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大全(附《中语大全》影印本)

中语大全(附《中语大全》影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李祖宪,[韩] 朴在渊,[韩] 金雅瑛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汉语
  • 词汇
  • 语法
  • 方言
  • 工具书
  • 辞典
  • 影印本
  • 古典文献
  • 教学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9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7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2
字数:47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语大全(附《中语大全》影印本)》:这是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系列·朝鲜卷中的一本。

内容简介

  朝鲜时代 (1392-1910)编写的《老乞大》、《朴通事》等汉语教材早已为学界熟知,而朝鲜日据时期(1910-1945)出版的汉语教本则鲜有人关注。该时期的教材即是对《老乞大》、《朴通事》的传承,又受到日本明治时期北京话教学很大影响,是研究北京话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的重要资料。《中语大全》,李祖宪著,旧活字本,1932年出版,本书拟对原书进行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书后附上影印全本。本书的出版将为早期北京话研究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

  朴在渊,韩国鲜文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长期致力于韩国藏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研究工作,发掘出《型世言》、铜活字本《三国演义》、《小说经览者》等重要作品。
  金雅瑛,韩国鲜文大学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教授,著名汉学家,长期致力于韩国藏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部 單語… …………………………………………………………………………… 1
數目…………………………………………………………………………………………… 1
年月日時……………………………………………………………………………………… 1
天地,地理,方向………………………………………………………………………… 3
人事,身體… ……………………………………………………………………………… 4
房屋,像〔傢〕伙…………………………………………………………… 7
衣裳,飲食,菜穀 … ………………………………………………………… 8
走獸,飛禽,魚介,蟲子…………………………………………………… 9
草木,金石…………………………………………………………………… 11
城市各界 … …………………………………………………………………… 12
陸軍,海軍…………………………………………………………………… 13
中國語大典… ……………………………………………………………………………… 17
第一課 數字和個字的用法… ……………………………… 17
第二課 人稱代名詞(一)… …………………………………………………… 18
第三課 指示形容詞及所有格……………………………………………… 19
第四課 “兒”字的用法…………………………………………………… 20
第五課 “了”字的用法…………………………………………………… 21
第六課 “可以”兩字的用法……………………………………………… 22
第七課 “是”字的用法…………………………………………………… 23
第八課 貨幣?、度、量、衡?… …………………………………………… 24
第九課 副詞字的應用(一)… ………………………………………………… 26
第十課 “的”字的用法…………………………………………………… 28
第十一課 “不”字的用法………………………………………………… 30
第十二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 … …………………………………………… 32
第十三課 前置詞(一)…………………………………………………… 34
第十四課 疑問詞(一)…………………………………………………… 37
第十五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 39
第十六課 人稱代名詞(二)……………………………………………… 41
第十七課 接續詞(一)…………………………………………………… 44
第十八課 前置詞?·??? (二)… ……………………………………… 46
第十九課 副詞字的應用(四)…………………………………………… 49
第二十課 會話(一)……………………………………………………… 51
第二十一課 疑問詞(二)………………………………………………… 53
第二十二課 副詞字的應用(五)………………………………………… 55
第二十三課 助?動?詞(一)…………………………………………… 58
第二十四課 數量字的應用(一)………………………………………… 60
第二十五課 成對的形容詞(一)………………………………………… 62
第二十六課 副詞子〔字〕的應用(六)………………………………… 64
第二十七課 助動詞[????]、他?-動詞……………………………… 67
第二十八課 會話(二)…………………………………………………… 69
第二十九課 “公”“母”兩字的用法…………………………………… 71
第三十課 副詞字的應用(七)…………………………………………… 73
第三十一課 疑問詞(三) … ……………………………………………… 76
第三十二課 數畫〔量〕字的用法(二)………………………………… 78
第三十三課 “頭”字的用法……………………………………………… 81
第三十四課 數量字的用法(三)………………………………………… 83
第三十五課 會話(三) … ………………………………………………… 86
第三十六課 疑問詞(三)………………………………………………… 89
第三十七課 副詞字的應用(八)………………………………………… 92
第三十八課 “所”“使”字的用法(三)……………………………… 95
第三十九課 “的”“得”兩字的用法…………………………………… 98
第四十課 副詞字的用詞(八)………………………………………… 100
第四十一課 語助詞 … …………………………………………………… 103
第四十二课 會話(四)………………………………………………… 105
第四十三課 副詞字的用法(九)……………………………………… 108
第四十四課 副詞字的應用法(十)…………………………………… 111
第四十五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一)…………………………………… 113
第四十六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二)…………………………………… 116
第四十七課 動詞 … ……………………………………………………… 120
第四十八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三)…………………………………… 123
第四十九課 會話(五) … ……………………………………………… 126
第五十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四)……………………………………… 129
第五十一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五) … ………………………………… 132
第五十二課 “到”字和“打”字的用法……………………………… 135
第五十三課 接續詞[??·?](一)… ……………………………… 139
第五十四課 副詞字的用法(十六)…………………………………… 142
第五十五課 副詞字的用法(十七)…………………………………… 145
第五十六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八)…………………………………… 149
