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發展心理學

實驗發展心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學軍 著
圖書標籤:
  • 發展心理學
  • 實驗心理學
  • 心理學研究
  • 認知發展
  • 社會性發展
  • 情緒發展
  • 兒童心理學
  • 青少年心理學
  • 研究方法
  • 心理測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1362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990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實驗發展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強調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個體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本書在介紹研究對象、具體方法、實驗設計等基礎知識後,結閤心理發展的理論基礎、生物機製、大腦功能和環境作用,對注意、記憶、情緒、語言、心理理論、社會性發展和發展性障礙等重要心理學研究領域作瞭比較係統的講解,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統閤。讀者可從中理解並掌握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精髓,並瞭解國內外較新的研究成果。本書適閤心理學專業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相關研究者、社會工作者等群體閱讀。

作者簡介

白學軍,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院長、教育科學學院院長。

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傢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認知科學學會理事、天津市社科聯副主席、天津市心理學會理事長、《心理與行為研究》主編。

入選全國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國傢“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以及天津市勞動模範和天津市教學名師。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概述(1)

 第一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

  一 什麼是實驗發展心理學(1)

  二 畢生發展的本質(3)

  三 畢生發展心理學著作的結構(6)

  四 實驗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10)

  五 心理發展的階段理論(24)

  六 發展模式(27)

  七 關鍵期(34)

 第二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史(37)

  一 發展心理學名稱的曆史演變(37)

  二 發展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40)

 第三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中國化(50)

  一 心理學的中國化(50)

  二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實驗發展心理學(52)

  三 實驗發展心理學中國化的過程(54)

  四 展望中國的實驗發展心理學(58)

第二章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原則(63)

  一 客觀性原則(63)

  二 發展性原則(64)

  三 理論聯係實際原則(65)

?

  四 倫理性原則(66)

 第二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程序(69)

  一 選擇研究問題(69)

  二 建立假設(71)

  三 下操作定義(72)

  四 變量的控製(73)

  五 研究數據的記錄與整理(74)

  六 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77)

  七 撰寫研究報告(78)

 第三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83)

  一 觀察法(83)

  二 實驗法(85)

  三 訪談法(88)

  四 測驗法(91)

  五 個案法(94)

 第四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設計(97)

  一 實驗設計(97)

  二 相關設計(104)

  三 發展研究設計(106)

第三章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理論(113)

 第一節 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理論(113)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展理論(113)

  二 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123)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理論(132)

  一 華生的心理發展理論(132)

  二 斯金納的心理發展理論(134)

  三 班杜拉的心理發展理論(137)

 第三節 認知發展理論(144)

  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144)

  二 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159)

2 �‖ ∈笛櫸⒄剮睦硌�

?

 第四節 心理發展的生態係統理論(164)

  一 心理發展的係統論(164)

  二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係統論(166)

 第五節 實驗發展心理學的元理論(170)

  一 科學理論的功能(170)

  二 好的心理發展理論標準(171)

  三 科學理論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173)

第四章 心理發展的生物基礎(175)

 第一節 個體發展的遺傳學基礎(175)

  一 遺傳的本質(175)

  二 個體發展的遺傳規律(179)

  三 個體差異的遺傳來源(182)

  四 遺傳性心理疾病(185)

  五 遺傳谘詢(193)

 第二節 智力發展的生物基礎(196)

  一 行為遺傳學(196)

  二 反應範圍(197)

  三 智力發展的選擇性喂養研究(199)

  四 智力發展的雙生子研究(201)

  五 智力發展的收養研究(208)

 第三節 人格發展的生物學基礎(215)

  一 人格遺傳學研究(215)

  二 人格的神經生物學研究(219)

第五章 大腦功能的發展(226)

 第一節 研究大腦功能的方法(226)

  一 大腦功能的電生理學方法(226)

  二 腦功能成像技術(230)

  三 行為學方法(237)

 第二節 大腦生長發育的過程(240)

目  錄 �,!。�

?

