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业史

清代商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蕴静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商业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中国近代史
  • 明清史
  • 历史
  • 学术著作
  • 清代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4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国内商业和对外贸两编。上编着重论述清代商业政策、制度与措施;市场价格与税制;商人;商品流通;不同类型城市、地区市场的兴起、发展与作用;清代商业发展的水平。下编分别论述清代禁海、迁海、开海、一口通商政策的演变;对外贸易制度;清与亚洲、欧美各国的贸易。

作者简介

  郭蕴静,女,山东济宁人。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着有《清代经济史简编》、《明清商人社会》(合着)、《中日经济关系史》(合着)等。撰有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国内商业 1

第一章清以前商业的三次大发展 3

一、商业的产生 3

二、秦汉时商业的崛起 4

三、唐代商业的勃兴 6

四、宋、明时期商业的繁荣 8

五、“抑商”问题 10

第二章清代商业政策与制度措施 14

一、商业政策 14

(一)“恤商” 14

(二)措施 16

二、牙行组织 20

(一)牙行的作用 20

(二)对牙行的管理 22

三、钱币制度 24

(一)钱币的演变 24

(二)银与钱的比价 26

(三)当铺与票庄 27

第三章市场价格与税制 29

一、市场价格 29

(一)一般物价 29

(二)对米粮价格的控制 34

二、税制 39

(一)榷关的建立和弊端 39

(二)税收办法 41

(三)盈余银 44

第四章商人 48

一、关于商人 48

(一)商人 48

(二)地区商人出现的原因 50

(三)商人的地位 53

(四)商人会馆 58

二、商业道德和行商经验 61

(一)两种不同的商业道德观 61

(二)商人的经验 64

第五章商品流通的扩大及其条件 67

一、商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67

二、小商品生产的兴旺 71

三、对商品需求量的增大 73

四、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 74

第六章城市商业示例 78

一、北京市场的繁荣 78

二、承德商业兴起的原因 82

三、临清与济宁的商业发展 83

四、繁华的苏州 85

五、“四聚”之一的汉口 89

六、佛山市场的兴盛 93

七、其他城市商业简述 97

第七章沿海城市在贸易中的作用 100

一、沿海贸易 100

二、沿海城市在贸易中的作用 107

(一)广州 107

(二)厦门 111

(三)上海 114

(四)宁波 116

(五)乍浦与澄海 119

(六)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 120

第八章村镇市场的发展 127

一、市镇贸易 127

二、集市贸易 130

(一)北集与南墟 130

(二)集与墟的经济作用 135

第九章内地与边疆的贸易 139

一、与东北地区的贸易关系 139

二、与蒙古地区的商业交往 143

三、与新疆等地区贸易的发展 146

(一)清政府对新疆贸易的措施 146

(二)贸易内容 149

四、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155

(一)清以前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155

(二)台湾的物产 156

(三)清代与台湾的贸易 158

五、商人与边陲驻军的贸易 164

第十章商业发展的水平 171

一、商人资本 171

(一)商人资本的扩大 171

(二)商人资本的积极作用 175

二、清代商业发展的水平 180

下编对外贸易 189

第十一章对外贸易政策 191

一、承袭“朝贡”制与支持民商出海贸易 191

(一)“朝贡”及“朝贡”贸易 191

