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简编》原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课教材,经多年运用、修改,结合专题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出版。《西方音乐史简编》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流派,作了简要介绍,使读者对西方音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全书内容丰富,系统条理性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前言
第一部分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概述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
第一节音乐发展状况——史诗、颂歌和抒情诗/竞技比赛中的音乐和古希腊悲剧/音乐生活的变化和律学、伦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音乐理论——和谐学与伦理学/音体系
第二章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罗马帝国的音乐
第二节早期基督教音乐
第二部分中世纪音乐
概述
第三章中世纪前期的音乐
第一节格雷高利圣咏——格雷高利圣咏的形成/格雷高利圣咏的仪式功能/格雷高利圣咏的旋律风格和调式体系
第二节格雷高利圣咏的发展——奥尔加农/继叙咏和附加段/记谱法
第四章中世纪盛期的音乐
第一节宗教音乐——复调音乐的发展/孔杜克图斯/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
第二节世俗音乐——骑士音乐或游吟诗人音乐/其他世俗音乐
第三部分“新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概述
第五章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
第一节14世纪法国的“新艺术”——法国的“新艺术”/纪尧姆·德·马肖
第二节14世纪的意大利音乐——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弗朗切斯科·兰迪尼
第三节勃艮第乐派——英国音乐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勃艮第乐派
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佛兰德乐派——佛兰德乐派的第一代作曲家:奥克冈/佛兰德乐派的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奥布雷赫特、伊萨克/佛兰德乐派的第三代作曲家:拉索、蒙特
第二节16世纪的宗教音乐——新教音乐:宗教改革和德国的众赞歌、法国与瑞士的格律诗篇、英国的赞美歌与礼拜乐/天主教音乐:反改革与音乐、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威尼斯乐派,从维拉尔特到加布里埃利
第三节16世纪的世俗声乐音乐——意大利的牧歌/法国和英国的世俗歌曲/德国和西班牙的世俗歌曲
第四节器乐音乐——器乐音乐体裁/英国的维吉那琴音乐/管风琴音乐
第四部分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七章巴罗克时期的声乐音乐
第一节意大利歌剧——歌剧的诞生和初创/威尼斯歌剧:蒙特威尔第、卡瓦里与切斯蒂/那不勒斯歌剧:A.斯卡拉蒂
第二节法国、德国和英国歌剧——法国歌剧:吕利、拉莫/英国歌剧:普赛尔/德国歌剧:许茨
第三节清唱剧受难曲康塔塔
第八章巴罗克时期的器乐音乐
第一节键盘音乐——管风琴音乐及其在德国的发展/法国的古钢琴音乐:库泊兰/巴罗克时期键盘音乐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巴罗克早期、中期的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柯雷利/巴罗克晚期的室内乐和器乐合奏音乐塔蒂尼、维瓦尔迪
第三节巴赫和亨德尔
第五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九章古典主义早期的音乐
第一节歌剧改革和喜歌剧的发展——正歌剧和歌剧改革:格鲁克/喜歌剧的发展: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德奥的歌唱剧
第二节器乐音乐——器乐独奏音乐和室内乐:D.斯卡拉蒂、埃玛纽尔·巴赫/管弦乐合奏音乐:北德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维也纳交响曲乐派
第十章古典主义盛期的音乐
第一节海顿
第二节莫扎特
第三节贝多芬
第六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第十一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征/乐器和器乐音乐体裁/声乐音乐
第十二章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
第一节19世纪上半叶德、奥音乐——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
第二节19世纪下半叶和两个世纪之交的德、奥音乐——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沃尔夫/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
第三节萧邦李斯特
第四节柏辽兹和法国民族乐派——柏辽兹/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民族乐派:弗朗克、丹第、圣一桑、福莱
第十三章浪漫主义时期西欧国家的歌剧
第一节法国歌剧——喜歌剧与大歌剧/轻歌剧和抒情歌剧/古诺和比才
第二节德国歌剧——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和韦伯/从韦伯到瓦格纳/瓦格纳
第三节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上半叶的歌剧: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威尔第/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
第十四章19世纪东欧、北欧诸国的音乐
第一节俄国音乐——1860年以前的俄国音乐,格林卡/“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和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1860年以后的其他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音乐,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节东欧和北欧国家的音乐——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音乐,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音乐,格里格/芬兰音乐,西贝柳斯
