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齋勘校十餘闆本異同,詳盡無比。自加評語,均從理學要理齣發。又引施邦曜、陳龍正、彭定求、顧憲成等人之語。以闆本言,以評注言,此為研究《傳習錄》所萬不可少之書。
——陳榮捷
佐藤一齋的《傳習錄欄外書》以校勘精細詳備、徵引前賢評論豐富著稱,是一部詮釋《傳習錄》的經典之作,很有學術價值。整理者對底稿詳加校勘,修正瞭不少底本的錯誤、缺漏,為研究者提供瞭便利。同時,他還為本書撰寫瞭導言,介紹瞭佐藤一齋的生平,以及《欄外書》的特點與不足。
佐藤一齋(1772—1859),名坦,字大道,號惟一齋,又號愛日樓、老吾軒。初名信行,稱幾久藏,年二十一,始改名爲坦,稱捨藏。日本江戶人。著名學者、教育傢。
黎業明,廣西岑溪人,現為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碩士階段繼續在北大深造,師從湯一介先生。主要學術成果有:《梁漱溟評傳》(與景海峰閤著);《湛若水年譜》(專著)。
佐藤一齋及其《傳習錄欄外書》
點校凡例
新建侯文成王公小傳
一齋佐藤先生小傳
傳習錄欄外書上帙
傳習錄序
傳習錄捲之上
傳習錄欄外書中帙
傳習錄捲之中
附錄
答徐成之書
又
答儲柴墟書
又
答何子元書
傳習錄欄外書下帙
傳習錄捲之下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清晰度,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晦澀的哲學思辨,變得鮮活且富有生命力。作者善於運用排比和反復的手法來加強語氣和節奏感,使得某些關鍵的觀點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讀到激動人心之處,甚至會忍不住輕聲誦讀齣來。這種富有音樂性和畫麵感的文字,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我發現,即便是那些看似平常的描述,細品之下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考驗著讀者的耐心,但迴報卻是豐厚的。這本書不適閤匆匆翻閱,它需要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場智力上的挑戰,但絕對是值得的付齣。它沒有提供簡單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箱,讓你自己去麵對和解決生活中的復雜問題。書中的一些辯證關係處理得極其高明,讓人在理解的同時,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的不僅是外部世界的運行規律,更有我們自身的局限與潛能。我常常在思考,如果能更早地接觸到這樣的思想滋養,我的某些人生選擇或許會有所不同。這本書不是用來“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它更像是需要我們時常取齣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進行“重新校準”的精神指南。
評分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興趣的讀者,我曾涉獵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感是前所未有的。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而是像一位真誠的同行者,坦誠地與你探討那些關乎“如何立身處世”、“如何安頓心靈”的永恒命題。書中對於心性修養的論述,細緻入微,卻又充滿力量,讀來令人心悅誠服。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似乎懂得現代人的睏境與焦慮,能夠精準地抓住我們在喧囂中遺失的那份本真和定力,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引導。每次閤上書本,都能感受到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寜靜而堅韌的力量,仿佛經過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裏,首先被那厚實的紙張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間距都經過瞭精心考量,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編輯團隊在細節上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流暢自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沉穩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娓娓道來,讓人不自覺地被帶入到那個思想交鋒的語境中。這種將知識內容與視覺體驗完美融閤的做法,使得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享受,完全超越瞭單純獲取信息的層麵,更像是在與一本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進行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結構安排得極其巧妙,它不是那種堆砌概念的枯燥論述,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場景和對話,層層遞進地展現瞭深邃的思想內核。我常常在閱讀某個段落時,會突然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迷霧散去,之前睏惑已久的問題突然找到瞭清晰的解答路徑。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但絕不生硬,他總能用最貼近生活又充滿哲理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命題拆解得清晰可見。讀完一個章節,我總會停下來,反復迴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犀利的見解,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周遭的世界和自身的行為。
評分Best!
評分非常好的學術著作
評分上海古籍的王陽明係列 這書很好 物美價廉
評分今天上午十點多下單,下午四點多就到瞭,佩服京東的速度!
評分一般
評分oK
評分速度快。沒什麼問題。
評分好書,最近難得靜下心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