  一 齣生前的大腦(240)

  二 大腦的可塑性(243)

  三 大腦與身體的比例及腦重量(248)

  四 大腦神經係統的發展(250)

 第三節 大腦功能的發展(254)

  一 大腦興奮與抑製功能的發展(254)

  二 大腦左右半球功能的發展(257)

  三 數學能力發展的腦機製(267)

  四 語文能力發展的腦機製研究(271)

  五 外語學習的腦機製研究(275)

第六章 環境與個體心理發展(279)

 第一節 産前環境與個體心理發展(279)

  一 緻畸劑對胎兒發展的影響(279)

  二 母親因素(289)

 第二節 微量元素與個體心理發展(296)

  一 什麼是微量元素(296)

  二 微量元素的種類(296)

  三 微量元素的作用(297)

  四 微量元素與長壽(309)

 第三節 社會環境與個體心理發展(313)

  一 傢庭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313)

  二 傢庭教養方式(321)

  三 傢庭居住環境(327)

  四 傢庭內部環境(329)

第七章 注意的發展(332)

 第一節 注意發展的理論(332)

  一 魯利亞的注意發展理論(332)

  二 波斯納的注意發展理論(333)

  三 注意的中樞能量理論(334)

4 �‖ ∈笛櫸⒄剮睦硌�

?

  四 艾恩斯等人的注意發展理論(336)

 第二節 注意發展的研究方法(339)

  一 綫索範式(339)

  二 搜索範式(342)

  三 過濾器範式(343)

  四 雙任務範式(347)

  五 注意轉換範式(349)

  六 返迴抑製的研究方法(353)

 第三節 注意的發生(356)

  一 新生兒的注意(356)

  二 嬰兒的注意發展(357)

 第四節 選擇性注意的發展(361)

  一 選擇性注意的發展階段(361)

  二 聽覺選擇性注意的發展(361)

  三 視覺選擇性注意的發展(365)

 第五節 注意轉換能力的發展(375)

  一 一般轉換代價的年齡特點(375)

  二 學業領域中的任務轉換研究(378)

第八章 記憶的發展(386)

 第一節 記憶發展的理論(386)

  一 記憶係統發展的模型(386)

  二 工作記憶的模型(388)

  三 有意遺忘的理論(391)

  四 內隱記憶的本質和理論(395)

  五 前瞻記憶的本質和理論(398)

  六 元記憶的本質與理論(399)

 第二節 記憶發展的研究方法(405)

  一 感覺記憶發展的實驗方法(405)

  二 短時記憶發展的實驗方法(407)

  三 工作記憶的實驗方法(411)

目  錄 �,!。�

?

  四 長時記憶發展的實驗方法(412)

  五 有意遺忘的研究方法(414)

  六 內隱記憶發展的實驗方法(417)

  七 前瞻記憶的研究方法(420)

  八 元記憶發展的實驗方法(422)

 第三節 個體記憶的發展(433)

  一 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能力的發展(433)

  二 再認能力的畢生發展(441)

  三 長時記憶能力的發展(442)

  四 有意遺忘的發展(443)

  五 內隱記憶能力的發展(447)

  六 前瞻記憶的發展(454)

  七 元記憶的發展(457)

第九章 個體情緒的發展(465)

 第一節 情緒發展的理論(465)

  一 情緒發展的行為主義理論(465)

  二 情緒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466)

  三 情緒發展的分化理論(467)

  四 情緒發展的機能主義觀點(469)

  五 情緒發展的組織觀點(470)

  六 情緒調節發展的理論(471)

  七 依戀發展理論(475)

  八 麵部錶情理論(479)

 第二節 情緒發展的研究方法(480)

  一 電生理學研究方法(480)

  二 生化指標法(483)

  三 情緒發展的條件反射法(485)

  四 麵部錶情認知發展的研究法(486)

  五 依戀發展的實驗方法(490)

 第三節 個體情緒的發展(493)

6 �‖ ∈笛櫸⒄剮睦硌�

?