(二)清以前对外贸易简述 193

(三)承袭“朝贡”贸易制 194

(四)支持民商出海贸易 195

二、禁海与迁海 196

(一)起因 196

(二)禁海与迁海及其作用 197

(三)禁海与迁海期间的对外贸易 200

三、开海 203

(一)开海前的形势 203

(二)慕天颜论开海 205

(三)开海 206

四、禁清商至南洋贸易 208

(一)禁南洋贸易的原因 208

(二)蓝鼎元论解除南洋贸易之禁 210

五、“防夷”举措 212

(一)外人挑衅与一口通商 212

(二)五项“防夷”措施 216

(三)清廷对英国使团的严正立场 218

(四)鸦片输入、白银外流与“防夷”条例 221

六、对外政策并非闭关锁国 227

第十二章对外贸易制度 231

一、海关概况 231

(一)海关 231

(二)关税 240

二、管理办法 248

(一)对进出口商船的规定 248

(二)对人民出海的限制 250

(三)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和鼓励 252

三、洋行 257

(一)洋行与“夷欠” 257

(二)各级官吏对洋商的盘剥 261

四、对外贸易中的积弊 263

第十三章与亚洲国家贸易示例 269

一、与朝鲜贸易 269

(一)概况 269

(二)使节在京交易简述 271

(三)边境贸易 276

二、对日本贸易 277

(一)对日贸易的目的和日本采取的对策 277

(二)贸易概述 284

(三)中日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290

三、对安南贸易 293

四、与暹罗贸易 296

五、与缅甸、柬埔寨、吕宋等国的贸易 299

第十四章与欧美国家贸易示例 302

一、对荷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贸易简况 302

二、对英贸易 304

三、对法、美贸易 311

四、对俄贸易 316

(一)贸易交往经过 316

(二)恰克图贸易 318

五、大事年表 321

第十五章对外通商史料选录 324

一、慕天颜:请开海禁疏 324

二、施琅:论开海禁疏 325

三、陆茅:通商宜防倭患议 326

四、蓝鼎元:论南洋事宣书 327

五、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致英吉利国王书 329

六、嘉庆十三年(1808)两广总督吴熊光等奏“英吉利国夷兵擅入澳门”折 331

七、道光年间议鸦片烟禁 331

八、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 332

再版后记 335


前言/序言

  笔者在《清代经济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的写作过程中,接触到有关清代商业经济的史料,一方面感到清代商业有着丰富的内容,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又深感资料零散,若能进一步搜寻钩稽,并吸取既有成果,将其连缀成书,或能对于从事研究与教学的同行提供某些方便,为从事国内外商业经济工作的同志提供某些历史经验作为借鉴。于是,便以绵薄之力开始着手这一工作。其后,因1985年承担了主编《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的任务(天津市“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这项工作遂暂告中辍。直至1987年,始重操旧业,完成了未竟部分。
  本书于1988年完稿后,至1994年得以问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谬承前辈学者与读者的鼓励。1995年,在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18家出版社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图书。同年,被中国商业史学会评为优秀论着。
  光阴荏苒,时隔二十年后再看本书,多有疏失不足之处。这次再版对原第十一章《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第十三章《与亚洲各国的贸易》部分内容进行了删改,增加了第十五章《对外通商史料选录》内容,以飨读者。
  孟繁之博士不辞辛苦,热心联络再版事宜,一并敬致谢意。


