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国内商业 1
第一章清以前商业的三次大发展 3
一、商业的产生 3
二、秦汉时商业的崛起 4
三、唐代商业的勃兴 6
四、宋、明时期商业的繁荣 8
五、“抑商”问题 10
第二章清代商业政策与制度措施 14
一、商业政策 14
(一)“恤商” 14
(二)措施 16
二、牙行组织 20
(一)牙行的作用 20
(二)对牙行的管理 22
三、钱币制度 24
(一)钱币的演变 24
(二)银与钱的比价 26
(三)当铺与票庄 27
第三章市场价格与税制 29
一、市场价格 29
(一)一般物价 29
(二)对米粮价格的控制 34
二、税制 39
(一)榷关的建立和弊端 39
(二)税收办法 41
(三)盈余银 44
第四章商人 48
一、关于商人 48
(一)商人 48
(二)地区商人出现的原因 50
(三)商人的地位 53
(四)商人会馆 58
二、商业道德和行商经验 61
(一)两种不同的商业道德观 61
(二)商人的经验 64
第五章商品流通的扩大及其条件 67
一、商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67
二、小商品生产的兴旺 71
三、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大 73
四、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 74
第六章城市商业示例 78
一、北京市场的繁荣 78
二、承德商业兴起的原因 82
三、临清与济宁的商业发展 83
四、繁华的苏州 85
五、“四聚”之一的汉口 89
六、佛山市场的兴盛 93
七、其他城市商业简述 97
第七章沿海城市在贸易中的作用 100
一、沿海贸易 100
二、沿海城市在贸易中的作用 107
(一)广州 107
(二)厦门 111
(三)上海 114
(四)宁波 116
(五)乍浦与澄海 119
(六)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 120
第八章村镇市场的发展 127
一、市镇贸易 127
二、集市贸易 130
(一)北集与南墟 130
(二)集与墟的经济作用 135
第九章内地与边疆的贸易 139
一、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关系 139
二、与蒙古地区的商业交往 143
三、与新疆等地区贸易的发展 146
(一)清政府对新疆贸易的措施 146
(二)贸易内容 149
四、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155
(一)清以前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155
(二)台湾的物产 156
(三)清代与台湾的贸易 158
五、商人与边陲驻军的贸易 164
第十章商业发展的水平 171
一、商人资本 171
(一)商人资本的扩大 171
(二)商人资本的积极作用 175
二、清代商业发展的水平 180
下编对外贸易 189
第十一章对外贸易政策 191
一、承袭“朝贡”制与支持民商出海贸易 191
(一)“朝贡”及“朝贡”贸易 191
(二)清以前对外贸易简述 193
(三)承袭“朝贡”贸易制 194
(四)支持民商出海贸易 195
二、禁海与迁海 196
(一)起因 196
(二)禁海与迁海及其作用 197
(三)禁海与迁海期间的对外贸易 200
三、开海 203
(一)开海前的形势 203
(二)慕天颜论开海 205
(三)开海 206
四、禁清商至南洋贸易 208
(一)禁南洋贸易的原因 208
(二)蓝鼎元论解除南洋贸易之禁 210
五、“防夷”举措 212
(一)外人挑衅与一口通商 212
(二)五项“防夷”措施 216
(三)清廷对英国使团的严正立场 218
(四)鸦片输入、白银外流与“防夷”条例 221
六、对外政策并非闭关锁国 227
第十二章对外贸易制度 231
一、海关概况 231
(一)海关 231
(二)关税 240
二、管理办法 248
(一)对进出口商船的规定 248
(二)对人民出海的限制 250
(三)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和鼓励 252
三、洋行 257
(一)洋行与“夷欠” 257
(二)各级官吏对洋商的盘剥 261
四、对外贸易中的积弊 263
第十三章与亚洲国家贸易示例 269
一、与朝鲜贸易 269
(一)概况 269
(二)使节在京交易简述 271
(三)边境贸易 276
二、对日本贸易 277
(一)对日贸易的目的和日本采取的对策 277
(二)贸易概述 284
(三)中日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290
三、对安南贸易 293
四、与暹罗贸易 296
五、与缅甸、柬埔寨、吕宋等国的贸易 299
第十四章与欧美国家贸易示例 302
一、对荷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贸易简况 302
二、对英贸易 304
三、对法、美贸易 311
四、对俄贸易 316
(一)贸易交往经过 316
(二)恰克图贸易 318
五、大事年表 321
第十五章对外通商史料选录 324
一、慕天颜:请开海禁疏 324
二、施琅:论开海禁疏 325
三、陆茅:通商宜防倭患议 326
四、蓝鼎元:论南洋事宣书 327
五、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致英吉利国王书 329
六、嘉庆十三年(1808)两广总督吴熊光等奏“英吉利国夷兵擅入澳门”折 331
七、道光年间议鸦片烟禁 331
八、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 332
再版后记 335