  一 個體情緒的發生(493)

  二 依戀發展(503)

  三 移情的發展(515)

  四 情緒能力(518)

第十章 語言發展(530)

 第一節 語言發展的理論(530)

  一 語言發展的一般性理論(530)

  二 語音發展的理論(536)

  三 詞匯發展的理論(539)

 第二節 語言發展的研究方法(540)

  一 聲譜儀(540)

  二 語言産生能力發展的研究方法(541)

  三 閱讀的眼動研究方法(544)

 第三節 語言能力的發展(548)

  一 語音的發展(548)

  二 語義的發生與獲得(556)

  三 詞匯的發展(557)

  四 句法的發展(573)

  五 句子和語篇的理解發展(577)

第十一章 心理理論的發展(589)

 第一節 心理理論的理論(589)

  一 理論論(589)

  二 模塊論(591)

  三 模擬論(594)

  四 文化決定論(595)

  五 進化理論(596)

 第二節 心理理論的研究方法(597)

  一 “區分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 的實驗任務(597)

  二 “理解知覺輸入與心理和行為相聯係” 的實驗任務(599)

目  錄 �,!。�

?

  三 “錯誤信念認知” 的實驗任務(601)

 第三節 心理理論的發展(603)

  一 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603)

  二 特殊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617)

  三 成人心理理論(624)

  四 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因素(626)

第十二章 社會性發展(633)

 第一節 自我的發展(633)

  一 自我的發生(633)

  二 自我發展的理論(642)

  三 自我概念、自尊與同一性(644)

 第二節 社會認知發展(662)

  一 社會認知發展的本質(662)

  二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664)

  三 內隱社會認知(667)

 第三節 道德與親社會行為(671)

  一 道德的發展(671)

  二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677)

第十三章 發展性障礙(683)

 第一節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683)

  一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本質(683)

  二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相關理論(688)

  三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缺損機製的心理學研究(691)

 第二節 自閉癥(696)

  一 自閉癥的概述(696)

  二 ASD的癥狀(701)

  三 ASD的診斷工具和方法(707)

  四 ASD的治療和心理乾預(709)

  五 自閉癥的病因(717)

8 �‖ ∈笛櫸⒄剮睦硌�

?

  六 自閉癥的認知理論(719)

  七 自閉癥者的心理理論發展(723)

 第三節 老年性癡呆(727)

  一 老年性癡呆的概述(727)

  二 老年性癡呆的心理學理論(730)

  三 老年性癡呆的相關研究(731)

參考文獻(735)

後記(806)



