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明安,赵文娟,韩汉白,杨索 等 著,瞿明安,何明 编
图书标签:
  • 西部文化
  • 民族文化
  • 生态学
  • 文化地理
  • 中国西部
  • 民俗学
  • 生态人类学
  • 文化遗产
  • 区域研究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56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8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4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坚持民族学的广义文化概念,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构成要素划分为33个方面,相应形成了哲学卷、伦理卷、心理卷、宗教卷、政治卷、历史卷、古籍卷、法律卷、社会卷、妇女卷、婚姻家庭卷、游牧卷、农耕卷、建筑卷、交通卷、贸易卷、科技卷、生态卷、教育卷、饮食卷、服饰卷、体育卷、娱乐卷、旅游卷、节日卷、礼仪卷、禁忌卷、文学卷、艺术卷、影视卷、工艺美术卷、傩文化卷、吉祥物卷等33个分卷,几乎涵盖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一个宏大而多元的文化体系。除了从总体上将西部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化现象划分为以上不同的构成要素以外,各个分卷的专题民族文化志则更进一步地将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解。通过这种层层深人的描述和解析,使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鲜明特点得以充分地显现出来,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了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提供系统翔实的文本资料。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是“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丛书的分卷之一。

目录

导论
一、民族生态学:研究西部民族生态文化的学科
(一)民族生态学的起源
(二)狭义与广义上的民族生态学
二、西部生态环境:孕育西部民族生态文化的独特平台
(一)地貌特征明显
(二)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三、西部民族生态文化:适应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
(一)海洋渔业生计
(二)采集渔猎生计
(三)畜牧生计
(四)农耕生计

第一章 水文化
第一节 水观
一、水与创世神话
二、水崇拜
第二节 水与居住
一、水与民族的迁徙
二、水与聚落选址
三、水与民居建筑
第三节 水与生计
一、海洋与生计
二、水与稻作
三、荒漠之水“坎儿井”
第四节 水与民俗
一、水与人生礼仪
二、水与岁时节庆
三、水与宗教祭祀

第二章 山谷文化
第一节 山与山崇拜
一、雪山崇拜
二、山神崇拜
三、山崇拜的仪式
第二节 山谷民居
一、山谷聚落选址与布局
二、山谷环境与民居建筑
第三节 山谷生计
一、高寒山地的生计及其适应
二、热带亚热带山地的生计及其适应
三、干热河谷的生计变迁与生态灾变
第四节 高山峡谷中移动的文化
一、西南丝绸之路
二、茶马古道

第三章 植物文化
第一节 植物观
一、植物与族群起源的神话传说
二、植物图腾与崇拜
第二节 民间植物认知与分类
一、民间植物的命名
二、民间植物的分类等级
三、民间植物分类与科学分类的比较
第三节 象征植物
一、宗教植物
第二节 动物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一、虎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二、熊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三、鹿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四、狼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五、狗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六、牛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七、蛇(龙)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八、鸟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九、鱼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十、蛙图腾及其崇拜的多样性
十一、其他图腾动物及其崇拜

第四章 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崇拜
一、森林崇拜的多样性
二、森林崇拜的仪式
第二节 森林中的生计
一、森林中的林粮兼作
二、森林中的水稻种植
三、森林中的驯鹿养殖

第五章 草原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草原和草原文化
一、中国的草原
二、草原文化
三、中国草原文化的类型
第二节 草原民族的生计方式
一、草原民族的游牧
二、草原民族的狩猎
三、草原民族的种植业
第三节 草原民族的生态观
一、草原文化面l临的生态问题
二、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
三、草原文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

第六章 动物文化
第一节 动物与族群的起源
一、动物变人
二、人类始祖与动物婚配繁衍了人
三、蛋生人
第七章 采集渔猎文化
第一节 采集渔猎的生态适应
一、纯采集渔猎民族的生态适应
二、兼事采集渔猎民族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 采集
一、采集季节
二、采集工具及方法
三、采集种类的多样性
第三节 狩猎
一、狩猎季节与猎场
二、猎具
三、狩猎方法
四、狩猎组织与猎物的分配及利用
五、狩猎仪式与禁忌
第四节 捕鱼
一、捕鱼季节与渔场
二、渔具与捕鱼方法
三、鱼神等崇拜及仪式

第八章 传统生态知识的科学阐释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的自然生态观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观
二、自然生态观的生态学原理
第二节 哀牢山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的生态学意义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生存空间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高黎贡山僳僳族狩猎的生态知识
一、自然生态环境与万物有灵观
二、”围山“的生态学原理
三、”诱子使用禁忌“的生态学原理
第四节 藏族高山游牧的生态学原理
一、游牧与”中度干扰“假说
二、”以牲畜数量论贫富“所蕴含的生态学道理

