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艺术视觉的教育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艺术视觉的教育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埃略特·W.艾斯纳(Elliot W.Eisner) 著,郭祯祥 译
图书标签:
  • 美术教育
  • 艺术教育
  • 视觉艺术
  • 艺术理论
  • 教育学
  • 经典译著
  • 艺术史
  • 审美教育
  • 创意教学
  • 艺术感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74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1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外文名称: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教育者,艺术类学生
  《艺术视觉的教育》对艺术教育展开了全方位解析,是一本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艺术学习与艺术教学 “百科”式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无论是刚刚从事艺术教育的实习生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诸如“为什么要教艺术?如何进行艺术教学?艺术教育对社会有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时,总会思虑良久。艾斯纳以实证、数据分析的方式解答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艺术成长评量的范畴及方法等艺术教育工作者经常困惑的难点,并从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方面,探讨艺术教育、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艺术视觉的教育》对艺术教育展开了全方位解析,是一本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艺术学习与艺术教学“百科”式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艾斯纳,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艺术教育教授,曾任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协会主席,国际教育协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约翰?杜威协会主席。一生出版著作十余本,曾获得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帕默·O·约翰逊奖,致力于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定性研究等方向。 译者:郭祯祥,台湾师范大学和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现任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主席。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方法以及视觉文化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著述颇丰。郭祯祥先生曾是Ediwin Ziegfeld Award得主,她一生致力于海峡两岸及中外美术教育的学术交流,为推动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丛书主编简介:马菁汝,山东济南人,美术教育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部高师课程改革项目主持人和核心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告诫》、《为生活而艺术》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教艺术教艺术的正当理由(Justif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Art) …………………… 2以艺术的功能作为肯定艺术教学之根据(The Functions of Art as Sources of Justification for itsTeaching) ………………………………………………… 10第二章 当今艺术教育的特质、地位和目标学校教育的隐含功能(Covert Functions of Schooling) ………………………… 18现行艺术课程的特质(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Art Programs) ……………… 24第三章 学校艺术教育的起源:溯古谈今话沿革艺术与教育先驱(Art and the Educational Pioneers) ……………………… 28欧洲对艺术教学的影响(European Influences on the Teaching of Art) ………… 34史密斯与艺术的工业用途(Walter Smith and the Industrial Uses of Art) …………… 36杜威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时代(John Dewey and the Age of Child) ……………………… 40艺术鉴赏的道德功能(The Moral Uses of Art Appreciation) …………………… 45革新学派里的艺术教学(The Teaching of Art in Progressive Schools) …………… 47大萧条时期的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 52英雄时代的艺术教学(The Teaching of Art During the Age of the Heroes) …… 56第四章 艺术学习的启蒙艺术学习的多面观(The Multiple Aspects of Artistic Learning) …………… 64视觉形式的表现内容(The Expressive Content of Visual Form) ……………… 69艺术学习的创作层面(The Productive Aspects of Artistic Learning) ………… 77理论推测谈儿童艺术的变迁(Theory and Speculation Concerning Changes in Children’sArt) ……………………………………………………… 79儿童艺术概念之摘要(A Summary of Conceptions of Children’s Art) ………… 92艺术活动的两个模式(Two Modes of Artistic Action) ………………………… 97象形与具象艺术(Pictographic and Representational Art) ……………… 99艺术学习的批评领域(The Critical Aspects of Artistic Learning) ……………… 103第五章 艺术学习的实证研究艺术行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Artistic Action as a Mode of Intelligence) ……………… 109实证上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归纳(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Concerning Children’s ArtisticDevelopment) …………………………………………… 113不同优劣环境下儿童的绘画发展特征(The Developmental Dr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taged andDisadvantaged Children) ………………………………… 120艺术学习的批评层面之研究(Research on the Critical Aspects of Artistic Learning) … 129视觉艺术的测验资料(Tests in the Visual Arts) ……………………………… 135艾斯纳的艺术知识与艺术态度问卷(The Eisner Art Information and Art Attitude Inventories) … 140第六章 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可能实现的展望“课程”的意义(The Meaning of“Curriculum”) ……………………… 147教学目标的运用与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 148表现目标的用途(The Use of Expressive Objectives) …………………… 150连贯性与顺序性(Continuity and Sequence) ……………………………… 152学习的活动:课程的核心(The Learning Activity:The Heart of the Curriculum) … 155艺术教育课程的种类(Types of Curricula in Art Education) ………………… 161斯坦福的凯特琳计划(Stanford’s Kettering Project) ………………………… 163第七章 意义与隐喻:艺术教学的艺术与学理之分析教学范畴(Dimensions of Teaching) ……………………………… 170认定教学成果的模式(A Model for Identifying Instructional Outcomes) ……… 174有关艺术教学的研究(Research on Teaching Art) …………………………… 181第八章 儿童的艺术成长能予评量吗?评量和测验之不同(Evaluation and Testing Are Not Identical) …………… 193测验和评分之不同(Testing and Grading Are Not Identical) ……………… 195评量的范畴(Contexts for Evaluation) ……………………………… 196什么是可以评量的?(What Can Be Evaluated?) …………………………… 200评量创造性的类型(Evaluating Types of Creativity) ………………………… 205艺术批评是一种评量的方式(Art Criticism as a Type of Evaluation) ………………… 210第九章 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有何期待?艺术教育功能研究(The Functions of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 225理论的应用(The Uses of Theory) …………………………………… 228科学研究的一些限制(Some Limit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231科学研究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235第十章 从科学时代到艺术时代主要观念的摘要(A Summary of Major Ideas) …………………………… 241美国社会的特性(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ociety) …………… 250美国学校的特征(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Schools) …………… 255学校和社会平行性(Parallels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 259艺术有什么贡献?(What Can Art Contribute?) …………………………… 263