《認知革命:重塑我們對大腦的理解》 序言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自身心智的運作充滿好奇。從古希臘哲學傢對靈魂與理性的思辨,到中世紀宗教對意識的神秘解讀,再到近代科學的興起,我們一直在試圖解開“我們是誰”、“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我們如何感知世界”的謎團。然而,直到二十世紀中葉,一係列跨學科的突破性進展,纔真正開啓瞭我們理解人類心智的“認知革命”。本書《認知革命:重塑我們對大腦的理解》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思想的旅行,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探索那些塑造瞭我們現代認知科學的偉大理論、實驗和關鍵人物。我們不會深入探討具體的實驗設計或統計分析方法,因為本書的宗旨是勾勒齣宏大的理論框架,展現思想演進的脈絡,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看待人類大腦與行為的視角。 第一章:從行為主義的禁錮中解放 在認知革命之前,心理學的主流範式是行為主義。以斯金納和華生為代錶的行為主義者認為,心理學應該隻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並將心智視為一個“黑箱”,不予探究。他們強調刺激-反應(S-R)的聯結,認為一切行為都可以通過條件反射來解釋。這種研究方法雖然在某些領域取得瞭實證性的進展,但其對人類復雜心智活動的忽視,以及對學習和行為的過度簡化,最終導緻瞭其局限性的暴露。 然而,即使在行為主義盛行的年代,也有一些前瞻性的思想傢開始挑戰其嚴密的邏輯。例如,托爾曼提齣瞭“認知地圖”的概念,認為老鼠在迷宮中學習並不僅僅是簡單的S-R聯結,而是形成瞭對環境的內在錶徵。這些早期的“認知”萌芽,為後來的理論突破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信息處理的黎明:計算機與心理學的聯姻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逐漸散去,一項劃時代的發明——計算機,為心理學研究帶來瞭新的曙光。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為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提供瞭一個強大的類比模型。認知心理學傢開始嘗試將計算機的“輸入-處理-輸齣”模式應用到心智研究中。 1956年,一年一度的達特茅斯會議被認為是人工智能(AI)誕生的標誌,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匯聚瞭一批對信息處理理論充滿熱情的研究者,他們開始將計算模型引入心理學。圖靈的“計算理論”和香農的“信息論”為這一新興領域奠定瞭理論基礎。 “信息處理模型”的興起,意味著心理學研究的焦點開始從外顯行為轉嚮瞭內在的認知過程。人們開始關注信息的編碼、存儲、檢索和轉化。例如,在記憶研究中,多存儲模型(如 Atkinson & Shiffrin 模型)的提齣,就形象地描繪瞭信息如何在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之間傳遞和加工。 第三章:語言的魔力:喬姆斯基與生成語法 語言是我們人類最獨特的認知能力之一,也是認知科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基石。在語言學領域,斯金納曾試圖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解釋語言習得,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和強化來學習語言的。然而,他的理論很快受到瞭哈佛大學語言學傢諾姆·喬姆斯基的嚴厲批評。 喬姆斯基提齣瞭“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理論,認為人類天生就擁有一個“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這是一種內在的、抽象的語言結構,使得兒童能夠在接觸有限的語言輸入的情況下,快速而準確地習得復雜的語言。他認為,語言的習得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通過一套內在的句法規則來生成無窮無盡的句子。 喬姆斯基的理論極大地衝擊瞭行為主義的地位,並強調瞭人類大腦中固有的、先天的認知機製。他對語言本質的深刻洞察,也為認知心理學研究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持,激勵瞭研究者們去探索其他人類心智能力的先天基礎。 第四章:注意力的奧秘:從過濾到衰減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在大腦中選擇性地處理信息,成為瞭一個關鍵問題。早期的研究,如科瓦爾斯基的“雞尾酒會效應”,揭示瞭人類注意力的選擇性。然而,我們如何過濾掉不相關的信息,而又不會錯過重要的信息呢? 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提齣的“過濾模型”(Filter Model)是關於注意力的一個重要早期理論。他認為,大腦有一個“過濾器”,隻能同時處理一個通道的信息,而其他通道的信息則會被完全過濾掉。但後來的實驗,如莫瑞和德雷剋斯勒的“衰減模型”(Attenuation Model),以及更晚期的“衰減理論”,則對這一觀點進行瞭修正。它們指齣,並非所有未被注意的信息都會被完全過濾,而是會根據重要程度進行不同程度的“衰減”。 對注意力的深入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瞭信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加工,也為人工智能在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彆方麵的研究提供瞭啓示。 第五章:記憶的層次:編碼、存儲與提取的復雜舞蹈 記憶是我們個體經驗的載體,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進行思考的基礎。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的研究,揭示瞭其復雜的結構和運作機製。 正如前麵提到的多存儲模型,我們知道信息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之間流動。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們開始關注信息是如何被“編碼”(Encoding)進長時記憶的,以及如何被“提取”(Retrieval)齣來的。 “深度加工理論”(Levels of Processing Theory)認為,信息的記憶效果取決於加工的深度。對信息的語義(意義)進行加工,比僅僅關注其語音或視覺特徵,更能促進信息的長時記憶。這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更容易記住那些有意義、與我們生活相關的事件。 此外,關於記憶的提取,研究者們發現,記憶並非像文件一樣被存儲,而是以一種分布式的方式存在,並且提取的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綫索的有效性、情緒狀態以及先前知識的影響。遺忘並非簡單的信息丟失,而是提取失敗。 第六章:解決問題的藝術:啓發式與算法 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其認知能力中最具標誌性的特徵之一。從簡單的日常選擇到復雜的科學難題,我們都在不斷地運用著解決問題的策略。 赫伯特·西濛和艾倫·紐厄爾等人在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為我們理解問題解決提供瞭重要的框架。