第九章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的变迁与生态文化的丧失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环境退化
二、生态文化的丧失
第二节 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二、弘扬民族生态文化,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生命科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约35亿年前的海水中,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地球表面除了高山、丘陵和平原之外,71%为海洋所覆盖;在人体中,水的比重占。70%,大脑组织中水的比重达80%,而血液里水的比重则高达90%。无论是生命的孕育,还是生命的维系,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宇宙间形形色色的生命。
  水同样是农业的命脉和人类文明的摇篮。综观全球人类文明史,人类的祖先大多是在沿河地区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造就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则哺育了华夏文明。在西方,《圣经》开篇描绘了伊甸园中的一条河流,然后才出现始祖亚当和夏娃,之后又是诺亚方舟让其先祖在滔滔大水中绝处逢生。在我国,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古代先贤们很早就认识到水对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意义,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管子日:“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孔子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同:“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日:“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
  水是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的历史。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同时,西部12个省区市分布有49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各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一个民族的水文化通常包括这个民族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
  制度和对水资源的认识与信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技术、制度、信仰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其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是这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①。
  第一节 水观
  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西部各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和保护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水的独特认知和观念。一方面。水不仅造就了天地万物,而且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水患洪灾和因缺水引发的久旱干涸也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使人们面临饥荒和死亡。水带给人们的福泽和灾祸,使得人们对水既依赖又畏惧,往往借助神话传说来对水加以人格化和神灵化,同时通过各种崇拜仪式和宗教祭祀来寻求与自然的沟通,借以祈福纳吉、禳灾避祸。一、水与创世神话西部许多民族中都流传着关于水的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常常将天地万物、人类或族群的起源与水联系在一起。这类神话被称为水生型创世神话。这类神话包含了万物源于水、人祖生于水的古老信仰观念,既有原生形态,又有次生形态。
  (一)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
  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是指由水这种自然物质直接形成了天地、生成了人类,它是水生型创世神话最原始的形态。水有江、河、湖、海、井、泉、溪流等存在形式,亦有气、雾、云、雨、雪等变化形式,由此衍生出种类繁多、变化多端的神话群。原生态水生型创世神话较少见诸典籍,而多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活于民间。
  ……