前言/序言

  《艺术视觉的教育》一书于1972年出版,此书所提出的理念,深受美国继发展人造卫星之后而推行课程改革运动的影响,反映了苏联的太空成就,以及美国政府在课程改革上投资十多亿美元的情形。当时所发展的理念,确信学校课程所教授的科目不够严谨,而中等学校阶段的课程标准偏低。为了强化学校课程中的各种科目,   课程发展专家们受到鞭策,特别关注各种智育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概念和技巧。当我写《艺术视觉的教育》时,这些理念正流传着,并催促课程专家订定艺术教育的计划。昔日美国的艺术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已将艺术活动视为个人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强调艺术是“捕捉”甚于“教导”的观念,儿童被看成是创造力与情感需求的宝库,透过艺术活动可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和情感得以解放。如此一来,便很少人注意到艺术在一般教育的独特贡献,致使教学课程松散、缺乏架构,而艺术的教与学也未能普及于各个学校。《艺术视觉的教育》所推展的理念正好与上述似是而非的态度全然不同。在《艺术视觉的教育》中所提及的凯特琳计划(KetteringProject)即致力于蕴生一种对艺术教育的新态度。此计划提出一个有组织的课程,主要建立在三项领域之内——创作、批评和历史——它提供给儿童的学习机会不只是一些创造视觉形式所需的技巧,也让他们学习如何去观察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去了解艺术在文化中的角色。再者,更体认到学习有用的艺术技巧与复杂的艺术理念是件持续不断的工作,需要花时间,绝非一蹴可成的。因此,凯特琳计划为儿童提供一套连续而以目标取向的课程。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所发展的概念和本书所陈述的理念,近几年在思想派别分明的美国艺术教育界广为流行,这项研究被命名为“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事实上,DBAE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与学生所共同进行的凯特琳计划,以及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内容即已反映出来。当然,主要的差异在于盖蒂(J.Paul Getty)艺术教育中心为大规模的课程发展提供财务的支持,并对学区实施DBAE给予经费上的奖励。虽然某些艺术教育界学者认为这项研究忽略了儿童的创造性(我相信对DBAE的某些责难并不适切),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今天,DBAE的观念却正是美国艺术教育界所讨论着的核心问题。这项在斯坦福大学和他处所进行的工作,纵使耗时二十年,但我很高兴它正处于盛期,当然我也很感谢郭祯祥博士率先将本书译为中文,嘉惠读者。凡主张艺术创作是先天遗传或后天学习都是似是而非的。人类虽然对创造艺术形式有基本的爱好,但也必须具备知识与技巧,才能使他们创造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艺术形式。《艺术视觉的教育》一书的方针,除了仍关心儿童的创造天性外,同时也要注意到那些可促使儿童以技巧去创作艺术和了解艺术的智慧泉源,我深信此一态度在中国的艺术里是根深蒂固的。我很高兴见到中国文化与美国艺术教育的结合,这一结合将使我们相互学习、彼此分享,这是艺术教育者好的学习方式。   Elliot W. Eisner     1989年于斯坦福大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中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严格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并力求自然流畅。 ---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精选导读与理论前沿 本译丛致力于引进全球范围内美术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当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艺术素养培养的同仁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刻的知识平台。本系列选取的作品,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建构到前沿教学实践的多个维度,共同描绘出世界美术教育发展脉络的全景图。 一、 奠基之作:西方美学与艺术教育的历史根源 本译丛精选了数部对西方艺术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梳理了艺术教育理念的起源,更深入探讨了艺术在人格塑造、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1. 《美育的本质与历史演进》 本书系统梳理了康德、席勒等古典哲学家关于“美”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并追溯了启蒙运动以来,美育如何从宫廷沙龙走向公共教育体系的历程。作者着重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艺术教育在国民素质提升中的角色定位变化。书中详尽考察了浪漫主义的“情感激发”与理性主义的“形式训练”在早期美术教学法中的拉锯与融合,为理解现代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 2. 《工艺美术运动与实用艺术教育的复兴》 聚焦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本书探讨了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代表的思想家,如何批判机器生产的粗鄙化,转而倡导手工艺的价值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译文细致地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改革设计学校和职业培训,试图将美感重新引入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之中。该书对于研究艺术与工业、技术相协调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20世纪教育思潮的冲击与变革 20世纪是艺术教育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美术教育的焦点从技能传授转向了儿童的内在经验和创造力的激发。 3. 《儿童画的心理发展阶段分析》 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艺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经典应用。