第五十七課 會話(六) … ……………………………………………… 152
第五十八課 副詞字的應用(十九)…………………………………… 155
第五十九課 接續詞 (二)… …………………………………………… 158
第六十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十)……………………………………… 162
第六十一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一)…………………………………… 165
第六十二課 “以”“其”兩字的應用………………………………… 168
第六十三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二)…………………………………… 172
第六十四課 會話(七)………………………………………………… 175
第六十五課 間投詞……………………………………………………… 178
第六十六課 擬似字的用法……………………………………………… 182
第六十七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三)…………………………………… 185
第六十八課 格言………………………………………………………… 188
第六十九課 合成動詞(一)…………………………………………… 191
第七十課 “開”“住”兩字的用法…………………………………… 194
第七十一課 會話(八)………………………………………………… 197
第七十二課 “要”“正”兩字的應用………………………………… 200
第七十三課 “發”“當”兩字的用法………………………………… 203
第七十四課 合成動詞 (二) ………………………………………… 206
第七十五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四)…………………………………… 210
第七十六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五)…………………………………… 213
第七十七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六)…………………………………… 216
第七十八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七)…………………………………… 219
第七十九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八)…………………………………… 223
第八十課 會話(九)…………………………………………………… 226
第八十一課 單叠字及重叠字…………………………………………… 229
第八十二課 願望字的用法……………………………………………… 232
第八十三課 副詞字的應用(二九)…………………………………… 235
第八十四課 比較詞(一)……………………………………………… 239
第八十五課 “家”“法”兩字的用法………………………………… 242
第八十六課 “處”“死”兩字的用法………………………………… 245
第八十七課 會話(十) … ……………………………………………… 249
第八十八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〇)…………………………………… 252
第八十九課 比較詞(二)……………………………………………… 255
第九十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一)……………………………………… 259
第九十一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二)…………………………………… 263
第九十二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三)…………………………………… 267
第九十三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四)…………………………………… 270
第九十四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五)…………………………………… 274
第九十五課 接續詞(三)……………………………………………… 278
第九十六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六)…………………………………… 282
第九十七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七)…………………………………… 286
第九十八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八)…………………………………… 290
第九十九課 副詞字的應用(三九)…………………………………… 295
第一百課 副詞字的應用(四〇)……………………………………… 299
第百一課 形容詞和副詞(一)叠字…………………………………… 303
第百二課 形容詞和副詞(二)叠字…………………………………… 307
第百三課 “光景”“至於”的類語…………………………………… 310
第百四課 成語(一)…………………………………………………… 315
第百五課 成語(二)…………………………………………………… 318
第百六課 成語(三)…………………………………………………… 322
第百七課 巧語(一)…………………………………………………… 326
第百八課 巧語(二)…………………………………………………… 329
第百九課 巧語(三)…………………………………………………… 332
第百十課 猜謎…………………………………………………………… 336
第三部 單 字…………………………………………………………… 343
《中语大全》—— 融汇中华千年智慧,开启语言文字宝库 中华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是承载千年历史、文化、思想的载体。从甲骨刻辞的古朴庄重,到篆书的线条飞动,再到隶书的横平竖直,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千姿百态,汉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密码。而语言,作为思维的衣裳,更是人类交流、传承、发展的基石。一部《中语大全》,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全面呈现中华语言文字之美的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辞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民族语言文字基因的深度溯源。 博观约取,集大成之作 《中语大全》以“大”为旨,意在囊括语言文字的方方面面,力求穷尽其精微之处。其编纂过程,秉持“博观约取”的原则,吸纳历代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领域的精华,同时广泛搜集民间、学术、文学等各类语料,经过严谨的考订、辨析与归纳,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呈现汉语的丰富内涵。 在文字部分,《中语大全》以汉字为核心,逐一梳理其起源、演变、结构、意义。从最基础的笔画、偏旁部首的构成,到不同时代字体风格的演进,再到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多义性与引申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本书不仅收录了常用汉字,更对生僻字、异体字、古文字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汉字图谱。每一个字,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例如,对于“家”字的演变,我们不仅能看到其从“宀”(屋顶)和“豕”(猪)的组合,更能从中窥见古代农业社会家庭的构成与生存状态。对于一些古老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其字形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最直观的描摹,承载着先民们对世界的朴素认知。 