《盛世洪流:晚明至民国商道变迁录》 第一章 遗韵与革新:江南商帮的辉煌与挑战 (约17世纪初 - 18世纪末) 本卷的开篇,我们将一同穿越回那风起云涌的晚明与初盛的清朝。这是一个时代的交界,旧有的辉煌犹在,新的力量已悄然萌芽。故事的主角,是那些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江南商帮,如徽商、晋商、浙商等。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强大的资本运作和精密的组织网络,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国乃至远达海外的商业巨网。 我们将深入探究徽商“贾而好儒”的独特经营理念,他们是如何将儒家思想的精髓融入商业实践,如何在官商勾结的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在盐业、木材、粮食等关键领域建立起令人称羡的垄断地位。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晋商,他们以票号作为金融工具,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金的全国流通,为当时的商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流动性。浙商则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广泛的商品贸易,在丝绸、茶叶等对外贸易领域大放异彩。 然而,盛世之下亦潜藏危机。我们将探讨这些传统商帮所面临的挑战。封建专制的束缚、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朝廷政策的摇摆不定,都对商帮的自由发展构成了严峻的阻碍。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在有限的空间内,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维系着经济的运转,并为后来的商业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本。本卷将通过对这些商帮的兴衰起伏的细致描绘,展现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独特魅力及其内在的局限性。 第二章 转型与阵痛:近代中国的经济格局重塑 (约19世纪中期 - 20世纪初) 鸦片战争的炮声,不仅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第二章将聚焦于这一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见证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艰难转型。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带来了经济上的“开埠通商”。我们将细致分析口岸城市的崛起,外国商行的涌入如何冲击了原有的商业秩序,并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商品流通渠道。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港口,成为了中西贸易交汇的枢纽,也成为了近代中国商业精神的发源地。 在此背景下,中国本土的商业力量也开始觉醒和转型。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兴起,是传统势力试图与西方近代化接轨的尝试。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虽然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却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并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新式商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标志着中国商业组织形态的近代化。民族资本家的崛起,如荣氏兄弟、张謇等,他们以实业救国的理想,投身于纺织、面粉、航运等领域,试图在外国资本的夹缝中开辟生存空间。我们将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业历程、经营策略,以及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 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商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都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们也将深入探讨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制约了中国经济的独立与自主,以及中国商人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本章将呈现一个在内外压力下,充满希望又饱受煎熬的近代中国商业图景。 第三章 烽火与新生:战乱中的商业韧性与发展 (约20世纪初 - 20世纪中叶) 第三章将视线投向20世纪上半叶,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战火和动荡深刻烙印的时代。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商业的脉搏也从未停止跳动,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生命力。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扫清了部分障碍,但也带来了长期的政局动荡和军阀割据。我们将探讨这一时期商业网络的重塑,以及商业资本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流转与博弈。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沿海沿江的工商业中心沦陷,大规模的生产停滞,商品运输中断。但即便如此,中国的商人们依然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我们将会关注那些在内陆地区艰难维系的民族企业,他们的迁徙、复建,以及在物资匮乏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创新与顽强。 同时,战时经济的特殊性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机遇与挑战。物资的紧缺导致了黑市的活跃,投机倒把现象的出现,以及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加强,都构成了这一时期商业运作的复杂图景。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在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各项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双重影响。 然而,即便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社会的发展和商业的进步也并非完全停滞。一些新的行业,如电影、出版、以及服务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得到了发展。我们将探寻这些“乱世中的新生意”,它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印记。 本章的叙述,旨在展现中国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生存智慧。他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民族命运的见证者和塑造者。我们将通过对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研究,来理解中国商业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存逻辑和发展潜力,为理解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提供更深刻的视角。 第四章 跨越与连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商业新篇章 (约20世纪中叶至今) 步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的洪流。本章将聚焦于这一宏大的转型过程,展现中国商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深刻连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经济进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我们将审视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特点,如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商品供应的计划性,以及商业作为社会服务功能的突出。尽管市场经济尚未到来,但商业网络的构建、商品流通渠道的组织,以及商业文化的积累,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商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详细剖析这一时期商业体制的改革历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迈进。国有商业的改革与转型,个体、私营商业的兴起,以及外资商业的涌入,共同塑造了中国商业的多元化格局。 对外开放的深化,使得中国商业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将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崛起。