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祥麟 罗沛霖 师昌绪等 著,候祥麟,罗沛霖,师昌绪 等 口述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科学史
  • 中国科学
  • 留美科学家
  • 20世纪中国
  • 历史访谈
  • 科学技术
  • 归国人员
  • 文化交流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04641
版次:2
商品编码:123596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群体,他们的命运体现在对政治与科学、去国与归国、个人与国家等相互交织的多重选择之中。


31位科学家口述历史——


▲他们大部分是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去美国留学的。由之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的出国潮,与内战相偕,其兴也速,其衰也骤。


▲在美国留学生活的多彩画卷中,既可见一代英才在学术成长道路上摸爬滚打的苦与乐,亦可见在异质文明洗礼中未曾改变的家国情怀。在每个人归国的选择和航程中,在两次归国潮的涨落中,都笼罩着冷战时代的巨大阴影。


▲归国后,他们在共和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也在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中,耗蚀了难以计数的年华和才华。


他们送走了1950年代同伴中的不幸早逝者,无可挽回地送走了随之而去的记忆。


我们有幸拜访了这31位1980年代的健在者,为国人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于《20世 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中,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王德禄和杜开昔(Kathy Dugan,美国在华访 问学者)采访的一批19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的采 访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共计45万字,涵盖了侯祥麟、 罗沛霖、鲍文逵、余国琮、王守武、王启东、颜鸣皐 、虞福春、师昌绪、杜连耀等31位留美科学家,以口述的形式还原历史。

作者简介

 王德禄(1956—):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理专业,长期从事物理学史、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的研究。1993年创办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


杜开昔(Kathleen G.Dugan):女,美国人。1980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89年返回美国。



历史的回响:探寻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脉搏 本书并非聚焦于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具体口述经历,而是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它是一部关于探索、挣扎、奠基与腾飞的群像史诗,旨在描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科学界如何在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下,艰难地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 第一部分:旧制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艰难建立 (1900s - 1949) 本部分追溯了近代中国科学的起源及其在动荡时局中的发展困境。 1. 近代科学的引介与早期机构的萌芽: 详细梳理了20世纪初西方科学思想、技术知识和教育体系如何被引入中国,以及早期知识分子群体对科学救国的初步探索。重点分析了“科学社”等早期学术团体的成立背景、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 2. 战火中的坚守与人才的流散: 描述了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中国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记录了“西南联大”时期科学教育的独特模式,以及一批杰出科学家在极端物质匮乏条件下,如何维持基础研究的火种。此阶段的叙事侧重于“坚持”与“传承”的主题,而非具体的科研成果本身。 3. 旧体系的遗产与新体制的孕育: 考察了民国时期科学研究资金的来源(如庚款)、政府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有限交流。重点分析了在国民政府主导下,中央研究院等机构的早期架构,为新中国成立后体制的重塑留下了哪些积极或消极的遗产。 第二部分:奠基与追赶:计划经济时代的科学布局 (1950s - 1970s) 此部分深入剖析了新中国初期,在苏联援助和自力更生方针指导下,国家如何系统性地规划和构建现代科学工业体系。 1. 学习与引进:借鉴与改造: 探讨了中国在建国初期大规模引进苏联科学技术体系的过程,包括人才的派遣、教材的翻译、以及对现有科研机构的重组。分析了这种模式在初期快速弥补技术代差方面的成效,以及随后在管理理念上与中国国情产生的结构性矛盾。 2. “两弹一星”的战略驱动: 将“两弹一星”工程视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本章不侧重于科学家个人的具体回忆,而是从国家战略需求、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以及资源的高度集中调配三个维度,解析这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决策过程、组织结构和技术攻关的宏大叙事。强调了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3. 学术思想的争论与路线的抉择: 记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几次重要思想交锋,例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权重、专家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结合等。探讨了这些路线选择对后续数十年科研方向产生的深远影响,展示了科学发展并非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深刻嵌入政治与社会结构的产物。 4. 科技教育体系的全面普及与调整: 分析了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国家工业化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记录了向基层和新兴工业领域输送技术人才的洪流,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专业化与地方性需求之间的平衡挑战。 第三部分:转折与开放:面向世界的重新定位 (1978 - 2000) 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界如何重新融入全球体系,并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寻求自我超越。 1. 拨乱反正与科研环境的松绑: 详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对过去“左”的错误的纠正,特别是恢复正常的学术规范和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记录了知识分子地位的恢复,以及科研机构在管理权限和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权逐步增强的过程。 2. 重点突破与“爬坡过坎”: 分析了“七五”、“八五”计划以来,国家在“跟踪—模仿—创新”的战略指导下,选择的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国家级攻关项目。重点关注了项目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尝试,以及如何从单纯完成任务向追求原始创新过渡的内在驱动力。 3. 国际合作的回归与科学共同体的重建: 记录了中国科学家重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初期阶段。探讨了国家如何通过建立新的科研资助体系和鼓励国际合作项目,快速吸收国际前沿知识,并重建与国际主流科学界的联系与信任。这包括对海外学者(包括新一代留学生)回国或参与国内建设的吸引机制的考察。 4. 基础研究的复苏与长期战略的酝酿: 描绘了在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基础研究领域如何从“休克”状态中缓慢复苏。分析了国家对建设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培养顶尖基础科学人才的长期规划的萌芽阶段。 结语:跨越百年的科学遗产 本书的总结部分并非对特定人物的褒扬,而是对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历程中形成的核心精神和结构性遗产进行提炼。它探讨了在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界所展现出的强烈的使命感、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知识的坚韧信仰,这些精神遗产如何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科技版图。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如何在一个世纪的剧变中,为今日的科技崛起奠定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口述史,仿佛走进了一个珍贵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着一段关于知识与奉献的深刻记忆。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专业精神的刻画。那些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科学家们,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索未知的勇气。尽管当时的环境条件异常艰苦,他们依然坚守着科学的灯塔,这种内生的驱动力令人动容。文字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实验室的艰辛建设、设备引进的曲折过程,无不体现出那一代人的韧性与智慧。我尤其关注他们对于“科研自由”的讨论,虽然在那个年代,这些话题或许难以完全展开,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纯粹学术追求的向往,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体系是如何在近乎白手起家的状态下,一步步奠基和发展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归属感”这一复杂主题的细腻呈现。对于这些漂泊海外多年的学者而言,“家”的概念是多层次的,它包含了故土、文化认同以及实现个人抱负的土壤。访谈中关于文化冲击的描述非常引人深思。他们既要适应国内快速变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要努力将所学与本土实际相结合。这种双重适应的压力,很少在主流历史著作中被如此清晰地呈现。其中不乏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学术圈内部互动的小故事,这些“插曲”往往比宏大的政策解读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氛围。它揭示了“爱国”二字的重量,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次艰难权衡后的坚定选择。这种对个体情感的深入挖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史料的文学价值。