在语言部分,《中语大全》则深入剖析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各个层面。语音方面,它不仅介绍了标准的现代汉语发音,还对古今汉语的音韵变化进行了梳理,让读者了解汉字的读音是如何随着历史进程而演变的。词汇方面,本书汇集了海量的词语,从最基础的常用词,到专业的术语,再到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方言词汇,均有所收录。每一个词语的释义,都力求精确,并附带丰富的例证,阐释其用法与内涵。词语的起源、演变、词义的丰富性与变化,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对于一些成语,不仅解释其字面意思,更会追溯其典故,让读者了解其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语法方面,《中语大全》系统地阐述了汉语的句法结构、词类活用、虚词运用等规则,并辅以大量实例,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它辨析了各种句式的使用场合,解释了不同词性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虚词在句子中的微妙作用。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语法现象,本书也做了深入的辨析,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语义方面,本书更是将语言文字的内涵挖掘至极致。它不仅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更深入探讨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文化内涵。许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或社会习俗,本书力图将这些隐性的文化信息显性化,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内容为王,细节至上 《中语大全》的编纂,绝非简单地堆砌词条,而是追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重,细节的准确与生动的结合。 字源考证与演变追溯: 对于每一个汉字,《中语大全》都力求追溯其字源,考证其在不同时期的字形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字形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字史。本书会引用古籍、出土文物中的字形实例,配合专家严谨的考证,让读者直观感受汉字的“前世今生”。例如,对于“马”字的演变,可以从其描绘奔跑骏马的象形特征,到后来的简化与规范,勾勒出汉字形体演变的脉络。 词语释义的精准与丰富: 每一个词语的释义,都力求简洁明了,同时又兼具深度。不仅仅给出基本义,还会包含引申义、比喻义、固定搭配、常用语境等。对于多义词,会分条列项,清晰辨析。例如,对于“道”这个字,除了“道路”这一基本义,还会解释“道理”、“方法”、“言说”、“规律”等多种含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展现其丰富的使用场景。 例证的典型性与时代感: 《中语大全》的例证选取,极为讲究。既要选取最能体现词语本义的经典名句,也要兼顾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料,体现语言的鲜活性和发展性。例如,引用古诗词、经典散文、现代文学作品、甚至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俗语谚语,让读者在理解词语的同时,也能品味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语言魅力。 辨析与纠谬: 汉语中存在一些同音字、近义词、易混淆的用法。《中语大全》会专门辟出章节或在词条解释中,对这些易错点进行辨析和纠正,帮助读者避免常见语病,提升语言的准确性。例如,会详细辨析“的”、“地”、“得”的用法区别,或是“而”、“且”、“并且”等连接词的细微差别。 文化内涵的挖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语大全》在释义和例证之外,更注重挖掘词语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许多词语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本书会适时地对这些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例如,解释“孝”字时,会追溯儒家“孝道”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跨越时空,连接古今 《中语大全》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有效连接古今,让现代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对话,与经典对话。 古籍语料的梳理与解读: 本书广泛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语料,并对其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和用法进行梳理与解读。这对于研究古代文献、理解古人思想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以通过本书,轻松掌握古代汉语的阅读技巧,领略古文的韵味。 时代变迁的语言印记: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中语大全》也关注语言在不同时代的变迁。它会收录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表达方式,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例如,一些反映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词语,或是具有鲜明网络时代特色的新兴词汇,都可能在书中有所体现。 方言特色与地域文化: 汉语的魅力,也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方言上。《中语大全》在力求全面性的同时,也会适当地兼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汇和表达,展现汉语区域性的多样性,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适用人群 《中语大全》的目标读者群极为广泛: 学生群体: 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参考书,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学者研究者: 是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提供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 文学爱好者: 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领略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文化传承者: 是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人: 是系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入门读物。 所有热爱汉语、希望提升语言修养的读者: 任何希望更精准、更深刻地使用汉语的人,都能从中获益。 《中语大全》,不仅是一本静态的工具书,更是一座动态的知识宝库,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走进中华语言文字的浩瀚海洋,感受其博大精深,汲取其无穷智慧。它将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赖以沟通的工具,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传承的文化,更自信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思想。