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学术集刊。
《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辑)》主要内容包括特稿,争鸣,方法研究与应用,章黄之学研究,语法研究,词义考释与词汇研究,汉字考释与汉字学研究,方言研究,新书及新兴交叉学科介绍,其他。
特稿
梵汉对音学科述略
——纪念俞敏老师一百周年诞辰
寻求汉语言文字和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发展之路
——何九盈教授最新语言学研究述评
争鸣
“后置”说是人为虚构
“高三尺”及其相关问题再讨论
——兼论汉语词类问题
也谈“二名不偏讳”
方法研究与应用
模糊词语的模糊释义法研究
——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
从确定的词义看变文中声、韵的特殊假借现象
——以义正音方法在中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释义因子研究
段玉裁增加反切“当(据某书)某某切”学理分析
——以《说文解字注》第七、八篇25例为对象
章黄之学研究
《说文段注小笺》研究
章太炎早期的语言文字实践与理论
——以《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为中心
论黄侃手批《说文解字》未用“同”批录及未录的《文始》“变易”
——以《文始》“歌泰寒”类的考察为基点
语法研究
汉语和英语动词的宾语省略比较
转折连词“但是”的语法化
谈“着”语体、文体功能的语法机制
论程度副词修饰黏动短语“显得+X”
“极小量+也/都+VP”否定构式辨析
词义考释与词汇研究
禅籍“漏逗”考论
“不重伤”解
从《墨子》“选、择、选择”用法看“选择”成词
“改邪归正”的源流与变体
“生从雨”考释
汉字考释与汉字学研究
汉字构形与汉字书写的非同步发展
敦煌马圈湾汉简简化字及其汉字学价值考
从古文字构形看汉语的语法信息
日本回归医籍《济世碎金方》俗字考释
试论“东”“叔”“菽”到“豆”的历时演替
《龙龛手镜》疑难字形音义札考四则
方言研究
广州话两百年来的语音变化节点
新书及新兴交叉学科介绍
生物语言学研究新进展
——《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评介
其他
《大唐西域记校注》订补
《励耘语言学刊》征稿启事
翻开这本刊物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这种气息并非令人望而却步的傲慢,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光芒。我得承认,我不是科班出身,对某些深奥的句法结构或语义理论只能勉强理解皮毛,但《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辑)》的编者们显然考虑到了读者的多样性。刊物中收录的一些关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文章,简直是写给人话的。它们不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而是紧密围绕着社会变迁、代际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我记得有一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化路径的文章,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没有简单地批判“不规范”,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新词汇背后的社会心理需求和传播机制,让我对日常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对“活的语言”的关注,而非仅仅对“规范的语言”的固守,是它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每篇文章后的参考文献列表都详实可靠,体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负责任的研究态度,这让读者在跟随他们的思路时,心里踏实得很,知道自己走在一条有坚实基础的道路上。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学术刊物的“制作工艺”发表评论,但这本《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辑)》在细节上的用心,确实值得称赞。无论是对引文格式的规范化处理,还是对插图、表格的清晰度保证,都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素养。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我留意到,其中涉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记录的几篇文章,其背后付出的田野工作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些研究不是坐在电脑前构思出来的,而是真正深入到偏远地区,与当地社群建立了信任关系后才获得的珍贵语料。这种对基础研究的坚守,对鲜活语言生命的尊重,是当下许多追求快速发表的学术圈子所欠缺的。阅读这些报道,不仅让我获得了语言学知识,更被那种沉甸甸的学术责任感所感染。它让人明白,语言学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工作。这使得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交流范畴,具备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语言学这个领域,有些专著读起来简直是啃石头,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励耘语言学刊(2017年第2辑)》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组织的学术盛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既有传统功底的扎实体现,又不乏新锐观点的碰撞与火花。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努力拓宽了研究的边界。比如,其中一篇关于认知语言学在方言研究中应用的探讨,简直是茅塞顿开。它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推演上,而是深入到具体的语料分析中,展示了如何用现代的理论工具去剖析那些看似寻常的语言现象,让老一辈学者引以为傲的“田野调查”成果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即便是初涉语言学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真知,而不是被一堆晦涩的术语团团围住。它的排版和装帧也相当考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学术刊物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当代语言学研究前沿的窗户。
评分这本集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片经过精心规划的学术花园。它并非杂乱无章地堆砌各种主题,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脉络和话题的呼应。我发现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们,虽然研究对象千差万别,但他们似乎都在围绕一个核心议题进行对话,那就是——“语言的边界在哪里?”有一篇关于口语语篇分析的文章,其细致程度令人发指,它记录了对话中的停顿、语气、甚至肢体语言对意义的贡献,将“交际”这个模糊的概念量化和可视化。与之相对照的,是另一篇关于形式语义学的文章,它则试图用最精确的逻辑符号去捕捉意义的微小差别。这两者看似南辕北辙,但阅读完后会发现,它们其实在用不同的工具,试图回答同一个终极问题。这种跨越理论深度的对话,让整本刊物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它鼓励读者不要局限于某一派别,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吸收不同视角下的真知灼见。
评分老实讲,我对这本刊物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励耘”这个品牌的信赖,毕竟这是一个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口皆碑的平台。然而,这次的第二辑,依旧没有让人失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语言类型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几篇重量级稿件。这些传统领域的内容,往往最容易沦为“炒冷饭”,但这里的几位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引入了新的数据源和更精密的统计方法,对一些经典的语言谱系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论证。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过去阅读过的相关资料,发现许多原本模糊的认知点,在这几篇文章的阐释下,变得清晰、逻辑严密。这种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再构建的体验,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提供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精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你的学术视野会被切实地拓宽,对语言的古老根源和多样性会产生新的敬畏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