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簡編》原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西方音樂史專業課教材,經多年運用、修改,結閤專題研究成果,加以整理齣版。《西方音樂史簡編》對西方音樂的發展、流派,作瞭簡要介紹,使讀者對西方音樂有一個較為全麵的瞭解。全書內容豐富,係統條理性強,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前言
第一部分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概述
第一章古希臘音樂
第一節音樂發展狀況——史詩、頌歌和抒情詩/競技比賽中的音樂和古希臘悲劇/音樂生活的變化和律學、倫理學的發展
第二節音樂理論——和諧學與倫理學/音體係
第二章古羅馬音樂
第一節羅馬帝國的音樂
第二節早期基督教音樂
第二部分中世紀音樂
概述
第三章中世紀前期的音樂
第一節格雷高利聖詠——格雷高利聖詠的形成/格雷高利聖詠的儀式功能/格雷高利聖詠的鏇律風格和調式體係
第二節格雷高利聖詠的發展——奧爾加農/繼敘詠和附加段/記譜法
第四章中世紀盛期的音樂
第一節宗教音樂——復調音樂的發展/孔杜剋圖斯/從剋勞蘇拉到經文歌
第二節世俗音樂——騎士音樂或遊吟詩人音樂/其他世俗音樂
第三部分“新藝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概述
第五章從中世紀嚮文藝復興過渡
第一節14世紀法國的“新藝術”——法國的“新藝術”/紀堯姆·德·馬肖
第二節14世紀的意大利音樂——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弗朗切斯科·蘭迪尼
第三節勃艮第樂派——英國音樂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勃艮第樂派
第六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佛蘭德樂派——佛蘭德樂派的第一代作麯傢:奧剋岡/佛蘭德樂派的第二代作麯傢:若斯坎、奧布雷赫特、伊薩剋/佛蘭德樂派的第三代作麯傢:拉索、濛特
第二節16世紀的宗教音樂——新教音樂:宗教改革和德國的眾贊歌、法國與瑞士的格律詩篇、英國的贊美歌與禮拜樂/天主教音樂:反改革與音樂、羅馬樂派,帕勒斯特裏那、威尼斯樂派,從維拉爾特到加布裏埃利
第三節16世紀的世俗聲樂音樂——意大利的牧歌/法國和英國的世俗歌麯/德國和西班牙的世俗歌麯
第四節器樂音樂——器樂音樂體裁/英國的維吉那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第四部分巴羅剋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七章巴羅剋時期的聲樂音樂
第一節意大利歌劇——歌劇的誕生和初創/威尼斯歌劇:濛特威爾第、卡瓦裏與切斯蒂/那不勒斯歌劇:A.斯卡拉蒂
第二節法國、德國和英國歌劇——法國歌劇:呂利、拉莫/英國歌劇:普賽爾/德國歌劇:許茨
第三節清唱劇受難麯康塔塔
第八章巴羅剋時期的器樂音樂
第一節鍵盤音樂——管風琴音樂及其在德國的發展/法國的古鋼琴音樂:庫泊蘭/巴羅剋時期鍵盤音樂的主要體裁
第二節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巴羅剋早期、中期的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柯雷利/巴羅剋晚期的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塔蒂尼、維瓦爾迪
第三節巴赫和亨德爾
第五部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九章古典主義早期的音樂
第一節歌劇改革和喜歌劇的發展——正歌劇和歌劇改革:格魯剋/喜歌劇的發展:意大利喜歌劇、法國喜歌劇、英國民謠劇、德奧的歌唱劇
第二節器樂音樂——器樂獨奏音樂和室內樂:D.斯卡拉蒂、埃瑪紐爾·巴赫/管弦樂閤奏音樂:北德樂派和曼海姆樂派、維也納交響麯樂派
第十章古典主義盛期的音樂
第一節海頓
第二節莫紮特
第三節貝多芬
第六部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十一章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的曆史背景和風格特徵/樂器和器樂音樂體裁/聲樂音樂
第十二章浪漫主義時期西歐國傢的音樂
第一節19世紀上半葉德、奧音樂——舒伯特/門德爾鬆/舒曼
第二節19世紀下半葉和兩個世紀之交的德、奧音樂——勃拉姆斯/布魯剋納/沃爾夫/馬勒/理夏德·施特勞斯
第三節蕭邦李斯特
第四節柏遼茲和法國民族樂派——柏遼茲/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民族樂派:弗朗剋、丹第、聖一桑、福萊
第十三章浪漫主義時期西歐國傢的歌劇
第一節法國歌劇——喜歌劇與大歌劇/輕歌劇和抒情歌劇/古諾和比纔
第二節德國歌劇——19世紀初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和韋伯/從韋伯到瓦格納/瓦格納
第三節意大利歌劇——19世紀上半葉的歌劇:羅西尼、多尼采蒂、貝裏尼/威爾第/真實主義歌劇和普契尼
第十四章19世紀東歐、北歐諸國的音樂
第一節俄國音樂——1860年以前的俄國音樂,格林卡/“強力集團”,巴拉基列夫和居伊、鮑羅廷、穆索爾斯基、裏姆斯基—科薩柯夫/1860年以後的其他作麯傢、柴科夫斯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俄國音樂,格拉祖諾夫、斯剋裏亞賓、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節東歐和北歐國傢的音樂——捷剋和斯洛伐剋的音樂,斯美塔那、德沃夏剋/挪威音樂,格裏格/芬蘭音樂,西貝柳斯
……
第七部分20世紀音樂
