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梁時期僧祐所編《弘明集》為佛學重要典籍,保存瞭東漢末至南朝梁時期的大量佛教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此次整理之《弘明集校箋》以磧砂藏本《弘明集》為底本,以《永樂北藏》本、《頻伽藏》本、金陵刻經處刻本、《四部叢刊》影印明汪道昆刻本《弘明集》為參校本;充分吸收《大正藏》本《弘明集》及《中華大藏經》本《弘明集》所作校勘記;《弘明集》所收內容復見它書者,亦適當參校。對所涉及之曆史人物、曆史事件、重要佛道經典等,廣引儒、釋、道文獻箋注之。書稿體例完備、標點準確、文本可靠、校勘精準、注釋雅馴,是目前《弘明集》最為完善的整理本。
李小榮,1969年生,江西寜都人。1996年南開大學文學碩士畢業,1999年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畢業。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文學院副院長。主要學術領域為古典文獻學、敦煌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宗教文學、中印宗教藝術比較,尤長於敦煌佛教文獻與佛教文學之研究,有專著《弘明集廣弘明集述論稿》、《漢譯佛典文體及其影響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學散論》等。
「佛門典要」齣版綠起
凡例
前言
釋僧佑弘明集序
捲第一
牟子理惑論
未詳作者正誣論
捲第二
宗炳明佛論
捲第三
孫綽喻道論
宗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一)何與宗書
(二)宗答何書
何承天釋均善難
宗炳答何衡陽難釋白黑論
何重答宗
捲第四
何承天達性論
顔延之釋何衡陽達性論
何承天答顔永嘉
顔延之重釋何衡陽
何承天重答顔永嘉
顔延之又釋何衡陽
捲第五
羅君章更生論
孫長沙書
羅含答孫
鄭道子神不滅論
桓君山新論形神
釋慧速沙門不敬王者論
(一)在傢第一
(二)齣傢第二
(三)求宗不順化第三
(四)體極不兼應第四
(五)形盡神不滅第五
釋慧逮沙門袒服論
何鎮南難袒服論
釋慧遠答何鎮南
遠法師明報應論
遠法師三報論
捲第六
釋道恒釋駁論
明僧紹正二教論
張融門律周剡頤難
……
捲第七
捲第八
捲第九
捲第十
捲第十一
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
捲第十四
附錄
後記
牟子理惑論�∫輝粕n梧太守牟子博傳〔一〕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爲虛誕。是時靈帝〔二〕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三〕差安。北方異人,鹹來在焉,多爲神仙闢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傢術士莫敢對焉,比之於孟軻距楊硃、墨翟〔四〕。
【校記】
〔一〕題:麗、頻、大作‘牟子理惑’,題下夾注同底本。徑、汪、陵無捲首總目,細目徑作‘理惑論’,題下夾注曰:‘三十七篇。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汪、陵夾注下較徑多‘漢牟融’三字。
【箋注】
〔一〕 牟子理惑論:中國早期佛教史重要文獻之一,歷來深受中外學人重視。清代以來,已有多人對它進行過校勘,著名者如孫詒讓平津館叢書本(簡稱孫)、周叔迦牟子叢殘本(簡稱周)等;而其題名,諸人所記也不盡相同,如孫作‘牟子一捲一名理惑論 漢太尉牟融撰’,周作‘牟子理惑論一捲 漢 牟融撰’。其中,‘牟子’之稱,最早見於劉宋陸澄法論目錄(載齣三藏記集捲一二,題下有注‘一雲蒼梧太守牟子博傳’);齣三藏記集捲一二弘明集目錄中,則作‘牟子理惑’,此蓋閤作者與書名爲一也。隋書經籍誌作:‘牟子二捲,後漢太尉牟融撰。’舊唐書經籍誌作:‘牟子二捲,牟融撰。’新唐書藝文誌曰:‘牟子二捲,牟融。’是書分捲,除前述一捲、二捲本外,尚有三捲本之說,唐釋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捲五即曰:‘後漢靈帝崩後,獻帝時有牟子深信佛宗,譏斥莊、老,著論三捲,三十七篇。’而有關本書真僞、撰齣年代等問題,中外學者爭論極其熱烈,具體可參周叔迦輯撰、周紹良新編牟子叢殘新編,張漫濤主編四十二章經與牟子理惑論考辨(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一冊)、牧田諦亮主編弘明集研究等。又,本篇還收入佛祖歷代通載捲五、隆興編年通論捲一等,但內容上稍有刪改。
〔二〕 靈帝:即東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宏(一五六—一八九),其事詳後漢書本紀。
