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第二版)

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征 著
图书标签:
  • 地租
  • 社会主义
  • 城市经济
  • 土地政策
  • 城市规划
  • 经济地理
  • 房地产
  • 中国经济
  • 城乡发展
  • 土地价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7595
版次:2
商品编码:122504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15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研究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和社会主义垄断地租质和量的运动规律,以及城市土地价格和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城市地租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而且为社会主义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陈征,1928年生。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代表作《(资本论)解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

目录

绪 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 1

一、 围绕着社会主义地租的争论 1

二、 城市土地无偿使用是否定社会主义地租的实际结果 4

三、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要求 8

四、 以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为指导研究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 11

第一章 必须重视对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研究 16

第二章 城市地租的特性 27

一、 由于城市和农村对土地的利用不同, 城市地租不直接包含在土地产品中 27

二、 农业地租主要由自然条件的差异引起, 城市地租主要由社会条件引起 29

三、 城市地租与农业地租的来源不完全相同 31

四、 城市地租往往包含在房租中, 由此会出现城市土地投机 3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 35

一、 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5

二、 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 41

三、 城市绝对地租量的规定 4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 50

一、 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50

二、 城市级差地租的形式和特点 52

三、 城市级差地租量及其计算 60

四、 城市级差地租的发展趋势 64

第五章 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 67

一、 有没有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 67

二、 城市垄断地租的特点 68

三、 城市垄断地租的调节作用 71

四、 城市垄断地租量的规定 72

第六章 地租、 地价、 地产市场 75

一、 地产与地产市场 75

二、 地租是地价的基础, 地价是地产市场的主要内容 77

三、 中国城市地产市场的特点 80

第七章 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6

附录一

一、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没有过时 95

(一) 资本主义农业有机构成迅速提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96

(二) 在资本主义农业有机构成与工业相等的情况下, 绝对地租是否消失 98

(三) 对几种看法的商榷 103

二、 有关绝对地租的几个争论问题 110

(一) 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 110

(二) 三种不同含义的垄断价格 116

(三) 从级差地租到绝对地租的研究 120

三、 有关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几个争论问题 124

(一)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虚假的社会价值的一种形式 124

(二) 优中等地生产率较高的劳动是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源泉 130

(三) 在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主义阶段, 虚假的社会价值不会消失 134

四、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几个理论问题 138

(一)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价格的关系 138

(二)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地租的关系 140

(三)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税的关系 142

附录二

一、 陈征教授谈社会主义城市地租 145

二、 陈征经济学思想述评 148

(一) 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48

(二) 对社会主义地租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152

(三) 关于 « 资本论»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159

(四) 严谨切实的治学精神 163

再版后记 167


城市空间、经济权力与社会公平:当代城市地租理论的再审视 本书聚焦于一个驱动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核心议题:土地的价值及其在社会分配中的不平等性。它并非传统意义上对特定政治经济制度下地租现象的描摹,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跨越意识形态藩篱的、更具普适性的当代城市地租理论框架。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现代城市地租的形成不再仅仅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对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简单反应,而是日益成为技术创新、资本集中、基础设施投资、制度规制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我们深入剖析了“区位价值”在数字时代和全球金融化背景下的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地租的再定义与现代驱动因素 1. 价值的场域:从土地到区位资本 本书首先挑战了将地租完全等同于土地自然禀赋的传统观念。我们提出“区位资本”(Locational Capital)的概念,它整合了有形资产(如交通枢纽、公用事业)与无形资产(如品牌效应、社会网络、数据流)的叠加价值。区位资本的积累速度和分配方式,决定了当代城市财富集聚的形态。 2. 金融化与地租的资本化 金融市场对城市土地和房地产的渗透,是理解当代地租现象的关键。本书详细考察了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城市更新债券、以及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在城市核心区域的投资策略。这些金融工具如何将未来的潜在收益提前兑现,转化为即时的、超额的“金融地租”,并由此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阶层固化。我们引入“期限溢价模型”,解释了长期持有者如何通过控制时间维度来攫取超额利润。 3. 规划规制与制度性地租 不同于纯粹的市场力量,政府的规划决策、容积率审批、交通廊道确定等制度性行为,直接创造或固化了地租的差异。本书通过对多个国际大都市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权力寻租”与“效率租金”之间的模糊界限。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透明化的规划流程和参与式预算机制,试图减少制度性地租的非生产性消耗。 第二部分:地租的社会后果与空间极化 4. 城市两极分化与“排斥性发展” 本书的核心分析之一是地租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排斥机制”,重塑城市的人口和社会结构。地租的急剧上涨,首先挤压了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群体(如服务业工人、青年专业人士)的居住空间。我们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量化了城市中高价值区位与低收入社区之间的功能分离指数,并考察了这种分离对通勤成本、教育机会获取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的连锁反应。 5. 知识经济与新租客阶层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本身创造了高额的“创新地租”。然而,这种租金的捕获者往往是少数高技能人才和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本书探讨了这种专业化集聚如何导致城市内部出现“技能溢价陷阱”:高地租吸引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反过来又进一步推高了地租,从而将低技能服务者系统性地排除在核心经济圈之外。 6. 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租的交织 面对元宇宙和数字平台经济的兴起,本书探讨了地租概念的延伸。虽然物理土地的稀缺性依然存在,但“注意力稀缺”和“数据接入权”正成为新的稀缺资源。