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岩,郑苗壮,朱璇,裘婉飞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生态
  • 海洋环境保护
  • 海洋污染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
  • 海洋生物
  • 气候变化
  • 海洋政策
  • 蓝色经济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21000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1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总体来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我国的国际责任,也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和中国互相影响,国际社会的一些重大举措对中国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海洋外交,寻求通过多种平台来增加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影响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正是海洋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必须重视国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要将其作为海洋外交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积极争取发展权和主动权。本书为编著多年来跟踪国际海洋环境问题并予以梳理、研究的成果。

内容简介

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我国的国际责任,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书就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的同时,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建议。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及海洋事务管理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相关国际组织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趋势研究…(1)
第二章 201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跟踪研究及启示…(29)
第三章 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研究…(52)
第四章 世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建议研究…(105)
参考文献… (119)
缩略词…(125)
图目录
图1-1 全球缺氧和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2)
图2-2 1995——2005年特定深海鱼类有机氯污染趋势…(4)
图2-3 1960——2010年北冰洋二氧化碳浓度和海洋酸化...(7)
图2-4 生物多样性指标趋势...(8)
图2-5 1950——2006年全球鱼类资源的发展趋势...(11)
图3-1 全球符合具有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标准的海域...(85)
图3-2 WCPA、IUCN 等提议的HSMPAs优先区域...(99)
图3-4 北海海域及波罗的海海域减排控制区...(101)
图3-5 北美海域减排控制区...(101)
表目录
表3-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框架下的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公约...(62)
表3-2 已经召开的描述符合EBSMAs的科学标准的区域研讨会...(83)
表3-3 西南太平洋地区符合具有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标准的海域...(85)
表3-4 大加勒比和中大西洋西部地区符合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标准的海洋...(86)
表3-5 地中海地区符合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标准的海域...(88)
表3-6 北极东北地区符合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标准的海域...(88)
表3-7 已经获批的ECA区域...(100)
表3-8 ECA区域内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及适用范围...(101)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史”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图书主题。 --- 图书名称:《丝路遗风: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文明与互动》 图书简介 《丝路遗风: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文明与互动》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古代欧亚大陆核心交通动脉——丝绸之路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的权威性著作。本书不仅将丝绸之路视为单纯的商贸通道,更将其视为连接多元文明、塑造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枢纽。全书以严谨的史学考证和丰富的考古证据为基础,力求还原这条伟大之路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丝绸之路的地理脉络与早期形成 本书开篇即聚焦于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历史酝酿。我们首先详细分析了横跨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复杂地理环境,如何形塑了贸易路线的选择与变迁。重点考察了早期游牧民族与定居农耕文明之间的接触点,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催生了初步的交流需求。 在历史追溯部分,我们将叙事的起点置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通过对青铜时代晚期至汉代早期中西方零星物证(如新疆发现的早期纺织品、中原地区的西方玻璃器皿)的细致梳理,阐明了“丝绸之路”并非一夕而成,而是区域性贸易网络逐步整合的结果。我们尤其关注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与古希腊文明在东方边陲的交汇,为后来汉唐盛世下的国际贸易打下了文化和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贸易的盛衰:商品、路线与经济机制 本书的核心章节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上流通的核心商品体系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丝绸无疑是这条路线上最具标志性的货物,但本书拓展了视野,详细考察了其他关键贸易品:从东方运往西方的茶叶、瓷器、漆器、香料,以及自西方传入东方的玻璃器皿、贵金属、马匹、珠宝、香料和羊毛制品。 贸易的组织形式是本书讨论的另一重点。我们详细描绘了沿线不同阶段的商人阶层,包括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以及吐蕃商人的商业网络和运作模式。通过对古代文书、墓葬出土的贸易凭证以及海关记录的分析,还原了长途贸易中存在的风险管理、货币兑换、信贷系统以及价格形成机制。 此外,本书对“海陆并进”的贸易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衰直接受制于中亚政权的稳定性和沿途绿洲城邦的繁荣程度;而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崛起,则与造船技术的发展、季风规律的掌握以及阿拉伯海域贸易体系的成熟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文明的交融:宗教、艺术与技术传播 丝绸之路最持久的遗产,在于其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走廊的功能。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思想与信仰的跨区域流动。 宗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是丝绸之路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事件。本书详细考察了佛教在克孜尔、敦煌、云冈等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分析了不同民族对佛教教义的吸收与改造过程。同时,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与传播路径,也得到了细致的文献考证。 技术的交流: 冶金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西传,以及玻璃制造、灌溉技术、天文历法的东进,构成了技术史上的重要篇章。