前言/序言

  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西部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推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使其成为中国西部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国发[2000]33号《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规定,中国西部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统称为西部地区)。根据以上区域划分的原则,在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分布着49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回族、土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锡伯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拉枯族、阿昌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土家族、壮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2001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其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实际工作中比照有关政策措施予以照顾。
  西部大开发分别包括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方面,如何充分有效地认识和发掘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功能,使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从应用民族学的角度来看,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包括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出发对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方式、民族贸易、民族旅游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也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对民族政治、民族法律、民族道德、民族宗教、民族心理等社会结构及文化要素的调适、引导和传承,还有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出发对民族教育、民族科技、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古籍等传统知识及文化要素进行的传承、改造和创新。在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突出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与关注社会效益的保护传承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两者并重.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高度关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前所未有的宏伟规划.作为以民族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如何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就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部分民族学研究者就参与了由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随着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启动,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再一次站在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前沿阵地,除了直接参与西部各省区市政府部门有关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以外.为了正确认识把握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继承和弘扬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有不少学者撰写了一些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著作,在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在肯定以上事实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目前有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仍处于零散、单一、粗浅的初期阶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和雄厚的优势.远远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客观现实需要。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我们策划并组织全国的有关学者撰写了这套《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以便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优秀产品,同时也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献上一份厚礼。与国内其他同类的书籍相比。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 探寻生存智慧与文明的根脉 引言 中国西部,一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严峻而独特的自然环境相互塑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统。《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正是这样一部宏大叙事,它将目光聚焦于西部民族与自然环境的深刻互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解读各民族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如何适应、改造、利用自然,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表达乃至价值观念。本书不局限于单一民族或区域的碎片化考察,而是以中国西部广袤的地域为经,以多民族共存的文化生态为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生态文化画卷,深刻揭示了西部民族文化的独特根脉及其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传承与演变。 第一章:西部生态环境概览与民族分布 本章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宏观勾勒,包括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沙漠、草原等)、气候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等)、水系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详细介绍西部地区的主要民族及其地理分布,阐述特定自然环境如何成为塑造民族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例如,为何藏族主要聚居于青藏高原,蒙古族多游牧于广袤的草原,维吾尔族等民族则分布于绿洲地带。本章旨在为后续深入探讨民族文化与生态的互动奠定坚实的地理和人口学基础,强调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影响。 第二章:生存智慧与适应策略:衣食住行的生态逻辑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西部各民族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生存智慧。本章将重点考察这些智慧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要素上的体现。 衣——御寒保暖与遮阳防沙的智慧: 不同的气候带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文化。例如,高寒地区的藏族、羌族等,以厚重的藏袍、羊毛制品御寒;干旱、风沙地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则发展出轻便透气的长袍、头巾,既能防晒又能阻挡风沙。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服饰材料的选择(天然纤维、皮革等)、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生态知识。 食——就地取材与循环利用的生计之道: 食物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本章将考察西部各民族独特的食物来源和烹饪方式。在高寒地区,畜牧业是主体,奶制品、肉类构成主食,并发展出独特的发酵、风干等食物处理技术。在干旱绿洲,农业是关键,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谷子、瓜果),如何科学灌溉,成为生存的关键。本书还将关注各民族对野生植物、动物资源的利用,以及其食物系统中的循环利用观念,如废弃物的再利用,体现了朴素的生态伦理。 住——因地制宜的建筑艺术: 民族的居所是其与自然环境最直接的对话。本章将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建筑。例如,藏区的碉房、帐篷,其材料(石块、泥土、木材、毛毡)、结构、朝向都与当地的气候(抗风、保温、采光)密切相关。绿洲民族的土木建筑,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注重通风和隔热。游牧民族的帐篷,则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可迁移性,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本章将分析这些建筑设计中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和生态智慧。 行——交通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在崎岖的山地、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沙漠,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交通方式。骑乘牲畜(马、骆驼、牦牛)是主要的出行方式,本书将探讨这些牲畜的选育、训练以及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同时,也将考察历史上形成的独特商道、驿站系统,以及它们如何受制于地理环境,并影响了民族间的交流。 第三章:经济模式与生态关系:从采集到农牧的演变 本章将聚焦于西部民族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深刻联系,展现其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态适应性。 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 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民族的游牧经济,是典型的与广阔草原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经济模式。本书将深入分析其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策略,不同季节的牧场利用,对不同牲畜的分类饲养,以及这种模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将探讨游牧文化中对土地、水源的尊重和保护观念。 农耕经济与绿洲生态: 维吾尔族、回族等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民族,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本章将详细阐述其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渠道等)的构建与维护,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如何选择和改良农作物以适应干旱环境。绿洲农业的形成,也促使了其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农牧结合与山地经济: 汉族、羌族、土家族等部分民族,则发展了农牧结合的经济模式,尤其是在山地地区。本书将分析其梯田耕作、畜牧养殖与林业开发的相互配合,以及如何通过多样的经济活动来抵御单一经济模式的风险。 手工业与资源利用: 许多民族在特定生态环境下发展了特色手工业,如藏族的藏毯、金属制品,维吾尔族的丝绸、乐器,哈萨克族的毡房、皮毛加工等。本章将分析这些手工业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制作工艺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生态资源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章:宗教信仰与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宗教信仰往往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紧密相连,西部各民族的宗教传统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 萨满教与自然崇拜: 许多早期宗教信仰,如蒙古族、锡伯族等信仰的萨满教,具有强烈的自然崇拜特征。本章将探讨其对山川、河流、森林、动物的精灵崇拜,以及萨满祭司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作用。 藏传佛教与生态观念: 藏传佛教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宗教,其教义中蕴含着“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理念,这延伸至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保护。本书将考察藏传佛教寺院的生态实践,如寺院周边的植被保护、僧侣的环保教育,以及其对轮回观的理解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态度。 伊斯兰教与合理利用: 在维吾尔族等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强调“克里发”(代理人)的责任,即人类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有责任管理和保护自然。本章将分析伊斯兰教在指导农业灌溉、畜牧管理、资源利用方面的教义和实践。 其他民族宗教与习俗中的生态智慧: 本章还将涉及纳西族东巴教、白族三月街等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从中挖掘其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保护实践。 第五章:艺术表达与文化象征:人与自然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文化最直观的载体,西部各民族的艺术形式,无不深刻地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文学与口头传说的生态意象: 史诗、歌谣、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是西部民族记录历史、传递情感、表达对自然认知的重要方式。本章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出现的关于山脉、河流、日月星辰、动植物的描绘,以及这些意象如何寄托民族的情感,反映其对自然力的敬畏。 音乐舞蹈的生态韵律: 西部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往往模仿自然的声音和形态。例如,蒙古族的长调模仿草原辽阔,藏族的歌舞表现高原的雄浑,维吾尔族的舞姿展现绿洲的柔美。本章将分析音乐旋律、节奏、舞蹈动作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绘画雕塑的自然主题: 壁画、唐卡、雕塑等视觉艺术,也大量取材于自然。草原上的奔马、雪山上的雄鹰、绿洲中的瓜果、宗教题材中的自然意象,都成为艺术家们表现的对象。本章将解读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生态符号和文化寓意。 服饰图案与建筑装饰的生态纹样: 服饰上的花纹、建筑上的雕饰,常常取材于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这些纹样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民族对自然的理解和祈愿。 第六章:传统生态知识体系的传承与挑战 西部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TEK),这些知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动植物知识与医药应用: 各民族对当地动植物的识别、习性、药用价值具有深入的了解。本章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民族医药方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气候预测与农业实践: 许多民族拥有通过观察天象、动物行为来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传统方法。 水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 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保护是生存的关键,本书将考察其有效的传统管理模式。 当代挑战与传承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生态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本章将探讨现代化对西部民族生态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知识体系。 结论:生态文化视域下的西部未来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并非一部静态的文化记录,而是希望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生态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强调,西部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并从中汲取智慧。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护和传承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统,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的关键。本书旨在为学术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西部,去认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是沉静而深邃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读物那样追求耸人听闻的论断或快速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铺陈、考据和细致的描摹。我注意到其在叙事节奏上的克制,这可能部分归功于其“通志”的体例要求,即要求尽可能客观和详尽地记录事实。这种克制的笔调,反而让隐藏在数据和案例背后的文化张力更加凸显。例如,当它描述特定宗教仪式如何与自然节令紧密结合时,文字虽然平实,但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那种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敬畏感。它没有直接批判现代工业对传统生态的冲击,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的生存模式,巧妙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的口号式宣传更有力量。可以说,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可以供人驻足、观察和思考的“微缩生态系统”,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数据,更是活生生的人与土地的对话,这份对话的深度和复杂性,足以让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生态卷》这部著作,从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中,就能感受到编纂者们倾注的巨大心血。我特地去书店翻阅了一下,虽然没有深入阅读,但其展现出的宏大叙事结构和对西部民族文化生态的系统性梳理,已经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它似乎试图穷尽所有与西部民族及其生存环境相关的因子,从地理地貌、气候特征,到物种分布、传统知识体系,再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都有所涉猎。这种全面的覆盖,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档案。读者在翻阅时,可以清晰地看到,西部地区的每一项生态实践,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区域的游牧民族如何根据草场变化调整迁徙路线的描述,就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他们世代累积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是现代科学仍在不断探索和验证的宝贵财富。这种对“整体性”的强调,使得这部书超越了单纯的生态学或人类学范畴,成为了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对于任何想要真正了解中国西部复杂人文地理背景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视野是宏大且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它避免了将西部民族文化“景观化”或“扁平化”的倾向。很多关于边疆民族的记录,容易陷入一种猎奇或者只关注服饰仪轨的浅层描述,但从我粗略翻阅的印象来看,《生态卷》显然是想做一次“自下而上”的文化重构。它将生态环境视为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化体系的根本动力。例如,书中对不同河流流域的居民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差异化策略的对比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了生存压力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伦理规范。这种将自然哲学融入社会制度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它提醒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艺术、法律或信仰,必须首先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脾气秉性。这种深层的关联性挖掘,让这本书的论述具有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普遍意义,它告诉我们,文化生态的平衡,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密码。

