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柄谷行人先后出版了《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哲学的起源》三部曲,以及多本思想性的小册子,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思想史等融为一炉,通过对十九世纪以降的各种经典论述的再检讨,提出他的有关历史、资本主义和未来的总体性解说……《哲学的起源》延续了《世界史的构造》对于交换模式的探索,但《构造》已跨越不平等的自由交换如何可能为线索,而《起源》更侧重对跨越民主的自由——亦即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原理的探索。按照弗洛伊德“被压抑着的回归”的逻辑,这一对于未来社会的思考被置于对“哲学的起源”的回溯之中。他在伊奥尼亚的传统中重新发现了Isonomia,即一种跨越了氏族/部落联盟的、建立在个人间关系之上的契约共同体,一种区别于斯巴达的平等和雅典民主的自由人联盟,亦即一种没有政治和经济支配的流动性的自治社会。柄谷行人在“哲学的起源”处发现了未来以及未来共存的普世宗教。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
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是那些勇敢面对某一时代人类社会的核心议题或思想危机而做出独特思考的人们。当今人类社会较大思想危机,莫过于建基在工业革命之上而以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形态存在着的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及其意识形态之自由—民主主义的全面危机了。
《哲学的起源》所讨论的问题发生在2000年前遥远的古希腊,但问题的核心却直击我们当下的制度和思想危机。简言之,自由—民主主义并非人类到达的最终形态,超过自由与平等两难悖论的新途径,其思考的契机就隐含在古希腊另一个被忘却的思想传统——Isonomia中。
——赵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柄谷行人(KojinKaratani),1941年生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先后获经济学学士和英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曾任教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法政大学和近畿大学,并长期担任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和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客座教授。2006年荣休。他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当代著名理论批评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余种。代表作有《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世界史的构造》等,《定本柄谷行人集》全5卷于2004年由岩波书店出版。
目录
汪晖评柄谷行人《哲学的起源》
赵京华评柄谷行人《哲学的起源》
序论
1普世宗教
2伦理型先知
3模范型先知
第一章伊奥尼亚的社会与思想
1雅典与伊奥尼亚
2Isonomia与Democracy
3雅典的Democracy
4国家与民主主义
5移民与Isonomia
6冰岛与北美洲
7Isonomia与评议会
第二章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背景
1自然哲学与伦理
2希波克拉底
3希罗多德
4荷马
5赫西奥德
第三章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特质
1宗教批判
2运动的物质
3制作与生成
第四章伊奥尼亚没落后的思想
1毕达哥拉斯
2赫拉克利特
3巴门尼德
4埃利亚学派之后
第五章雅典帝国与苏格拉底
1雅典帝国与民主政
2智者与辩论的支配
3苏格拉底审判
4苏格拉底的谜
5灵机
6苏格拉底的问答方法
7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
8哲学王
9Isonomia与哲学王
附录从《世界史的构造》到《哲学的起源》
古代希腊史年表
译后记
《柄谷行人文集》编后记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位学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总能将看似孤立的哲学议题,巧妙地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进行考察。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系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许多既有概念的认知边界。比如,当他讨论某个特定的思想流派时,总能追溯到其思想的源头,并预测其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异与影响。这种前瞻性视角,让这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陈旧之感,反而充满了对当下世界的深刻洞察力。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拥有这样一套完整的思考框架,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的内心将是多么的沉静和坚定。这套文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套帮助我们建立起稳固精神坐标系的工具书。
评分初读这套文集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种近乎冷峻的理性思辨力量。他的文字没有丝毫多余的煽情,每一个论断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逻辑推理,直指核心问题。我尤其欣赏他剖析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他仿佛能轻易地剥开社会现象层层叠叠的表象,直达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思考方式,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和快餐式阅读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滋养。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证,甚至会忍不住去寻找纸笔,试图梳理出自己的理解脉络。这种强迫读者主动参与到思考过程中的阅读体验,实在难得。它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作者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厚实的手感也让人感到踏实,内页的纸张质地摸上去很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阅读体验极佳。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的成功,除了内容本身,外在的呈现方式同样重要,它能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心境。尤其是这种文集,内容的跨度和深度都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但他们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学术的简洁明快。我花了好些时间研究了一下目录的编排,可以看出编辑在结构上的用心良苦,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浅入深的思想漫步,而不是生硬的知识堆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是让这本书在众多学术读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光是翻开它,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语法”。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其实都建立在一系列有待审视的前提之上。作者毫不留情地对这些“不言自明”的前提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这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感到不适,因为舒适区被打破了,但正是这种被挑战的感觉,才标志着真正的学习正在发生。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日常交流中,尝试用更精炼、更少预设的方式去表达观点,这无疑是对我日常思维习惯的一次深刻洗礼。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具体的哲学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生活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富有魅力的散文之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点。虽然主题深刻,但作者的遣词造句却常常能给人带来一种优雅的阅读享受,仿佛他是在用最精准的雕刻刀,而非粗犷的斧头来雕琢思想。这种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证了思想的精确性,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我注意到他经常使用一些富有张力的比喻和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式,使得即便是在阐述最抽象的概念时,读者的注意力也能被牢牢吸引住。这套文集证明了,高深的学问完全可以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它挑战了“哲学必然是枯燥”的刻板印象,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深度思考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