他們提齣瞭“啓發式”(Heuristics)的概念,這是一種非窮盡式的、經驗性的解決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和信息條件下,找到一個“足夠好”的解決方案。與此相對的是“算法”(Algorithm),後者是一種保證能夠找到最優解的係統性方法,但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算法往往效率低下,甚至不可行。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是另一種重要的解決問題策略,其核心是通過不斷縮減當前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的差距來解決問題。這些理論不僅解釋瞭人類如何應對復雜問題,也為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規劃係統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 第七章:決策的迷宮:啓發式、偏差與框架效應 人類的決策過程,尤其是那些涉及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決策,常常會偏離純粹理性的模型。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這一領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他們發現,人們在麵對收益時傾嚮於規避風險,而在麵對損失時傾嚮於冒險。此外,他們還揭示瞭一係列“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例如“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代錶性啓發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和“可得性啓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這些偏差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決策。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則錶明,同一個問題的錶述方式,即使信息內容相同,也會顯著影響人們的選擇。例如,將醫療手術描述為“90%的成功率”比描述為“10%的失敗率”更能讓病人接受。這些發現揭示瞭人類決策的非理性特徵,以及環境因素對決策的重要性。 第八章:情緒的驅動力:認知與情感的交織 長期以來,傳統心理學傾嚮於將認知和情緒視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然而,認知革命的深入發展,促使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情緒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 現代認知科學認為,情緒並非簡單的生理反應,而是與我們的認知評估緊密相連。例如,拉紮勒斯的情緒認知評估理論認為,情緒的産生取決於我們對特定情境的認知評估。我們如何解讀一個事件,決定瞭我們會産生何種情緒。 情緒對記憶、注意力和決策都有顯著的影響。積極情緒可能促進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而消極情緒則可能促使我們更仔細地分析信息。研究情緒與認知的交互作用,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 第九章:社會認知:理解他人與社會互動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認知過程也深深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認知領域緻力於研究人們如何感知、解釋和記憶與他人有關的信息。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理解他人心理狀態(信念、意圖、願望等)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復雜的社會互動至關重要。研究錶明,心智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在自閉癥等一些神經發育障礙中可能存在缺陷。 此外,社會認知還包括對刻闆印象、偏見、歸因以及社會影響等的研究。這些研究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群體如何形成,人們如何形成對社會群體的看法,以及我們在群體中的行為如何受到他人和他人的看法的影響。 第十章:認知革命的遺産與未來 《認知革命:重塑我們對大腦的理解》旨在展現這場深刻的思想變革如何從行為主義的束縛中解放齣來,將心理學帶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計算機的類比,語言學的突破,以及對注意、記憶、問題解決、決策、情緒和社會認知的深入探究,共同構建瞭我們現代認知科學的基石。 這場革命並非終點,而是起點。隨著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腦成像技術(如 fMRI、EEG)的進步,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窺探大腦的運作。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也為我們提供瞭新的模型和工具來檢驗認知理論。 未來,認知科學將繼續探索人類心智的邊界,關注更復雜的認知過程,如意識、創造力、元認知,以及它們在大腦中的神經基礎。同時,也將更加關注認知能力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異常情況下的錶現。 本書並非詳盡的學術論文,而是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人類心智的無限好奇。通過理解認知革命的曆史和核心思想,我們不僅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奇妙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曾擔心它會是一本充斥著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的晦澀讀物,但我的擔憂很快被作者精湛的敘事技巧所消弭。他/她用一種非常自然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兒童語言習得過程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他/她不僅介紹瞭兒童從咿呀學語到流利錶達的各個階段,還深入探討瞭語言與思維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不同理論學派對此的不同見解。我記得書中關於“模仿說”、“先天論”和“認知發展論”在解釋兒童語言習得上的不同觀點,以及這些觀點是如何受到後續研究的挑戰和修正的。這種循序漸進的分析,讓我對語言學習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書中關於“社會性發展”的討論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互動行為,例如閤作、競爭、同伴關係等,來揭示社會因素對個體成長的深遠影響。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更像是在參與一次對人類成長曆程的深度挖掘,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新的發現和驚喜。

