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

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五一 著
图书标签:
  • 郑观应
  • 财政思想
  • 金融思想
  • 清末
  • 近代史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
  • 思想史
  • 经世致用
  • 改革
  • 变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38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8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是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盛世危言》是其重要的代表著作,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内容几乎涵盖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所有问题。《盛世危言》的问世对清朝社会及其后的社会均产生广泛影响,其所提出的革新观念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书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在今日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盛世危言》一书中涉及财政金融的相关章节为蓝本,分别从关税、财政、货币及银行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对郑观应的财政金融思想,尽力作一较全面较深入较详尽的分析与理解,对今人读《盛世危言》及研究郑观应,亦有助益。

目录

自序
导言
一、历史与思想史
二、进步与爱国
三、商与战
四、商战与兵战
五、掠夺与抽血
六、财政与金融
七、解书与循史
第一章 财政
第一节 晚清财政大局
一、中央集权财政的弱化
二、财政体系的二元化
三、财政的外债化
第二节 郑观应财政思想中的商战意识
一、国家财政与国际商战
二、国家财政与国家主权
三、国家财政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建设近代化新财政
一、统一财政
二、公平财政
三、爱民财政
四、廉洁财政
五、节俭财政
本章结束语

第二章 关税
第一节 三关并世
一、常关
二、海关
三、厘金
第二节 厘金的财政史角色
一、厘金经济学
二、厘金大背景
三、厘金的演化
第三节 厘金之弊,罄竹难书
一、害商病民,扼杀经济
二、贪污中饱,蠹国病民
三、惠外苛内,逆向歧视
第四节 郑观应倡厘金改革
一、降厘减卡,减轻商民负担
二、整顿厘政,杜绝贪墨舞弊
三、撤厘并关,消除逆向歧视
四、改革关税,收回海关利权
第五节 三关交征利
一、海关宰杀常关
二、半税单与海厘之争
三、厘金挤迫常关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国债
第四章 铸银
第五章 圜法
第六章 银行
后记