从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到互联网经济的引领者,中国商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电商平台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移动支付的普及,重塑了金融与商业的边界。共享经济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商业业态。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如何推动中国商业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它们对全球商业格局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中国商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建设、以及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不仅是资本的输出,更是中国商业理念和文化的传播。 本章的叙述,旨在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创新与机遇的当代中国商业世界。从计划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市场经济奇迹,到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动的中国力量,这一章将讲述一个中国商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故事,并展望其更加广阔的未来。 结语 《盛世洪流:晚明至民国商道变迁录》一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商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辉煌、转型、阵痛与新生。我们从明清时期传统商帮的精耕细作,看到了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独特底蕴;从近代中国在内外压力下的艰难求索,感受到了民族商业崛起的艰辛与韧性;从战乱年代的坚韧不拔,领略到商业在逆境中的生命力;直至当代中国商业融入全球浪潮,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试图探寻隐藏在商业变迁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理解中国商人如何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经济的推动者、社会的观察者,以及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这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书中对“商业伦理”与“公共事业”之间张力的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没有将清代的商人简单地描绘成贪婪的逐利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如何通过捐助地方工程、兴办义学、甚至在赈灾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过程,来构建自身的社会合法性。这种“义利合一”的叙事逻辑,是理解清代社会结构的关键。书中通过对具体商帮设立的会馆、公所的规章制度的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外地保护自身利益,同时又承担起准政府职能,平衡着经济诉求与社会责任。这种对商业精英道德实践的细致梳理,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中资本与道德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分析,触及了商业行为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和社会义务,使人对那个时代商人的复杂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商业脉络的奇妙之门。我原本对清代的经济活动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模糊印象,但读了这部著作后,那些具体的交易场景、行会运作的繁复细节、以及不同地域商帮之间的微妙竞争与合作,都变得栩栩如生。作者对徽商、晋商这些大商帮兴衰的剖析尤为精到,并非简单地罗列财富多寡,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在士绅阶层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在国家政策变动下的策略调整。特别是书中对白银货币化进程中,各地钱庄和票号如何扮演起现代银行雏形的角色,那种金融创新的艰难与成果,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且细致地勾勒出商业活动对社会结构、乃至文化风气的影响。比如,书中对特定商品如茶叶、丝绸的贸易路线和海外影响的描绘,展现出中国商业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与困境,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极为扎实的经济基础视角。这本书的史料运用极其扎实,细节的堆砌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可信的历史场景,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商业脉搏。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对“地方性知识”与“国家权力”交互作用的实地考察。作者并未将清代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市场,而是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东北边贸、以及闽粤沿海等不同区域商业特征的对比分析,突显了中国版图内商业运作的巨大差异性。比如,关于闽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书中对“船帮”内部的信用机制和风险共担方式的描述,与北方晋商内部的“合伙”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和宗族文化对商业制度设计的塑造作用。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讨了这些地方性的商业智慧和组织形式,是如何在面对西方工业化冲击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脆弱性。这本书成功地挑战了“一刀切”的宏大叙事,展示了商业史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地方性的细微差别和适应性策略。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厚重且富有挑战性的,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报告而非轻松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处理涉及商业税制、漕运政策以及地方性契约法的段落时,采用了近乎于法律条文的精确性,这使得我对清代中央集权下商业监管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那些期待快速了解“大商人如何发家致富”故事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节奏略慢。然而,正是这种对制度细节的深入挖掘,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凸显出来。它清晰地展示了,清代的商业繁荣并非完全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是被一套极其庞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官僚体系所规制、渗透和塑造的。书中对不同时期法令对跨省贸易壁垒的增减分析,非常到位,让我清晰地看到商业活动是如何在“管制”与“突破管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指导我们如何拆解一个前现代商业帝国的运作机制,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耐心和对社会经济史的专业兴趣,但回报是关于国家治理与市场行为关系的深刻洞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非主流”商业领域的关注。我们通常在历史叙事中看到的都是显赫的茶庄、盐商,但这本书的作者明显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依附于大商业体系的小手工业者、季节性劳工,以及服务于商业网络的中介群体。例如,书中对运河沿岸的船工社会结构、不同城镇中固定摊贩的行业规范的描述,非常细腻,几乎达到了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深度。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清代商业生态的认知,它不再是几个富豪的故事,而是一个由无数普通人生计编织成的复杂网络。通过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商业资本如何渗透到乡村经济,如何影响了普通家庭的性别分工和日常消费习惯。这种对底层商业生活的关怀,让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有了温度和人情味,也让历史的场景不再扁平,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多维度的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