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论和平

爱因斯坦论和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O.内森(美)H.诺登 编,李醒民 译
图书标签:
  • 爱因斯坦
  • 和平
  • 二战
  • 核武器
  • 科学伦理
  • 社会责任
  • 政治哲学
  • 历史
  • 传记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2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9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记载了爱因斯坦在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书中所收录的爱因斯坦的大多数信件尚属首次公开。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译者简介: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前主编。著作有《科学的革命》、《理性的沉思》、《理性的光华》、《彭加勒》、《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马赫》、《伟大心智的漫游》、《人类精神的又一峰巅》、《爱因斯坦》、《皮尔逊》、《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国现代科学思潮》、《科学的历史和哲学》等。译著有(英、日、俄)《列宁与科学革命》、《科学的价值》、《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讲座》、《巨人箴言录:爱因斯坦论和平》、《最后的沉思》、《科学的智慧》、《科学的规范》、《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认识与谬误》、《自然哲学概论》、《科学与方法》、《科学与假设》、《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霍金与上帝的心智》等。主编有《思想领域中*高的音乐神韵》、《三原色丛书》、《哲人科学家丛书》、《科学思想文库》、《科学*星--世界著名科学家评传》、《中国科学哲学论丛》、《科学方法丛书》、《中学生科学素养丛书》、《科学文化随笔丛书》等。另外,在海内外50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目录

目录
引言 ……………………………………………………………… 奥托·内森1
序言 ……………………………………………………………伯特兰·罗素11
第1章 战争的现实(1914~1918)……………………………………………14
第2章 德国革命:希望和幻灭(1919~1923)………………………………53
第3章 国际合作和国际联盟(1922~1927)…………………………………98
第4章 反对战争(I)(1928~1931)…………………………………………141
第5章 反对战争(Ⅱ)(1931~1932) ………………………………………196
第6章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前夜(1932~1933) …………………………251
第7章 纳粹主义的出现和倡导备战——离开欧洲(1933)…………………318
第8章 到达美国重新武装和集体安全(1933~1939) ……………………360
第9章 原子时代的开始(1939~1940) ……………………………………418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451
第11章 原子武器的威胁(1945)……………………………………………487
第12章 战斗精神(1946)……………………………………………………532
第13章 对超国家组织的需要(1947)………………………………………574
第14章 为人类继续生存而斗争(1948)……………………………………649

