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庄子的“齐物”,前人主要有两种诠释:一种诠释由向秀、郭象肇其端,认为万物确有差别,但只要充分实现各自天性,那么,万物便都可自得其乐;另一种诠释源于支遁,认为万物其实无差别,差别只是主观的假相。以上两种诠释在《庄子》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前者的诠释依据在外杂篇,而后者的诠释依据在内篇。一般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自作,外杂篇出于庄子后学之手,据此,庄子齐物思想应系内篇所体现的“齐物”思想。然而,当今学界对庄子“齐物”的主流诠释却与郭象几无二致。有鉴于此,作者力图厘清《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各自的“齐物”思路,呼吁学界重视支遁式诠释。
李凯,男,1980年7月生,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人。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等职。主要致力于先秦哲学研究,特别是孟子学和庄子学。以独立作者或第yi作者身份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学术刊物和《儒林》等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40篇,出版个人专著《孟子诠释思想研究》《孟子伦理思想研究——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主持国*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意义(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4)
一 庄学研究现状(4)
二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现状(7)
第二章 庄子齐物思想的内涵试探(13)
第一节 由“齐物”之言解“齐物” (13)
第二节 透过“无物”看“齐物” (28)
第三节 以佛理释“齐物” (44)
结 语(52)
第三章 战国齐物思潮中的庄子齐物思想(53)
第一节 从慎到等人的“齐万物以为首”看庄子“齐物”思想的特质(54)
第二节 从惠施的“万物毕同”说看庄子“齐物”思想的特质(70)
第三节 庄子“齐物”思想与各家“齐物”思想间的有机联系(85)
结 语(90)
第四章 庄子后学对庄子齐物思想的诠释(92)
第一节《骈拇》等篇的“齐物”思路(92)
第二节《秋水》篇的“齐物”思路(102)
第三节《知北游》的“齐物”思路(109)
第四节 庄子后学误读“齐物”的原因试探(111)
结 语(115)
第五章 向秀、郭象、成玄英等人对庄子齐物思想的再诠释(116)
第一节 向秀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17)
第二节 郭象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30)
第三节 成玄英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41)
结 语(154)
第六章 支遁、释德清、章太炎等人对郭象“齐物”释义的反拨(155)
第一节 支遁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56)
第二节 释德清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69)
第三节 章太炎的“齐物”思路及其理论旨趣(184)
结 语(197)
第七章 结论(198)
参考文献(204)
附录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4)
索 引(215)
后 记(218)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表达的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经常发现自己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措辞。作者似乎对词语的选择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能够用最简洁、最富于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那些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行文中那种从容不迫的语调,仿佛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超然,读起来让人心神安定,仿佛所有的焦虑和喧嚣都被隔绝在了书页之外。这绝不是那种干巴巴、充满术语堆砌的教科书式写作,它更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风趣幽默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启迪,令人回味无穷,让人忍不住想把其中的精妙句子摘抄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得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剖析能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层层剥开,直至露出其核心的肌理。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所采用的那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深入一层,都会对前文的理解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堆砌。比如,它处理某个核心论点的展开时,不是平铺直叙地给出定义,而是先引用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古代寓言或历史片段作为引子,这些引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直到最后才将它们精妙地汇聚到中心思想上,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张力。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复杂的迷宫中不断获得新的指引,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探究“下一处转角”究竟藏着什么奥秘。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那种温润的米黄色调,到内页纸张那种略带纹理的质感,无不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富有思考的气息。我特意拿在手里把玩了许久,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让人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堆纸张,而是一块经过时间打磨的玉石。特别是扉页的设计,用了一种非常古典的隶书字体来印制书名,那种遒劲中带着飘逸的笔触,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一个古朴而深邃的哲学世界。我甚至注意到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微弱但清晰的光芒,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翻开后,排版也十分舒服,行距和字号的搭配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书卷气和文化底蕴,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完全超越了一般学术专著的制作水准,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哲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开阔,着实让我感到震撼。它没有将讨论局限于传统的经学家视野,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一些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文本。这使得原本有些僵硬的理论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那些几千年前的思考,经过了现代工具的打磨,重新获得了刺破时代局限的锋芒。比如,作者在阐述某一部分思想的局限性时,没有简单地进行批判,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时间轴上进行定位,承认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却又清醒地指出了其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不足,这种审慎和包容的态度,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宣讲。
评分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研究范畴。它不仅仅是在“解释”古代思想,更是在“激活”这些思想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对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某种参照或慰藉。我个人在阅读完关于“物我合一”的论述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信息爆炸时代下,对自我边界的过度强调和焦虑,书中提供的思维模型,提供了一种跳出线性时间观和过度工具理性思维的可能路径。它不是直接给出“怎么办”的答案,而是通过深化对“是什么”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预设。坦白说,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合上书本,会愣神几分钟,感觉自己的“操作系统”被悄悄地升级了一次,那种对世界观的温和重塑,是很多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所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