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莊子的“齊物”,前人主要有兩種詮釋:一種詮釋由嚮秀、郭象肇其端,認為萬物確有差彆,但隻要充分實現各自天性,那麼,萬物便都可自得其樂;另一種詮釋源於支遁,認為萬物其實無差彆,差彆隻是主觀的假相。以上兩種詮釋在《莊子》中都能找到依據,但前者的詮釋依據在外雜篇,而後者的詮釋依據在內篇。一般認為,《莊子》內篇為莊子自作,外雜篇齣於莊子後學之手,據此,莊子齊物思想應係內篇所體現的“齊物”思想。然而,當今學界對莊子“齊物”的主流詮釋卻與郭象幾無二緻。有鑒於此,作者力圖厘清《莊子》內篇和外雜篇各自的“齊物”思路,呼籲學界重視支遁式詮釋。
李凱,男,1980年7月生,山東淄博人。山東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後,現為西南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兼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員等職。主要緻力於先秦哲學研究,特彆是孟子學和莊子學。以獨立作者或第yi作者身份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等學術刊物和《儒林》等論文集中發錶學術論文40篇,齣版個人專著《孟子詮釋思想研究》《孟子倫理思想研究——以列維納斯倫理學為參照》。主持國*級和省部級項目多項。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選題意義(1)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4)
一 莊學研究現狀(4)
二 莊子齊物思想研究現狀(7)
第二章 莊子齊物思想的內涵試探(13)
第一節 由“齊物”之言解“齊物” (13)
第二節 透過“無物”看“齊物” (28)
第三節 以佛理釋“齊物” (44)
結 語(52)
第三章 戰國齊物思潮中的莊子齊物思想(53)
第一節 從慎到等人的“齊萬物以為首”看莊子“齊物”思想的特質(54)
第二節 從惠施的“萬物畢同”說看莊子“齊物”思想的特質(70)
第三節 莊子“齊物”思想與各傢“齊物”思想間的有機聯係(85)
結 語(90)
第四章 莊子後學對莊子齊物思想的詮釋(92)
第一節《駢拇》等篇的“齊物”思路(92)
第二節《鞦水》篇的“齊物”思路(102)
第三節《知北遊》的“齊物”思路(109)
第四節 莊子後學誤讀“齊物”的原因試探(111)
結 語(115)
第五章 嚮秀、郭象、成玄英等人對莊子齊物思想的再詮釋(116)
第一節 嚮秀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17)
第二節 郭象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30)
第三節 成玄英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41)
結 語(154)
第六章 支遁、釋德清、章太炎等人對郭象“齊物”釋義的反撥(155)
第一節 支遁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56)
第二節 釋德清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69)
第三節 章太炎的“齊物”思路及其理論旨趣(184)
結 語(197)
第七章 結論(198)
參考文獻(204)
附錄 博士後期間發錶的學術論文(214)
索 引(215)
後 記(218)
從實踐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純粹的理論研究範疇。它不僅僅是在“解釋”古代思想,更是在“激活”這些思想的生命力,使其能夠對當代人的生存睏境提供某種參照或慰藉。我個人在閱讀完關於“物我閤一”的論述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信息爆炸時代下,對自我邊界的過度強調和焦慮,書中提供的思維模型,提供瞭一種跳齣綫性時間觀和過度工具理性思維的可能路徑。它不是直接給齣“怎麼辦”的答案,而是通過深化對“是什麼”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改變瞭我們看待世界和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預設。坦白說,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閤上書本,會愣神幾分鍾,感覺自己的“操作係統”被悄悄地升級瞭一次,那種對世界觀的溫和重塑,是很多浮於錶麵的“心靈雞湯”所無法比擬的深度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嚴密得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剖析能力,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層層剝開,直至露齣其核心的肌理。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過渡時所采用的那種“螺鏇上升”的結構,每深入一層,都會對前文的理解産生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堆砌。比如,它處理某個核心論點的展開時,不是平鋪直敘地給齣定義,而是先引用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古代寓言或曆史片段作為引子,這些引子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暗藏玄機,直到最後纔將它們精妙地匯聚到中心思想上,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思想的張力。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復雜的迷宮中不斷獲得新的指引,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讓人欲罷不能地想要探究“下一處轉角”究竟藏著什麼奧秘。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的嚴謹性與錶達的文學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經常發現自己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句措辭。作者似乎對詞語的選擇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他能夠用最簡潔、最富於畫麵感的詞匯,來描繪那些極其抽象的哲學概念。行文中那種從容不迫的語調,仿佛帶著一種看透世事的超然,讀起來讓人心神安定,仿佛所有的焦慮和喧囂都被隔絕在瞭書頁之外。這絕不是那種乾巴巴、充滿術語堆砌的教科書式寫作,它更像是在與一位學識淵博、風趣幽默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夜的、促膝長談,每一次交流都充滿瞭啓迪,令人迴味無窮,讓人忍不住想把其中的精妙句子摘抄下來,細細品味。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封麵那種溫潤的米黃色調,到內頁紙張那種略帶紋理的質感,無不透露著一種沉靜而富有思考的氣息。我特意拿在手裏把玩瞭許久,那種恰到好處的重量感,讓人覺得手中捧著的不是一堆紙張,而是一塊經過時間打磨的玉石。特彆是扉頁的設計,用瞭一種非常古典的隸書字體來印製書名,那種遒勁中帶著飄逸的筆觸,一下子就把人拉入瞭一個古樸而深邃的哲學世界。我甚至注意到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在不同光綫下會摺射齣微弱但清晰的光芒,細節處理得極為考究。翻開後,排版也十分舒服,行距和字號的搭配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書捲氣和文化底蘊,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完全超越瞭一般學術專著的製作水準,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哲學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開闊,著實讓我感到震撼。它沒有將討論局限於傳統的經學傢視野,而是巧妙地引入瞭現代心理學、認知科學甚至一些跨文化比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些古老的文本。這使得原本有些僵硬的理論煥發齣勃勃生機,仿佛那些幾韆年前的思考,經過瞭現代工具的打磨,重新獲得瞭刺破時代局限的鋒芒。比如,作者在闡述某一部分思想的局限性時,沒有簡單地進行批判,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時間軸上進行定位,承認其在特定曆史階段的閤理性,卻又清醒地指齣瞭其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的不足,這種審慎和包容的態度,讓整部作品充滿瞭智慧的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條宣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