精彩书摘

  《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
  卡率,即货物过某卡时须缴的厘金率,按罗玉东的统计,此率低者至百分之一,坚持了“厘金”的本来概念,如奉天;高者可高至值百抽十,如江西,“厘”一字便名实相距甚远了。而行脚商一趟货物鲜见只经一卡者,若在一省内须过多卡时,厘金如何算,各省有不同的规定。宽者有规定省内只征一次者,如山东省;严者有规定“遇卡完捐”者,如江苏省。把卡率与纳捐次数相乘,才是省率。反映一省厘金负担的,是省率而不是卡率。据此,罗玉东认为江苏省的厘金征得应是最重的,因为虽然它的卡率是5%,不是全国最高,但它的逢卡纳捐制度再加上它的关卡数量,使它成了最高。厘金制自咸丰三年创始至咸丰七年在全国推开,全国各地所设关卡没有统一掌握,各关口所征之厘率高低没有统一规定,卡数失去了控制,厘率失去了控制,厘金之弊,开始泛滥成灾。
  (三)由分成税变为插入税
  厘金由劝捐向强征的转化,还有一层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意味着厘金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直接税变成了间接税,由分成税变成了插入税,由有钱人的自愿捐助,变成了对商品终极价格形成过程的成本插入,变成了商品由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风险提升——厘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杀伤力由此释放出来。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避开了《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的内容: --- 《近世中国商业伦理的重塑:从晚清到民国的商会与道德实践研究》 导论:传统秩序的崩解与现代商业伦理的萌芽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晚清中后期至民国初期,中国传统商业伦理在西方现代性冲击和国内社会剧变双重作用下的复杂演变过程。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对“义利之辨”的坚持面临严峻挑战,新的经济活动模式、资本的积累方式以及国家治理的重构,迫使商业精英群体重新审视并建构一套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行为准则。 本书的理论基石在于将商业实践视为一种文化实践。我们认为,商业伦理并非纯粹的抽象道德规范,而是特定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权力关系下产生的具体行为集合。通过对这一时期商业组织(特别是商会和行业公所)档案、行业章程、商业论著以及私人回忆录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描绘出中国商业精英如何在继承儒家“诚信”等核心价值的同时,吸收、改造或抵制西方“契约精神”、“公平竞争”等概念的过程。 第一部分:晚清商业结构的转型与道德困境(1860-1905) 第一章:洋务运动背景下的“富国强兵”与道德张力 晚清的洋务运动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尝试,这在客观上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企业形式——官督商办企业。本章分析了在这一混合所有制结构下,旧有的师徒关系、宗族网络如何与现代科层化管理发生冲突。特别是“筹款”与“盈利”之间的道德张力:如何平衡国家(公)的财政需求与商人的(私)利润追求?我们考察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早期企业的内部治理文件,揭示其在“官气”与“商道”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传统商帮的衰落与地域性道德规范的固化 在新的通商口岸兴起之际,徽商、晋商等传统商帮虽然势力受到冲击,但其基于地域、血缘和信仰构建的内部约束机制依然强大。本章侧重分析这些商帮在应对外部环境剧变时,如何通过加强内部的“会馆文化”和“行规”,来维持其在特定行业(如钱庄、盐业)中的垄断地位和道德声誉。这些地域性规范成为早期现代商业实践的“灰色地带”,它们既是商业信用的基础,也可能成为阻碍全国性、开放市场形成的壁垒。 第三章:商业教育的反思:从《弟子规》到新式学堂的伦理训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商业伦理的教育载体也发生了变化。本章对比了传统蒙学读物(如侧重人伦秩序)与新式商业学堂课程内容。重点研究了对“公德”与“私德”划分的初步尝试。例如,如何教导学生区分对家族的责任与对资本负责任的态度?这一阶段的商业伦理教育充满了试验性和不确定性,体现了精英阶层对“体面商人”形象的构建焦虑。 第二部分:商会的兴起与制度化道德的建构(1905-1920) 第四章:从行业公说到现代商会:组织形态的法律化与伦理的公共化 1905年《商会简明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商业组织进入一个半官方、半自治的“现代”阶段。本章聚焦于商会在各地成立的过程,分析其核心功能:作为政府与商界之间的中介、调解商业纠纷、制定行业标准。我们认为,商会是商业道德制度化的关键场域。通过研读各地的《商会章程》和“会员守则”,可以清晰地看到,维护市场秩序和商业信誉被提升到了组织生存的核心地位。 第五章: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的萌芽:对“不义之财”的批判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基于欺诈、倾销或内部交易的“不义之财”现象增多。本章专门研究商会如何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竞争行为。这不仅包括价格约定,更涉及对产品质量、广告宣传的约束。我们考察了特定行业(如棉纺织业、进口贸易商)针对“假冒伪劣”行为的联合抵制案例,这反映了商业精英对维护行业整体声誉的集体行动意愿。 第六章:契约精神的本土化:担保、信用与法律意识的觉醒 西方“契约精神”的传入,并非简单地被接受,而是与中国的“担保文化”和“人情债务”相结合。本章探讨了在缺乏健全商业法律体系的背景下,商会如何通过设立“信用担保机构”或引入“公证”机制来强化合同约束力。通过分析近代商业诉讼的案例,可以看到商人对法律工具的依赖正在增加,但其背后的伦理基础仍然是“讲信誉”而非纯粹的法律条文。 第三部分:民国初期的伦理抉择与身份认同(1916-1927) 第七章:五四影响下的商业精英:救国与商业的双重责任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商人”身份的传统偏见开始松动,同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本章考察了这一时期商业领袖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将“商业”活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度捆绑。例如,他们如何利用商会组织抵制外货运动,并将商业上的成功视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这促使商业伦理加入了“爱国主义”的维度。 第八章:女性与新商业空间:家庭主妇到女职员的伦理边界 本书关注了商业活动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冲击。随着电话、打字、会计等新兴职业的出现,大量受过教育的女性进入了商业机构。本章分析了这种转变对商业场所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何种影响。是带来了更开放的社交方式,还是引发了关于职场交往界限的新的道德争议?我们通过对早期企业内部规章和女性职员回忆的分析,勾勒出这一新群体的伦理适应过程。 结论:现代商业伦理的“叠合式”结构 本书总结认为,近世中国的商业伦理并非是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叠合式”结构:儒家的孝悌忠信作为底层情感基础,宗族和地域规范作为中层保障,而商会和新法律框架作为上层制度约束。这种多重伦理体系在提供了社会信任润滑剂的同时,也造成了实践中的复杂性和不一致性。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商业文化中诚信、关系与规则互动性的深层根源。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的问世,对任何一位对中国近代经济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郑观应,这位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位经济学家”的人物,其在财政金融领域的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相信其内容将深入剖析郑观应关于国家财政制度的构建、货币政策的制定、金融机构的设立等一系列前瞻性主张。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如何以惊人的洞察力,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对一位伟大思想家思想脉络的深度挖掘,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以及其蕴含的智慧启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拿到《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这本书,我便被书名所吸引。郑观应,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不仅是《盛世危言》的作者,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经济思想家之一。我对他在财政金融领域的探索一直充满好奇。想象一下,在那个列强环伺、国库空虚的时代,他如何提出打破常规的经济理论?他的思想是否早已触及到了现代金融学的某些核心要义?这本书的“研究”二字,意味着它将带领我们深入挖掘郑观应思想的精髓,从其对商业、货币、税收、外贸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中,寻找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郑观应的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又在后世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经济智慧的深刻挖掘和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尽管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其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却远不止于象牙塔内的探讨。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知识分子如何殚精竭虑,为积贫积弱的国家寻找出路?郑观应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他的财政金融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察。他对国家财政的收支失衡、对外赔款的沉重负担、以及民间金融的落后状况,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他提出的诸如“专设银号”、“发行纸币”、“筹集外资”等一系列建议,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这本书无疑会对这些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更是回顾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去探寻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为民族命运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贡献。

评分

郑观应作为一位在晚清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思想家,其“宇宙一流”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至今仍令人叹服。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这位巨擘的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从书名《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便可知,其核心聚焦于郑观应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深刻思考。我们知道,晚清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财政的枯竭和金融的混乱是压垮这个庞大帝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郑观应身处乱世,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财政改革和金融制度构想。他提出的“招商局”等实践,更是将理论付诸实践,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本书深入剖析这些思想的形成背景,考量其历史影响,并试图将其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对比,相信定能引发读者诸多关于国家经济战略、金融改革乃至民族复兴的思考。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重温那位伟大先行者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以其智慧之光,照亮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道路。

评分

《郑观应财政金融思想研究》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晚清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扇大门。郑观应,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思想,尤其是在财政和金融领域的洞见,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经济困境和改革探索充满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的绝佳机会。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他的观点,更会深入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他所面对的挑战、以及他提出这些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想象一下,在那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年代,他如何看待国家财政的开源节流,如何理解货币流通的重要性,又如何构想中国的金融体系。这本书的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郑观应,一个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改革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