……
第七部分20世纪音乐
威尼斯乐派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的使用复合唱,探求声乐与器乐混合的华丽色彩和音响对比外,在管风琴音乐和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重大发展。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和克劳第奥·梅鲁诺(C.Memlo,1533~1604)等推动了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并形成了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纯器乐体裁。理论家尼古拉·维森蒂诺(N.Vicentino,1511~1576)进行了恢复古希腊微分音的试验,并发明6层键盘的羽管键琴以证明自己的理论。焦塞弗·扎里诺(G.Zarlino,1517~1590)论及最新式的平均律。在他的主要论著《音乐论》中,论及音程数比,古希腊的音体系,对位写作技巧和各种调式。其中对大三度和小三度的明确区分,对四声部写作的论述,都为17世纪以后的和声学打下基础。
第三节 16世纪的世俗声乐音乐
一、意大利的牧歌
(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兴起) 16世纪初,意大利开始出版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社会上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随之猛增,诗学理论很快获得了与绘画中透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有知识的人看来,谁不会欣赏高尚的诗歌,谁就是“野蛮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感到有些疏离。它使用了大量学术化的词汇,句式也比较冗长,读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我尝试着去体会莫扎特音乐的灵动,贝多芬音乐的激情,肖邦音乐的忧伤,但书中对这些音乐的描述,更多的是在分析其结构和技术层面,比如“莫扎特在旋律的简洁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贝多芬的交响曲在戏剧性张力上有了突破”。我期待的更多是能够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情感力量,或者通过作者的文字,能够激发我对这些伟大作品的共鸣。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将音乐视为一种科学,而不是一种艺术。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有些困惑。每一章都像是独立的小论文,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我试图从巴洛克时期找到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联系,或者理解古典主义音乐是如何孕育出浪漫主义的,但书中更多的是对每个时期进行孤立的介绍。举个例子,在介绍巴赫时,它详细列举了他的赋格技巧,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技巧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巴赫的音乐是如何触动人心的,是什么让他的作品穿越时空依然被奉为经典。这种缺乏连贯性的叙述,让我很难形成对西方音乐史的整体认知,就像在拼凑一幅支离破碎的地图,虽然能看到一些细节,却无法勾勒出全貌。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门槛确实有点高。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对音乐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多概念的解释都比较简略。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查阅书中提到的术语,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我本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西方音乐史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了解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那些伟大的作曲家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留下印记的。但书中对这些内容的呈现,总感觉有些零散,缺乏一个能够串联起整个历史进程的宏观视角。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音乐的动力,而不是让我望而却步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毕竟“西方音乐史简编”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以为会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入门读物,能带领我轻松踏入那个宏伟的音乐殿堂。然而,当我翻开它,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过于干燥、理论性过强的迷宫。开篇就扑面而来的是各种拗口的音乐术语,比如“复调”、“对位”、“十四世纪音乐的地域性差异”等等,对于我这种音乐小白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我本希望能够通过生动的描述,比如某个作曲家在创作某部作品时的心路历程,或者当时社会环境下音乐是如何与生活交织的,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陈述事实,列举了大量的时期、风格、作曲家以及他们作品的特点,仿佛是在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抽取信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过于严谨的教科书,少了几分艺术的温度。我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了解了一些重要的音乐时期、风格和代表人物,但似乎并没有真正“听”到音乐。书中大量引用了音乐术语和理论概念,却没有足够多的感性的描述来辅助理解。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不同时代音乐的独特韵味,例如,我想知道在中世纪时期,吟游诗人们是如何用歌声传达情感的,或者在维多利亚时代,音乐在社交场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列举数据和事实,让我觉得自己在进行一场枯燥的理论学习,而不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音乐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