些,大家都以能聚在一起讨论学问为快事。中山大学的那次会议一直开到晚上11点,大家仍然饶有兴味地听李立峰和郭建斌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我们才发现温文尔雅的香港名教授在宵夜店消灭啤酒和烤肉的战斗力也是相当惊人的。而此后,饿得两眼发蓝出去喝啤酒吃烧烤便成为了会议的必备程序。由于实行严格的匿名评审,会上的几乎每篇论文,均属上乘,但在点评时仍然会招来雨点般不留情面的批评,尤其是“一对一”对评的时候。尽管有些时候颜面上确实有点挂不住,但谁也没有真正把受到学术质疑看作是一种受伤。
于是,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渐渐成为一个精神气质上的无形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和共同体中,大家产生了更多的认同和包容,也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学术追求,共同出品一些系列性的优秀成果,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在2014年的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年轻编辑赵怀瀛带着他的“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来寻求合作时,自然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在大家热烈报名之下,便有了第一辑的选题和后续的更多选题。于是在赵编辑的催促之下,便有了这篇文字。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并没有整齐划一的风格:在内容上既有方法方面的选题,也有理论方面的选题;在形式上既有传统的体系型教材,也有相对新颖的案例型教材。但总体而言,每一本教材都具有前沿性和研究性的色彩,不仅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体系性,也充分彰显了每一位作者的个性和特点。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材更多地体现出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那种独有的文化气质:个性张扬,兴趣广泛,敢于迎接和挑战传播的新领域。当然,它也必然是存在各种缺陷,并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界批评的一套文本。传播学进入中国已经40年,对于一个直到21世纪仍然极其弱小的知识领域而言,需要的便是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的气质:兼容并包,勇于探索。
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我、海龙和志安等这一批论坛的发起者早已人到中年,日渐发福,很快都将退出我们深爱的这个论坛。谨以此序表达我们的初衷和理想,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和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超越,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拨开信息迷雾,洞悉社会脉络:传播网络分析的基石与前沿 在这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挟,而这些信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通过复杂的网络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方式传播。从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如何迅速席卷全球,到疾病如何在人群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再到谣言如何扭曲公众认知,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精密的传播机制。理解这些机制,洞察信息流动的规律,对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舆论走向、制定有效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英文名: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正是一本旨在揭示这一迷人世界的指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工具或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系统、深入且兼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传播网络分析的殿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传播学理论的补充,更是对当下社会现象背后驱动力的深刻剖析,为理解数字时代的人类互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分析工具。 一部洞悉信息传播奥秘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 “导论” 的定位,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带领读者构建起对传播网络分析的全面认知。它首先会厘清 “网络” 和 “传播” 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并阐释为何将它们相结合——传播网络分析——成为理解当代社会信息流动的必要工具。读者将了解到,信息并非均匀散布,而是沿着由节点(人、组织、媒体等)和边(关系、互动、信息传递等)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流动。 接着,本书将系统介绍 传播网络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这包括但不限于: 图论(Graph Theory)基础: 这是传播网络分析的数学语言,本书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节点、边、路径、连通性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量化分析奠定基础。读者将明白,如何将现实世界的传播现象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精确的分析。 网络结构与动态: 传播网络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活力的。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网络结构(如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如何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以及网络的演化机制。例如,为何某些信息能病毒式传播,而另一些则默默无闻?这背后往往与网络的特定结构息息相关。 中心性测量(Centrality Measures): 了解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介绍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等多种中心性指标,并分析它们在传播网络中的意义。例如,谁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意见领袖?谁能够最快地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中心性指标中。 社群检测(Community Detection): 现实世界的传播网络往往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紧密联系的社群构成。本书将介绍社群检测的方法,帮助读者识别信息传播的“小圈子”,理解信息如何在社群内部以及社群之间流动,以及社群结构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信息扩散模型(Information Diffusion Models): 如何模拟和预测信息的传播过程?本书将引入各种经典的传播模型,如独立级联模型(Independent Cascade Model)、线性阈值模型(Linear Threshold Model)等,并探讨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将使读者能够预测特定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传播干预策略。 不只是理论,更是实践的赋能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并非停留在纸上谈兵,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赋能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它将引导读者了解并运用 常用的传播网络分析软件和工具。虽然具体内容会根据不同版本和更新有所调整,但可以预见的是,它会涵盖一些业界主流的分析平台和编程库,例如: Gephi: 一个强大的、开源的交互式网络可视化和分析软件,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观察网络结构,识别关键节点和社群。 UCINET/Pajek: 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分析算法和工具。 Python(NetworkX库): 作为一个灵活且强大的编程语言,Python及其NetworkX库为传播网络分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进行定制化分析时。 通过介绍这些工具,本书将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传播问题的能力。例如,读者将有机会分析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传播过程,探究其病毒式传播的机制;或者研究某个公共卫生事件在网络中的扩散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理论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交织 本书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其 对现实传播现象的深度关照。它不仅仅介绍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会通过丰富的 案例研究,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这些案例将涵盖: 社交媒体传播: 从热门事件的形成与消解,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再到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 政治传播: 政治信息的传播路径,选情预测,以及网络政治动员。 公共卫生传播: 疾病的早期预警,健康信息的普及,以及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知识共享,以及危机沟通。 文化传播: 流行文化元素的扩散,跨文化交流中的网络特征。 这些案例将帮助读者理解,传播网络分析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理解当下社会运作方式、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强大引擎。本书将帮助读者认识到,信息网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这些网络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行为和认知。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挑战 作为一本“导论”,本书不仅会带领读者回顾传播网络分析的经典理论和方法,更会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例如: 大数据与AI在传播网络分析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精准、更实时、更智能的传播网络分析。 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 传播网络分析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以及如何促进信息的多样性。 隐私保护与伦理问题: 在进行传播网络分析时,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以及相关的伦理考量。 跨学科的融合: 传播网络分析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等)的交叉融合,将带来哪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前沿问题的探讨,本书将激励读者不仅仅满足于掌握现有知识,更要保持对新技术、新趋势的敏感性,并积极思考传播网络分析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结语 《传播网络分析导论/中国新锐传播学者系列教材》 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现实关怀的力作。它为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信息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无论您是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新闻媒体从业者、市场营销专家、政策制定者,还是对信息社会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帮助您拨开信息的迷雾,洞悉社会脉络,从而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采取更有效的行动。这本书将是一次思维的启蒙,一次认知的飞跃,更是一次赋能您在信息时代乘风破浪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