评分

读完序言和目录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即这本书如何处理“变迁”这一核心议题。一个“通志”往往给人留下“静态记录”的印象,但西部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是在剧烈运动中的。我期望书中不仅有对传统和谐状态的描绘,更有对近代以来,特别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民族文化如何进行抵抗、适应或妥协的深刻探讨。例如,传统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化转型的阵痛,或者传统草药知识体系在现代医疗冲击下的存续困境,这些都是极具张力的主题。如果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不抱残守缺,也不盲目乐观的姿态,来审视这些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态剧场”,那么它的价值将不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层面,而会上升到对当代中国西部发展路径的反思层面。这种对复杂现实的诚实书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作品所应有的担当。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来看,这部书无疑是出版界的精品,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尊重。虽然我没有细读章节内容,但快速浏览时,那清晰的层级结构和大量插图(或图表)的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得即便是涉及复杂生态学概念或民族学分类的内容,也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和消化。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非常重视原始资料的引用和地理信息的精确性,这从侧面反映了背后调研工作的艰巨性。我注意到某些页面的配图质量非常高,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性照片,更像是带有强烈观察者视角的艺术作品,将人与环境的互动凝固在了永恒的瞬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说明了编纂团队追求的不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是一种对所记录对象的审美上的尊重。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这些详实的图表和严谨的图注,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可以极大地降低后续研究的门槛,让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坚实的平台上继续深挖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