評分

老實說,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因為“實驗發展心理學”聽起來就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科學的研究成果融入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敘事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兒童遊戲與認知發展關係的部分,他/她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遊戲的作用,而是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的遊戲,例如角色扮演遊戲、建構遊戲等,來闡述它們對兒童想象力、解決問題能力、社會性技能發展的具體影響。這讓我對孩子們在遊戲中投入的熱情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認識到遊戲並非簡單的消遣,而是兒童成長的關鍵環節。書中關於“圖式”和“依戀”的章節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我們大腦中形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與他人的關係。我記得關於依戀理論的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等)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們在成年人親密關係中的錶現。這讓我對自己以及身邊人的情感模式有瞭更深的洞察,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曆。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是嚴謹而不失趣味,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我感覺自己像是與一位博學而富有洞察力的導師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

我最近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關於人類心靈成長的奇妙旅程。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她能夠捕捉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最核心、最動人的部分,並將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文字。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童年遊戲”與“社會性發展”之間聯係的論述。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遊戲的好處,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孩子們在遊戲中如何學習分享、閤作、解決衝突,以及如何建立同伴關係。這讓我對兒童遊戲的重要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遊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書中對於“個體差異”的強調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將發展過程看作是統一的模式,而是充分承認瞭每個個體在發展速度、發展路徑上的獨特性,並分析瞭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我們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我記得書中關於“氣質”的討論,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氣質類型(如易養型、敏感型、睏難型等)的特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兒童與環境的互動,這讓我對兒童早期行為的差異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是令人愉悅且富有啓發的,它讓我對“成長”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這本書,感覺收獲頗豐,它徹底改變瞭我對“成長”這個概念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傾嚮於將成長簡單地理解為生理上的成熟,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成長是一個貫穿生命始終的、極其復雜而精妙的心理過程。作者在描述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特徵時,采用瞭非常細膩的筆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觀察者,將人類內心的微妙變化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部分,作者詳細分析瞭青少年在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各種探索、認同和衝突,以及這些經曆對他們未來人生選擇的重要性。這讓我想起瞭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睏惑,仿佛書中說的就是我當年的心路曆程。此外,書中對於“延遲滿足”、“情緒調節”等概念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不僅解釋瞭這些能力的重要性,還提供瞭許多具體的培養方法和策略,這對於我作為傢長或者希望提升自我認知的人來說,都非常有價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人性化,沒有過多冗餘的學術術語,讀起來流暢而引人入勝,讓我能夠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探索之中。

評分

坦白講,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實驗發展心理學”這個主題的理解其實非常有限,甚至有些模糊。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枯燥公式和統計圖錶的書,讀起來會很吃力。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瞭。他/她善於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解釋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就像在和一位朋友聊天一樣,把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的實驗,比如嬰兒的麵孔識彆實驗,或者兒童道德發展的兩難選擇睏境,描述得非常細緻,不僅僅是復述實驗過程,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實驗的設計思路、潛在的變量控製以及最重要的——實驗結果所揭示的深刻意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不同理論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他/她會清晰地介紹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然後不迴避地指齣其優點和不足,並引齣後續的研究是如何修正或補充這些理論的。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參與一場持續的學術對話。我記得其中關於依戀理論的章節,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Bowlby和Ainsworth的經典研究,還聯係瞭當代社會中親子關係的變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戀模式的差異,這讓我在理解理論的同時,也思考到瞭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閤理,邏輯清晰,過渡自然,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很少感到睏惑。

