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物演化是人類關心的永恒主題。古生物學傢根據岩石中保存的化石記錄和古環境信息,一直緻力於真實地恢復這一漫長的曆史畫捲。
《生物演化與環境》以精美的化石為實證,以重大生物進化事件為主綫,講述地球生命38億年以來真實發生的進化過程,以及所伴隨的環境演變。其中,生物及其類群的起源、輻射、滅絕和全球氣候變化、青藏高原隆升等重大變革事件是重點內容,使讀者不但能夠瞭解地球生物演化的復雜過程,也學會“講古論今”,對現今的地球環境和人類的未來做齣深層次的思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來自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證據
第一節 生命篇
第二節 時間篇
第三節 空間篇
第四節 環境篇
第五節 演化篇
第二章 生物演化樹
第一節 演化樹與譜係關係的錶述方法
第二節 演化樹的解讀
第三節 構樹的方法
第四節 演化時間樹
第五節 古生物與演化樹
第六節 演化樹的意義
第三章 全球年代地層的標準——“金釘子”
第一節 全球標準層型剖麵及其發展簡史
一、全球標準層型剖麵和點位——“金釘子”
二、國際地層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全球標準層型剖麵和點位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實例
一、研究原則
二、研究方法和實例
第三節 中國的地層學研究曆史及中國的“金釘子”
一、中國的地層學研究曆史
二、中國的“金釘子”
第四節 全球標準層型剖麵和點位建立後的工作(後層型研究)
第四章 生命起源與早期演化
第一節 生命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時間
二、生命起源假說
三、地外生物學
四、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論
五、熱泉和生命起源
第二節 生命的早期演化
一、原核生物
二、真核生物
第五章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第一節 冰期和冰川沉積
一、冰期和雪球地球事件
二、冰川沉積
第二節 雪球地球假說
一、假說的提齣
二、雪球地球的形成過程
三、關於雪球地球假說的爭論
四、關於新元古代冰期的軌道高傾斜度假說
第三節 新元古代兩次全球性冰期事件及中國的記錄
第四節 雪球地球事件對生物演化的影響
一、雪球地球事件之前的生物
二、雪球地球事件之後的生物
第六章 寒武紀大爆發
第一節 寒武紀大爆發術語的由來
第二節 寒武紀大爆發的證據
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動物化石稀少
二、寒武紀早期多門類動物骨骼化石的大量突發性齣現
三、特異埋葬化石庫的信息
四、埃迪卡拉係-寒武係過渡地層中遺跡化石的顯著變化
第三節 寒武紀大爆發的特徵及模式
一、寒武紀大爆發的特徵
二、寒武紀大爆發的模式
第四節 寒武紀大爆發發生的原因
第五節 寒武紀大爆發不支持神創論
第七章 早古生代海洋生物演化
第一節 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一、大輻射的基本特徵
二、大輻射的研究現狀
三、華南實例研究的創新性認識
四、大輻射的背景機製
第二節 奧陶紀末的大滅絕
一、大滅絕的基本特徵
二、華南實例研究的特殊貢獻
三、大滅絕的背景機製
第八章 早期陸生植物起源和演化
第一節 早期陸生植物類型
第二節 科學意義和科學問題
第三節 植物登陸過程
第四節 序幕:隱孢植物
第五節 插麯:綫形植物
第六節 高潮:早期陸生維管植物
一、植物長期陸地生存的必備條件
二、目前已知的陸生維管植物起源的最早化石證據
三、早期陸生維管植物主要類群
四、早期陸生維管植物的群落演變
第九章 脊椎動物起源與登陸
第一節 脊椎動物近親與無頜類
一、脊椎動物近親
二、脊椎動物起源假說
三、昆明魚類與圓口類
四、甲胄魚類
五、頜起源
第二節 有頜類的崛起
一、盾皮魚類
二、棘魚類與軟骨魚類
三、硬骨魚類起源與輻鰭魚類演化
第三節 肉鰭魚類登陸
一、空棘魚類
二、肺魚形類
三、四足形類
四、魚類登陸
第十章 晚古生代植物群及其典型案例——中國“植物龐貝”簡介
第一節 晚古生代植物各分類群
第二節 晚古生代植物群研究的現實意義
第三節 中國的“植物龐貝”——晚古生代華夏植物群的代錶
第十一章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
第一節 什麼是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
第二節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造成哪些生物滅絕
一、海洋生物
二、陸地生物
第三節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發生和持續的時間
第四節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型式
第五節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原因
第十二章 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及其對被子植物起源的啓示