第15章 全面裁军抑或一无所有(1949~1950) ……………………………………718

第16章 为思想自由而战(1951~1952) …………………………………………762

第17章 生命的黄昏(1953~1954) ………………………………………………809

第18章 全球毁灭的威胁(1955) …………………………………………………863

索引………………………………………………………………………………902

附录 简论爱因斯坦的社会哲学 …………………………………………………939

译者后记 …………………………………………………………………………955



《爱因斯坦论和平》是一本探讨和平思想的著作,其中收录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关于和平、战争、国际关系以及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等一系列深刻论述。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对和平问题的零散看法,而是通过精心的梳理和编排,勾勒出爱因斯坦在和平领域思想的演进脉络与核心关切。 全书以爱因斯坦亲笔撰写的文章、演讲稿、书信以及接受采访时的谈话记录等为主要素材,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如何将他对宇宙秩序的洞察力,延伸至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思考,并对当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战争表达出深切的忧虑与期盼。书中涉及的主题广泛,既有对战争根源的哲学性剖析,也有对实现持久和平的具体路径的构想。 在开篇部分,爱因斯坦往往会追溯历史,探讨人类社会为何屡次陷入战争的泥潭。他认为,并非是人类的本性驱动着战争,而是社会结构、经济利益的冲突、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的扭曲,共同孕育了战争的土壤。他批判了那种将战争视为解决争端“不可避免”的宿命论观点,强调战争的发生并非天意,而是人类自身选择的结果。他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双刃剑效应,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被用于毁灭性的目的,这无疑是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巨擘,对其所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一种深刻反思。 书中,爱因斯坦对民族主义的警惕尤为突出。他认为,过度的民族主义不仅会制造国家间的隔阂与敌意,更可能将整个民族卷入不必要的冲突之中。他旗帜鲜明地倡导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世界公民”意识,呼吁人们认识到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并将此作为构建和平的重要基石。他深刻地指出,当国家利益凌驾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时,和平的可能性便会大打折扣。因此,他积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能够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国际组织,并对国际联盟等机构的潜力与局限性进行了审慎的评估。 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集中展现了爱因斯坦对核武器出现后世界格局的看法。作为原子弹的发明者之一,他对核武器的出现带来的巨大威胁有着切肤之痛。他深切地担忧,一旦核武器被滥用,将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因此,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坚定的反核倡导者之一,不遗余力地呼吁各国放弃核武器竞赛,并推动建立有效的国际核管制机制。他对国际社会在核裁军问题上的犹豫与迟疑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但也从未放弃对和平解决核问题的希望。 爱因斯坦在书中也对和平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强调了教育在培养和平意识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普及科学理性、倡导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根源。他提倡通过对话、协商和相互理解来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他还关注社会公正问题,认为贫困、压迫和不平等是滋生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追求社会公正也是实现持久和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书中,爱因斯坦也分享了自己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考。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下的自由。而科学家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追求科学真理,更要思考其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积极参与到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和平的进程中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 此外,《爱因斯坦论和平》还收录了他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论。这些评论,虽然带有其时代的印记,但其对和平的洞察和对人性的理解,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批判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危险,对民主制度的价值表示肯定,同时也对其局限性提出了中肯的批评。 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而深刻,充满了智慧的光芒。爱因斯坦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也有微观的人文关怀。他善于运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通俗易懂,使其论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阅读本书,不仅能深入了解爱因斯坦在和平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更能从中汲取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宝贵智慧。 《爱因斯坦论和平》所呈现的,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理性、勇气和责任感。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如超越民族主义、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教育、追求社会公正等,即便在当下,也依然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指导原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和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理性、关于人类如何才能避免自我毁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探讨。它提醒着我们,和平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在思想观念中,在行动实践中,不断去追求、去捍卫的现实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探讨,落脚于个体生命的体验之中。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将那些复杂的思想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描写了在面对巨大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时,个体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敬畏与谦卑。那种细腻的情感刻画,简直令人动容。它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人生中那些感到无力和迷茫的瞬间,然后作者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让你明白,或许这种“无力感”本身就是通往更深理解的必经之路。语言风格上,它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并非来自于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源于作者对世界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坦诚。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也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枝末节,都多了一层哲学的滤镜,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看来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张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强大且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初读之下略显松散,但细品之下却发现暗藏玄机,如同星辰的随机分布,实则遵循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引力法则。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命题展开的螺旋上升的回旋曲。我感觉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克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密计算,既保证了语言的优美流畅,又不失其所承载的思想重量。尤其是一些关于“尺度”的描述,从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一下子跳跃到宇宙尺度的浩瀚与孤独,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感官。我从中读出了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那是一种对人类有限认知局限性的清醒认识,以及在认识到局限之后,依然选择勇敢前行的勇气。书中有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智者在壁炉边低语,不急不躁,每一个停顿都恰到好处地留给读者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前文的意蕴。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迫使你超越表象,去追问那些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会是“澄澈”。它像是经过了一场大雨洗礼后的世界,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见,同时也暴露了其下潜藏的复杂纹理。作者的逻辑线条极为清晰,即使在探讨最跳跃、最发散的议题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有一条坚实的论证主线在牵引着读者前行。我尤其欣赏其叙事中的“留白”艺术,作者并不急于填满所有的空白,而是有意识地将一些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去完成最后的拼图。这种互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鼓励了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接受。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表面热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发掘出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映照出不同的自我和世界图景。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中透着深邃的色调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某种沉甸甸的思考,一种超越日常喧嚣的智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毕竟“爱因斯坦”这三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学术光环,让人望而生畏。然而,翻开扉页后,那种感觉慢慢消散了。它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充斥着复杂的公式或者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宏大场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将它们精心雕琢成一个个可以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感受的片段。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想象力与现实边界”的探讨,那种将物理学的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我们这个不断在进步与迷惘中徘徊的文明。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书,更像是一次引导我们进行深刻自我对话的精神漫游。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那么几秒钟,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脑海中回响着某些尚未完全消化的思想碎片,迫使你去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既有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静心沉思的场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非轻松的消遣。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或者至少愿意停下来,主动去查阅和理解一些涉及跨学科的概念。这并非坏事,反而是它高明之处——它拒绝迎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坚持以一种完整、饱满的姿态呈现其思想体系。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古典哲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他能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深刻思考,往往是永恒的,它只是换了一副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表达方式而已。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联想和疑问,这本书的每一个论点都像是一枚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它强迫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接受一种多角度、非二元对立的复杂世界观。对于那些寻求真正思维刺激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知识盛宴,但准备好迎接这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是必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