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乃文 著
图书标签:
  • 版本目录学
  • 目录学
  • 书目学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版本研究
  • 图书史
  • 中国古籍
  • 学术研究
  • 辑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8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5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論文集的特色或可見於以下三方面:研究對象上,以“書”(包括傳世文獻及出土材料)爲本,旁及其他;研究方法上,重材料,重實證,重考據,不尚虛言;寫作方式上,以不拘一格的行文梳理嚴密通暢的內在邏輯,反對僵化死板的八股式論文。

内容简介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本辑分为“典籍”“目录”“版本”“校勘”“版画”“收藏”“人物”等常设栏目和“纪念赵万里先生诞辰一百十周年专栏续刊”一个专栏,包括《赵万里<应用目录学>授课笔记(续)》《荣耀之礼:蔡节<论语集说>版本学考察》《张蓉镜抄本<元朝秘史>叙录》《郑樵<通志·艺文略>类目数新考》《周贞亮与近代目录学》《张宗祥<国立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概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修订刍议》《<中国古籍总目?经部>订讹三题》《卓尔堪<遗民诗>版本发覆》《李盛铎旧藏<类说>“七十卷本”残卷探析》《谈明建本的鉴别》《<周易·乾卦>经传注疏校勘记》《<圣迹图>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出版与传播》《藏书印记著录讹误举要》《慈溪沈氏抱经楼书事考述》《俄罗斯国立图书馆藏海源阁宋元本五种》《董康刊行<周礼疏>之相关书函解读》《叶德辉书跋拾遗三则》等19篇文章,大多以古籍为研究对象,以其版本、目录、校勘、刊刻、收藏、整理等为研究内容,运用资料考据、逻辑分析、数据统计、图片展示等研究方法,解决文献研究和相关学术史当中的具体问题,澄清事实,提出新见。

作者简介

  沈乃文,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任,研究馆员,版本目录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著有《书谷隅考》等,编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传薪集》《明别集丛刊》《儒藏总目》等。

目录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八輯目錄

紀念趙萬里先生誕辰一百十周年(續)
趙萬里《應用目錄學》授課筆記(續) 孫作雲筆記 張玉範、劉波、張麗娟整理

典籍
榮耀之禮:蔡節《論語集說》版本學考察 向輝
張蓉鏡抄本《元朝秘史》敘錄 羅恰

目錄
鄭樵《通志·藝文略》類目數新考 趙兵兵
周貞亮與近代目錄學 王媛
張宗祥《國立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概述 林振岳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修訂芻議 陳先行
《中國古籍總目?經部》訂訛三題 孫利政 11583

版本
卓爾堪《遺民詩》版本發覆 羅琴
李盛鐸舊藏《類說》“七十卷本”殘卷探析
——兼議明天啟刻本面貌的形成 李更
談明建本的鑒別 景新強

校勘
《周易·乾卦》經傳注疏校勘記 顧永新

版畫
《聖蹟圖》在日本江戶時代的出版與傳播 永富青地

收藏
藏書印記著錄訛誤擧要 馬泰來
慈溪沈氏抱經樓書事考述 張彧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藏海源閣宋元本五種 鄭誠 張曉靜