〔三〕 交州:原爲交趾(阯),東漢建安八年(二○三)改爲交州。治所在廣信(今廣西梧州),後遷至番禺(今屬廣東廣州),轄境相當今兩廣地區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
〔四〕 孟軻距楊硃、墨翟:事詳孟子滕文公下。
先是時,牟子將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一〕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時年方盛,誌精於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⑴不就。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緻敬荊州。牟子以爲榮爵易讓,使命難辭,遂嚴當行。會被州牧優文〔二〕,處士闢之,復稱疾不起。
【校記】
⑴ 遂:宮、資同底本,作‘還’,餘本作‘遂’,據改。
【箋注】
〔一〕 蒼梧:漢時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置,治所在廣信。
〔二〕 優文:褒獎召用文告之一。東晉葛洪抱樸子外篇捲三○鈞世:‘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
牧弟爲豫章太守〔一〕,爲中郎將笮融〔二〕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爲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纔〔三〕,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四〕,假塗於通路,何如?’牟子曰:‘被秣伏⑴櫪〔五〕,見遇日久,列士忘身,期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
【校記】
⑴ 伏:麗、徑、頻、大等同底本,作‘服’,此據北、清、陵、汪等改。
【箋注】
〔一〕 豫章太守:據陳垣、鬍適研究,指硃皓。皓被殺之事,詳見後漢書陶謙傳。
〔二〕 笮融:字偉明(?—一九五),東漢末年地方軍閥之一,其事詳後漢書陶謙傳、三國誌吳誌劉繇傳等。
〔三〕 專對纔:典齣論語子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四〕 零陵:漢代郡名,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分桂陽郡西部地區而置,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東漢遷至泉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桂陽:西漢郡名,漢高帝二年(公元前二○五,一說高帝五年)置,治所在今湖南郴州。三國時,孫皓又分其南部地區而立始興郡,轄境進一步縮小。
〔五〕 被秣伏櫪:比喻受恩於人。漢書捲七五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顏師古注:‘伏歷謂伏槽歷而秣之也。’
久之退念,以辯達之故,輒見使命。方世擾攘,非顯己之鞦也。乃歎曰:‘老子絶聖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乾其誌,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一〕,故可貴也。’於是銳誌於佛道〔二〕,兼研老子五韆文,含玄妙爲酒漿,玩五經爲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爲背五經而嚮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雲⑴。
【校記】
⑴ 本序文,餘嘉錫牟子理惑論檢討揭齣日本具平親王弘決外典鈔捲三注引之,其文曰:‘子鈔雲:牟子少玅修經傳,靡有不好。靈帝崩後,天下擾亂,將母避世在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後以玄默爲神,淡泊爲德,廓然靜思,萬物不乾其誌。’餘氏還指齣:此引牟子自序之文,‘後以玄默爲神’以下十四字今本無。
【箋注】
〔一〕 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典齣禮記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二〕 佛道:指佛之道,道爲菩提之意譯。法華經序品:‘我見彼土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或⑴問曰:佛從何齣生?寧有先祖及國邑不?皆何施行,狀何類乎?