作者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详细描绘了儿童从涂鸦期到图式期,再到写实期的视觉表达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本书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识别和理解学生作品的科学框架,更强调了尊重儿童自主探索过程的重要性,反对过早地将成人化的审美标准强加于稚嫩的心灵之上。它深刻影响了学前及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实践。 4. 《现代主义艺术教学法的实践与争论》 本书汇集了20世纪中期,先锋艺术家们在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实验性教学案例。它聚焦于包豪斯(Bauhaus)的结构化材料实验、蒙台梭利体系中的感官训练,以及其他强调“形式分析”与“视觉结构”的教学流派。读者将看到,这些流派如何挑战传统学院派的写实训练,转而探索线条、色彩、空间等基本视觉元素的内在逻辑,并探讨了这些前卫理念在大众教育中推广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 当代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与跨学科探索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多媒体素养。本译丛的后继卷目紧密跟进这些趋势。 5. 《视觉文化研究与美术课程的重塑》 面对图像泛滥的时代,本书尖锐地指出,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授绘画技巧,更需要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作者引入了符号学、社会学和媒体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将广告、电影、网络图像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是一本面向高中和大学教育工作者,关于课程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指南。 6. 《社区参与式艺术教育:社会建构主义的场域实践》 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本书探讨了艺术教育如何走出校园,与地方社区、非营利组织、城市规划相结合的模式。它通过多个国际案例,展示了艺术项目如何被用作社区赋权、社会融合和环境改造的工具。书中强调的“行动导向学习”和“共同创作”理念,为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界定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7. 《数字媒介与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整合策略》 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本书致力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将数字工具(如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生成艺术)有效融入传统艺术教育的实用框架。它不仅介绍了操作层面的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在数字环境中,如何重新定义“创造力”、“原作”以及“艺术家”的身份,以适应未来艺术生态的需求。 总结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并非孤立的理论汇编,而是一个相互对话、相互启发的知识网络。每一本书都是理解全球艺术教育生态中某一关键环节的钥匙,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启发教育者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培养下一代对视觉世界的感知力、表达欲和批判力,确保艺术教育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始终保持其作为人类精神成长核心驱动力的地位。本系列提供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足以支撑起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美术教育研究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美学和认知发展领域的著作,但这本书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的逻辑推演能力,绝对是属于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分散、晦涩的视觉感知机制,系统地梳理成一个可以被清晰追踪和分析的路径图。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由引导者精心设计的智力探险,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标记指引方向,让你明白“我们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去看世界”。特别是它在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视觉习惯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差异背后的认知动机与社会结构因素。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理论介绍,升华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工具。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观察维度,可以说,它重塑了我理解“观看”这一行为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耐人寻味,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在处理那些可能枯燥的科学实验结果或历史案例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冰冷的论据包裹在富有画面感的叙述之中。我特别喜欢那种作者似乎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的感觉,它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专业知识变得亲切可及。这种“亲近感”的营造,恰恰是许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我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其中,不知不觉间就读完了好几个章节。它避免了那种堆砌术语、故作高深的写作弊病,而是用清晰、流畅、甚至带有某种韵律感的句子,引导读者进入作者的思维迷宫。这种对语言艺术的驾驭能力,无疑是这本书能够跨越专业壁垒、吸引更广泛读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读罢某些篇章,甚至会有一种意犹未尽、想要再细细品味其文字构造的冲动。