这本书,是你通往汉语世界最坚实的桥梁,是你解读中华文明最可靠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作者,我对语言的规范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中语大全》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一个“词典”,更像是一个语言规范的“裁决者”。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的用法或异体字时,它给出的说明是审慎且有根据的,很少出现那种模棱两可的表述。这种确定性对于需要进行严肃写作或者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曾尝试用它来校对一些旧稿件中存疑的词汇,结果发现它提供的见解往往比我查阅的几本旧版工具书都要更加全面和准确。这种对“正确性”的坚守,是任何一本仓促编纂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建立起了一个可靠的语言基准线,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时,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参照点,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写作自信。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大全”类的工具书通常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期待它的包罗万象,又担忧它的挂一漏万或者深度不足。然而,《中语大全》在词条的广度和深度上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编纂思路显然是立足于宏观,但在每一个具体条目下,又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例证和细致的释义。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一些特定语境下词语用法的区分,比如一些近义词在古代文献和现代白话中的微妙差异,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解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动态的语言使用图谱。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生僻词汇时,所引用的出处非常权威和经典,这让我可以顺藤摸瓜去阅读原著,而不是止步于一个孤立的解释。这对我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对于一个自学语言的爱好者来说,这种深度足够让人沉浸其中,不断挖掘新的知识点,而不是匆匆翻阅后就束之高阁。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

从一个资深“书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的“体量感”也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它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知道这是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出版物。这种物理上的分量,也间接地反映了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我发现,即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得很扎实的常见词汇,翻阅此书时,总能发现一些新的、可以拓展思维的注解或典故。这种“不经意间的惊喜”是阅读体验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为了查阅某个特定词汇才打开它,而是可以随意翻阅,进行“漫游式”的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使得它具有极高的复读价值,随着我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我能从同一条目中读出更多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教授,无论你何时求教,都能给出新的启发,这份持久的价值感,是现代电子词典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部《中语大全》的版本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附带的影印本,简直是给语言学习者送来了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要真正领会一门语言的精髓,尤其是像汉语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仅仅依赖现代排版的文字是不够的。影印本的那种原汁原味,带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墨香和排版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它让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字记录者的用心。我拿它和一些当代出版的工具书对比,那种质感和细节上的差异非常明显。比如,在某些古籍引文的处理上,影印本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对于做深入研究的人来说太重要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看得出出版社在影印这部分是下了真功夫的,没有那种粗制滥造的感觉,纸张的选用也使得阅读体验得到了保障。虽然偶尔在辨认某些笔画时需要多花一点心思,但这恰恰也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强迫我去更仔细地观察和思考每一个字符的结构,而不是被现代印刷的“便利”所麻痹。对于一个对汉语言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超了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撇开影印本不谈,单看正文部分的现代排版,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在如此海量的文字信息面前,如何做到清晰易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语大全》做到了让我在查阅时能迅速定位目标,而不是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迷失方向。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智能,无论你是通过拼音、部首还是直接输入汉字来查找,都能快速导向正确的页面。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多义词时的结构化展示。它会用小标题清晰地划分出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应用领域的含义,并配以时间标记,这种结构感极大地帮助了理解。我之前用过一些其他工具书,常常是把各种意思混在一起,查找起来非常费劲。《中语大全》的这种逻辑清晰的排布,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高效。可以说,现代排版技术与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在这里完美地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平坦的学习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