我个人对书中对“商业伦理”与“公共事业”之间张力的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没有将清代的商人简单地描绘成贪婪的逐利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如何通过捐助地方工程、兴办义学、甚至在赈灾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过程,来构建自身的社会合法性。这种“义利合一”的叙事逻辑,是理解清代社会结构的关键。书中通过对具体商帮设立的会馆、公所的规章制度的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外地保护自身利益,同时又承担起准政府职能,平衡着经济诉求与社会责任。这种对商业精英道德实践的细致梳理,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中资本与道德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分析,触及了商业行为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和社会义务,使人对那个时代商人的复杂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商业脉络的奇妙之门。我原本对清代的经济活动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模糊印象,但读了这部著作后,那些具体的交易场景、行会运作的繁复细节、以及不同地域商帮之间的微妙竞争与合作,都变得栩栩如生。作者对徽商、晋商这些大商帮兴衰的剖析尤为精到,并非简单地罗列财富多寡,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在士绅阶层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在国家政策变动下的策略调整。特别是书中对白银货币化进程中,各地钱庄和票号如何扮演起现代银行雏形的角色,那种金融创新的艰难与成果,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且细致地勾勒出商业活动对社会结构、乃至文化风气的影响。比如,书中对特定商品如茶叶、丝绸的贸易路线和海外影响的描绘,展现出中国商业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与困境,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极为扎实的经济基础视角。这本书的史料运用极其扎实,细节的堆砌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可信的历史场景,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商业脉搏。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对“地方性知识”与“国家权力”交互作用的实地考察。作者并未将清代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市场,而是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东北边贸、以及闽粤沿海等不同区域商业特征的对比分析,突显了中国版图内商业运作的巨大差异性。比如,关于闽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书中对“船帮”内部的信用机制和风险共担方式的描述,与北方晋商内部的“合伙”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和宗族文化对商业制度设计的塑造作用。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讨了这些地方性的商业智慧和组织形式,是如何在面对西方工业化冲击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脆弱性。这本书成功地挑战了“一刀切”的宏大叙事,展示了商业史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地方性的细微差别和适应性策略。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厚重且富有挑战性的,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而非轻松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处理涉及商业税制、漕运政策以及地方性契约法的段落时,采用了近乎于法律条文的精确性,这使得我对清代中央集权下商业监管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那些期待快速了解“大商人如何发家致富”故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节奏略慢。然而,正是这种对制度细节的深入挖掘,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凸显出来。它清晰地展示了,清代的商业繁荣并非完全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是被一套极其庞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官僚体系所规制、渗透和塑造的。书中对不同时期法令对跨省贸易壁垒的增减分析,非常到位,让我清晰地看到商业活动是如何在“管制”与“突破管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指导我们如何拆解一个前现代商业帝国的运作机制,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耐心和对社会经济史的专业兴趣,但回报是关于国家治理与市场行为关系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非主流”商业领域的关注。我们通常在历史叙事中看到的都是显赫的茶庄、盐商,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依附于大商业体系的小手工业者、季节性劳工,以及服务于商业网络的中介群体。例如,书中对运河沿岸的船工社会结构、不同城镇中固定摊贩的行业规范的描述,非常细腻,几乎达到了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深度。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清代商业生态的认知,它不再是几个富豪的故事,而是一个由无数普通人生计编织成的复杂网络。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商业资本如何渗透到乡村经济,如何影响了普通家庭的性别分工和日常消费习惯。这种对底层商业生活的关怀,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也让历史的场景不再扁平,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多维度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