评分

更深层次来看,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跨学科对话的桥梁。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史或纯粹的心理学范畴,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现象学,甚至某些哲学流派的观点来佐证其核心论点。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使得对视觉教育的探讨变得立体而丰满。例如,当讨论到“形式感”的形成时,它能巧妙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儿童是如何逐步建立起对三维空间的把握的。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它避免了陷入单一学科的窠臼,而是将视觉教育置于人类心智发展与文化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研究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必须敢于借用其他领域的成熟理论来丰富自身,这本书正是这种开放精神的绝佳体现。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提供的实践维度与反思深度上。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看”的描述层面,更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引导他人学习去更有效地看”。书中所提出的那些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并非是僵硬的教条,而更像是一系列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框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环境进行灵活变通。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培养“观察的耐心”和“视觉的批判性”的章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如何训练人们慢下来,去真正‘看透’一个图像或一个场景的丰富层次,显得尤为迫切。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指导教育者如何从最基础的线条、色彩、空间感入手,逐步搭建起受教者的视觉认知大厦。它让人意识到,有效的艺术教育绝非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而是一场关于如何重塑世界观的深度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封面处理,仿佛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深刻。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精心编排的版式所吸引,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文字的排布疏密有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本身就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墨色饱满而不洇染,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高分辨率的插图或图表,它们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能够以具象的方式被捕捉和理解。从纯粹的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的制作工艺无疑是顶级的,它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应有敬意的匠心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捧读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关于“美学呈现”的教育,这或许是它在传递其核心理念前,首先完成的一种无声的示范。

评分

还没有读完呢,过后再评。

评分

有点难度 跟教育学差不多

评分

很棒很棒的东西

评分

还没有读完呢,过后再评。

评分

发货速度极快

评分

发货速度极快

评分

书很好,很喜欢,价钱也很合适

评分

发货速度极快

评分

很棒很棒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