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载了爱因斯坦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书中所收录的爱因斯坦的大多数信件尚属首次公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译者简介: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前主编。著作有《科学的革命》、《理性的沉思》、《理性的光华》、《彭加勒》、《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马赫》、《伟大心智的漫游》、《人类精神的又一峰巅》、《爱因斯坦》、《皮尔逊》、《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的历史和哲学》等。译著有(英、日、俄)《列宁与科学革命》、《科学的价值》、《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讲座》、《巨人箴言录:爱因斯坦论和平》、《最后的沉思》、《科学的智慧》、《科学的规范》、《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认识与谬误》、《自然哲学概论》、《科学与方法》、《科学与假设》、《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霍金与上帝的心智》等。主编有《思想领域中*高的音乐神韵》、《三原色丛书》、《哲人科学家丛书》、《科学思想文库》、《科学*星--世界著名科学家评传》、《中国科学哲学论丛》、《科学方法丛书》、《中学生科学素养丛书》、《科学文化随笔丛书》等。另外,在海内外50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目录
引言 ……………………………………………………………… 奥托·内森1
序言 ……………………………………………………………伯特兰·罗素11
第1章 战争的现实(1914~1918)……………………………………………14
第2章 德国革命:希望和幻灭(1919~1923)………………………………53
第3章 国际合作和国际联盟(1922~1927)…………………………………98
第4章 反对战争(I)(1928~1931)…………………………………………141
第5章 反对战争(Ⅱ)(1931~1932) ………………………………………196
第6章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前夜(1932~1933) …………………………251
第7章 纳粹主义的出现和倡导备战——离开欧洲(1933)…………………318
第8章 到达美国重新武装和集体安全(1933~1939) ……………………360
第9章 原子时代的开始(1939~1940) ……………………………………418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451
第11章 原子武器的威胁(1945)……………………………………………487
第12章 战斗精神(1946)……………………………………………………532
第13章 对超国家组织的需要(1947)………………………………………574
第14章 为人类继续生存而斗争(1948)……………………………………649
第15章 全面裁军抑或一无所有(1949~1950) ……………………………………718
第16章 为思想自由而战(1951~1952) …………………………………………762
第17章 生命的黄昏(1953~1954) ………………………………………………809
第18章 全球毁灭的威胁(1955) …………………………………………………863
索引………………………………………………………………………………902
附录 简论爱因斯坦的社会哲学 …………………………………………………939
译者后记 …………………………………………………………………………955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探讨,落脚于个体生命的体验之中。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将那些复杂的思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描写了在面对巨大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时,个体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敬畏与谦卑。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简直令人动容。它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人生中那些感到无力和迷茫的瞬间,然后作者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你明白,或许这种“无力感”本身就是通往更深理解的必经之路。语言风格上,它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并非来自于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源于作者对世界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坦诚。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也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枝末节,都多了一层哲学的滤镜,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张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强大且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初读之下略显松散,但细品之下却发现暗藏玄机,如同星辰的随机分布,实则遵循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引力法则。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命题展开的螺旋上升的回旋曲。我感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克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密计算,既保证了语言的优美流畅,又不失其所承载的思想重量。尤其是一些关于“尺度”的描述,从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一下子跳跃到宇宙尺度的浩瀚与孤独,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感官。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那是一种对人类有限认知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在认识到局限之后,依然选择勇敢前行的勇气。书中有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智者在壁炉边低语,不急不躁,每一个停顿都恰到好处地留给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前文的意蕴。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迫使你超越表象,去追问那些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会是“澄澈”。它像是经过了一场大雨洗礼后的世界,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见,同时也暴露了其下潜藏的复杂纹理。作者的逻辑线条极为清晰,即使在探讨最跳跃、最发散的议题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有一条坚实的论证主线在牵引着读者前行。我尤其欣赏其叙事中的“留白”艺术,作者并不急于填满所有的空白,而是有意识地将一些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去完成最后的拼图。这种互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鼓励了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接受。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表面热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发掘出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映照出不同的自我和世界图景。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中透着深邃的色调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某种沉甸甸的思考,一种超越日常喧嚣的智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毕竟“爱因斯坦”这三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学术光环,让人望而生畏。然而,翻开扉页后,那种感觉慢慢消散了。它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充斥着复杂的公式或者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宏大场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将它们精心雕琢成一个个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感受的片段。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想象力与现实边界”的探讨,那种将物理学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我们这个不断在进步与迷惘中徘徊的文明。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书,更像是一次引导我们进行深刻自我对话的精神漫游。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那么几秒钟,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脑海中回响着某些尚未完全消化的思想碎片,迫使你去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既有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静心沉思的场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非轻松的消遣。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或者至少愿意停下来,主动去查阅和理解一些涉及跨学科的概念。这并非坏事,反而是它高明之处——它拒绝迎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坚持以一种完整、饱满的姿态呈现其思想体系。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古典哲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他能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深刻思考,往往是永恒的,它只是换了一副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表达方式而已。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联想和疑问,这本书的每一个论点都像是一枚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它强迫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接受一种多角度、非二元对立的复杂世界观。对于那些寻求真正思维刺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知识盛宴,但准备好迎接这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是必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