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厘定了近年来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十种社会思潮,分析这十种社会思潮的性质、产生的社会背景、本质及利弊影响。根据不同社会思潮的观点主张分设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把握不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情况及具体表现,并根据具体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现状及表现,探讨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与冲击,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
王娟,女,法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研究基地成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潮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3项,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一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三、问卷的编制方案及过程
四、抽样调查的设计方案与区域样本分析
第一章 民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
三、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民粹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二章 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四章 普世价值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普世价值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普世价值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普世价值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五章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六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七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八章 激进民族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激进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激进民族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激进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激进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九章 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第十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状况
二、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赞同情况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情况
四、基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策
结语
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三、本书的不足
附录“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一本洞察时代脉搏与青年心灵的探索之作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思想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席卷着社会,而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群体,无疑是这场思想变革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参与者与接受者。他们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不仅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更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本书《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并细腻描绘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所产生复杂影响的力作。它并非一篇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场对青年心灵与时代精神深度对话的呈现,一场对社会发展动因与个体认知建构相互作用的审视。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现象的深切关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变迁、经济模式转型、文化观念碰撞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宏观层面的剧烈变动,必然催生出多元、复杂且常常相互激荡的社会思潮。从自由主义、新左翼的学术争鸣,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集体回响;从消费主义的蔓延,到后现代思潮的渗透;从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到网络空间的意见多元……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如同一股股无形的力量,在大学校园内激荡,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等教育的精英,他们拥有相对开放的心态、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愿,更容易接触、理解和吸收各种新的思想观念。他们身处象牙塔,但又非与世隔绝。校园生活、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网络互动,无不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暴露在当代社会思潮的“信息场”中。然而,这种接触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青年学子的意识形态认同,是在接受、批判、内化、重构的复杂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判断以及社会环境,对不同的思潮进行筛选、比较、辨析,最终形成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 本书的核心视角,正是聚焦于“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它试图回答一系列关键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哪些主要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产生根源、演变脉络及其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如学术研讨、媒体传播、网络互动、人际交流等)渗透到大学校园?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强化、动摇,还是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批判性思维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实践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为了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将采取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它将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青年研究等领域的经典理论与最新成果,构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本书将深入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形式,直接收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知和态度。这包括对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以及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力求呈现真实、鲜活的大学生思想图景。 在内容结构上,本书将围绕几个关键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时代脉搏与思潮涌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扫描与解析。 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催生的主要社会思潮。我们将系统梳理诸如改革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开放与自主、传统与现代等核心议题下的不同观点流派,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和演变逻辑。重点将放在当前活跃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网络空间的主要思潮,如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新自由主义及其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反思、新左翼思潮的批判视角、民族主义情绪的复杂表现、消费主义文化对价值观念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对个体意义的解构等等。我们将尝试剥离这些思潮的表面现象,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经济基础、社会土壤、文化基因和理论渊源,力求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 第二部分:青年之窗与思想之海——大学生群体与社会思潮的交汇。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他们在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思想状况。我们将探讨大学生群体在接触、理解、评价各种思潮时所表现出的共性与个性。大学校园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其环境如何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等因素,在引导大学生接触、认识社会思潮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形成观点的途径和方式?我们将分析网络空间中各类思潮的传播特点,以及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茧房、观点极化、虚假信息等。 第三部分:认同建构与价值选择——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嬗变。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难点所在。我们将重点考察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机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非简单的“接受”或“排斥”,而是一个复杂的主体性建构过程。我们将分析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思潮时,如何权衡、取舍,如何将其中的合理因素内化,如何批判性地审视那些不适合自身发展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观点。本书将特别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落地”问题,探讨如何让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情感体验相契合,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遵循。这其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价值辨别的能力、国家认同的构建,都将是重要的考察维度。 第四部分:实践之径与未来之光——引导与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探索。 在深入分析社会思潮影响与大学生认同建构的基础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实践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和建议。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主流价值;构建健康的网络思想文化环境,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作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关注大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与心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情感支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育人格局。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学界提供一份关于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更在于它为教育工作者、家长、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个关心青年成长的社会个体,提供了一扇理解当代青年思想世界的窗口,一份洞察社会发展动向的参考,以及一套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思路。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和把握青年一代的思想脉搏,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走向。本书正是这样一部肩负时代使命、洞察青年心灵、探寻发展路径的严肃学术著作,它将以严谨的态度、深刻的洞见,邀您一同走进这场关于思想、认同与未来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