我们分析了平台经济(如共享出行、外卖配送)如何通过算法对城市网络进行优化重构,从而在物理空间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基于数据控制的“数字地租”。 第三部分:应对挑战的政策工具箱 7. 累进式土地价值税(LVT)的效能分析 本书详细评估了不同形式的土地价值税(LVT)作为矫正地租过度积累的工具的潜力与局限。我们超越了经典的亨利·乔治学派的论述,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模拟了在不同税率和税基设定下,LVT对土地投机行为、闲置地利用效率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在成熟市场中实施LVT所面临的政治阻力与法律障碍。 8. 社区土地信托与“地租捕获”机制 作为对私有产权过度集中的回应,本书深入研究了社区土地信托(CLT)和永久性可负担住房基金的运作模式。这些机制旨在将土地的增值收益从私人手中转移到社区或公共机构手中,从而确保住房成本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匹配。我们对比了欧美及亚洲地区在实践中遇到的治理难题,特别是如何平衡激励私人投资与实现社会目标。 9. 基础设施的“公共价值回归” 城市地租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公共投资(如地铁、公园、安全保障)带来的。本书呼吁建立更严格的“价值回归机制”。这包括对特定公共项目完工后周边地价的溢价进行系统性评估,并通过特别税费或“价值捕获区”等方式,确保这部分由公共行为创造的价值能够重新投入到公共服务和更广泛的社会福利中,而非仅仅被少数土地所有者私有化。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当代城市中价值的创造、积累与不公分配。它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城市社会公平的学者提供一个务实且具有理论深度的视角,以应对全球城市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想到了那些蓬勃发展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城市,以及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地租,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形成和演变必然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紧密相连。我一直对“社会主义”框架下的经济理论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往往能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独特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城市在地租形成中的特殊性,例如,是否会分析国有土地制度、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收益分配中的作用?我更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地租是如何被定价、如何被分配,以及如何被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土地财政的合理利用,来反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以及居民福利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淡雅的蓝色背景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城市地租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不同城市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导致地租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巨大区别。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背后的逻辑,并尝试构建一个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同时,我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让理论的阐述更加生动和可信。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具体城市的案例,如北京、上海、深圳与成都、重庆等不同层级城市的对比研究?这些案例是否能够揭示出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地租的独特表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房地产市场、土地政策以及城市规划等因素如何影响地租的分析,因为这些是我们普通民众最直观感受到的经济现象。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地租变化对个人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的深刻见解,那就更令人期待了。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第二版意味着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可能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我一直对城市经济学中的“地租”概念情有独钟,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在理解城市地租的形成机制时,我总是试图寻找超越纯粹市场供需理论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例如,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地租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维度?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如何理解地租的“社会性”?是否意味着地租的形成和分配需要更多地考虑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对于那些在城市发展中默默付出但可能受益有限的群体,这本书是否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观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地租的“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捕获”的讨论,以及作者如何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相结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第二版)》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城市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深刻讨论。我一直认为,地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更是一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缩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土地的稀缺性和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如何被公平地分配,以及如何避免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是许多国家和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的视角下,来审视和解析城市地租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些与市场经济下地租理论不同的逻辑?例如,是否会关注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来抑制地租的过度上涨,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和生活质量?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城市更新、土地征收与补偿,以及如何处理因地租上涨而可能产生的社会不公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理解城市发展中的深层结构和利益博弈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翻开书页,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对于“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尤其是与“地租”这样带有强烈市场经济色彩的概念相结合,本身就充满着值得探索的张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语境下,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的体现与分配,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经济政策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对“城市地租”这一复杂议题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的。这本书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传统地租理论的认知?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调节地租,以实现更公平的土地收益分配和城市发展?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土地制度,如集体所有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等,并分析它们在地租形成和分配中的作用?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讨论尤其感兴趣,毕竟,一个健康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对地租的合理引导和对社会成员的有效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