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陶瓷(修订本)》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自出版以来,备受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全书共分五编:古代陶器、原始瓷与青瓷的烧制成功、隋唐五代与辽的陶瓷、宋金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陶瓷等。
《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陶瓷(修订本)》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考古》、《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陶瓷》《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其中的一本。本套教材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在文物、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响强烈,受到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多次应读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方面的新发现、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反映文博事业的新面貌,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原编写人员对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补充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外,对原书中有误之处也作了更正,《中国考古》的内容因故未作修订)并在部分教材前增加了彩色图版。同时首次出版了《中国古钱币》。
承担本套教材的各书主编,均是资深的专家、学者(有的已相继过世),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动毫,为该书的修订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冯先铭(1921-1993),中国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早年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受其父(历史学家、翻译家)冯承钧的影响,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四十年代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整理、收购、编目、陈列。古窑地的调查、鉴定等项工作。几十年来,重点考察了全国一百二十多个县市的古瓷窑遗址,采集窑地,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从各地收集与收购了近二万件瓷器,充实了故宫博物馆的藏品,使陈列展品更系统、准确、丰富。撰写并发表调查报告、考证与论述古陶瓷方面的文章近百篇。专著有《龙泉青瓷》、《定窑》、《青白瓷》、《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主编《中国陶瓷史》并执笔宋代部分。
第一编 古代陶器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制陶粘土与羼和料
第三节 窑炉与烧成气氛
第四节 陶系
第五节 陶器的器类与组合
第六节 陶器器表的修饰与花纹
第七节 研究古代陶器的意义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一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三节 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
第一节 夏代陶器
第二节 商代陶器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夏商陶器
第四节 周代陶器
第四章 战国、秦、汉及以后各代的陶器
第一节 战国陶器
第二节 秦代陶器
第三节 汉代陶器
第五章 陶制工具与建筑材料
第一节 制陶、纺织与渔猎的工具
第二节 冶铸工具
第三节 陶建筑材料
第六章 陶塑与陶俑
第一节 陶塑
第二节 陶俑
第二编 原始瓷与青瓷的烧制成功
第一章 商周时期原始瓷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商代原始瓷
第三节 周代原始瓷
第四节 原始瓷产地探讨
第二章 秦汉时期原始瓷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产地与窑场
第三节 由原始瓷发展成瓷器
第三章 汉代的瓷器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瓷器烧成于东汉
第三节 青瓷与黑瓷
第四节 瓷窑
第四章 三国晋至南北朝时期的瓷业
第一节 南方各地的瓷窑
第二节 北朝的瓷业
第三节 三国至南北朝瓷业的主要成就
第三编 隋唐五代与辽的陶瓷
第一章 隋代陶瓷
第一节 隋代陶瓷特征
第二节 隋代青瓷窑
第三节 隋代白瓷的成就
第二章 唐代陶瓷
第一节 唐代陶瓷特征
第二节 唐代主要瓷窑
第三节 唐代陶瓷工艺成就
第三章 五代与辽的陶瓷
第一节 五代陶瓷特征
第二节 五代主要瓷窑
第三节 五代制瓷工艺的改进
第四节 辽代陶瓷特征
第五节 辽代主要瓷窑
第六节 辽代陶瓷与中原陶瓷的关系
第四编 宋金时期的陶瓷
第一章 宋金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概说
第一节 宋金时期北方地区主要瓷窑
第二节 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制瓷工艺成就
第二章 宋代江南地区陶瓷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宋代江南地区主要瓷窑
第三节 宋代江南地区制瓷工艺成就
第五编 元明清时期陶瓷
第一章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枢府”(卵白釉)瓷
第三节 青花瓷
第四节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第五节 各种色釉瓷
第二章 明代景德镇瓷器生产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洪武窑瓷器
第三节 永乐窑瓷器
第四节 宣德窑瓷器
第五节 正统、景泰、天顺窑瓷器
第六节 成化窑瓷器
第七节 弘治窑瓷器
第八节 正德窑瓷器
第九节 嘉靖、隆庆窑瓷器
第十节 万历、天启、崇祯窑瓷器
第十一节 景德镇以外地区的几个重要陶瓷品种
第三章 清代景德镇瓷器概说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顺治窑瓷器
第三节 康熙窑瓷器
第四节 雍正窑瓷器
第五节 乾隆窑瓷器
第六节 嘉庆至宣统窑瓷器
第七节 景德镇以外地区的几个重要陶瓷品种
我作为一名业余的陶瓷爱好者,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陶瓷发展脉络,又不至于陷入纯粹学术术语泥潭的入门或进阶读物。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无疑是极其清晰且符合学习者认知的。它没有采用那种横向的、仅按年代划分的僵硬结构,而是巧妙地将技术演变、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合在一起进行叙述。比如,它在讲述某一个时期的青瓷发展时,不仅仅罗列了出土器物,更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对“翠色”的审美追求如何反作用于制瓷工艺的改进,这种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深挖,远比单纯的“是什么”来得更有启发性。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标题下的“馆藏亮点解析”,那些简短却精辟的鉴赏小贴士,像是指南针一样,瞬间就能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该器物的关键特征上,对于我们自学辨识瓷器真伪和欣赏水平,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性指导,这绝不是那种堆砌资料的教科书能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就让人眼前一亮。那厚实的封面,触感带着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块经过岁月洗礼的古玉。内页的纸张选用得也相当考究,光滑却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的是那些彩色插图的印刷质量,那些历代名窑瓷器的釉色、纹饰,纤毫毕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很多细节,即使是肉眼在博物馆隔着玻璃观看时也难以捕捉到的微妙之处,都能在这本书里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完全对得起“文物博物馆系列”这样的名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也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自带一种文化底蕴的气场。 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也显得十分大气疏朗,没有一般教材那种拥挤不堪的压迫感,留白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每篇文章的段落之间都有了呼吸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沉浸感。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工作,从细节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严谨态度。我特别关注了它在引用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方面的更新程度。相较于市面上一些早些年出版的权威著作,这本书显然吸纳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在陶瓷考古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突破,尤其是在关于早期制瓷技术起源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对特定品种传播影响的论述上,明显更加丰富和扎实。这种与前沿研究同步更新的能力,对于任何严肃的学习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确保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体系不是过时的,而是站在当前学术研究最高水准之上的。这种对知识时效性的把控,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建立基础认知,更对资深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可靠、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游走在专业与通俗之间的优雅平衡。初看之下,你会觉得它用词精准,学术规范性毋庸置疑,但仔细研读后会发现,作者在叙事时融入了大量生动的历史画面和人文关怀。它很少出现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难懂的行话,即便是必须引入的专业名词,也会在首次出现时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正耐心地在你的耳边娓娓道来。这种叙事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化学配比、烧制温度等技术细节,转化为可以被想象和感知的历史故事,让我对那些历经千年的陶土和火焰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联结,真正体会到了“器物有魂”的说法。
评分我在学习过程中,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审美取向转变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它没有将陶瓷艺术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比如,探讨宋代“文人化”的审美趣味如何催生了极简、内敛的汝窑风格,以及元代随着蒙古族强势进入后,景德镇制瓷业如何接纳了更宏大、更奔放的装饰语言,这些关联性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工艺史”的理解。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动态的陶瓷发展地图,而不是一堆孤立的“名人名作”的清单。此外,书中对那些被历史遗忘或低估的民间窑口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包容的学术态度,突破了传统教材往往只聚焦于几大官窑的局限性。
评分书是破书,买回来我用胶带贴住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是破书,买回来我用胶带贴住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书是破书,买回来我用胶带贴住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