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企业的综合表现,更是驱动发展的连贯性行动
从封闭扩张,到“只留半条命”
本书带你全景透析腾讯公司的战略思维和构建路径
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腾讯公司凭借出色的战略谋划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下不断更新迭代、高速成长。本书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并总结了腾讯公司创始以来重要的战略决策,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腾讯公司从初探到进击,从封闭到开放,再持续进化的战略经营之路,深度探究了其背后的战略思维,对处于初创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的企业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庄毅佳
企业互联网转型战略顾问,自由讲师,自媒体人,商务部首批特聘专家电商讲师,专注研究新时代企业互联网转型落地及培训师自我提升两大领域。工作经历横跨大型央企、互联网上市企业,曾担任上市企业副总裁、商学院院长、网络营销总监、市场营销负责人等职务。
拥有十多年互联网从业与研究经验,曾为混沌大学、工信部赛迪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烟草、海尔集团等机构和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曾作为APEC中小企业云+创新创业论坛、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邀请演讲嘉宾。
刘茸
曾在国家门户类媒体工作,对法律、经济、互联网、新闻、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有所涉猎。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腾讯战略之道
第一节 腾讯躲过的战略陷阱
第二节 腾讯的战略根基
第二章 战略初探期:生存或是毁灭?
第一节 用战略的眼光看自己
第二节 第一个重大战略决定
第三节 因为缺钱,所以犯错
第四节 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五节 初创期做对了什么?
第三章 战略发展期:学习型进击
第一节 战争之王:“后发是最稳妥的方式”
第二节 本地化策略升级战
第三节 挑战者总是来自下方
第四节 放弃控制:交换意外的可能
第五节 侧击战略:从不起眼的地方出发
第四章 战略转型期:封闭到开放,PC到移动
第一节 选择正确的武器
第二节 学人者生,类人者死
第三节 从没有最好或最坏的时刻
第四节 开放的不是姿态,是能力
第五节 快速反击,熬住信念
第六节 移动开启:战略因势而谋
第五章 战略成熟期:连接与生态进化
第一节 成熟期腾讯的战略逻辑与路径
第二节 手Q战略启示:集中精力在成功的关键因素上
第三节 泛娱乐战略:滚雪球式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 并购背后: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战略价值
第五节 小程序:用价值创造实现连接
第六节 数字时代生态战略的终极考量:掌控全局
第六章 调动组织,支撑战略
第一节 战略调整导致组织架构迭代
第二节 扁平化组织另信息自上而下传导
第三节 组织的决策头脑:战略发展部
第四节 企业靠人管还是靠流程?
第五节 战略落地靠人才
第六节 战略引导文化,文化影响战略
致谢
后记
第一节 腾讯躲过的战略陷阱
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可能有人认为,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谈不上什么战略,可事实上企业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在哪里投入资源、如何行动,这些事本身就是战略的体现。我们可以不用“战略”概念来定义它们,但绝对的战略逻辑永远是先于企业行动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
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一辈子都不会去那儿。在启程去探索腾讯的战略历程时,我们也试图从相反的方向出发,不去研究“为什么它做到了”,而是去看“为什么它没有死掉”“它在成长中都躲过了哪些致命陷阱”。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20年漫漫成长路,腾讯曾遭遇过无数困境与诱惑。回首过去,它也曾在每个抉择的十字路口踯躅徘徊,努力辨识哪条才是真正“正确”的路径。在局外人如今看来“顺理成章”的背后,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心动魄”。很多时候,企业所面对的到底是危险还是机遇,当时并不能看清,灾难可能是包装得比较糟糕的礼物,一时辉煌却可能是巨大隐患的导火索。而只要出现一次大方向的误判,企业就有可能走向灭亡。
所有企业都在这样如履薄冰地行走着,腾讯亦不例外。我们粗略梳理就能发现:腾讯的幸运之处在于它灵巧地躲开了致命的战略陷阱———即使那些陷阱在当时看来美轮美奂。
腾讯看到了陷阱的真相:它们要么过于短视,要么过于僵化,要么失之内省,要么失之外察,都昭示了企业“失衡”的种种迹象。
在此,我们挖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陷阱,尝试给后来者一些启示。
初创陷阱:眼太低vs手太高
“眼太低”陷阱:假如初创期的腾讯对“移动梦网”形成惯性依赖,产生惰性,不再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它还能找到增值业务盈利的模式吗?