评分

这部作品的视角之独特,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并非着眼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做出了关键抉择的个体生命。通过那些亲历者的口述,我们得以窥见五十年代那段特殊时期,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那些关于回国与否的考量,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承载着对国家建设的深切期盼。语言的朴素与真挚,仿佛能穿越时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彼时的心境:既有初返故土的激动,也夹杂着对未知前路的彷徨。这种细节的捕捉,远比冰冷的文献记录更具感染力,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先驱者们,他们的叙述里透露出的那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部口述历史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它展示了科学精神在逆境中的不屈力量。那些归国科学家们,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科研条件的匮乏,更是当时社会对科学价值认知可能存在的偏差。他们如何艰难地争取理解、如何用实际成果去证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些片段极具教育意义。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而言,读到这些前辈们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创新活力和学术热情,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进步,根植于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非仅仅依赖于顶尖的硬件设施。那些关于知识传承和师徒情谊的描述,更像是黑暗中点亮的火把,照亮了中国科技走向成熟的漫漫长路。

评分

从叙事结构上看,这部口述录的编排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单一时间线索,而是通过不同科学领域的专家视角进行交叉叙述,使得我们得以从多个维度观察五十年代中国科技界的生态全貌。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避免了单一叙事的扁平化,让读者得以对比不同学科在不同背景下面临的特有挑战。例如,基础理论研究者与应用型工程师在面临资源分配和优先级别确定时的不同考量,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此外,主持访谈者的提问技巧也值得称赞,他们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触及受访者内心深处的回忆,激发出了那些尘封已久的细节。这种对“回忆的真实性”的尊重与引导,最终汇集成了一幅丰富而多维的历史图景,让人不得不佩服整理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