人物
董康刊行《周禮疏》之相關書函解讀 柳向春
葉德輝書跋拾遺三則 魏小虎 張霞

感言
《中華古籍資源庫》發佈的歷史意義--—2016年9月28日發佈會發言 沈乃文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 内容简介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作为一套致力于推动版本目录学深入发展的学术丛刊,本辑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在古籍版本、文献流传、目录著述、版本鉴定、版本价值等多个维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的出版,旨在为版本目录学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梳理学界前沿动态,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 一、 古籍版本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本辑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尤为注重引入和应用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数字化技术赋能版本研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已成为常态。本辑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如高分辨率图像扫描、三维扫描、OCR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来辅助古籍版本的辨识、校勘与比较。例如,有学者尝试利用数字图像比对技术,精确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追溯文献的流变轨迹。另有研究则关注如何构建大规模古籍数据库,通过算法挖掘文献中的关联信息,为版本谱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版本研究的效率,更可能颠覆传统的研究范式。 跨学科视野下的版本解读: 版本目录学与历史学、文学史、版本学、文献学、图书史、考古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本辑有多篇论文体现了跨学科的融合趋势。例如,有学者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从考古学的角度解读古籍版本的形成与流传;有学者则将版本研究置于社会史、经济史的宏观背景下,探究版本流传背后的社会因素与经济驱动。文学研究者也开始关注版本差异对文学作品接受与解读的影响,从而拓展了版本研究的意义。 微观版本的精细化考察: 除了对宏观版本进行整体梳理,本辑也关注对古籍版本中微观之处的精细化考察。这包括对纸张、墨色、版框、字体、校勘符号、题跋、藏印、批语、装帧等细节的研究。这些看似微小的特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判断版本真伪、年代、流传的重要依据。本辑有多篇研究深入剖析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纸张特点、墨色工艺,或是某一藏书家独特的批校风格,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版本的生命轨迹。 二、 文献流传的路径与机制探索 文献的流传是版本形成和演变的基础,本辑对文献流传的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流传网络: 传统的文献流传研究多集中于个别文献或版本,本辑的学者们则致力于构建更加宏观的文献流传网络。通过对某一类文献,如经学著作、文学作品、科技文献等的群体性研究,追踪其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路径。研究者们利用文献中的题跋、序跋、藏书印记、著录信息、寺院藏书、家族藏书、官府藏书等多种线索,勾勒出文献从创作者到传播者,再到读者,最终形成不同版本的完整链条。 流传中的文本变异与文本竞争: 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本的变异。本辑有多篇文章关注文本变异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影响。这包括由于传抄失误、避讳、增补、删改、甚至恶意篡改等原因造成的差异。学者们通过对异文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探讨不同变异版本之间的关系,以及何种版本的文本形态最终得以确立或更为流行。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不同文本形态之间的竞争,本辑中的研究将揭示这种竞争的动力机制与结果。 制度与非制度化流传机制的考察: 文献的流传既受到官府、书坊、书院等制度化机制的影响,也受到文人交往、宗教传播、民间信仰等非制度化因素的驱动。本辑的学者们尝试区分和考察这些不同的流传机制,例如,对宋代官刻本、私刻本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印刷制度下的版本特点;对佛教经典在寺院间的流传研究,则展现了宗教在文献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对文人之间的相互抄赠、评点,也揭示了早期版权保护尚不完善时期的重要文献交流方式。 三、 目录著述的理论与实践 目录是版本信息的重要载体,本辑的目录学研究既关注理论建构,也注重对具体目录的实践分析。 目录理论的梳理与创新: 本辑对历代目录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如对书名号、分类法、著录规范、目录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探讨了目录学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如何适应新的研究需求和技术手段。例如,对元数据标准在古籍目录构建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目录信息的管理与检索。 经典目录的重审与价值再发现: 对历代重要目录,如《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目录等,本辑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学者们通过深入考证,纠正了前人可能存在的疏漏,发掘了这些目录所蕴含的未被充分认识的学术价值,如其对当时文献总量的反映、对学术思潮的折射、对文献传承的奠基作用等。 特殊类型文献目录的研究: 除了传统的图书目录,本辑还关注一些特殊类型文献的目录研究,如对碑刻、墓志、画册、地图、奏折、公牍、契约文书等目录的整理与研究。这些研究拓展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四、 版本鉴定的新方法与新成果 版本鉴定是版本目录学研究的核心环节,本辑展现了学者们在版本鉴定方面的新探索。 “证据链”构建的精细化: 传统的版本鉴定多依赖于对纸张、墨色、字体等“物证”的考察,本辑的学者们更加强调构建完整的“证据链”。这包括将物证、文证(如题跋、序跋、藏印、著录、文献本身的异文等)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社会背景信息有机结合,形成相互印证的判断体系。 对伪造与仿造版本的辨识: 随着古籍整理研究的深入,对伪造与仿造版本的辨识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本辑中有研究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造假技术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比较,揭露这些伪造版本。 疑难版本的考证与定论: 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疑难版本,本辑中的研究通过新的史料发掘、新的考证方法,力求提出更为确凿的结论。这对于准确理解文献的传承面貌至关重要。 五、 版本价值的再认识与学术意义 本辑的研究不仅聚焦于版本的“形”与“流”,更深入探讨了版本的“义”与“用”,即版本的学术价值。 版本与学术史的关系: 不同的版本往往承载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解释体系。本辑中的研究,如对同一部著作不同重要版本的校勘与比较,能够揭示出不同时期学者对该著作理解的演变,从而展现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版本与文学、思想史的关联: 版本的流传与接受,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和思想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某些版本的出现,可能标志着某一文学思潮的兴起,或某一思想学说的普及。本辑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与思想的演变。 版本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每一个古籍版本,都是一段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辑的研究,在彰显版本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为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持。 总而言之,《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是一部集结了当前版本目录学领域前沿研究的学术力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创新的研究方法、宽广的学术视野,对古籍版本、文献流传、目录著述、版本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辑的出版,不仅将有力推动版本目录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更能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细致入微”和“体系完备”。它不是零散的论文集,而是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下,像榫卯结构一样紧密咬合在一起的整体。在研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对某一历史时期文献流传的某些关键节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往往是建立在对大量原始材料的反复勘校和深入比对之上的。例如,其中对于清初宫廷藏书整理的争议焦点,作者不仅列举了正反两方的证据,还首次发现了某批档案中被忽略的旁注信息,从而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这种深入骨髓的考据精神,体现了一位学者对学问的敬畏之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极大地拓展和重塑,对于如何看待古籍的版本价值体系,也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审慎的认知框架,这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扎实根基。