“手太高”陷阱:假如初创期的腾讯对用户不够敏感,一味闭门造车设计产品,它还能“活”下来么?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枠中提到过一个 “产出/产能平衡”(P/PCBalance)的原则。他指出人们通常会误解效能的基本定义,认为“产出越多则效能越高”,而实际上真正的效能包含两个要素———产出和产能,效能就在于产出和产能之间的平衡。
这一原则贯穿企业经营的始终,是经营管理者需要学会把握的第一个基础性平衡原则。产出通常是直接可见的,例如企业利润;而产能则不一定,它们通常代表用于生产的资产或生产的能力。在企业初创期,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企业经营者太过短视,只盯着近在眼前的利益,并且只谈利益、罔顾其他,那就是只看到产出,俗称“眼太低”。陷入这类陷阱的企业通常不惜杀鸡取卵也要追逐最大化的经营利润,却忽略了构建自身产能,最终企业势必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每当市场风云变幻、投机热潮澎湃之时,总会有一大批企业前赴后继逐浪而来。对腾讯来说,它在初创期也曾遭遇类似陷阱。兴起于2000年的SP浪潮席卷整个中国,它一方面挽救了包括腾讯在内的一大批渴求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另一方面也向它们伸出了携带“诱惑毒素”的橄榄枝。SP业务潜藏着太多灰色基因,对获得短期利益有极大帮助,但长远来看,寄生于中国移动的获益模式可持续性并不强。事实最终也证明,在后来中国移动收回SP业务的“清逐”活动中,一些严重依赖SP的服务商遭遇重击,迅速衰落。从极盛到极衰,短短不过两三年。
而腾讯的清醒之处在于:它一直没有放弃对自身盈利模式的积极探索,因此在SP危机骤临时,才能凭借自身增值业务的成长,侥幸躲过一劫。
那么,太执着于效能钟摆的另一端又会怎样?如果经营者过于重视构建自身能力,而忽略了眼前产出呢?我们通常把这种状况称为“手太高”。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创业者可能会陷入类似的困境。
企业在初创阶段必须将焦点集中在“如何活下去”。即使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资本,在初创期也必须聚焦于用户的实际情况,探索产品存活的可能性。再高端的技术也需要与用户的具体需求相结合。
同样,企业战略也隐含着类似逻辑:画大饼是无用的,哪怕这张大饼中动辄涉及高精尖的技术指标,它也仅仅是看起来美妙罢了。而且随着人们对产品开发的理解逐步提升,我们开始明白:复杂系统很难被自上而下设计出来,它需要“在运行中发现自身成长的秘密”。
腾讯在2003年前后遭遇了类似陷阱。当时腾讯正处于探索网游业务的初期,出于对游戏技术与精美度的“理想化”追求,腾讯代理了当时代表全亚洲最高技术水平的韩国网游枟凯旋枠。可是,这精致的画面和超强的3D引擎并没有换来预料之中的热捧。枟凯旋枠对电脑配置和网络带宽的高要求导致画面流畅度无从保证,而当时的国内玩家对画面精致度需求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腾讯把资源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游戏战略初探失败。
不过,正是这次失败令腾讯醒悟到:只有充分“接地气”、紧贴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生机。由此腾讯走上了更为务实的产品道路。其后,腾讯游戏以QQ休闲游戏为切入点,从游戏巨头们看不上的小游戏做起,采取侧翼战略,一步步登上了游戏王国的宝座。
从来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的战略。要结合当时的环境、用户需求,建立合适的盈利模式。唯有如此,方能长久。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硬核”的商业分析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模型。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即便是没有深厚商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腾讯的发展历程描绘得有声有色,仿佛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然而,故事的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战略智慧。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微创新”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战略就是那些宏大的、颠覆性的变革,却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日积月累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腾讯在产品打磨上的精益求精,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正是这种“微创新”精神的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战略的落地,往往需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处着手。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战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踏实做好每一件事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书中关于“模式创新”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固守成规只会加速衰落。腾讯之所以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敢于颠覆自己,敢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从PC时代的流量变现,到移动时代的场景变现,再到如今的产业互联网,每一步都充满了前瞻性和勇气。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人才战略”的分析。一家伟大的公司,最终还是靠人来驱动的。腾讯是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顶尖人才,并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这其中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它不仅仅是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企业文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家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在战略和执行层面,将人才的价值最大化。