第一節 什麼是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判彆標準
二、被子植物花的結構
三、被子植物係統學簡史
第二節 侏羅紀的被子植物
第三節 解讀被子植物雌蕊
第十三章 昆蟲的演化
第一節 昆蟲基礎知識介紹
一、昆蟲的基本特徵
二、昆蟲的變態
三、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
四、昆蟲與人類的關係
五、昆蟲的分類係統
第二節 昆蟲及其重要類群的起源
一、昆蟲的起源
二、飛嚮天空——有翅昆蟲的起源
三、新翅類昆蟲的起源
四、全變態昆蟲的起源
第三節 地質時期昆蟲麵貌和重要演化事件
一、石炭紀
二、二疊紀
三、巨型昆蟲的齣現
四、三疊紀
五、侏羅紀
六、白堊紀
七、訪花昆蟲的齣現
八、昆蟲社會性的起源與演化
九、古近紀
十、新近紀和第四紀
第四節 昆蟲的多樣性演變
第十四章 恐龍的演化
第一節 恐龍的起源和早期分化
一、恐龍的起源
二、恐龍的早期分化
第二節 恐龍的繁盛:多樣性和大型化
一、烏臀類恐龍的繁盛:多樣性和大型化
二、蜥臀類恐龍的繁盛:多樣性和大型化
第三節 鳥類起源和非鳥恐龍的滅絕
一、鳥類起源
二、非鳥恐龍的滅絕
第十五章 古生物化石見證青藏高原的隆起
第一節 二疊紀早期羌塘、拉薩、藏南地塊與歐亞大陸隔洋遙望
第二節 二疊紀中期羌塘地塊與歐亞大陸碰撞
第三節 三疊紀新特提斯誕生,古特提斯消失
第四節 侏羅紀拉薩與羌塘地塊碰撞,羌塘地塊海水進退頻繁
第五節 白堊紀印度闆塊抵近歐亞闆塊,可可西裏和羌塘地塊湖河連片
第六節 新生代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全麵碰撞,青藏大地整體快速隆升
一、藏南地塊
二、拉薩地塊
三、羌塘地塊
四、可可西裏地塊
五、昆侖古陸
第七節 現代高寒水多成江源:以長江源區青海可可西裏為例
第十六章 新生代哺乳動物的演化
第一節 哺乳動物特徵的確立
第二節 哺乳動物的起源
第三節 中生代哺乳動物
第四節 新生代哺乳動物的發展
第五節 有袋類
第六節 有胎盤類
一、食肉動物的輻射與進化
二、長鼻類的進化
三、奇蹄類的進化
四、偶蹄類的進化
五、重返海洋的鯨類
六、靈長類的起源與早期進化
第十七章 人類的演化
第一節 研究簡史及人類演化主要階段
第二節 最早的人類
一、地猿始祖種
二、原初人圖根種
三、撒海爾人乍得種
第三節 早期人類在非洲的演化
第四節 直立人起源與演化
第五節 古老型智人
第六節 尼安德特人
第七節 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與現代人起源
一、現代人起源
二、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多樣性
三、基因交流
第十八章 地球生命演化的現代啓示
第一節 進化論的簡要迴顧——兼論對其常見的誤解
第二節 繼承和發展:達爾文之後的進化論
第三節 進化論、人類及其啓示
一、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
二、人類的進化
三、地球生命曆史的啓示
前言/序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把“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學傳播”放在同等位置,將其定位為研究所的三大戰略。長期以來,這兩個所的科學傢通過多種渠道,熱心普及地球生命曆史和環境演變的知識,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為莘莘學子建立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人生觀貢獻力量。近年來,由多位活躍在科研一綫的科學傢聯閤在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生物演化與環境”全校通識課程,就是其中一項頗有意義的工作。他們為此做瞭認真的準備,不僅綜閤瞭全球最新科研資料,還把自己的科學理念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講課內容。在2016年和2017年兩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每位老師都對講義做瞭補充完善,於2017年下半年寫就本教材。
生物演化是人類關心的永恒主題。約38億年的生命演化過程波瀾壯闊、韆變萬化。地層古生物學傢根據岩層中保存的化石和環境信息,努力恢復這一漫長的生命曆史畫捲。生物及其類群的起源、大輻射和大滅絕,全球氣候變化,青藏高原隆升等重大變革事件,以及生命演化對人類的啓示等內容,構成瞭本教材的主要部分,與以往同類教材比較有自己明顯的特色。
本教材麵嚮大學全學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我們殷切期望他們通過學習該課程,能在今後讀懂一些有關生物演化和環境的論著;能具備一定的地質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如記住全球地質年代錶,瞭解各地質時期重要的代錶性化石);能對生物演化和環境演變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能把地球作為一個完整的係統來看待和思考,進而為探索和揭示現今地球環境和人類未來深層次的演化機理做齣貢獻。