评分

如果说很多学术著作是冰冷的知识堆砌,那么这本《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则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它并非是故纸堆里的自说自话,而是将目录学这座看似高耸的象牙塔,与当代文献学、乃至信息时代的知识组织学巧妙地连接了起来。其中几篇探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目录体系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路径的文章,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盲目追捧新技术,而是审慎地分析了电子数据如何重塑我们对“善本”的定义,以及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重建基于物理实体的文献秩序。这种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辩证思维,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时代的锐度。它不再仅仅是研究古人的学问,更像是为我们如何更好地保存和利用人类的知识遗产,提供了一份高屋建瓴的行动指南。

评分

翻开这本《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八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庄重而又深邃的学术气息。它不像那些追求眼球效应的书籍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封面,而是以一种内敛的姿态,邀请真正对古籍版本、目录学发展脉络有兴趣的读者一探究竟。书中的篇章结构严谨,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到微观的个案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梳理历代目录学家的学术思想时,并非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学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与局限,使人对版本学这一古老学科的演变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宋代官方编纂目录的论述,不仅考证了失佚文献的蛛丝马迹,更对其中反映的政治意图和社会思潮进行了精妙的解读,让人读罢拍案叫绝,深感知识的厚重。这种对学术本真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可靠性和权威性,绝非泛泛而谈之作可比。

评分

坦白讲,刚开始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我有些许畏惧,担心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复杂的目录学理论被阐述得清晰而富有条理。尤其是在对某一特定抄本源流进行考证时,那种如同侦探小说般的抽丝剥茧、层层设谜最终水落石出的过程,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秘感。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学理具象化,让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完美融合,不再是只有圈内人才能“看懂”的秘笈,而是真正面向广大学术爱好者敞开的知识宝库,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饱经沧桑的古籍修复师,一起走进了堆满了陈年旧册的库房。它没有过多地渲染版本学的“高冷”与“神秘”,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近乎“匠人精神”的笔触,探讨了那些我们日常阅读时容易忽略的“器物”层面的学问。每一页似乎都散发着纸张经年的味道和油墨的芬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某一特定版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流传特征的比较研究,那简直是一场精妙的“X光透视”。作者通过对字体、讳字处理、避口规范等细微差别的对比,描摹出了不同刻书集团的风格烙印,这对于我们辨识和珍藏古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其实用的“暗号”。整个阅读过程是沉浸式的,仿佛每一次翻页,都能听到雕版在木鐾上摩擦的细微声响,真正体会到“版本”二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工匠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