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从中获得了关于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从业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真正触及企业核心战略,尤其是像腾讯这样巨头公司运营精髓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或者“鸡汤文”,读了之后感觉热血沸腾,但回到实际工作中却依然找不到方向。而《腾讯战略法》则不同,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腾讯从一个小小的社交工具,成长为如今科技巨头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关键决策、战略转型和思维模式。 书中关于“连接”的理念,我感触尤其深刻。腾讯早期将QQ打造成一个强大的社交平台,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的“连接”思考。它连接了人与人,连接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连接了未来的商业模式。后来,微信的崛起更是将这种“连接”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是人与人的连接,更是生活与服务的连接,商业与消费的连接。我经常思考,在我的工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连接”客户的需求、团队的优势以及公司的资源,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许多启发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背后隐藏的战略逻辑,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构建自己的战略框架。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战略”这个词的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这样一个普通职员有点远。但《腾讯战略法》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战略并非只属于高管层,而是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书中的许多案例,虽然主体是腾讯,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是具有普适性的。比如,关于“用户增长”的策略,书中分析得非常透彻,不仅仅是简单的拉新,更是从产品的设计、运营的细节,到社区的维护,都有着精妙的布局。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构建”的论述印象深刻。腾讯是如何从一个单一的产品,一步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数字生态系统,这其中的逻辑实在是太值得学习了。它不是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通过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对于我们公司目前正在探索的跨部门协作和业务整合,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简直令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严肃财经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陈述和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故事化的方式,将腾讯的战略演变过程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感受到了决策者们的压力与智慧。尤其是书中对几次关键收购和投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它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战略决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上帝视角”。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前因后果,分析各种选项的利弊,以及最终选择的合理性。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理解那些在当时看来充满风险,但事后证明是无比正确的决定。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公司内部推动变革,但又缺乏足够理论支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它让我明白了,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
评分——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评分京东的配送是很好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评分为了给这个商品好评,我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来到镇上,脚上磨起了许多豆大的水泡,鞋子也开胶了。本来想把家里的苞谷卖掉几十斤,在镇上坐车到城里的网吧给这个商品好评,无奈天公不作美,今年收成不好,种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所以我只好在镇上的砖窑里打工,挣足路费。从砖窑搬一块砖到拖拉 机上只给一分钱,为了100块的车费,我搬了一万块砖,十个手指头都磨出了鲜血,为了省下车费,我没贴云南白药创可贴,让血液自然凝结。之后拿到搬砖钱,我坐上了从镇上开往城里的汽车。来到网吧,一摸兜里,没有三块钱的上网费了,少搬了300块砖。我只好在大街上四处奔走,守望着那些喝矿泉水的人们,当他们将矿泉水瓶从手中抛出的那一刹那,我就像守门员扑球般扑去了,生怕矿泉水瓶被别人抢去了,历尽千辛万苦,我终于收集到60个珍贵的矿泉水瓶子,拿到废品收购站换了3块钱的网费,迫不及待来到网吧,打开京东网站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五星好评。
评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
评分京东购物就是高效,今天下单,明天就能收到,书是正版,印刷清晰,它让你深入了解一个你熟悉而又陌生的腾讯帝国,成功之人必定有不同常人之处
评分好看,包装精美,喜欢,支持京东
评分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评分management Jingdong custTha
评分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