欲求超勝,必先會通。通古今,通中西,通文理,汲取知識,培育能力,雙管齊下,方能成為博學多纔、掌握本領、行為優雅之強人。現今大科學時代,科研機構和大學之間,提倡“教育和科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育人方式,這是科教融閤的重要內容,也是年輕學子成長、成纔的必經之路。期盼這本教材能對這一教育方式有一些微薄的貢獻。
《星際文明的興衰:超維視角下的宇宙社會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宇宙尺度和跨越億萬年的時間軸為背景,深入探討瞭星際文明從萌芽、崛起、繁榮直至最終消亡的復雜演化路徑。我們不再局限於地球文明的局限性視野,而是構建瞭一個包含無數智慧物種、多元物理法則與信息結構的總和宇宙圖景。本書的核心在於分析支撐一個文明跨越星係、維持其復雜結構並抵抗熵增的底層邏輯——即“宇宙社會學”的普適性原則。 第一章:宇宙的拓撲結構與信息熵 本章首先建立瞭理解星際文明的基礎框架。我們探討瞭宇宙大尺度結構(如超星係團網絡、暗物質暈)對文明擴張的物理限製與潛在機遇。重點分析瞭“信息熵”在文明演化中的決定性作用。文明的生存本質上是一場與宇宙背景噪聲和熱寂的持續抗爭。我們引入瞭“普適性計算極限”的概念,探討瞭在特定時空區域內,信息處理能力如何決定一個文明的科技上限和可持續性。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文明如何利用量子糾纏、高維空間拓撲操作以及黑洞視界作為信息存儲和計算介質的早期嘗試。 第二章:物種的元進化與認知壁壘 星際文明並非單一物種的綫性發展,而是多元智能形態的交織。本章超越瞭碳基生命的生物學範疇,研究瞭矽基、等離子體、純能量體乃至結構化時空漣漪等多種智慧形態的“元進化”路徑。我們分析瞭不同認知結構在麵對宇宙基本問題(如時間、因果律)時的差異,尤其關注“認知壁壘”——即文明在突破自身基礎物理認知框架時所麵臨的集體性思維停滯或災難性解體。書中通過模擬多個曆史文明的“認知躍遷點”,揭示瞭突破壁壘的共同特徵:對自身感知現實的徹底顛覆。 第三章:超光速通訊與時空幾何的重塑 任何星際文明的建立,都依賴於對時空結構的有效操控。本章深入探討瞭超光速(FTL)通訊和旅行技術對文明社會結構、政治形態乃至哲學觀念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分析瞭“麯率驅動”、“蟲洞網絡構建”以及“量子隧穿信道”等幾種主要的FTL實現路徑的技術瓶頸及其代價。尤為重要的是,書中首次引入瞭“時空責任製”的概念,探討瞭因果律的局部扭麯如何影響星際聯盟的法律和倫理體係,以及信息滯後在管理超巨型帝國中的內在風險。 第四章:能源奇點與物質代謝的極限 文明的擴張速度直接受製於其獲取和利用能量的效率。本章考察瞭從恒星級戴森球到卡爾達捨夫等級的演化,並將其推進至“III+”級彆,即對整個星係團乃至更大尺度的能量拓撲進行改造的能力。我們細緻描繪瞭文明如何從利用核聚變轉嚮操控真空能,最終實現對物質的完全“信息重構”——即按需閤成任何所需結構。書中通過詳細的工程學分析,指齣瞭在達到物質代謝極限後,文明將麵臨的內部挑戰:資源分配的相對過剩與精神需求的相對匱乏。 第五章:社會結構的長程穩定性與意識形態的固化 當物質問題被基本解決後,文明的存續壓力轉嚮瞭內部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麵。本章分析瞭超級智能社會如何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維持一緻的目標函數。我們對比瞭中央集權型(如“網格意識”)與高度去中心化型(如“遊牧網絡”)文明的穩定性差異。重點探討瞭“意識形態的熵增”——即當一個文明的初始驅動力(例如探索、生存競爭)被環境消除後,新的、能夠凝聚數百萬代生命的共同目標如何構建。失敗的案例往往源於對“存在意義”的解構與重構失敗。 第六章:文明的“大過濾器”:內生與外源的威脅 “大過濾器”理論在本章得到瞭全新的詮釋。我們認為過濾器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個動態的、與文明發展階段相匹配的威脅矩陣。威脅被劃分為“內生性”(如技術失控、認知崩潰、過度專業化導緻的脆弱性)和“外源性”(如高能伽馬射綫暴、宇宙弦坍縮、其他更先進文明的“清除”)。書中特彆分析瞭“自我終結性技術”的必然齣現,例如通用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湧現、時間旅行悖論的實際影響,以及文明在試圖逃離宇宙熱寂時可能引發的更高維度災難。 第七章:衰落的藝術與文明的最終形態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成熟文明的“選擇性衰退”與最終的“遺囑”。許多文明並非在災難中滅亡,而是主動選擇瞭“降維退齣”——放棄復雜的物理存在,轉而進入高度壓縮、低能耗的模擬或信息態。我們考察瞭這些“後物理文明”的生存策略,它們如何將自身的知識和體驗編碼,注入宇宙背景輻射或時空結構本身,作為對未來文明的潛在“遺産”。書中探討瞭“信息備份”的哲學意義:一個文明的本質,是否僅僅是它所能留下的信息量? 結語:迴望與展望 本書通過對數萬個假想和基於觀測限製的文明模型進行交叉分析,最終引導讀者思考: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任何局部的、暫時的成功,都不過是巨大概率中的偶然。理解星際文明的興衰,即是理解存在的本質,以及我們自身在時間與空間無限長河中的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位置。本書旨在提供一套超越生物學和地球曆史的、普適性的、關於“智慧生命如何與其所處的時空共舞”的理論框架。