評分

我之前一直覺得心理學離我的生活比較遙遠,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心理學研究,轉化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記得書中關於兒童遊戲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作者不僅僅是引用瞭幾篇學術論文,而是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兒童遊戲場景,然後分析瞭在這些場景中,孩子們是如何學習分享、閤作、解決衝突的。這讓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童年的經曆,以及我身邊孩子的遊戲方式,感覺非常親切。而且,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差異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沒有將發展過程看作是普遍適用的公式,而是強調瞭文化、社會環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影響。例如,他/她會對比不同文化中兒童的成人角色扮演、教育方式以及社會期望,從而解釋瞭為什麼在某些文化中,孩子們會錶現齣與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行為模式。這種跨文化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人類發展多樣性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個體差異”和“環境影響”這兩個概念的深刻含義。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寶庫裏尋寶。作者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全麵的方式,將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娓娓道來。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在整理和呈現大量復雜研究數據時的功力,他/她能夠將分散的、看似無關的研究聯係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研究脈絡,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某個心理發展現象是如何被一代代心理學傢不斷探索和深入理解的。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例如“氣質”、“依戀”、“圖式”等,都做得非常到位,並且通過具體的例子和實驗證據加以說明,使得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語言發展的部分,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兒童語言習得的各個階段,更是探討瞭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理論學派對此的觀點。例如,他/她會詳細介紹行為主義、先天論和認知發展論在解釋語言學習上的不同側重,並結閤瞭大量的兒童語言樣本分析,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對語言發展的過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中對於一些具有爭議性的研究,作者也保持瞭客觀的態度,充分展現瞭不同研究的觀點和證據,鼓勵讀者自行判斷,而不是簡單地給齣結論。這種開放式的討論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主動思考的欲望,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書,更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鍛煉。

評分

這本書我最近纔剛讀完,說實話,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相當深刻且復雜的。首先,我得說,它提供的視角非常新穎,顛覆瞭我以往對某些心理發展過程的理解。作者在梳理理論的時候,沒有一股腦地堆砌晦澀難懂的概念,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研究來支撐,這讓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幾章,它詳細闡述瞭 Piaget 和 Vygotsky 的理論,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過對這些理論的批判性審視,以及引入更多最新的實證研究,展現瞭這些理論的局限性和適用範圍。我記得其中一個實驗,通過觀察嬰兒對不同形狀物體的反應,來推斷他們是否存在物體守恒的概念,這個實驗的設計本身就極具啓發性,讓我對嬰兒的認知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僅僅是理論,書中關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描述也非常詳盡,從胎兒期一直講到成年後期,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徵、社會互動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青春期部分,作者沒有僅僅強調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大腦發育、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傢庭關係的影響,使得對這一時期的理解更加全麵和人性化。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學術探索,而非簡單的知識灌輸,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這正是我所期待的一本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特質。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發展心理學遠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精彩和充滿活力。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探人類從齣生到衰老的漫長旅程中,內心世界是如何一步步構建、演變和成熟的。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章節之間的銜接也做得非常巧妙,讓我能夠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瞭解不同的發展主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研究方法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性。他/她會詳細介紹一些常用的研究設計,比如縱嚮研究、橫斷研究、實驗法、觀察法等,並結閤具體的例子來解釋它們的優缺點。這讓我對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過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有瞭更準確的判斷。我記得書中關於兒童恐懼癥的發展,作者不僅介紹瞭不同理論對恐懼癥成因的解釋,還詳細描述瞭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乾預手段,以及這些療法的有效性。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學習如何理解和幫助他人。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場精心策劃的心理學“探險”中,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步揭示人類成長的奧秘。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她擅長將枯燥的實驗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科學發現,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道德發展”的討論,作者詳細介紹瞭Kohlberg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並結閤瞭大量的倫理睏境和案例分析,讓我對道德判斷的形成過程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她不僅僅是介紹理論,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反思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位置。我記得其中一個案例,關於兒童在麵對“偷竊救人”這個兩難選擇時的不同反應,以及這些反應背後所反映齣的道德推理水平,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道德判斷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此外,書中關於“認知發展”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清晰地梳理瞭Piaget的理論,並引入瞭信息加工理論等其他重要視角,讓我對兒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學習知識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啓發性的,它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瞭我對人類內心世界的強烈好奇心,讓我渴望繼續深入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