本书通过对考古发掘中的工具残件和技术遗存的对比研究,量化了技术交流对东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艺术的融合: 希腊化艺术风格(健陀罗艺术)如何与印度本土艺术结合,并影响到中亚乃至中国的雕塑风格,是本书艺术史分析的重点。同时,音乐、舞蹈、服饰等世俗文化在沿线各地的相互影响,也通过壁画和文献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第四部分:路线的演变与历史的终结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衰落的复杂原因。我们分析了唐宋时期,随着吐蕃的崛起和回鹘汗国的兴衰,中段陆路贸易的中心开始向更南或更北的支线转移。中世纪后,特别是蒙古帝国时期,尽管陆路贸易一度达到鼎盛(Pax Mongolica),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海上贸易的地位日益凸显。 最终,随着奥斯曼帝国对传统中东陆路控制的加强,以及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传统的丝绸之路贸易体系逐渐被绕过地中海和非洲好望角的全新全球贸易网络所取代。本书认为,丝绸之路的“终结”并非一次骤停,而是全球化进程中贸易重心自然转移的结果,它为现代全球连接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遗产。 研究价值 《丝路遗风》不仅是历史学家的案头必备,也是对世界文明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优质读物。它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打破了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单一叙事,强调了交流的复杂性、互惠性以及历史的连续性。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欧亚大陆内部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非海洋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某些章节的专业术语密度确实偏高,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和查阅背景资料。但正是这种高门槛,保障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差异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例如,书中对南大洋的磷酸盐循环和温带珊瑚礁的生态位竞争的分析,完全是基于最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构建的,完全没有采用那种笼统的一概而论的方式。这种精细化的地域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经验和数据处理能力。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略微改进的地方,也许是希望在介绍复杂模型时,能增加一些更直观的类比或者动画辅助说明,这样能帮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跨越入门的鸿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扎根于扎实研究、不避讳复杂性的重量级作品,是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入那片广袤无垠的深海之中。我是一个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海洋生物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相当学术和专业,但它成功地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勾勒出了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最核心生态系统的现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展现的那种对海洋生命的敬畏与关切,那种深切的人文情怀是支撑起冰冷数据和复杂模型的最重要内核。整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图表的清晰度和专业性毋庸置疑,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深度研究的读者,也能较好地跟上作者的逻辑线索。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特定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章节,那里的描述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让我对地球生命起源和极端环境适应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学术基调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是值得所有热爱海洋、关心地球未来的读者入手的一部佳作。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某些章节所描绘的“希望曙光”所打动。尽管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当前的严峻形势,但作者在篇末对于新兴技术和全球治理模式的展望,显得格外有力且充满建设性。他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系统梳理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EBM)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并对国际公海条约的未来潜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深海采矿风险评估与监管框架构建的部分,逻辑清晰,充满了前瞻性思维,甚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以直接参考的思路框架。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清单”,更是一份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蓝图”。它让我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式梦想,而是需要多学科交叉、跨国界合作,并且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的系统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带着笔记本和一支笔去细细品味的深度著作。我花了好几个周末才勉强啃完三分之一,但每读一章,都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被重新构建和升级。作者在阐述全球海洋酸化问题时,其数据引用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咋舌,他不仅列举了近几十年的观测数据,还将这些数据与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地质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宏大的时间跨度处理,使得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以被量化的、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特别是关于塑料污染影响的论述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常见的微塑料对食物链的危害,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生物体内积累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内分泌干扰,这部分的论证逻辑严密,充满了批判性的思考,让我对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走出舒适区,直面那些复杂、棘手但又无比重要的全球性环境挑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地球深处的、措辞严谨却又充满急切感的“体检报告”。行文风格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阐述令人沮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数据时,语气是克制而沉重的,而在介绍那些历经数百万年演化的独特生态奇观时,文字又变得富有诗意和感染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总结部分所采用的那种辩证的视角,即承认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强调了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强大韧性和自我修复潜力,前提是我们必须立刻停止那些破坏性的行为。这种平衡了危机感与希望感的叙事策略,使得读者在感到震惊之余,不会完全丧失采取行动的动力。它成功地在“警示录”和“行动指南”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是一本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学术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