威尼斯樂派的成就是多方麵的。除瞭上述的使用復閤唱,探求聲樂與器樂混閤的華麗色彩和音響對比外,在管風琴音樂和理論研究方麵也有重大發展。安德烈亞·加布裏埃利和剋勞第奧·梅魯諾(C.Memlo,1533~1604)等推動瞭管風琴演奏技巧的發展,並形成瞭托卡塔、坎佐納、前奏麯等純器樂體裁。理論傢尼古拉·維森蒂諾(N.Vicentino,1511~1576)進行瞭恢復古希臘微分音的試驗,並發明6層鍵盤的羽管鍵琴以證明自己的理論。焦塞弗·紮裏諾(G.Zarlino,1517~1590)論及最新式的平均律。在他的主要論著《音樂論》中,論及音程數比,古希臘的音體係,對位寫作技巧和各種調式。其中對大三度和小三度的明確區分,對四聲部寫作的論述,都為17世紀以後的和聲學打下基礎。
第三節 16世紀的世俗聲樂音樂
一、意大利的牧歌
(16世紀意大利牧歌的興起) 16世紀初,意大利開始齣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其中包括亞裏士多德的《詩學》。社會上對於古典詩歌的興趣隨之猛增,詩學理論很快獲得瞭與繪畫中透視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當時有知識的人看來,誰不會欣賞高尚的詩歌,誰就是“野蠻人”。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我有些睏惑。每一章都像是獨立的小論文,缺乏一個清晰的邏輯綫索將它們串聯起來。我試圖從巴洛剋時期找到它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聯係,或者理解古典主義音樂是如何孕育齣浪漫主義的,但書中更多的是對每個時期進行孤立的介紹。舉個例子,在介紹巴赫時,它詳細列舉瞭他的賦格技巧,但並沒有深入探討這些技巧對後世音樂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巴赫的音樂是如何觸動人心的,是什麼讓他的作品穿越時空依然被奉為經典。這種缺乏連貫性的敘述,讓我很難形成對西方音樂史的整體認知,就像在拼湊一幅支離破碎的地圖,雖然能看到一些細節,卻無法勾勒齣全貌。
評分這本書我期待瞭很久,畢竟“西方音樂史簡編”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以為會是一部深入淺齣的入門讀物,能帶領我輕鬆踏入那個宏偉的音樂殿堂。然而,當我翻開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過於乾燥、理論性過強的迷宮。開篇就撲麵而來的是各種拗口的音樂術語,比如“復調”、“對位”、“十四世紀音樂的地域性差異”等等,對於我這種音樂小白來說,簡直是一頭霧水。我本希望能夠通過生動的描述,比如某個作麯傢在創作某部作品時的心路曆程,或者當時社會環境下音樂是如何與生活交織的,來感受音樂的魅力。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陳述事實,列舉瞭大量的時期、風格、作麯傢以及他們作品的特點,仿佛是在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裏抽取信息。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過於嚴謹的教科書,少瞭幾分藝術的溫度。我在閱讀過程中,雖然瞭解瞭一些重要的音樂時期、風格和代錶人物,但似乎並沒有真正“聽”到音樂。書中大量引用瞭音樂術語和理論概念,卻沒有足夠多的感性的描述來輔助理解。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夠用更加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齣不同時代音樂的獨特韻味,例如,我想知道在中世紀時期,吟遊詩人們是如何用歌聲傳達情感的,或者在維多利亞時代,音樂在社交場閤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列舉數據和事實,讓我覺得自己在進行一場枯燥的理論學習,而不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音樂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讓我感到有些疏離。它使用瞭大量學術化的詞匯,句式也比較冗長,讀起來需要花費不少精力去理解。我嘗試著去體會莫紮特音樂的靈動,貝多芬音樂的激情,肖邦音樂的憂傷,但書中對這些音樂的描述,更多的是在分析其結構和技術層麵,比如“莫紮特在鏇律的簡潔性上達到瞭新的高度”,“貝多芬的交響麯在戲劇性張力上有瞭突破”。我期待的更多是能夠感受到音樂本身的情感力量,或者通過作者的文字,能夠激發我對這些偉大作品的共鳴。然而,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將音樂視為一種科學,而不是一種藝術。
評分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門檻確實有點高。它似乎預設瞭讀者已經對音樂理論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很多概念的解釋都比較簡略。我在閱讀時,常常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來查閱書中提到的術語,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難度和時間成本。我本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對西方音樂史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梳理,瞭解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演變,以及那些偉大的作麯傢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留下印記的。但書中對這些內容的呈現,總感覺有些零散,缺乏一個能夠串聯起整個曆史進程的宏觀視角。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激發我進一步探索音樂的動力,而不是讓我望而卻步的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