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名录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发布
2.收录598家智库,均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各级各类智库的代表与品牌
3.一部工具书,可供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媒体部门参考使用
“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 简称CTTI)是“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共同开发的大型在线智库信息系统,集成了智库搜索引擎、智库数据管理和智库在线评价三大功能。系统研发前后耗时三年,CTTI第二版在2017年12月更新上线。CTTI收录了598家智库,其中包含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5,还包含具有智库功能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十家,以及各省市认定的重点智库等。CTTI来源智库遴选过程征求了各省市智库主管部门和重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意见,还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因此,被收录的598家智库都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各级各类智库的代表与品牌。《中国智库索引》把CTTI来源智库的基本信息重新审核汇编,简洁准确地描绘了我国智库的总体面貌。本书是一部的全国性智库总目,可以作为工具书供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媒体部门参考使用。
李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持开发了中国第1个聚合智库搜索、智库数据管理和智库评价功能三位一体的“中国智库索引”系统(CTTI)。 “中国智库治理论坛”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智库理论与实践》等媒体和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出版专著和译著7部,是我国智库研究和学术评价领域的知名专家。
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光明日报社理论部《智库》周刊主编。曾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全国及省部级奖励,撰写出版《核心价值观七日谈》等理论专著。致力于智库建设与媒体传播研究,主持创立并具体负责“光明智库”“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日报《智库》周刊工作,写作、编发大量智库研究文章,带领团队研创《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等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中国智库年度发展状况与建设路径研究”,组织开展“中国智库年度影响力‘十大’评选”等活动。
丁炫凯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博士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智库索引(CTTI)系统开发组核心成员。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江苏省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等多项课题。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部智库丛书译著翻译工作。
(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标注双星“★★”;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标注单星“★”)
一、党政部门智库001
二、社科院智库069
三、党校行政学院智库127
四、高校智库183
五、军队智库579
六、科研院所智库587
七、企业智库627
九、媒体智库691
索引(按拼音)711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中国决策生态的独特“显微镜”。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执着于探索“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将如何演变”。我非常欣赏其中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智库模式冲击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极具前瞻性,预测了未来几年内行业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化,甚至提出了应对的策略预案。作者的表达风格在这里变得更加凝练和充满力量,语句短促有力,如同精密的算法指令,直击核心问题。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恰好呼应了其讨论主题的紧迫性和变革性。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影响体系运作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之作。它提供的信息密度极高,我建议读者最好准备好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细读,因为它很少提供可以轻易跳过的“水文”,每一页都承载着作者多年研究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完成了一次深度的思维训练”。
评分读完第一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概念界定上的那种“庖丁解牛”般的功力。很多关于“智库”的讨论往往停留在泛泛的比较层面,但这本著作却致力于对“中国特色”进行精准画像。它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型,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体制内和体制外智库的差异化生存逻辑和互动机制。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智库的转化率”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种近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口吻,描述了不同类型智库的政策影响力是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实现溢出的。那种对灰色地带的精准把握,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察角度之刁钻和研究之扎实。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不像某些官方文件那样晦涩难懂,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又加入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评论,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位资深行业老兵在娓娓道来他的行业秘籍。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关于国家治理效能的谜团,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太快消耗掉这些宝贵的智识。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度让我有些胆怯,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作者在梳理发展脉络时,采用了清晰的时间轴和关键人物访谈的穿插手法,让原本干巴巴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智库人才画像”的描绘,没有流于表面的精英崇拜,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高知群体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独特压力和身份认同的挣扎。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温度大大提升。语言的细腻之处在于,它能够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来描述严肃的体制运作,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的割裂感。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会想象作者当时伏案疾书的情景,那种对求真务实的执着,透过字里行间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智库”的书,更像是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的编年史,充满了张力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切换非常灵活,这一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智库”作用的理解边界。我原以为它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或地缘政治,但作者巧妙地将笔触延伸到了社会治理和公共卫生等微观领域。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同智库提供的决策支持方案的优劣,这种具体到地方层面的案例分析,让原本宏大的主题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作者在选取案例时,不仅关注了“成功”的范例,更敢于剖析那些“失败”的智库干预,这种平衡和批判性的姿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文字表达上,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排比和对仗的长句来构建严密的论证链条,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韵律感和无可辩驳的力量。这使得即便是探讨复杂的政策模型,也显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仿佛每个观点都有坚实的基石在支撑。我甚至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反直觉的结论,然后回翻前面的论述来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在学术著作中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看就知道是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本来对“智库”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翻开这本书后,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严谨和专业性,立刻把我拉进了这个领域。首先,它不是那种堆砌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国内外顶尖智库运作模式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简直像是带我进行了一次幕后考察。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议题智库报告的生成流程进行了近乎于“流水线式”的剖析,从信息采集、专家研讨到最终报告的定稿,每一步骤的风险控制和质量把关都写得非常透彻。这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性,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到智库研究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反而像是一部行业深度调查报告,让人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感到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光是目录部分的架构设计,就足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逻辑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