牟子曰:富哉問也!請以不敏,略說其要:
蓋聞佛化之爲狀也,積纍道德〔一〕數韆億載,不可紀記。然臨得佛時,生於天竺,假形於白淨王〔二〕夫人。晝寢,夢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悅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從母右脇而生,墮地行七步,舉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三〕時天地大動,宮中皆明。其日,王傢青衣復産一兒,廄中白馬亦乳白駒。奴字車匿,馬曰犍陟⑵,王常使隨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丈六,體皆金色,頂有肉髻,頰車如師子,舌自覆麵,手把韆輻輪,頂光照萬裏。此略說其相⑶。
【校記】
⑴ 或:資、宮同,作‘惑’,據餘本改。
⑵ 犍:麗、頻、大作‘揵’,通。後同。
⑶ 本處問答:太平禦覽捲六五三有徵引,文字有所不同,比如‘如師子’後則作:‘皮不受塵水,手足皆鈎鎖,毛悉嚮上。’
【箋注】
〔一〕 道德:正法名爲道,得道而不失謂爲德。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平等清淨覺經捲三:‘敢昇入於泥洹,長與道德閤明。’
〔二〕 白淨王:即淨飯王,釋迦牟尼之生父。梵名s'uddhodana,音譯首圖馱那、輸頭檀那、閱頭檀、悅頭檀。事詳太子瑞應本起經捲上、佛本行集經捲五、衆許摩訶帝經捲二等。
〔三〕 ‘天上天下’句:類似說法佛典中常見,如異齣菩薩本起經捲一:‘天上天下,尊無過我者。’長阿含經捲一:‘天上天下,唯我爲尊。’
……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許多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它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尤其是在對一些罕見或散佚文獻的梳理和整閤上,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我個人認為,它最大的貢獻在於其“集校箋”的性質,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本,更是在文本的生成、流傳和演變過程中,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辨析。這種學術上的“刨根問底”,使得我們今天所讀到的內容,是在一個盡可能可靠和清晰的基礎上展開的。對於任何嚴肅的佛學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絕不應該缺席書架,它是檢驗、比對和深化研究的必備工具。它的存在,極大地提高瞭我們對古代經典的認知標準和研究深度,讓人深切感受到傳統學術的魅力和力量。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偏學術性的書籍多少有點畏懼,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深奧的佛學術語,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它采取瞭一種非常聰明的“階梯式”引導,從基礎的概念入手,循序漸進地深入到更復雜的思想體係中。那種行文的流暢感和邏輯的嚴密性,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瞭大量的專業知識,完全沒有生硬的說教感。我特彆喜歡它在梳理不同流派觀點時的那種平衡和中立,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展現齣各種學說之間的辯證關係。這對於建立一個全麵而客觀的佛學認知框架至關重要。讀完一段,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作者是如何將看似矛盾的觀點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這種智力上的享受,是其他很多讀物無法提供的。這本書仿佛是為每一個對佛法有好奇心,但又缺乏專業背景的讀者,搭建瞭一座堅實而美麗的橋梁。
評分這本新得手的書,光是捧在手裏的感覺就格外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帶著一種歲月的厚重感,即便隻是摸著書脊,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積澱。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從裝幀到排版,都透露著一股對經典的敬畏之心。那種細緻入微的校勘和注釋,簡直是為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古代典籍的讀者量身定做的。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些遙遠的智慧對話。尤其是在閱讀那些繁復的注解時,那些看似晦澀的古文一下子變得清晰明瞭,就像有一位博學的長者,耐心地為你點亮每一個疑惑的角落。這種閱讀體驗,遠比單純地瀏覽一本通俗讀物要來得紮實和充實,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浸潤。每次閤上書本,我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像是剛剛經曆瞭一場深刻的禪思,對世界的理解又多瞭一層維度。
評分從編輯和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設計也透露著一種對讀者體驗的尊重。雖然內容是嚴肅的,但排版的疏密得當,字體大小和行距都非常適宜長時間閱讀,減輕瞭視覺疲勞。尤其是那些需要重點標記的關鍵術語或引文,都被巧妙地區彆開來,既保證瞭文本的整體美觀,又不影響信息的獲取效率。這錶明編纂者在追求學術深度的同時,並沒有忽視閱讀的舒適度,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點。它讓我感覺,齣版方是真的用心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僅僅為瞭推齣一本應付瞭事的學術讀物。拿到手裏,就能體會到這份沉甸甸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匠心。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日常的生活反思中,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對那些古老智慧的闡釋,讓你自己去領悟其中的生活哲學。閱讀的過程,像是在一次次的“心性打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們不是被當作僵硬的教條擺在那裏,而是被還原到其産生的曆史語境和思想脈絡中去理解。這種理解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每次讀到那些精闢的論述,都會引發我對自己當前狀態的審視和反思。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哲學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深刻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人文經典,其影響遠遠超齣瞭書本的物理界限。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感覺很不錯,內容豐富,可讀性強,挺好的,支持!!
評分非常好的學術書,值得推薦!
評分和中華書局的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可以閤並,這個是精裝,那個是平裝。
評分終於等到可以收藏又是繁體而且還是求那的譯本。希望這套書趕緊齣版更多的典籍。
評分佛門典要,版本精良,印刷精美,繁體竪排,好書!
評分二、明理教明本跡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名為跡(釋本跡相)。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跡,豈顯諦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
評分內容經典,價格公道!
評分佛門典要,箋釋簡明,很好的書。物流也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